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并没有打算要认认真真经营这个商场,因为他的确不具备这个条件,资金、货源、经营管理等对他都是困难重重。然而他明白一点,就凭他与老板画押的协议,他有权支配这个商场。进商场后,他立即花几百元在报上刊出个招租启事,说门面出租,价格面议,有意者找尚先生。
广告刊出后,应招的人络绎不绝。经过激烈竞争,最后达成理想协议,尚全海也净赚3万元。
许多富翁都是白手起家,他们靠的就是敏锐的洞察力和敢闯敢干的拼劲。所以,身无分文的你利用一双财富眼也可以赚到钱。
把握商机的第三要素:定位
按照老板的职责不同和企业界的现状(中国特色),可以把企业分为大、中、小三类。
量身定做老板
大型企业一般是指集团公司,老板的职责主要是:经营和发展的最终决策、老板决策者团队和管理者团队。
中型企业一般是指常规公司,老板的主要职责是:经营和发展决策、老板管理者团队、直接管理。
小型企业一般是指小店铺、小作坊类的、老板不脱离劳动岗位的这部分企业,老板要同时身兼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三种职责。
比较一下这三种类型企业老板的职能,就不难看出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要求老板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
企业的发展确实存在着由小到大的规律,但也像人的一生那样都会有几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飞跃所引起的企业存在模式上的变化是巨大的、断层式的,每一次都像从蛹到蝴蝶的变化。如果没有事先对其进行规律性的把握,仅靠老板随着变化被动的去适应是很难保持同步节奏的。而这种脱节将会造成企业经营、发展和管理上的严重破坏。
其实按照社会需求,大、中、小三种企业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并不是越大越好,更不是小了就差。就像脚与鞋一样,老板只有设定与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的期望值以及素质能力相符的事业目标才是最跟脚的。谁都希望事业目标设定得越大越好,这很正常,因此受这种欲望的干扰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自省。如前所述,你把事业目标设定在什么位置取决于你对自己先天素质的检审。比如说你不喜欢研讨艰深的经营管理理论,兴趣爱好在烹调方面,那你把目标定在开一家好的饭馆就行了。千万不要设想建立一个饭馆集团公司,因为那样你就会在扬长的同时又犯了没有避短的错误。
我们说事业目标要度身而定,身是指你不可改变的素质部分,不是指你目前企业的模式和大小。你可能已经到达事业目标,也可能正在走向事业目标的途中。关键的问题是努力提高自身可以改变的修养那部分的质量,以适应实现事业目标的需求。
如果你的定位是小型企业老板,那么你应该把学习重点放在日常经营管理知识和具体竞争策略方面。
如果你的定位是中型企业老板,那么你应该在熟诸前者的同时,把学习重点放在发展战略决策知识和老板艺术方面。
如果你的定位是大型企业老板,那么你应该在熟谙前两者的同时,把学习重点放在金融运作知识、投资管理知识和资产经营知识方面。
外行人以为大海里到处都是鱼,其实捕鱼是要认准渔场的。企图一网打尽海洋里所有的鱼是不可能的。没有目标的到处撒网必定是徒劳无益,即使是偶有所得,也是得不偿失,瞎猫是很难遇到死耗子的。只有目标定准了、准备充分了才会网网有鱼。
有了正确的事业定位、有了为实现定位目标而努力的决心,后面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掌握科学的、高效的方法了。
商海要有指南针
老板在定位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准确的判断,要能在自己最喜欢的行当里淋漓尽致地发挥优势,这样,你才能拯救自己;否则人错了行,你就会在很多人面前处于下风,处处感觉到自己处于劣势状态。这就是说,要想成大事,心中不能没有指南针。
由于过人的勤奋努力,李嘉诚很快熟悉了销售业务,而且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以销促产,业务蒸蒸日上,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老板面前称阿诚是第一功臣,备受老板器重。
但是,李嘉诚在五金厂刚刚打开局面,又要跳槽而去,尽管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他仍不回心转意。
这一次的跳槽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他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已到忘乎所以了?莫非他有跳槽癖?
