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兵器和乐器的收藏艺术
3715200000023

第23章 筝、鼓、螺、角(1)

一、筝的古曲赏引

●《汉宫秋月》筝的山东流派独奏古曲。山东筝俗称鲁筝。《汉宫秋月》即为鲁筝古曲之一。这是山东古筝艺人王殿玉、张为沼、高继贤、张念胜等人的传谱。传统鲁筝古曲亦称大板曲,均为“大八版体”曲式结构。经过民间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汉宫秋月》在旋律、节奏上已逐步规范并成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标题性山东筝曲。乐曲风格纯朴古雅,透明清澈,曲情哀惋。它通过古筝技巧中的揉、吟、滑、按等演奏技术的运用,在缓慢的节奏中,折射出了一幅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画面,并使我们体察到处在中国古代封建暴君压迫和禁锢下的宫女们悲惨的遭遇。

我们可先通过《本事诗》的记载,来增加对古曲《汉宫秋月》的理解:

唐代诗人顾况在洛阳皇家园林游玩,泛舟之际,见飘于水中之叶上有人以醒目的墨迹题诗一首:“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诗人顾况读到了这首诗,十分感动,确认这是宫中某宫女写的。第二天,他又来到这里,向水中投放了他的题诗叶片:“花落深宫亦自悲,上阳宫女断肠诗。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几天以后,有人在水中又看到了一首题诗的叶片随波逐流,人们拣到以后交给了诗人顾况。诗人一看此诗,竟是这位不知名的宫女对他题诗的深情的回答:“一叶啼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宫女的诗,令顾况泪流满面。这位有情宫女,自感不如波中叶片,连想见情人的机会和权利都没有。

这个动人的故事一直在宋代以后流传。在此却从另一个侧面有助于我们对《汉宫秋月》作品的欣赏。中国古代宫廷妇女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而统治者的政策和所作所为更是无人道的。这就是该曲向我们陈述的中心思想。

《汉宫秋月》的音乐主题缠绵凄凉,具有一种悲郁哀诉的特性。在此音乐主题的基础上,全曲共规整为八段,第二段进入主题变奏。

此后,乐曲开始创意性地展开,情意绵绵,愁思奋激,并进入筝的高音区,旋律徘徊辗转,充分表达了宫女们见花流泪、望月思乡以及怀念亲人、旧友、情人的深切情感。最后,乐曲旋律舒缓而下,在渐慢的速度中,沉思般地结束。

《汉宫秋月》是通过古筝演奏艺术所陈述的音乐内容,向人们表达古代宫廷中妇女的哀怨伤感情绪。在古代,那些生活在宫廷、周旋于宫中的歌舞场面或密室后院的宫女们,其地位是浮沉不定的。她们可能得到皇帝的青睐而取得短暂的内心欣慰,她们更可能随时遭到帝王或皇族们的冷落,而就此冷落终生。而且,作为身处深宫大院,与外界长期隔绝的宫女们,对生活、自由、人性的向往也就显得更加迫切。可这种迫切的思绪只能变为不现实的幻想和面对现实的愁思。古筝曲《汉宫秋月》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也就在于此。

《汉宫秋月》乐谱见《山东筝曲集》(高自成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唱片见中国唱片社出版“中国3—1209甲”号。与筝曲《汉宫秋月》同名异曲的有琵琶曲《汉宫秋月》(乙字调和尺字调两种);二胡曲《汉宫秋月》。

●《高山流水》浙江筝流派的独奏古曲,由浙江古筝艺人娄树华传谱,曹正、游爱珠等人曾分别订正出版此曲谱。《高山流水》曲名和所含内容在中国历史悠久,世人有口皆碑,并成为中国文人传统品质的象征和楷模。明代琴曲谱集《神奇秘谱》中有古琴曲谱《高山流水》。战国末吕不韦撰著的《吕氏春秋》中有这段故事的文字记载: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这段故事说明弹琴人遇上了知音。音乐所表达的情趣、志气能为人所理解,是音乐家最大的快事。宋代以前,出现的琴曲是《高山》、《流水》,分别以描绘性的音乐创作手法表达高风贤哲之士“巍巍乎;的志向,“汤汤乎”的气质。一般认为,琴曲《高山流水》是最早象征这段故事的。《神奇秘谱》题解中说:“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据传由浙江桐庐县俞赵镇关帝庙僧人水陆班子演奏的笛曲移植改编而成。为此,筝曲《高山流水》与琴曲《高山流水》的内容大相径庭。

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在纯朴静穆的音乐韵律中,表达一幅旷远雅逸的艺术意境,模拟与折射出古人“峨峨兮若高山”、“洋洋兮若流水”的情绪状态。乐曲仿佛把人带人层峦叠嶂的丛山峻岭之中,只见千山万壑指天而立,潺潺流泉萦回其间:此刻,君子德高望重、两袖清风、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无我”神志,将油然而生。

《高山流水》充分运用了筝演奏中的“托”、“抹”、“挑”、“劈”、“勾”、“拇指摇”、“游摇”等技巧,情绪显得清纯透明,表现出古韵与淡雅的风格。

《高山流水》音乐主题在典雅、舒展而缓慢的情绪上展开,两小节以后开始变奏性地发展主题:全曲主题变奏达六次之多。

从音乐主题变奏可以看出,《高山流水》的曲体结构是在加花、展衍、紧缩、延伸等变奏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世纪20年代浙江筝曲《高山流水》传入中国北方地区,进而形成了相关的姊妹曲谱。在北方流行的《高山流水》音乐主题及发展已加入了Fa及Si两音而带有北方色彩。

