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经·茶道
3714200000010

第10章 茶之鉴:中国各地名茶(6)

二是,以汤色辨别。干仓的普洱生茶茶汤是栗红色,接近重火乌龙茶汤色,即使是陈年的生茶,比如已经有八、九十年历史的龙马牌同庆老号普洱茶,它的茶汤颜色只略比五十年的红印普洱圆茶的茶汤深一些。而熟茶的茶汤颜色是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所以在现代的茶种分类中,将普洱茶列为黑茶类,是与普洱熟茶的汤色有关的。

三是,从叶底辨别。干仓的普洱生茶叶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湾的东方美人茶的叶底颜色很相似。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一泡同庆老普洱茶的叶底,可以显现出百年前那种新鲜活力。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如果是发酵较重的,会有明显炭化,像被烈火烧烤过。有些较老的叶子,叶面破裂,叶脉一根根分离,有如将干叶子长期泡在水中那种碎烂的样子。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时间不长,发酵程度不重,叶底也会非常接近生茶叶底。反之,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后,无法立即干燥,延误了较长时间,叶底也会呈现深褐色,汤色也会比较浓而暗,跟只是轻度发酵渥堆过的熟茶是一样的。

普洱茶之所以备受追捧,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它具有的养生、健身功效。普洱茶由被人称为“老人茶”,到现在的“女人茶”,反映了人们对它认识的日益深入。普洱茶的养生作用可归纳为三通一平,通即为通气道(呼吸系统)、通血道(循环系统)、通谷道(排泄系统)。平即为人体三道常通,体内机能自然平衡。

四川边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四川边茶是黑茶的一个重要品种,产于四川,历史悠久。按产地可将其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两类。

自宋代以来历朝官府皆推行“茶马法”,明代的时候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开始设立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规定雅安、天全、荣经等地所产的边茶专销西康和西藏地区,称为“南路边茶”。所谓“南路”,是指从成都出发向南的通道。南路边茶的毛茶分两种:鲜叶杀青后,进行揉捻、渥堆和干燥的,称为“做庄茶”;鲜叶杀青后,直接干燥的,称为“毛庄茶”。南路边茶的成品茶为康砖和金尖两个花色。

西路边茶集中于都江堰、平武、北川等地加工。所谓“西路”,是指成都出发向西北方向。西路边茶的成品茶为茯砖和方包两种。

品质特点

南路边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砖型平整,洒面均匀;色泽棕褐油润。品质优良,经熬耐泡,制成的“做庄茶”分为四级八等,做庄茶的特征为茶叶质感粗老,且含有部分茶梗,叶张卷折成条,色泽棕褐有如猪肝色,内质香气纯正,有老茶的香气,冲泡后汤色换红明亮,叶底棕褐粗老,滋味平和。

黑茶之西路边茶的鲜叶原料比南路边茶更粗老,采割当年1~2年生茶树枝叶,杀青后晒干即可。黑茶之西路边茶色泽枯黄,是压制“茯砖”和“方包”茶的原料,制造茯砖的原料茶含梗量约20%左右,而制造方包茶的原料茶更粗老,含梗量达60%左右。西路边茶其叶质粗老不成条,均为摊片,色泽枯黄,无论是外形、香气,还是滋味都不及“做庄茶”的品质优异南路边茶。最适合以清茶、奶茶、酥油茶等方式饮用,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四川边茶最大的好处是,即使各种美食令你腹撑肚圆,只要几杯浓浓的茶水下肚,便无积食、腹胀之忧,长期饮用,还具有减肥功效。

湖南黑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溪为最著名。湖南黑茶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概括地讲,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产量甚巨,三是质量优良,四是品类丰富。

湖南黑茶在历史上极为辉煌。一提到茶马古道,一般人都认为是在云南。殊不知有一条连接湖南以运输黑茶为主的茶马古道在历史上也曾繁华一时。

唐代中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消费的增加。茶叶贸易随之兴旺。在太和年间(827—835)开始与塞外进行茶马交易。从江南到华北,以致塞外,形成了广阔的茶叶市场。商人在湖南收购较多的为潭洲茶、岳洲茶、衡洲茶。史书记载,952年,朝廷派三司军将到湖南买茶的就有数起。湖南的渠江薄片的益阳团茶就运销湖北江陵和襄阳一带。

宋朝实行由政府专买专卖的“榷茶制”,由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至生产地收购,运往北方销售。1088年,宋政府在安化县资水北岸的龙塘设“博易场”,运去盐米布帛,交换茶叶等土产。

明朝,继续实行由政府垄断的茶马政策,湖南安化生产的黑茶由商人运销西北,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质好价廉,深受少数民族地区的青睐,于1595年正式定为官茶,自后西北官司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此时的产地集中于资水沿岸各市镇,前来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

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安化成为“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叶生产供应基地。并运往山西、陕西及河北等省内销,最高年份达4000余吨。

清朝,随着茶叶饮用及内外销贸易日兴,湖南茶产区域逐渐扩展到省内外大部分县城,湖南黑茶已成为“引”茶,茶商持引赴产地购买,还运销到内、外蒙古及俄国。清雍正初,桃源县有蒋、周等八姓茶商专制黑茶,此时的黑茶运销盛极一时。

湖南黑茶因量多质好,一直畅销兴旺,把持着西北茶销的重要位置。其中,虽有两次大的战争变故,对湖南黑茶的道销造成了一段时间的影响,但因湖南黑茶所居的历史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快得以恢复。湖南黑茶品类丰富,从早期的篓包散装茶(甘引和陕引)到后期的全手工捆压而成的千两茶,再到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天尖、贡茶、生尖茶,可谓是琳琅满目,花色齐全。近年来各种不同级饮,不同风格的新型产品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品质特点

