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衡量一个老板的前途,不能只看到他在一个小天地的作为如何,而要看他有没有开拓市场的胆识,有没有高远的眼光,有没有超前的智慧。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事物盛衰的哲理,并主张人的行为要顺应这种哲理。例如在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的《周易》及其阐释中,就有这样的论述: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日中则厌,月盈则亏,君子尚消息盈虚。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蜇,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李嘉诚从小从父亲口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日后在商场征战中的正确决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在企业发展中常常眼光超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且把对行业兴衰的思考和预见,作为开拓新领域、发展事业的重要契机。可以说,后来李嘉诚一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利于这一点。
执全港塑胶业牛耳的李嘉诚,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塑胶厂遍地开花,塑胶花泛滥成灾。据港府劳工处注册登记的数据,塑胶及玩具业厂家,1960年为557家,1968年增加到1900家,1972年则猛增到3359家。该行业的就业人员,由1960年的占全港制造业劳工总数的8.4%,增加到1972年的13.2%。据估计,该行业的厂家,有半数以上是塑胶花专业厂和兼营塑胶花的。
长江拥有稳固的大客户,销路不成问题。可有不少塑胶花厂家销路不畅。竞争变得日益残酷,终将对长江产生不利影响。
塑胶花业的兴旺,除它自身的优点外,迎合了人们赶时髦的心理,不能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曾几何时,富人穷人,皆以系塑胶裤带为荣,到后来,渐渐鲜有人问津,人们还是觉得真皮裤带好。
塑胶花何尝不是如此,塑胶花就是塑胶花,不可能完全替代有生命的植物花。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国际塑胶花市场,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生产塑胶花。香港的劳务工资与年递增,劳务密集型产业,非长远之计。
香港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原因一是生产过滥,二是欧美市场萎缩。虽未造成大灾难,更未直接影响长江,却引起李嘉诚的高度重视。
李嘉诚决定未雨绸缪。
涉足地产,孕育心中有数月之久,塑胶花为他赚得巨额资金,他才将构想付诸实施。
在今天,百亿身家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老板。可当时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
最明显的现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
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50年代末,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政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身为一业之主,李嘉诚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有多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
香港工业化进程出人意料地急速发展,物业商喜笑颜开,趁势提租。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用户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租。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亦然。
本嘉诚曾多次构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受物业商任意摆布。
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酝酿,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可做地产商?
于是,他毅然做出了把投资和工作的重点向地产业倾斜的决策。从此以后,李嘉诚基本不再插入塑胶厂的事务,开始集中精力于地产业。
后来李嘉诚事业的发展说明,这是决定一生命运的重大转折。可以说如果不挺进地产业,就没有今天的李嘉诚。
李嘉诚的精明之处,在于他能够看到地产低潮一定会过去,地产的新高潮一定会到来。因此,他充分利用低潮的有利因素,人弃我取,大力拓展,在高温到来时,才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就做生意的通常规律来说,当大家一窝蜂地拥向某个行业,或者潮水般退出某个行业时,获利的是几个在前面引领潮流的人,大部分人会倒霉。因此,别人后面跟风,是缺乏生意头脑的表现。这时比较好的做法是,逆潮流而动,朝大家相反的方向跑,必有大利。当然,这需要有所谓的生意眼。
思路开阔英雄才有用武之地
只有思路开阔,才有捕捉商机的敏感性与广泛性。
开拓视野就是开拓机会
一个善于拯救自己的人首先要具备突破困难的想法,这样才能战胜自我,彻底改变命运。的确,在拯救自我的过程中,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克服危机的路就在脚下。
转换思路
提起包玉刚,人人都知道他是世界船王。1981年是他事业的最鼎盛时期,拥有各种万吨大船202艘,其总吨位是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好几倍,超过美国和前苏联所属船队的总和,高居世界航运业之首。
由于他的成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他爵士勋章,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巴西总统和日本天皇也都曾授予他勋章或最高奖章,1981年里根总统就职典礼,白宫只邀请了两位香港贵宾出席,其中之一就是包玉刚。
1955年,跨人中年的包玉刚突然决定改行下海——搞海上运输。
亲朋好友知道后惊讶不已,都劝他头脑不要发昏。他们的理由是:第一,香港航运公司已有几十家,竞争激烈,市场已经饱和。第二,包玉刚没有资金,而做航运生意造船买船都需要巨额资金。第三,包玉刚半辈子和航运毫不搭界,他1949年来香港前是上海某家银行的副行长,到香港后主要做的是进出口贸易生意;他连轮船的左舷和右舷都分不清,对造船和航海的知识更是一无所知。第四,亲友中没有航运背景,父亲经营过造纸厂,现在做房地产生意,都是陆上作业。
父亲包兆龙对儿子说,虽然你还不到40岁,但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了,何必去搞海上运输,担那么大的风险呢?
