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赞扬同事时要善始善终。不要过分地赞扬同事,那会给他一种奉承的感觉。当赞扬对方不是奉承时,这样,对方就会愉快地接受。假如听了你的称赞后,连同事自己都觉得害臊,那种赞美还不如不说为好。所以,称赞要以平常的口气说出来。
当你要对一个同事求全责备的时候,你不妨想一想,你也不是完人。
从我们刚刚懂事开始,我们学习的人生第一课,实际上就是和别人相处。最初和我们相处的是我们的父母,之后有托儿所、幼儿园的阿姨和小朋友,之后又有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的老师和同学。等到我们走上了社会,我们的交际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式各样的人物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打交道,有些会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知己、伴侣。除了和我们朝夕相处的生活伴侣,和我们打交道最多的,还是我们和谐做事上的同事,生意上的伙伴,即我们的同事。
我们的同事,有些也会成为我们人生的朋友,而有些则只是同事,只有和谐做事上的关系或者生意上的关系,不会有多少情感上的投入。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生活、做人的道理我们都懂,但一遇到具体的事情,我们却常常犯类似上面的话语的毛病,即对同事的要求超出了对一个普通人的要求,要求他尽善尽美,没有缺点和不足;一旦发现或意识到同事身上有缺点和不足,就开始求全责备,由于对对方身上的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看不顺眼,而拒绝同对方很有价值的或者很有意义的合作。这种由于非本质的好恶而排斥同对方合作的做法,是一种生活上的失利,事业上的一种挫败。
是的,清高、孤僻、个性太强,这些有可能都是缺点和不足,然而问题是,这个人身上有着你这项做事、这笔生意、这个项目所需要的优点和长处,后者才是他这个人的主流。所以,当我们在生活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抉择的时候,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你的和谐做事、生意、项目,而不是你的同事身上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足;同时,如果你对同事求全责备的时候,你也该想想,你也不是完人,也并非十全十美。更何况,国与国、党与党之间尚可以进行“求同存异”的合作,现在不过是从事某项和谐做事或做一笔生意么。这个时候,你要想到你与同事只是“有限合作”。
所谓“有限合作”,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在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合作。如,对某项学术问题的共同兴趣,某项技术的合作开发,以及生意上的买卖双方等等。为了实现这种“有限合作”,我们就可以不计其他方面的好恶,甚至包括政治信仰等等;甚至,即使你的同事“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不要紧,因为你完全可以和那“一半天使”同游天堂,而不要去管那“一半魔鬼”是不是要下地狱。而与此相关联的是,我们的舆论在这一问题上,也不应该用“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老观念,而应该去挖掘其中新的内涵。这也即是所谓的“人尽其才”吧!
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曾经教导我们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看来,孔夫子比我们一些现代人更懂得对同事不能求全责备的道理,比我们一些现代人更“现代”。
⊙一团合气三人行
“和”何以为贵,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异质整合”。包罗万象的自然万物,能和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为人类所利用,都离不开异质整合之功。为人处事以和为贵,能息事宁人,或化干戈为玉帛,其妙也在于此。
明宪宗朱见深曾经画过一幅漫画,题目是《一团和气图》。画面上的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了一个滚圆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则会看出,这幅人物像虽只有一副面孔,实际上却是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的。一个封建皇帝画这样一幅画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惠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惠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竟越过了这个界线,于是相顾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如今,朱见深借这个典故做了《一团和气图》,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确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即大家不要互相勾心斗角,而是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孔子说:“礼之用,以和为贵。”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字宙运行的最高尺度是和谐,美学的最佳境界是和谐,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也是和谐。和谐,意味着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既是一种得之于和谐做事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干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人该不该“和”?