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说完不到三个月,李强成了刘刚的上司。刘刚因为之前讲了过重的话,所以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太绝对,要留有余地。同样,说话也是如此。在谈话时,即使是你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话语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从而会对你的话进行挑剔。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剔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比如,有人要约你,你不想去。可以说“哎呀,真对不起,我周末有事”或“等以后有机会吧”,不要说“我不想去”或“不行”。这样可以让对方免于难堪,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得罪了人,也害了自己。不把话说得绝对,你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这如同在战场上一样,留有余地就可进可退,无论在何时都会立于不败之地。说话也同样如此,如果你不懂得给自己留点儿余地,而是把话说得很满,这对你并没有什么好处。比如没把握的事情要答应人家,可以说“我试试看吧”或“我尽量帮你”,不要说“包在我身上”“一定能办妥”。这样你如果尽力了但是又没办好,你自己也有退路。毕竟你没有向人保证你能成功。特别是和领导相处的时候,上司将此事交给你去办,你不假思索地拍着胸脯、高昂着头回答说:“绝对没问题,就请你放心吧,这些工作我在三天之内肯定搞定。”然而,过了三天,领导并没有见到他想要的结果,肯定会去问你进度如何,这时你如果不好意思地说:“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么事后,虽然领导给你延长了完成任务的时间,但他内心一定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认为你言而无信,不值得信赖。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个足够细心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在回答他人的询问时,都非常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大概、尽量、也许、考虑、研究、评估、征询各方意见等,很显然,这些字眼都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但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会很尴尬的。即使对方再讨厌,你也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情断义绝”、“誓不两立”之类的过激的话,除非有深仇大恨。不管谁对谁错,最好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狭路相逢还有个说话的“面子”。不说过于绝对的话,这样做其实并不是仅仅为别人考虑、对别人有益的,更是为自己考虑、对自己有益的。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就像前面的故事一样,刘刚和李强刚开始是同事,三个月后,李强就成了刘刚的上司。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用不了“十年”就可能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人们相互间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把话说得太绝对,将来一旦发生了不利于自己的变化,就难有回旋的余地了。因此,我们一定要谨记:说话不说绝对的话,给掌控留有可供周旋的余地,才能在人们相互之间收放自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留意自己的不良口头禅
很多人说话都带着口头禅,美国总统******不论什么都要说个“恕我直言”;肯尼迪的女儿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一连说了142个“你知道”。不论贫富贵贱、文化素养高低,口头禅就像黏在人嘴边的膏药,甩也甩不掉。那么,口头禅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人一旦有了这个习惯,就像上瘾一样,往往脱口而出,不能自制?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演变到今天,口头禅已经完全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意思。
“有人会因为口头禅而让自己失去很多机会和朋友,因此优化自己的口头禅是件很重要的事。”心理专家如是说。例如对方本来正在兴致勃勃地和你聊天,结果刚说了两句就听到了你的“郁闷”、“没劲”等口头禅,不论对方是谁,聊天的兴头都会立即从高点跌到低谷。而如果你能够适时地将上面的话改成“真的!”、“太棒了!”等词语,相信你一定能够大大增加自己受欢迎的程度。
口头禅作为一个下意识的表现,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你可不能小看口头禅,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口头禅就能泄露你内心的秘密。
如果一个人的口头禅是“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这说明这个人有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不平。
如果一个人的口头禅是“应该、必须、必定会”,说明此人自信心极强,显得很理智,为人冷静,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
如果一个人的口头禅是“听说”、“据说”、“听人说”,说明这个人是给自己留有余地的心理形成的。这种人的见识虽广,决断力却不够。很多处世圆滑的人,易用此类口头语。
如果一个人的口头禅是“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说明这个人自我防卫本能甚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处事待人方面冷静,所以,工作和人事关系都不错。
口头禅不仅能泄露你的内心,也能影响你的交际。如果一个人一定要有几句口头禅的话,讨人喜欢的口头禅比讨人厌的口头禅要好得多。
