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恐怕从没听过“祥云”这个名字吉利的地方,但大家对“云南”肯定很熟。其实这里才是最初的“云南”,1918年才改称祥云,素有“彩云之乡”的称誉,是西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县。
在我看来祥云是一个艺术气息浓郁的地方,也许“艺术”这个词会给人距离感,然而在祥云,艺术绝不是被束之高阁的,而是生活着的。
在祥云,很多住宅的墙壁上都绘有壁画,艺术俨然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龙凤一直是国人喜欢的图案,可我发现祥云的龙凤图案格外多,这或许是因为祥云城东为凤山,城西为龙山,有“西座卧龙捧印,东迎彩凤玉书”之说,所以当地特别崇拜龙凤,就连街头的植物也能被修剪成这样的形状。
在祥云街头,我多次看到民间艺人摆卖自己手工制作的作品,从这些民间工艺品中,可以感受到祥云人的心灵手巧。
祥云在南华到大理的途中,也就是说,从昆明到大理,或者从楚雄到大理,必经祥云。然而,我第一次到祥云不是从东往西,而是从南往北,记得当时我是从弥渡坐小面包车,尽管一路上大多是山路,但一个小时就到了,车票票价6元。
车开到祥云新城边缘的一个十字路口,我感觉前面就是老街了,下车后,一辆三轮车过来,我问司机古城老街在哪里,司机让我坐上他的三轮车,在大街小巷七拐八拐,来到一条老街。果然,这里有古老的城门楼。
祥云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桥头堡,境内有一颗镶嵌在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珠——云南驿,“云南”二字正是源自这里。
在祥云,我参观了古城,即祥云县城旧城,也称为洱海卫城。始建于汉唐,成型于元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云南城”。
走在祥云古街上,刚巧赶上一家名叫“衣拉客”的店铺正要开业,几个小伙子正要放鞭炮庆祝,看到我在拍照,主动要求我给他们拍照。
拍完照,他们点燃鞭炮,开心地欢呼起来。而我则继续向古城中心走去。
祥云古城的中心是一座古城门楼,位于古街的十字路口正中,有东西南北四门,通向四个方向,分别写着“瑞启西垣”、“云南焕彩”、“辉联东壁”、“承恩北阙”。 古城的建筑有着中原文化的构思,四街八巷的建筑构局,仿佛一枚方印,而矗立在城中心的五层钟鼓楼正是“印把子”。
顺着古街,我一直走到尽头的“云南增辉”牌坊。我正在拍摄照片时,一位当地的年轻女子走过来,她充满了对游客的好奇,热情地和我这个外地来的游客聊天,她的真诚和纯善令人感动。我说给她拍摄一张照片,她便落落大方地在“云南增辉”牌坊前摆了个姿势。
问到这里有哪些名胜古迹,女子告诉我,这里最着名的人文古迹就是水目山古刹塔林。
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东南约20多公里处,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这里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特别是举世震惊、万众向往的佛门圣物“舍利子”。被誉为研究云南佛教文化和南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滇西最早的佛教圣地,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自然风光于一体,是云南省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据现存碑铭记载,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年),南诏王劝龙晟下旨,普济庆光禅师到水目山开山建寺。之后经历代开发,如今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
明末清初,祥云水目山古刹塔林鼎盛至极,这里“衲子千余,从者如云,三千和尚,八百尼姑”,“三千衲子,云集水目”,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佛教中心。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登临造访者不计其数,明代着名的书画大师普荷禅师在此出家受戒,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来此寻踪觅迹,清代名臣林则徐在此撰额“真如沙门之碑”,就连一代枭雄吴三桂也曾到这里求佛问道。这些传说,为祥云的历史更增添了几许奇彩。
天华山道观始建于明代,山崖上依山就洞建有上、中、下三庵,在上庵后的绝壁上有两条钟乳石,一大一小形似两条石龙倒挂,这就是着名的“石龙倒挂”。正月初九庙会时,会举行隆重的石龙挂彩仪式,挂彩的人徒手附岩攀壁,将红彩挂于龙头,十分惊险。
天峰山有“南来道教第一山”之称,是祥云县的道教名山。天峰寺外森林茂密,每逢农历2月15日,为普棚天峰山“歌会节”,周边的万余名彝族同胞会来此“打歌”。
清华洞被称为“滇西第一洞”,现在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交通方便,是进入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门户。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临洞考查;李元阳、郭松年、杨慎等历代官宦、墨客多次到此游览,洞口留下摩崖题刻24处之多。
位于祥云县云南驿镇,距祥云县城21公里,是古滇文化的典型代表。
云南驿是西南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作为驿站至今已有1237年的历史。当时随着白盐井盐业的兴旺,盐商马帮络绎不绝,驿道运输频繁,古道遗址的石板路上至今仍存留有斑斑马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