答案是肯定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类之和,是为人和。人和为世间之贵,人和才有家庭,人和才有民族,人和才有国家,人和才有社会。做人信事以和为贵之道,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哲学。这种哲学教导人们凡事知足常乐,知常守恒,没有过多的非份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外去多管闲事。比如,汉语中的“福”字,其理与幅相通,相当于车轮的条幅,几十根车条围绕一个轴心,构成一个有秩序的协调的整体。这就叫幸福在“人心之通”。大家各守本分,互不干涉而又互相依赖,这样一种和平宁静的和谐做事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级、同事、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人们也总要尽量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或争取保持表面的团结一致。不是有种说法叫做“做人大面上要过得去”吗?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周就设有“调人”,专事“排患释难解纷争”,和谐人际关系。以至历代朝廷都延续了这种制度。直到今日,我国也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人民调解制度,并作为一种法律固定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乘车坐船等习以为常,难免你挤了我的座,我挡了你的道。若遇上修养欠缺、火星乱爆的年轻人,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时,如果你能及时好言相劝,甚至主动出让自己的方便,仇怨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有些企业的领导人把“人和”理解得简单化了。认为不吵不闹,没有反对意见,开什么会都掌声雷动,一致通过,这便是“人和”。
他们通常不愿下属间发生任何争端。当下属间稍有异议时,就皱眉说:“你们在一起和谐做事,像这种小问题都无法获得一致的见解,你反对我,我反对你,怎么行呢?”
同样,这种领导也不喜欢下属反对他的意见。如果恰巧有四五种不同的看法同时提出来,他往往会觉得焦头烂额,不知听措。最镇静的办法也不过是说:“今天有许多很好的意见被提出来了,因为时间关系,会议暂时就到此为止吧。以后再找机会,大家好好讨论。”想尽办法要追求他心目中的“人和”。
这种害怕反对意见的领导,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一致的意见,不见得就是最好的。
假如下属对你的方案没有异议,并不能证明此项提案就是完美无缺的,也许别人只是不好意思当面批评你而已。这时做领导的,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该尽量鼓励别人发表不同意见。
要放弃自信的语气和神态,多用疑问句,少用肯定式。不要让人觉得你已然成竹在胸,说出来不过是形式而已,真主意假商量。
要自己挑选一些薄弱环节暴露给人看。把自己设想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告诉别人,引导别人提出不同意见。
只有集合多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良好的相处,往往不是相互忍耐而得到的,有很多时候,反而是争吵的结果。
要注意的是:当你在下属的不同意见中选择一种来用时,切记不要伤害未被选用意见的人的自尊心。首先应该肯定他的辛苦是有价值的;其次要以最委婉的方式说明不采用意见的原因。不要让持不同意见的下属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感觉,不要让他们之间产生隔阂和敌意。
若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反对之声不仅不是领导者的祸水,相反,或许还是领导者的福音。
⊙无为做人
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都去认个真、较个劲,就会得罪人,就会给自己多设置一条障碍、多添加一道樊篱。所以,认真需要去仔细权衡。鸡毛蒜皮的繁琐无须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须认真,剑拔驽张的僵持则更不能认真。
在诗歌创作的理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戴着锁链跳舞”。写作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讲究一定的格式和韵律,古典诗歌尤其如此。但是,在这种格律的要求之中,又允许一定的变动和灵活运用。戴着锁链跳舞跳得好,锁链也就不成其为锁链,而变成“项链”或“手链”,变成一种装饰品,反而增添了艺术美。
诗的领域如此,别的领域也是如此。完全的自然是本色,但未经雕琢和修饰,毕竟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品。为人完全没有规矩,没有文化修养,固然有天然之美,但弊病失之于“野”。而能在高度的道德、文化素养中体现出自己的出色,则是更高一个层次。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做人在总体上、大方向上讲原则,讲规矩,但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条件下灵活变通。