李嘉诚要去的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在现代人的眼里,这是一家小小的山寨式工厂,位于偏离闹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临靠香港外港海域。
这家山寨工厂的魅力何在?
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二是塑胶公司老板的怂恿。
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敏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香港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地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成雨后春笋地发展趋势。
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老板。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的一年,开发出10多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将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有20多人做过推销,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
老板自己也常常出马推销,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而遇。李嘉诚成了老板手下的败将,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
不打不相识。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却深得老板赏识,老板说,李嘉诚未推销出白铁桶,问题在白铁桶本身,而不是他的推销术火候欠佳。老板有意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诚心诚意拉李嘉诚加盟。
言谈中,李嘉诚表现出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去他厂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
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看到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作,只是为了自我磨炼、自我挑战以增长才干,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
于是,李嘉诚终于跳出了五金厂。
李嘉诚的跳槽,为多数人所不解。他们的疑问,令人想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据《史记》记载,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被人雇佣去耕田。中间休息的时候,陈胜来到田埂上,感叹了很久,说道,如果有谁以后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与他一起给人耕地的人笑道,如果是一个被人雇来耕地的人,怎么会富贵呢?陈胜回答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鹊的志向呢!后来,陈胜发动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仅被拥立为王,而且名垂青史。
同时,他的跳槽也令人想起陈胜的一句名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是的,将相本无种,经商也不是只有那些所谓天才或有钱人的专利。有志者事竟成,不论他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只要有理想有抱负,勇于开创新局面,就都有成功的希望!
当然,仅有鸿鹄之志是不够的,还必吃苦耐劳,努力学习,勇于奋斗。李嘉诚的成功生动而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只有果断决策才能抓住商机
有的时候,抓住机会要靠速度,而果断决策才有速度。
果断决策
在顶级老板的心目中,投资环境是否成熟,也有一个抓住时机的问题,既不能在很不成熟时投资,也不能在很成熟才投资。假如投资环境不成熟就投资,难免造成手插在磨眼里,欲退不能,不得不忍痛接下去的窘境。但是假如投资环境己经成熟而仍不敢投资,则会失去有利时机。因此,如何才能抓住最佳时机,是投资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992年内,李嘉诚在内地搞了许多投资计划。1993年,内地因投资过猛,通货膨胀,紧缩银根,抑制过猛的发展势头,李嘉诚的许多计划,包括东方广场计划,也遇到了不少麻烦。于是,有人说李嘉诚头脑发热,骑虎难下;亦有人说,李嘉诚在赶时机。
内地的投资条件或许的确不那么理想。李嘉诚虽然是一个稳健派,说他赶时机还是有几分道理。但他心如明镜,说投资条件没有绝对的成熟,只要大体成熟就可以了;在向内地投资问题上,赶时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至于有什么麻烦,不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已经空旷无物的王府井地盘盖起楼了。按计划,建成后的东方广场将高达70米,不仅可以俯视昔日皇宫里的一砖一瓦,稍远处的中南海全景亦可尽收眼底。
在香港,已建惯了高楼,不上100米就算不上摩天大厦,这70米,对于香港地主李嘉诚来说,只能算是小菜一碟。然而,这是首都北京,是中国的心脏。要建这么高的建筑,非同小可,这逐渐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早在王府井旧城改造计划出台之初,北京的市民们就已经讨论得沸沸扬扬了。他们担心如此庞大的建筑破坏了北京的人文景观。
