书城文化日本调:一部穿越时空的日本风情史
3735200000001

第1章 踢裆插眼王八拳K-1:史上最初的相扑

话说相扑这玩意儿跟歌舞伎剑道之类的一样,应该算得上是日本的国粹了,这个已有定论,没有太大的异议。

关于相扑的起源,通常有两说。一种认为它衍生于日本的本土文化,另一种则认为它来自于中国。如果根据常理来推断的话,似乎是第二种比较靠谱些,毕竟日本有太多的东西源自中国,相扑自然也不会例外。

但历史这玩意儿毕竟不是几何证明题,不能这么一概而论地搞推理,故而还是相当有必要说道说道。

单从历史文献上来看的话,相扑的雏形(注意是雏形)起源于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早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上就有记载,说当年黄帝跟蚩尤对干的时候,蚩尤以及其部下喜欢拿头上长着的角去顶黄帝(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这种被称之为“角抵”的动作,便被后世认为是相扑最早的起源。

姑且不论蚩尤铜头铁臂以沙石为食这事儿究竟是真是假,光是头上长角恐怕也是很难让人相信“角抵”是确有其事的吧。所以虽说有记载,个人却认为完全可以将此段忽略不计。

不过虽说如此,但也足以证明“以头相触,互相角力”这样的运动在中国的历史够长够悠久。基本上是可以认定,无论和千年后的近现代相扑有多大相似度,至少最初的源头,是在我们中国这里。

而“相扑”这个词,则应该是出现在西晋时候,由此也能证明之前的那句话多半是无差的。至于日本方面关于相扑的最早记载,则是在成书于养老四年(720年)的《日本书纪》。根据这本书上的记载,说是在垂仁天皇七年(大概公元前23年)的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节的时候,天皇于御前举行了盛大的相扑比赛。

日语中,比赛被称之为“试合”,读作“siai”(西爱),但是在垂仁跟前的这场相扑大赛,却被写成了“死合”,读音仍是“siai”未变,但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个是比试比试,一个则是比到死。

不过考虑到大家的生命都是很宝贵的,谁没事儿闲着也不会跑到天皇老子跟前穿了个兜裆布光着屁股,跟一个不认识的人拼死拼活的。所以为了调动众选手的积极性,天皇又下了一道很阴险的圣旨,说谁能把自己的对手弄死,那就能同时获得对方的领地或是俸禄。简单说来,就是如果我打死了你,你家你老婆就是我的了,你每个月的工资也都归我所有。

这一听大家就高兴了,毕竟领地这玩意儿本身就是靠抢的,跟上阵打仗没啥两样,那就干吧。

话说在这选手队伍里有一个叫当麻蹶苏的,算是当时全日本最强的大力士。当下他便主动站出来对天皇说:“皇上,普天之下无人是我敌手,说老实话,我自己都在寻找更强的人挑战,但找了半辈子,全都是些不中用的货色,我想这场比赛我就不参加了吧,免得有欺负人的嫌疑。”

这话说得实在是招人恨,于是当场又站出来了位仁兄,这位仁兄表示自己愿意挑战当麻蹶苏,生死自负。此人名叫野见宿弥,出云国(岛根县)豪族,在家乡算是第一能打之人。这次特地前来参加死合,就是想弄几块领地回家去让老婆过好日子的。现在他一看当麻蹶苏如此嚣张,便热血方刚地燃了一回。

垂仁天皇一见有人接茬儿,顿感好戏开场,连忙命人拉开场子给这两位腾个地儿,并亲自当起裁判。

一声令下,双方立刻扭打在了一起,虽然全日本都认为这是史上第一次相扑,但实际上当麻蹶苏和野见宿弥谁都没有用相扑的招数,而是都使着一套王八拳,从抽人耳光到蹬人胯下什么都干,只求把对方打倒。

