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每天都要阅读大量商业报刊,从中寻找那些可能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内容。他和海内外1000多家公司建立业务联系,每天都要和它们沟通,以便获取重要信息。他每天都要读几十份公司年度报告。索罗斯也关心具体的股票,但不是关注其近期内的动态,更多的是考虑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因素会怎样改变产业的未来,从而改变具体股票的命运。
——70年代初,银行的信誉很糟糕,并且人们都说还会继续糟下去,银行类的股票无人问津。但索罗斯却发现,银行业已悄然出现变化,很多大学毕业生已经在银行里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新一代银行家正在解剖银行陷入低谷的原因,并提出不少对策。他再仔细观察各大银行的经营情况,发觉银行业赢利状况已略有好转,其前景将会看好。于是,他马上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银行业股票。不久,银行业普遍出现新气象,股市里的银行业股票迅速上涨。索罗斯趁机把股票套现,他投入的钱增加了50%。
——1972年,索罗斯和一个朋友聊天,那人偶尔说起,商业部最近有了一份报告,说美国的发展依赖于外国的能源资源。分手后,索罗斯判断,中东地区形势复杂,迟早会有争端。一有争端,能源类的股票就会见涨。索罗斯马上大量购买石油钻井、石油设备和煤炭公司股票。第二年,中东石油出现禁运风波,一场石油危机迅速遍及全球,能源类股票大涨——索罗斯理所当然地赚了不少钱。
——1973年10月,索罗斯每天都抢先看报纸上有关中东的消息。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已经爆发。战争开始时,以色列军队处于守势,损失了大量飞机、坦克,还有数千人伤亡。索罗斯的目光盯着报纸上的文字和照片,脑子却在高速运转:以色列为什么开始吃败仗,主要原因是军事装备落后,而他们的军事装备是美国提供的,这就是说,美国的军事装备已经落后,将要更新换代。这样一来,美国军事工业会有大发展;而现在的状况是,自从越战以来兵工企业大多亏损,并且亏损越来越严重,这类企业的股票都成为垃圾股,没有人要买。
索罗斯密切关注军工业的发展,又专程去华盛顿与国防部的官员接触,他还找军工企业的承包商一起喝咖啡。一大圈走下来,索罗斯心里有底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时,索罗斯又获得重要信息,一些公司已得到大量订货合同,最近几年利润不会差。于是,索罗斯马上行动。从1974年年中开始,他大量购买军事工业股票,其中包括诺斯罗普公司、联合飞机公司和格拉曼公司等股票,他还购买了传闻中即将倒闭的洛克洛德公司股票。
1975年初,索罗斯买了许多电子类股票。在他看来,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输得很惨,主要原因是其尖端的电子对抗设备已经落伍,而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实际上取决于电子技术水平。可以预测,电子设备公司将得到大的发展。
果然,军工类和电子类企业空前发展,其股票上扬为众多的投资者所追捧,索罗斯又大大地赚了一把。
——有一家化妆品公司股票高涨到120美元时,索罗斯却卖空1万股。在他看来,美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快,对化妆品的需求将会大为减少,这家公司的业绩必将走下坡路。两年后,该化妆品公司股票跌到20美元,索罗斯笑了,他已赚了120万美元。
——80年代初期,美元地位或上或下摇摆不定。里根政府上台后,主要经济政策就是稳定美元,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美元持续升值,在世界汇市中保持坚挺的地位,而马克和日元则不断贬值。
8月,注视汇市多时的索罗斯作出判断:马克和日元将要升值。想想,由于美元升值,美国的贸易逆差上升很快,出口艰难,日本商品大量拥入,美国企业面临严重危机。原油价格下跌,使得美元贬值较难,而对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则是好消息。汇市上1美元高涨到可以兑换3.25马克,美元升值到了极限……
索罗斯大量吃进日元和马克。这时,美元还在继续升值,根本没有发展到头的迹象。索罗斯稍稍有过犹豫,但马上又继续吃进马克和日元。看准了就豪赌,到9月,他总共投入了8亿美元。
9月22日,美国新上任的财政部长詹姆士·贝克和法国、德国、英国以及日本的财政部长,云集纽约。贝克发表讲话,说美元必须贬值,因为美国需要保护自己的工业。索罗斯知道这些财政部长将要做什么了,他通宵达旦地工作,又购买进巨额日元。
让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美国、法国和德国等财政部长通过了使有关非美元货币升值的决议。顿时,美元兑日元从1:239下降到1:222.5,幅度为史无前例的4.3%。
索罗斯一夜之间赚了4000万美元。
他没有抛出,而是继续购买日元。他想,美元的贬值才刚开始,更大的利润还在后面。10月底,美元兑日元跌到了1:205,美元下跌13%;到1986年9月,再跌到1:153……
索罗斯赚得笑不动!