好朋友对他说,玉刚老弟,你肯干、好强、为人正派、处世有方,这些都没话好说。但你要投身于轮船运输业,小心把你身上的衬衣都赔光。
包玉刚有他自己的独立见解:香港海湾纵横,隆冬不冻,背靠内地,通航世界,在环球航运图上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地;香港的经济必将崛起,海运随之将会有巨大发展。不懂航运,就学嘛,他本来是不懂金融的,不是也做过上海银行的副行长吗?至于没有资金,活人还会被尿憋死?要说干这一行的人多,怕什么,大家靠实力竞争嘛。
我还是要搞航运!包玉刚说。他只要决定做的事,尤其是大事,从来是义无反顾,百折不回。
父亲见他决心已下,就语重心长地叮嘱他说,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忘我工作。
我记住了。包玉刚感激地瞅了父亲一眼。
搞航运,最好是造船或者买船,可包玉刚没有钱。他决定筹措资金,借别人的钱来做自己的事。
包玉刚奔赴英国伦敦,无功而返;回到香港,向香港汇丰银行贷款,银行经理断然拒绝,在他眼里华人根本不懂船舶运输。他只得睁大眼睛,默默地等待机会。
一天,他听说一个老同乡在日本神户造船厂,就想去日本找他。家人反对,东撞西扑,成功的希望太渺茫了。可包玉刚还是一意孤行,登上了前往日本神户的轮船。到了日本,见到了同乡,谈得十分兴奋。包玉刚意外地获知有一艘旧货船英谖纳号要卖,其排水量为8000吨,已经使用了28年,开价77万美元。
要不要买?
包玉刚忙仔细核算,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只要有生意可做,用不着八九个月,就能将本钱收回来;日本经过10年萧条正在繁荣起来,许多工业品要运往中国台湾、香港以及印度等地,而那儿的许多东西日本也急需,如印度的煤炭。有生意可做!
买。一定要有自己的船。包玉刚果断拍板。
于是,他通过同乡的介绍,请一家大公司作保,从日本银行贷得一笔款子,将船买了下来。包玉刚把船重新油漆一新,并起了个讨口彩的名字:金安。
靠一条旧船就想搞航运业?
有人打赌道,他包玉刚能一条破船成功,我情愿在香港码头上倒爬个来回。
包玉刚一笑了之。什么事都看结果,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接下来问题又来了,采取什么方式经营呢?
当时,租船生意特别兴隆,船的运费日长夜大,几乎所有的船东都短期租船,也就是单程租用或临时租用,这样,客户要续租的话,或者有新的客户,就可以随行就市地抬价。可包玉刚却把船租给日本一家公司,租金不高,还签了一个长期合同。船东们听说都摇头不已,到底不懂航运啊!
用笨办法取得客户的信任,在经营管理上超过同行,宁可少赚钱,也要少冒风险。包玉刚想。
不到一年,船运价格暴跌,那些船东笑不出来了:他们的船都抛锚停泊在水面上。再看看包玉刚这小子,好家伙,正在数钞票呢。
包玉刚用赚来的钱再加上部分贷款,又买了7艘轮船----世界船王的生涯由此开始。
50年代,包玉刚经营的都是散装货轮,吨位小,租金低,因而赚钱不多。到1967年,中东石油输出国希望石油快快运出,欧美工业也正处在复苏和发展时期,各国都急需大量能源。
大发展的机会来了!包玉刚看着碧蓝的大海,兴奋地想。
于是,他购买巨型油轮,成立环球航运集团,准备挺进世界航运主战场。
然而,让包玉刚气恼的是,找到欧美石油公司和其他租户,他们对华人船东都不屑一顾,说中国的船年代久、管理差和技术低;他们还说,包玉刚?听都没有听说过。
主动出击!