其实人们的担忧是有根据的,因为国家规划委员会要求,北京市的规划以故宫为中心,其他建筑必须配合故宫的外观。按规定,从故宫中心点向外望360度的视野范围内,不应见到任何其他的建筑物。故宫的城墙高有3丈,也就是说,站在故宫内朝外望,只能望到城墙和天空。离故宫的距离越远,建筑物方可逐步升高。
******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长安街、前门大街西侧和二环路内侧及部分干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区控制在45米以下。
然而,东方广场大厦在30米以下的建筑高度区内,却拟建70余米高,显然不符合要求。
除此之外,东方广场的土地面积比率超出城市规划要求的7倍,所以这幢大厦不仅是过高了,而且过大了。
为此,专家们大声疾呼,联名上书中央要求依法调整东方广场工程方案。
1994年底,中央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决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抑制通货膨胀。对基本建设规模也做出了要求,即缩小以盈利为目的的高档建筑项目,凡不符国家规定,无正式手续的项目一律要停下来。
东方广场投资额超过了12亿港元(还未计地价),按国家规定,逾亿美元的合资项目,须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国家计委申请立项,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动工前须办理报建手续。然而原北京市政府尚未提出立项,就已开始动工兴建了,更不用说提交什么可行性报告与申请建筑施工手续这些文件了。再加上中央认定专家的建议有效,东方广场方案被说严重超过了国家对城市规划的有关规定。于是,1995年新年刚过,东方广场被强令停工。
李嘉诚明白,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中国政府是不会做出半点让步的。但他又知道,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又不是不可变通的。于是,长实主动与北京有关部门协商修改方案,使项目不致胎死腹中。尽管这样会使东方广场计划遭受一点损失,但绝对不会亏本,只不过是少赚一点罢了。
不久,长实集团便发布声明,表示完全服从中央路线,声明指出:
由于东方广场地段所在地为北京旧城危房改造区,根据北京城市规划法规定,有关地段必须按规划发展,该地段之内土地使用者,必须服从有关城市规划。长实说北京市有关城市规划法极为合理,同时,类似城市规划法例亦在西方国家及香港被普遍采用。任何到中国投资的外商均须遵守中国的法律,任何希望通过国际舆论压力,而使其身处中国法律之外的做法均是不当的。
李嘉诚的积极主动态度,充分显示了他做事果敢,知错就改的行事作风,同时也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熟。
3月11日,李嘉诚向外界宣布,长实与北京市政府的合作非常愉快,只是方案需要修改而已。他强调,在任何地方建任何工程都要经商讨后才能最后确定,东方广场目前遇到的问题并不出奇。
3月12日的《联合报》做了如下报道:
“有报道指出长实公司因工程延期及地积比率减小而有些损失,李嘉诚对此的回应是:‘鬼才有损失呢!’他说,面积多少完全无关系,内地地价与香港地价天与地比。香港地价贵,香港最高时地价与起楼价为十比一,内地则完全倒过来。
……李嘉诚又说,他现时‘无甚烦恼’,球照打、会照开、开开心心。”
李嘉诚既然开心,长实的股东们也就放心了,长实股份并没有多少波动。
一切迹象表明,李嘉诚对所有麻烦似乎早有精神准备。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事情的转机。
直到1996年6月,形势终于有了转机。东方广场项目由国家计委报经******得到批准。东方广场一波三折,几起几伏,但总算大功告成了。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东方广场宣布全部竣工。
从以上的一波三折看,内地的投资环境在当时还不十分成熟,李嘉诚当初迟迟不肯大量投资内地,是有其相当道理的。
但是,李嘉诚与北京市合作的东方广场这一项目,毕竟是前途看好,有利可图,这一项目的合作虽不顺利,对他来说却足一个巨大的胜利,因此似乎内地的投资条件已经成熟,或者刚刚成熟。
妙就妙在李嘉诚不早也不晚地在投资条件成熟与不成熟并存的情况下进军内地,太早会导致麻烦无穷,投资亏本,而太晚则会错过大好时机。这堪称一门艺术,而当事人则堪称艺术家。
由此我们不难想像李嘉诚向内地投资后劲十足、后来居上之难能可贵,更佩服他把握投资时机之恰到好处。
防患未然
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痛苦,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考之能发生巨大作用,可以决定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拯救自己的人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拦路虎。
1958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在塑胶业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李嘉诚也由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
也许,他应该在这个行业一心一意闯下去,将这个美称继续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
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心中的蓝图,岂是塑胶花所能包容?生产塑胶花,只是他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你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