讨人喜欢的口头禅大抵会被视为一种美,因而被人接受。比如较为礼貌的“对不起”、“我试试看”、“有请”等,体现出一个人的说话素养和文化气质,没有人不乐意接受。但讨人嫌的口头禅就不一样了。比如满口污言秽语,开口便是国骂、乡骂、地骂等口头禅的人,自然让人觉得粗鲁无教养;比如说话时喜欢插几句摆老资格的“说句大实话”、“我以前……”、“想当初,老子……”;再比如逢友张口闭口总说他人“真没劲”、“真无聊”、“真讨厌”……这些讨人嫌的口头禅或多或少地都有损自己的形象。还有更糟糕的口头禅,就是轻诺式的口头禅。比如一些并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人,逢人逢事便以“有事找我”、“没问题”之类,都有可能既误人也误事。
要想不让口头禅成为你交际的绊脚石,就要注意自己的口头禅。你不妨问问身边的朋友,总结一下自己有哪些口头禅,然后把那些听着让人不舒服的口头禅去除,把好的口头禅留下来。这样,才能减少口头禅对自己的消极影响。
道歉有诀窍,别人才会原谅你
现实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学会正确有效的道歉是毋庸置疑的。
你也许会说,这很容易,一句“对不起”就全部搞定了。虽然“对不起”是我们最常用的道歉方式,当你的购物车不小心撞到了别人,或者你忘记了别人的名字的时候,这种道歉是很合适的。可是我想说的是,当我们遇到更复杂的情况时,我们怎样能够让有效的道歉使自己脱离困窘,也让他人真正地感受到你的歉意,并且大家能够和好如初。古今中外,关于道歉的故事很多,最知名的道歉故事要数“负荆请罪”了。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又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罢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么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道歉要讲究方法。如果讲究方法,想让别人原谅你很容易。
道歉有诀窍,关键是道歉应该要拿出你的真心,如果你只是敷衍别人,每个人都看得出来。事实上,大多数的道歉原因并不是你真正做错的那件事,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你伤害到了他人。当你迟到的时候,一句“我对于我没有尊重您的宝贵时间而感到抱歉”比“我忘记打电话告诉你我要迟到了”要有效得多。有些人明明在给别人道歉,却先找到一堆的借口,当然,即使有的时候真的是有一些误会或者客观因素掺杂其中,现在也不是解释的时候。如果你一定要解释,你也要承认你错误的部分并且承担这个责任。如果找种种借口为自己狡辩,只会给你带来更多麻烦。
道歉要坚决杜绝集中于对方不快的道歉形式,例如“我很抱歉,你和我在一起似乎并不很快乐”或者“我很抱歉,对于这件事你竟会如此疯狂”。这种说法更多的像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你的道歉一定并且只能够集中于你自己犯的错误或是你的失败。
有些错误是不难补救的,但在你道歉的时候仍要着重于你先前犯的错误。然后,从你能够做到的开始。“我已经交过了滞纳金并且启动了自动赎回。”“我会打电话告诉她我的误解并和她重新制定计划。”“我已经重做了数据表,所以不会再出现错误了,并且制订了一个补救计划以挽回损失。”“这里有几个我已经想到的补救措施。”
而有些事情却很难挽回,这时候你就要尽全力试着弥补。另一种补偿方式就是要确保你以后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有时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补救。这时候,你不妨询问对方,“我还能够做些什么来挽回你对我的信任?”“你能否帮我想一些能让我不再犯同样错误的措施?”“还能做些什么来改善现在的状况?”“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对方看你态度诚恳,一般也就会原谅你了。
说话会绕圈子,才能不碰钉子
有人说,说话就像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意思是说,我们说话要直接,而不是绕来绕去。
但是,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让人不便、不忍或者是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内容,如果单刀直入的话,很容易让自己碰钉子。这时,你要将“词锋”隐遁,或者是把“棱角”磨圆一些,多绕几个圈子,好让语境软化一些,这样就可以让听者容易接受。
这种绕圈子的说话方式说白了就是迂回表达。迂回表达就是不直接说出来。例如:一些直白的话,用委婉的方式说;老套的话,用创新的方式说;想要批评别人,用赞扬的方式说。既然直接说出来可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会得罪别人。那么,何不用迂回的表达方式呢?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触龙劝说赵太后同意让小儿子到齐国去做人质,就是采用了这种“迂回”的手法。他在众大臣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前去劝说,先是关心太后的身体健康,而后又向太后请求为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工作,在一步一步打消了太后的思想顾虑后,又用“激将法”说她是爱自己的女儿胜于爱小儿子,再接下去道出了“为之计深远”的大计,最终说服了太后让小儿子去齐国做人质。
可以想象,假如触龙直接就去劝说,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其实,也就是说话时,在步入正题前先做一个“铺垫”,说话“迂回”一些,多绕几个圈子,然后再一步一步导入中心,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同浏览古典园林,“曲径通幽,渐入佳境”。
远行的人,会遇到很多困难,被高山挡住了去路,被石头绊住了脚,等等。当他们遇到这样的困难时,本能地会想办法解决,要么绕过去,要么另找一条路。绕着圈子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走曲线而不走直线。这样才能不碰钉子,如果不会绕弯子,直言直语地说,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当别人拒绝你的要求时,不妨采用“迂回”的方法,迂回绕开当时的话题,与对方巧妙周旋,然后再当机行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