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经·茶道
3714200000009

第9章 茶之鉴:中国各地名茶(5)

著名诗人拜伦在他著名的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他称正山小种红茶为武夷红茶,给予了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正山小种是英国皇家及欧洲王室贵族享用的特种茶。即便是现在,它在外国的价格与普通红茶相比较也是很昂贵的。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经常把它与印度茶或锡兰茶拼配冲饮,俄罗斯人常将它与中国红茶或乌龙茶拼配冲饮。

虽然正山小种在欧洲曾有几百年的历史渊源,但对国人来说,“正山小种”还是一款“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茶。后因战事频繁,产量逐减,至1949年产销几乎绝迹。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品质特点

“正山小种”红茶目前主要产在武夷山脉北段,海拔2000多米黄岗山相近的区域和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使“正山小种”茶叶具备精良天然的内质,加上其采取全发酵、松香烘青、焙干等区别于乌龙茶的特别工艺,形成了“正山小种”形、色、香、味别具一格的品质。

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紧结圆直,色泽乌润,冲水后汤色艳红,经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元汤味,气味芬芳浓烈,以醇馥的烟香和桂元汤、蜜枣味为其主要品质特色。如加入牛奶,茶香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

正山小种红茶非常适合于咖喱和肉的菜肴搭配。一位日本茶人曾说:这是一种让人爱憎分明的茶,只要有一次你喜欢上它,便永远不会放弃它。

正山小种红茶保管简易,只要常规常温密封保存既可。因其是全发酵茶,一般存放一、两年后松烟味进一步转换为干果香,滋味变得更加醇厚而甘甜。茶叶越陈越好,陈年(三年)以上的正山小种味道特别醇厚、回甘。

滇红

历史渊源及发展

滇红茶又称云南红茶,是世界茶叶市场上著名的红茶品种。滇红茶是云南省传统出口商品,多年来行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久负盛誉。

滇红的发展历史,从1938年秋到1941年秋,经历了调查、创制、建厂成批生产三个阶段。

1938年,著名的红茶专家冯绍裘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冯绍裘遍寻云南各大茶区,于11月初到达顺宁(凤庆)。时届秋末冬初时节,却见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茶壮叶肥,白毫浓密。于是,冯绍裘亲自动手试制了少量红茶,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结果使人不胜欣喜: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试制的红茶样品邮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茶之上品。12月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民国政府云南省经委汇报,取得同意,筹建云南茶叶公司和顺宁实验茶厂。

1939年,第一批“新滇红”约五百担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开始拟定名为“云红”,意同安徽“祁红”,湖南红茶称“湖红”,故云南所产红茶亦可称“云红”也,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红云喻意其中,但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也别有妙处,冯绍裘则不违众人之意,最终以“滇红”定名。

冯绍裘创制的滇红名茶,开创了我国“滇红”的历史。1940年以后,滇红茶年有发展,品质不断提高,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滇红特级工夫茶被作为礼品馈赠给英国女王。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在酷爱喝红茶的英国,滇红茶备受青睐。英国人还为滇红茶起了一个很英国的名字——王子冠。

品质特点

滇红茶外形均匀,苗锋秀丽完整,金毫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高档滇红冲泡后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

红茶既适于杯饮,也适于壶饮法。红茶品饮还有清饮和调饮之分。清饮,即不加任何调味品,使茶叶发挥应有的香味,适合于品饮工夫红茶,重在享受它的清香和醇味;调饮则多以加糖加奶调和饮用为主,加奶后香气依然浓烈。

滇红茶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提神益思、解除疲劳等作用。冬季,北风凛冽,寒气袭人,人体阳气易损。此时,以选用味甘性温的红茶为好,以温育人体的阳气,尤其适用于女性。加奶及糖后,更有生热暖胃之功,还有助消化去油腻之效,于冬季进补肥腻时有利,同时对调节老年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有很好的疗效,对肥胖人群有很好的减肥效果。

黔红

历史渊源及发展

黔红又称贵州红碎茶,主要产于湄潭、羊艾、花贡、广顺、双流等大中型专业茶场。

贵州的产茶历史悠久,在陆羽的《茶经》里已作了明确的记述。贵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产红碎茶的茶场又分布在省的中部、北部、南部的丘陵台地域河谷盆地。由于高温多雨、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这些地区的大叶型品种、中叶型品种和地方群体品种长势旺,叶片厚,其内含物如氨基酸、茶多酚尤其丰富。山地土壤疏松肥沃,多为酸性和微酸性,具备了茶树生长的良好条件,为创制优质名茶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

荷兰人曾这样评价过黔红茶:“我们审评过这些茶样,并认为品质优异,茶汤品质胜过我们在漫长的茶叶贸易经验中所审评过的中国茶叶……其鲜爽和香味可与优质的锡兰茶媲美。”

品质特点

黔红初制工艺的特点是在条红茶加工工序中,以揉切代替揉捻,或揉捻后再揉切。揉切的目的是充分破坏叶组织,使干茶中的内含成分更易泡出,形成红碎茶滋味浓、强、鲜的品质风格。

黔红可直接冲泡,也可包成袋泡茶后连袋冲泡,然后加糖加乳,饮用十分方便。由于红碎茶的饮用方式较为特别,与其他茶类一般采用清饮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品质强调滋味的浓度、强度和鲜爽度,汤色要求红艳明亮,以免泡饮时,茶的风味被糖、奶等兑制成分所掩盖。