看这种打法,怎么都不像是相扑,倒是很有一些现代格斗K-1的风格,不过就算是K-1,那也是有规则的,再怎么着你打死人是肯定不行的,当然,踢裆、挖眼同样不行。

经过一番较量后,野见宿弥一脚踹断了当麻蹶苏的肋骨,接着又紧追不舍,再次大踏步向前,在对方的腰部踩了一脚,狠命一顿用力之后,当麻蹶苏眼看着就活不成了。

获胜之后的野见宿弥不仅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当麻蹶苏的领地,并且还受到了垂仁天皇的重用,成为了御前贴身侍卫。不仅如此,这位勇士后来还成为了门神一般的人物——垂仁天皇死后,生怕在阴间遭遇不测,特地命人以野见宿弥为“模特”打造泥人数只用于陪葬,这一习俗后来也成为了日本上流社会的一种殉葬风俗。

再多说一句,野见宿弥的某位后裔相当有名,他叫菅原道真,乃是一代大儒,人送外号“学问之神”,换算成中国的神仙的话,大抵便是文曲星了。

一般认为,上述的这场七夕节的御前相扑,是日本历史上有记载的首场相扑比赛。但是这个说法看起来相当不靠谱:首先这垂仁天皇是否真有其人,就很值得推敲,因为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这位皇上的寿命至少超过了130岁。别说在那年头了,就是在现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除此之外,关于日本相扑的起源,还有一个比七夕御前大赛更早的故事,只不过这事儿已经不再算是历史范畴内了,纯属传说。

且讲在远古时代,建御雷神和建御方神互相开战,都想夺取对方领地。但后来他们又觉得这种行为太累且太不文明,有损自己英明神武的神灵形象,于是这两位神仙就约定,干脆这样吧,就我们俩来一场单挑,谁赢了,对方的领地就归他,多省事啊。

于是,在某个不知名的上古时代,两位神仙于出云国摆下擂台,互相角力,最终建御雷神获胜,建御方神羞愧而逃,这是为日本历史上最早的相扑。

这话忒不靠谱,所以我说过你听过,就当算过。

相扑真正传入日本民间,是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农民为了预测或是祈祷丰收,往往会在田间举行相扑比赛,算是做给神灵看的文娱表演。到了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明治天皇又将相扑定为国技。从此之后,这项运动便成了日本最重要的竞技之一。

到了昭和十六年(1941年),为了加强所谓的“武道教育”,相扑开始走进了普通的中小学校门,成为了当时学生们的必修课之一。

二战结束后,为了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所以相扑和武道教育撇清了关系。经过种种改良之后,又以日本的传统竞技出现在了擂台上,也就是今天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

综合以上的各种说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在中国唐朝之前,日本就有相扑了,而且名字一直叫的是相扑。所以,这东西传入日本的年代多半能确定在西晋后、唐朝前。将其传入日本的,或许是南北朝时期受册封的倭王使者,也有可能是大名鼎鼎的遣隋使小野妹子(男)。在相扑传入日本之后,又经过日本本土数千年的改良和革新,终于形成了近现代相扑的模样——两个彪形大汉在一个小圆圈里互相角力,并将摔跤技能也贯通其中,成为了既不失古典特色、又有当代气息的现代格斗术。

据说,甚至还有相扑力士跑去K-1参加格斗比赛的事情发生。此人叫曙,是当年日本相扑圈中最强的一人,然后由于古代格斗和现代格斗之间毕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所以曙力士在K-1的擂台上想要再重演当年玩相扑时候的风光,肯定是不可能的了。不过,据说曙力士混得还算不错,好歹上了擂台还能打倒几个人,不至于总挨人打。

在这里顺便一说,在日本的历史上其实还曾有过女子相扑。女子相扑源于雄略天皇时代(456~479年),他在即位的时候曾举办过一次,当时参加女赛的女子和男人们一样,光着上身只穿个兜裆布便开始互相角力。故而后世多认为,此举也忒有伤风化了,于是便很少再有人敢去问津。到了现代,女子相扑偶尔也会举办两场,只不过女力士们都会穿着T恤来参加比赛,要想看这个看那个,是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