湖南黑茶成品有“三尖”、“三砖”、“花卷”系列与之称。“三砖”即:黑砖、花砖和茯砖。“三尖”指湘尖一号、湘尖二号、湘尖三号,在历史上称“天尖”、“贡尖”、“生尖”。“湘尖茶”是湘尖一、二、三号的总称。“花卷”系列包括“千两茶”、“百两茶”“十两茶”。

湖南黑毛茶经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而制成。黑毛茶分为四个级,高档茶较细嫩,低档茶较粗老。一级茶条索紧卷、圆直、叶质较嫩,色泽黑润。二级茶条索尚紧,色泽黑褐尚润。三级茶条索欠紧,呈泥鳅条妆,色泽纯净呈竹叶青带紫油色或柳青色。四级茶叶张宽大粗老,条松扁皱折,色黄褐。湖南黑茶内质香味醇厚,带松烟香,无粗涩味,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湖南黑茶具有不俗的保健功能,减肥、降脂一样都不差。日本茶叶专家对湖南的茯砖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茯砖茶助消化、减肥,茶中的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碱的刺激作用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茯砖茶中分解脂肪的酵素高于其他任何茶类,所以具有极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这也是食肉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

存放时间越长,湖南黑茶的药理性越强。现存于世的湖南黑茶,有一百年前的,当茶性消失的时候,它的药理性质却在增强。比如,糖尿病患者一个病理表现是经常口干,这种症状只有老茶才得解。这一功效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湖南黑茶在缓慢的微生物氧化过程中,咖啡因等有害物质完全消失。比如睡前喝一杯浓茶,大多数人会感觉精神大振、睡意全无;但是连喝五杯湖南黑茶,睡意却一点不受影响。

湖北黑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湖北黑茶是主产于湖北的黑茶的统称。以“老青茶”为典型代表,主产于赤壁、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地。常制成紧压茶后销售。

据《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城、山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厘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讲的老茶即指老青茶。可见老青茶已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以后发展为以老青茶为原料经蒸压制成老青砖茶。

清代,老青茶在蒲圻羊楼洞生产,因此又名“洞砖”。青砖茶的砖面印有“川”字商标,所以也叫“川字茶”。近代,青砖茶移至蒲圻赵李桥茶厂集中加工压制。

品质特点

青砖茶的质量高低取定于鲜叶的质量和制茶的技术。青砖茶的压制分洒面、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鲜叶采割的三个级别标准通常按茎梗皮色划分。一级茶(洒面茶)以青梗为主,基部稍带红梗。条索较紧,稍带白梗,色泽乌绿。二级茶(二面茶)以红梗为主,顶部稍带青梗。叶子成条,叶色乌绿微黄。三级茶(里茶)为当年生红梗,不带麻梗。叶面卷皱,叶色乌绿带花,茶梗以当年新梢为度。

采割时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年采割两次面茶,第一次小满至芒种采割,第二次立秋至处暑采割。第二种是一年采割隔冬茶一次和面茶一次,隔冬茶在惊蛰前后采割,面茶在夏至前后采割。第三种是一年只采割一次茶,夏至前后采面茶,或小暑、大暑间采里茶(有时甚至延至立秋)。

鲜叶采割后先加工成毛茶,面茶分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七道工序。里茶分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等四道工序,制成毛茶。毛茶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后,制成青砖成品茶。青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每片青砖重2公斤(其中洒面、二面各占0.125公斤,里茶1.75公斤),大小规格为34厘米×17厘米×4厘米。

青砖茶茶汁浓香可口,具有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入御寒,化滞利胃,杀菌收敛,治疗腹泻等多种功效,陈砖茶效果更好。

六堡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六堡茶属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产地制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清嘉庆年间就列为全国名茶。

苍梧县的六堡乡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天。六堡乡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在境内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这些村镇,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较大。茶叶多种植在山腰或峡谷,距村庄远达3~10公里。那里是林区,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历史上,六堡茶产区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

品质特点

六堡茶成品有制成块状的,也有制成砖状、金钱状的,如“四金钱”,还有散装的。其品质特点是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气醇陈、有槟榔香味,叶底红褐,并且耐于久藏,越陈越好。所以港商常以“陈六堡”、“不计年”作商标。

六堡茶在晾置陈化后,茶中便可见到有许多金黄色“金花”,根据专家的研究,这是有益品质的黄霉菌,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

近年来,六堡茶越发为众多爱茶之人所推崇,其独有的风味品质和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六堡茶采用传统的竹篓包装,有利于茶叶贮存时内含物质继续转化,使滋味变醇、汤色加深、陈香显露。用六堡散茶蒸制、压模,可制成“六堡饼茶”、“六堡砖茶”、“六堡沱茶”等,同样受到六堡茶收藏者的青睐。

陈六堡茶含茶黄素0.13%,含茶红素18.7%。还有部分茶褐素,故呈琥珀色。陈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助消化等功效,在闷热的天气里,喝六堡茶特别舒畅。

茯砖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茯砖茶是一个最具特色的黑茶产品。“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泾阳茯砖茶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塞外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

“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工匠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

品质特点

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古时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正是看到这一点,利用茶来安边治边。

茯砖茶分为特制茯砖和普通茯砖,均不分等级。砖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一致,发花普遍茂盛;特茯砖面为黑褐色,普茯砖面为黄褐色。香气纯正,汤色橙黄。特茯滋味醇和;普茯滋味纯和,无涩味。新疆各少数民族最爱茯砖茶,他们把“金花”多少视为检查茯砖茶品质好坏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