包玉刚马不停蹄,访遍欧美各家石油公司,都遭到谢绝。他不灰心,继续四处活动,终于说动了美国ESSO石油公司,租出了四艘小型油轮。
公司经理戴维·纽顿签完合同说,只试一次……
包玉刚微笑不语。
不久,在包玉刚亲自监督、指挥和组织下,这四艘船提前完成运输任务,其运输速度、装卸质量和安全保障等,让那位美国人非常满意。
OK!OK!包,我们合作非常愉快,十分成功,今后我们可以多多合作。美国经理两手用劲地抓着包玉刚的肩膀,中国船队,棒!
戴维·纽顿还在纽约举行答谢宴会。他高举酒杯,热烈地赞扬包玉刚的公司,这是我碰到的最好的船队之一!
来找包玉刚的客户越来越多,在世界各地,你都可以看见船上漆着W标号的环球航运集团船队在行驶……
到这时,人们纷纷佩服包玉刚当初下海的抉择。
思考求变
世上有许多人,在艰难的条件下能够勤于思考,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而在顺利的条件下就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了。这种人性上的弱点,成了许多人小富即安,难有大作为的思想根源。李嘉诚的突出之处,在于不仅在艰难的条件下善于思考求变,在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同样不安现状,务求变革和进取。这,或许是他能成就一番伟业的超乎常人之处。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工业化的趋势方兴未艾,其工业制品源源不断打人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香港经济的日益繁荣,在港九市区边沿及新界的新工业区,各种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派繁忙景象。
长江塑胶厂经历过濒临倒闭的危机后,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般纷纷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递增。此时的李嘉诚始终牢记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逐渐使得长江厂在业界的信誉有口皆碑,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冷静,他知道上次的危机就是在春风得意时发生的。他变得谨慎起来,他在时刻思考长江厂的现状及未来。
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300多家,长江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在同业中,长江厂只是步人后尘,并没有任何特色。长江厂出产的塑料玩具同别的厂家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只是在款式上有细微的变化而已。
除了同业和客户之外,谁还会关注一个长江塑胶厂的存在呢?李嘉诚感到不满且忧虑。
不可否认,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但仔细探究一番,不难发现香港产品的优势仅在于廉价,这实在是件令人可悲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港英政府对来港人员,一概接纳,将他们作为后备劳力资源进行储备。所以,香港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故而产品廉价。
长江厂创办以来,主要生产塑胶玩具和日用品。这两大类产品,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先后变化了几十款。
但这大部分都是根据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要求设计改型的。
厂家为商家所左右,使厂家并不能真正面对市场,难以真正把握市场风向。李嘉诚也曾想过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推出新产品左右商家,但因为太忙,风险又大,只能将这一构想暂且放在一边。
虽然从事塑胶业已有7个年头了,但李嘉诚却说自己只不过是此一行业的一个平庸之辈而已;他的天性从来就不甘于平庸,因此对现状越来越感不满。他盼望有一天能有一个突破,以使长江厂从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独领市场风骚。
要想寻求突破,就要开阔视野,放眼全球,关注国际市场塑胶业的新动向。在这一点上,李嘉诚少年时学成的扎实的英语功底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李嘉诚不像别的业主那样,有一点小钱便声色犬马,沉迷于逸乐。他少年时所受的传统教育,使他的行为严谨,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不愿意对自己有丝毫放纵。无论工作多忙,身体多累,他都时刻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不忘关注市场形势的细微变化。
他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工作完毕后仍然坚持自修功课。临睡前,靠在床头,一边舒展疲惫的身体,一边翻阅杂志。他购买和订阅了大量经济类杂志,并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一天深夜,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时,看到了一则消息:
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这条消息牢牢地牵动了李嘉诚的心。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的豁然开朗之感。他再也睡不着了,兴奋地在地上来回走动。
李嘉诚知道,欧美人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