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高效学习法
3711600000043

第43章 附录 与成功学子谈心得(2)

不过,首先还是要建立知识体系,不论是第一遍学习还是第一轮复习,这都是高分考生的必由之路。建立知识体系的意义在于为增强题感作准备,你在每次练习中都能想想该题的知识点在体系的哪个位置,他的左邻右舍都是谁。知识体系在心中就像一棵树,你既可以把习题的心得挂在相应的树枝上,又可以很有条理地从树枝上取出你所需要的解题经验。要把课本目录,最好是参考资料上总结的知识逻辑体系烂熟于心。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虽然是有逻辑的体系,但是如果真的是逻辑地记忆,在考场上思考问题时,会捉襟见肘。因为,从知识树的树干推导到需要的知识内容往往花费很大时间。因此,建立知识体系提倡自己总结有效的因人而异的死记硬背方法,这样能大大节约检索时间。比如:一说到物理学,脱口而出,力、电、热、磁、原子核五大部分;一说到力学,脱口而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块。

知识体系的内部是一个一个的概念,概念的掌握一定要准确牢靠,而且一定要在第一次就搞清楚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学习或复习新概念时,最好作句子成分分析,标注状语、定语,明确概念的要点,就象记英语单词的若干个意思一样。然后,最好能想象一个与之匹配的情景伴随记忆,从而形象的记忆概念,灵活地使用该概念。接着要强化概念群,做到以下两点。

(1)基本概念立体化。既能根据物理概念的定义从正面顺向思考,又能从反面逆向思考,同时善于处理从侧面提出的问题。例如关于“电势”概念,不仅要能在给定电量和电势能的条件下,确定电场中某点电势的大小,还要能辨明从反面和侧面提出的诸如“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越大,则该点的电势越高”、“电势高处场强大,场强大处电势高”之类的似是而非的命题的正误。(2)基本规律系列化。中学物理的基本规律约有上百条之多,只有找出其内在联系形成系列,才能把浩如烟海的知识量高度浓缩,有效地存储在大脑之中,运用自如。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的规律可用“三公式”、“四推理”、“三特点”概括。概念在考卷上的直接反映是概念题。有了对概念准确地掌握,你一定能又快又好地答题。

除了概念题,物理题目大多数多是很有情景的,比如动力学、运动学中的碰撞问题、粒子射入电磁场问题。因此,想象一下题目描述的场景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在自己头脑里给自己拍一部科普片,放给自己看几遍。这样做能使你迅速熟悉题目,并锻炼你的想象力。你可以抛开题目的叙述,重新审视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物理量,并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最好能与做过的类似题目情景挂钩,便于解题。

这在审题中表现得更突出。一定要注意审题。考试中,容易的题仔细审题不会失分,难解的题,不是你真的做不出来,更多的是由于你没有很清楚地理解题意,尤其在现今物理题目越来越长、越来越拗口的趋势下,更是如此。因此,如果考试中遇到不会的难题,别轻易放弃。一个很好的办法是试着对题目作句子成分分析,尤其留意动词。看看题目到底想干什么?搞清楚题眼是谁,这道题提到了知识体系中的哪些知识点。比如199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22题: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m=1.0×10-3kg电量q=1.0×1O-10C的带正电小球,静止在o点。以O点为原点,在该水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Oxy。现突然加一沿x轴正方向,场强大小E=2.0×106v/m的匀强电场,使小球开始运动经过1.0s,所加电场突然变为沿y轴正方向,场强大小仍为E=2.0×106V/m的匀强电场再经过1.0s,所加电场又突然变为另一个匀强电场,使小球在此电场作用下经1.0s速度变为零。求此电场的方向及速度变为零时小球的位置。洋洋洒洒200个文字加数字的题目一口气全看下来准头大,如果在考场上,更是要人命。怎么办呢?先看动词,把动词连贯起来你就能建立清晰的情景过程。动词依次出现为:静止、加电场(x轴正向)、开始运动、电场变为y轴正向、又加另一个电场。在头脑中把这几个动词联系起来,想象一下动画效果,你就可以很清晰的明确题意。结合你的相关电学、力学、运动学知识,你的实力就能迎刃而解。

总之,物理学习中,甚至其他理科课程的学习,都用到了语文上的句子成分分析这个法宝。通过分析,可以化整为零,可以化难为易,帮助理解,帮助解题。

七、化学:做题的战术

化学应试一定要做好选择题,这是“化学”战的战略。选择题是半壁江山,占有70多分的分量。虽然难题不多,但陷阱多多,极易失分。一定要打起十二分小心。

化学的知识点虽然也有一定体系,但比起物理、数学来,就粗糙多了,零散多了。因此,化学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原子量、分子式、方程式、物质性质、反应规律。与其说化学交给了我们化学知识,倒不如说交给了我们总结经验规律的本领。

记物质的性质,这是学习化学的根本,更是化学考试命题的焦点。计算题、推断题、试验题,尤其是推断题无不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物质的性质有很多方面,记物质的性质,要有条由序地记。首先记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度、挥发性等等。其次是化学性质,包括是哪族元素、活动性高低、反应中发光、放热等。物质性质最直接的应用是物质推断题。这类题的关键是找准突破口,物质的性质是把好钥匙。例如:2001年高考题,第22题:下图每一方框中的字母代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