另外,河南“板头曲”中也有筝曲《高山流水》,其曲情与浙江《高山流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近人以山东老八板筝曲为素材创作的《高山流水》,却已带有当代的色彩。

《高山流水》从乐曲的标题到音乐内容,均表现出中国古代“老庄”音乐美学思想对琴、筝艺术的深刻影响。庄子崇尚“天”、“真”,倡导“自然之乐”,正所谓“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天地篇》),这种庄子推崇的“大美”、“至美”音乐,我们在这传统的《高山流水》中均能依稀感受出来。

●《柳青娘》广东潮州筝曲中流传最广的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之一。该曲曲名原系昆曲北曲中吕宫曲牌名,其后音乐衍变为京剧音乐曲牌《柳青娘》,至今仍应用于京剧音乐伴奏中。潮州筝曲《柳青娘》则是同名异曲,并有轻六调、重六调和活五调三种曲调之分。三种《柳青娘》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情绪色彩。《活五调·柳青娘》表现出一种凄清、悲怨和哀愁的情绪。演奏时,旋律中的Fa、Si两个变音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与这两个音先后毗邻的其他各音也需进行吟、滑的变化,而达到潮州人所追求的“活五调字字皆活”的艺术效果。所谓“活五调”,潮州人也称“活三五调”,闽南及海陆丰一带称“活工调”。“活五调”是一种调式称谓,其基础是潮州的“重三六调”,是把三、五改作“活三”、“活五”的奏法。所谓“活三”的奏法是:经工尺谱的“下乙”音(即低半音的乙音)以慢速度上、下滑指、揉按,使其音在一定的音高范围内颤动(民间称“一音三韵”),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调式;所谓“活五”的奏法是:将工尺谱的“尺”音在弦上加重指并不断地快速揉弦,使其音在颤动中处于极不稳定的游离偏高状态。

《活五调·柳青娘》由潮州艺人林玉波传谱,全曲由三段组成。

●《渔舟唱晚》中国传统筝独奏古曲,由中国近现代筝演奏家娄树华于30年代根据中国传统古曲《归去来辞》的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筝曲标题则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句。在《渔舟唱晚》中,不仅标题来自该《序》,而且乐曲的美学立意也表现出《序》中的有关描绘,刻画出江南景色的“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以及“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山光水色的意境。本曲据有关专家的进一步研究,认为《渔舟唱晚》系民间艺人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临清一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乐曲《三环套日》、《流水击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授传于娄树华,娄树华在此基础上再作改编而成现行的《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用音乐描绘了音乐家面对中国古代的江湖渔家的主观感受,艺术化地想象出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和荡桨归舟的宁静时刻出现的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感觉,这是一种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神韵和心态。《渔舟唱晚》作为中国著名的传统筝曲,表现出了中国文人音乐家们在艺术上的执著追求,并完美地体现出音乐表现独特内心感受的创作方法。

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的旋律,并配合左手揉、吟等装饰性的技巧,出色地表现了音乐家对湖滨晚景的展示和欣赏。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的上下八废乐句的音调中发展变化而来,接着以揉按技法奏出音程跌宕的长音fa和明快短促的花指音,以后就转入下属凋性,而使单纯的五声音阶旋律出现了较为丰富的变化,表现出渔人荡桨归舟、乘风赶浪在水中行进的欢快情趣。

第三段以快板速度奏出一连串的模进音型,用欢乐活跃的情绪,形象地刻画出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乐曲用逐步加快、渐强以及运用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描绘出歌舞升干、渔舟唱晚的多种欢乐场面。

《渔舟唱晚》是根据工调八板的曲调发展变化而成,全曲始终贯穿着“工尺上”和“工尺上四合”这一旋律,但在句式段落的安排上变化较大,曲式简练严谨。在其中的模进音型及催板的应用中,以最简沾手法从两个侧面生动地刻画出《渔舟唱晚》的全部意境。旋律清新感人,表现了筝曲旋律的独特个性,并在处理手法上突破了传统的八板旧格。

与《渔舟唱晚》标题相似的中国传统音乐有出自明代《西麓堂琴统》中的琴曲《醉渔唱晚》。近现代流行的《醉渔唱晚》则又传自川派琴人张孔山。

二、中国鼓,从远古原始时代开始敲响

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的音响本质,是同一敲击声的节奏性反复。因此,节律性、节奏性,是鼓乐的灵魂。然而,节奏,又是自然现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春夏秋冬,寒暑昼夜,新陈代谢,水波起伏,山川交错。呼吸循环……这一切无不充满着节奏。

因此,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认识鼓及其鼓乐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自然现象的同异相承续、相错综、相呼应的节奏性规律,在鼓乐上会达到艺术化的充分体现。原始人在有意识的敲击声中得到的乐趣,是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宏观节奏性原则认识后艺术化模拟的乐趣,也是他们最初创造出音乐世界,跨进音乐世界大门时的乐趣。因此,鼓的原始形态可能出现得最早。鼓及其鼓乐,也就是中国最早的音乐文化形态之一。

传说中国在远古的伊耆氏时代就有鼓类乐器出现了。《礼记·明堂位》中说:“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有的学者认为,这种鼓,是用草扎成的鼓棰敲击的。《周礼·春官·籥章》言:“掌土鼓豳籥。”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要击之。”由此可以窥视出原始土鼓的形制。《礼记·明堂位》又说:“夏后氏之鼓足。”夏后氏有一种鼓是带足的。又相传,在黄帝时期,人们在讨伐蚩尤的战争中,曾九战不胜,后受神示,建造了八十面“夔牛鼓”,在隘隆的鼓声中,军士们士气大振,最终擒杀了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