美国成人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老手”,然而早年时,也曾犯过小错误。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先生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然而,卡耐基发现他说错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优越感,卡耐基很认真又很讨嫌地纠正了过来。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盂坐在他的身边。葛盂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盂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是的,当然。”葛孟同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说出实话而得罪他呢?”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不仅是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顾及了别人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更体现了做人的度量。
寻找别人的缺陷,指责别人,远不如发现自己的缺陷,指责自己。更不如发现别人的优势,称赞别人。指责别人,远不如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原谅和宽容别人。世上有几个人十全十美?谁没有缺陷,为什么总是揪住别人的缺陷而看不见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这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讲究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每当在这种时候,如果能理智地后退一步,往往能化险为夷。
⊙不学礼无以和谐做事
荀子说:“没有礼貌,人就不能生存,事业就不能成功,国家就不能安定。”礼貌待人,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能使社会和谐而有秩序,从而维护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礼貌,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来而不往非礼也”,只要求别人尊敬你,你不尊敬别人,这是不礼貌的。
《西游记》中讲述的唐僧,真有其人,法名玄奘。在他的传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
这段记载包含两个故事:一是孔子学生曾子,当老师与他讲话,他马上离坐站起来,以表对师长的尊敬;二是玄奘听到父亲讲述“曾子避席”后,也立刻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学习曾子,尊敬父亲;从他们俩人的事例,不难看出我国人民讲究礼貌的风习由来已久。
待人讲礼貌可概括为六个字:文雅、和气、谦逊。
文雅,是指要学会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您好、谢谢、再见、请多包涵、真对不起”之类的礼貌用语;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礼让。
和气,就是要以理服人,心平气和地同别人讲话,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在香港,政府推行“公务员礼规”,规定说话必须和气,有礼节,警员检查完人们的身份证,会客气地说:“打搅了!”承建商在工地板墙上写着“地盘施工,各位小心行走,不便之处,请诸君多多包涵”。
谦逊,就是多用讨论、商量的口吻说话,不盛气凌人。客人来了,热情招呼:“您请坐!”送客时说一声:“希望您一定再来!”有人在汽车上挡道,说声:“同志,请让一让!”谦逊的日气,让人乐于接受。
一个人需要有礼貌,这是做人的根本。在家里对父母、兄弟姐妹要有礼貌;在学校对老师、同学要有礼貌;在单位对领导、同事要有礼貌;在公共场合要扶老携幼,“长者先,幼者后”。
孔子曾告诫人们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如果没有礼貌,怎么能做好人呢!
⊙和谐做事是一种默契
同事之间相处得非常投缘谓之“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事间的默契是现代和谐做事中彼此最大的精神享受。它摆脱了麻木、冷漠、自馁、狡诈、罪孽……的肆虐,生命升腾着金灿灿的烈焰,精神暴烈着光亮的火花。它诱惑人,吸引人,感化人,陶冶人。它不但激励你的斗志,鼓舞你的力量,更净化你的灵魂,正如李白在《扶风豪士歌》中写的:“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同事问的默契可以产生移山倒海之力。
同事间的默契是情绪的兴奋剂——温馨情感,消融忧愁。它有着一种极为普遍的作用:如果你把快乐带给一个同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分给一个同事,你将会被瓦解掉一半的忧愁。
同事间的默契是高级染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在个性、为人处世、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对同事具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人类思想史上,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演奏出来的一曲雄壮的动听的友谊协奏曲,可以说是两位导师在长期的共同合作中,彼此的思想相互同化为一个更伟大的思想后,才为人类诞生一部完整辉煌的《资本论》。列宁说:“的确,这两卷《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当马克思溘然长逝时,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筹备七年之久的《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全力以赴整理马克思的遗作,继续完成《资本论》的写作与出版和谐做事。倘若他们的思想不是在默契的友谊中相互影响,恩格斯不要说续写完《资本论》,就是阅读它也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视其为经典、指路的灯塔。柯切托夫说:“如果你周围是一群鹰的话,那么你自己也会成为一只鹰;如果你在一群山雀中间的话,那么你就看不到海阔天空。”可见,要想考察一个人,只要了解一下与他默契相处的几位同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