黔红颗粒紧结匀整,色泽乌黑油润,净度好,香气鲜高带花香,滋味鲜浓,汤色红亮,叶底嫩匀,多次冲泡,口感仍然饱满甘甜。

红碎毛茶经过精制后,成为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个花色。

叶茶:是短条形红茶,常有金黄毫。

碎茶:是颗粒形红茶,是红碎茶的主体产品。

片茶:是小片形红茶,滋味浓度不如碎茶。

末茶:是细末状红茶,冲泡后茶汁易浸出,滋味浓强度较大。

祁门红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祁门红茶是中国历史名茶,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祁门山区自然环境优越,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极宜茶树生长,品种亦极为优良,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经精工细作,更显其独特魅力。

祁门茶叶在唐代就已出名。据史料记载,这里在清代光绪以前,并不生产红茶,而是盛产绿茶,制法与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绿”之称。光绪元年,有个黟县人叫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因羡福建红茶畅销利厚,想就地试产红茶,于是在至德县(今池州市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获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门县的历口、闪里设立分茶庄,始制祁红成功。与此同时,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绿改红”,设立“日顺茶厂”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并取号牌“胡日顺”,从此“祁红”不断扩大生产,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胡元龙也成为了“祁红”鼻祖。

祁红一经问世,就以其优异的品质成为红茶中的后起之秀,它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齐名,被誉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英国人最喜爱祁红,在英国伦敦市场上,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们争相竞购,甚至英国的皇家贵族都以拥有祁红为自豪,并用此茶向皇后祝寿,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以致祁红一度获得“群芳最”、“红茶皇后”之美誉。有诗为证:“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1980年,祁红获国家优质产品奖章,1983年获国家出口商品优质荣誉证书。曾两度荣获国际金奖。祁红的“祁门香”香飘五洲,主要出口英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

品质特点

祁红采制工艺精细,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

祁红茶外形条索紧细,苗秀显毫,色泽乌润;茶叶香气清香持久,似果香又似兰花、似蜜,这种迷人的香气就是“祁门香”;汤色红艳透明,叶底鲜红明亮。滋味醇厚,回味隽永。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添加鲜奶调饮亦不失其香醇。

祁红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经由医学专家和茶叶研究所实验发现,“天品国香”祁门红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茶氨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的含量,超过了传统红茶的15%左右。特别是红茶中的咖啡硷、氨基酸、果胶、多酚类、醣类、芳香物质等有着提神消疲、生津清热、利尿、消炎杀菌、解毒、强壮骨骼、抗氧化、延缓衰老、养胃护胃、抗癌、舒张血管、有益心脏等的医疗功效。

白琳工夫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白琳工夫茶是三大闽红工夫茶之一,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与浙江毗邻,地势较高,群山叠翠,岩壑争奇,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茶树根深叶茂,芽毫雪白晶莹,造就了白琳工夫茶独特的品质。

白琳工夫茶以其独特风格和品质盛兴百年而不衰。早在1851年,董天工写的《武夷志》中,就载有“工夫”茶名,说明当时已有“工夫”茶名之说,制法起源于福建,比安徽祁门红茶还早。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设号收购,远销重洋,“白琳工夫茶”因此而闻名。二十世纪初,福鼎市点头镇竹栏头陈氏得用福鼎大白茶代替了原有的小茶种,使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此后福鼎“合茂智”茶号,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因此又名“橘红”,意为橘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是特级白琳工夫茶以其得天独厚的外形,幽雅馥郁的香气,浓醇隽永的滋味,被中外茶师誉为“秀丽皇后”。

品质特点

白琳工夫茶系小叶种红茶,当地种植的小叶群体种具有茸毛多、萌芽早、产量高的特点,一般的白琳工夫茶,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球状,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纯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

白琳工夫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富含多种对人身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抗衰老效果强于大蒜头、西兰花和胡萝卜等。能够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抗菌力很强,用它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在红茶中加上柠檬,强壮骨骼的效果很好。

云南普洱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中国茶叶中极具特色的茶类。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存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从中可以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清朝是普洱茶到达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金或银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现在犹存。

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普洱茶非常寂寥,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解放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好在,1975年,云南重新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近年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养生,开始青睐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全国。

品质特点

云南普洱茶属后发酵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多次后发酵而形成的,一般具有滋味醇厚、汤色红褐、陈香显著、叶底红褐的品质特点。这与其在时间长河中多次后发酵所不断完成的化学品质转化有密切关系,与特殊的加工工艺如“渥堆”工序有密切关系,所以普洱茶有着越陈越香的品质特色,被誉为“能喝的古董”。

在目前市场上的普洱茶分类上,按产品的特性,有自然分类和学科分类。自然分类即把未经渥堆发酵加工的晒青毛茶制成品俗称为普洱生茶。学科分类普洱茶是工艺茶,即采用人工发酵加工制成的普洱茶,俗称为普洱熟茶。

那么怎么区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别:

一是,从香气辨别。熟茶味、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普洱熟茶因为经过渥堆,所以会产生一股熟味。一般只有十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依传统说法,未曾霉变过的茶品为干仓茶),可以从型茶表面闻出一股熟茶味。十年至二十年左右之后,那股表面熟茶味已经消失,则可从茶汤中感觉出熟味香。二十多年的普洱茶,无论从型茶或茶汤,都再也没有熟味感觉,却有一股“沉香”。沉香是由熟味,经过长期干仓陈化而转变过来最好的熟茶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