要了解投资大师如何投资成功,还要了解索罗斯的成功之道,或日投资秘诀:
——索罗斯的超人之处,就是独立思考。当别人在市场上追逐某一种股票时,他却沉浸在分析全球金融市场的复杂形势。他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看成一个棋盘,要在棋局上看出破绽,一旦发现机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股票市场上,要随时寻找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即将发生的突变——他就全力出击,要像火箭一样飞向目标。至于别人问为什么时,最好不要泄露。
——索罗斯拥有许多投资者缺乏的耐心。要耐心分析,耐心等待机会和进入的时机;他说,要想成功,你需要从容不迫,你需要承受沉闷。等待过程中,最好多多思考、多多阅读和反省。
——索罗斯有非凡的胆略。在他看来,最大的错误不是胆太大,而是胆太小。一旦看准机会,会不惜巨额资金投入,一次投放十几亿资金对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事。
——索罗斯从不孤注一掷冒风险。他说,好的投资者从不玩走钢丝的游戏,我绝不冒险,冒那种能把我自己毁掉的风险,但也永远不会在有利可图时游手好闲地站在一旁。
——索罗斯在进行高风险决策时,往往心平气和。他懂得,投资者每天都要面对风险,高明的投资者应该懂得如何忍受痛苦,做到宠辱不惊,与别人谈论亏损时面不改色,就像在谈论天气一样。
——索罗斯在对某行业投资时,总是选取最佳股票和最差股票。他相信它们都会有上好表现。
借势而发
著名的古代兵书《三十六计》中,有这样一条,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巽而止,蛊。说的是借刀杀人一计,意思是说:敌人虽然已经明了,但是友军还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要引出这个友军,让他替自己杀掉敌人。为此要效法《蛊》卦内卦为巽为顺,外卦为艮为止的特点,因形顺势,适町而止。
李嘉诚在九龙仓收购战中,所采取的就是借刀杀人之计。
那么,李嘉诚退出收购,引入角逐的友是谁呢?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刚。
80年代中期,李嘉诚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李嘉诚论实力和声誉,都还比不上包爵士。
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船运载重总计1347万吨;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云排名第7位,总载重452万吨;在世界传媒界名气最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竞屈居第8位;香港还有一位老船王赵从衍则榜上无名。
其时,香港报刊还没有进行富豪榜编制工作,根据海外传媒,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
在包爵士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香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此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和首脑。
包玉刚起念登陆,并非一时冲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美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
先知先觉的包氏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是香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李嘉诚虽不明包玉刚吸纳九仓股是做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虽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
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
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于是,就演绎出在港九流传甚广的潇洒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华商俊杰,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晤面;一位是具有学者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登陆船王包玉刚。
五星级文华酒店是怡和集团的一项重要产业,文华以其高贵豪华、优质服务而数次被列为全球十佳酒店榜首。现在,两位华商俊杰,坐在怡和的酒店,决定怡和台柱——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猜想有重要事情——他们那时的私交并不密切。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简直太重要了,他的码头货仓,更有利他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陆地大展拳脚。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记叙道: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好事。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数的好事。
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桥(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
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的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最终结果,他们都如愿以偿坐上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怡和与九龙仓现任大班纽璧坚,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加入九龙仓董事局(按照公司法,持股16%的股东即可成为当然董事)。
包玉刚初战告捷,李嘉诚功不可没。
这之后,李嘉诚又继续将手头剩余的九仓股转让给包氏,据多份报章估计,李嘉诚在一进一出间,获纯利5900多万港元。
九龙仓董事局主席纽璧坚,视包氏翁婿这两位新任董事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之间多次发生摩擦。
包玉刚不断到市面或通过幕后吸纳九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大为惊惶: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刚赴欧参加会议之机,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换股之法,欲将其持股权增至49%。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仓股。
条件十分诱人,股民喜笑颜开。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无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置地只需再踏半步,便可击碎包氏的吞并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每股105元的现金,吸收市面九仓股,月标也是49%。
105元的现金,比被九龙仓股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权达到49%,取得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将置地控有的九龙仓股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置地套现获纯利7亿多港元。包氏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已超越绝对多数。
包玉刚夺得九龙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决战双方,皆有胜有负。
包氏的远见卓识,两年后便充分显示出来。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船灾。香港另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1985年,包玉刚又收购另一家英资洋行——马登家族的会德丰,又一次轰动全港。
值得一提的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的一年后,与其死对头置地成为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合资成立一家地产发展公司,项目是在九龙仓尖沙咀地盘,发展新港中心物业,一时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等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到:
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才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匹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很自然会说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两人又同时出任“香港基本法”草委;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订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从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
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