产物J是含A金属元素的胶状白色沉淀,I为NaCl溶液,D是淡黄色固体单质。试填写下列空白:

l.L的化学式为:

2.F的化学式为:

3.写出J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H和G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的淡黄色、固体、单质这两个物理性质和一个化学性质构成了绝好的突破点,几乎可以肯定D就是硫。J是含金属元素的胶状沉淀,则很大程度上J是Al(OH)3。从这两个突破点出发,很容易推出其他物质。

对于实验题,主要是要熟练记忆课本上给出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高考化学实验命题是“换汤不换药”。把书上的实验略作改动,其实是来源于书本,不高于书本。比如2001年高考化学实验题考的就是“某学生利用******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测定氧气的摩尔质量。实验步骤如下:…………”。只要你能很快与某一实验联系起来,问题就迎刃而解。

另外,背各种化学规律,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化学反应速度变化规律、酸碱平衡规律等。规律之所以成其为规律,就在于存在例外。这在化学上似乎非常贴切。背反常的例子是化学学习中同样重要的东西。总是记别人给的东西,终归不是很痛快。自己要善于在平时的学习、考试中总结属于自己的规律,总结好了,往往也记住了。

需要提醒你的是,化学试卷题目数量多,耽误的时间很容易方大。如遇一两题卡壳,一定要当机立断,不要耽误必要的时间。

八、考试准备的三个阶段

我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刚考完试后为第一阶段,此乃总结整理阶段,重点放在对刚过去的考试的总结上,静思自己的学习;第二阶段是新知识的吸纳阶段。此时把精力放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节省时间,对题目甚至可以只是理解,知道思路就足够了,不必一道一道题的去做。厚积为主。第三阶段为考前的一周左右,(高考这一阶段要适当放长),重在保持状态。此时就不必再做多少题了,但要保证做题的正确率,并且要写一写过程,逐步恢复到考试的最佳状态。

真正的高考其实很普通。我们只要能拿出一份平常心去面对,坚信付出了就一定有收获,结果就必定不会令自己失望。最后以清华校训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高考的成功是属于那些踏实,勤奋,心理素质好的人。衷心祝愿大家在高考中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满意的成绩。

九、初中化学——与化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几乎每一个初中生都会说:化学真有意思。初中化学从一开始就基于基本现象的认识。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第一个化学实验——提炼精盐,还记得看到老师演示实验调配出硫酸铜溶液时美丽的蓝色。学习化学的时候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不过随着学习的问题稍微深入一些之后可能兴趣就大打折扣了。中学化学中有一点难度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关于溶液的计算和复分解反应。这里面溶液的计算问题,其实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数学问题,是一个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把相应的化学规律转化成数学式或数学条件。例如饱和度,它就相当于质量分数在随溶质变化而成直线上升时的一个定义域限制。如果你不注意这样一个限制,而是在任何时候都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可能溶液早已饱和了,你却还以为它的质量分数会继续增加。关于复分解反应,就需要强调一下学习化学的方法“熟能生巧”了,对一些典型的反应一定要烂熟于胸。然后在不断的加以总结,我对复分解反应的总的看法就是三个字:老变新。当然,对于具体的问题还要有不同层次的总结,如“酸的性质”有几条,各是什么,都应该如数家珍。

至于其它的问题大多是需要记忆的,不过需要记忆的再多也总不会比文科学习要求得更多,而且只要掌握住规律记起来还是挺容易的。如果连最基本的周期表、化合价都背不下来,那可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了。

十、高中化学

1.两个方面看问题——无机化学

学好高中化学主要是抓住两条思路: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与具体实践;二、元素周期律。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能还体会不到这两条思路的重要性。当你学完元素周期律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做以总结了。从最开始学的卤族,到氧族,到氮族,非金属机器氧化物的性质及递变规律应该都能总结出来了,具体的例子也应该脱口而出了。金属部分的内容相对少一些,不过也可以看出规律来了。我认为,在学习完无机化学之后应该立刻做一个总结,因为中学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这三大部分中,最难的,也是最为琐碎的就是第一部分了。这一部分最能体现“熟能生巧”的重要性了。不断的总结,从周期表上,从你总结的框图中定位每一种元素,每一种化合物。做题的时候,就从你脑子中的那张扩展了的周期表中去查找,思维更加有序,记忆起来也容易了。

具体遇到题目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具体方法的。例如遇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一定要从电子得失的角度看问题,有人命名它为“电子守恒法”。这是因为氧化还原的本质就是电子得失,从这里入手,绝对不会错(除非你算错了),而且快捷。这是真正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如果你拿到有关氧化还原的题第一个想到还是配平、解方程,那你一定要试着转变一下,看看直接计算电子得失是不是更好一些。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若有5molH2O做还原剂时,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是()

A.3molB.2molC.4/3molD.10/3mol

根据被H2O还原的BrF3得电子总数=5molH2O失电子总数,且知1molBrF3完全被还原可得3mol电子,

设:被5molH2O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x.

则:3x=5mol×2=>;x=10/3mol

另外,守恒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还有质量守恒、原子守恒,都是经常使用的。使用守恒的好处有两个:一、解题方便快捷,减少步骤、出错率低;二、直接从本质解决问题,使解题思路更清晰。

由于化学计算中有很多配比问题,大部分都可以写成一次方程的形式,所以为了快捷,十字交叉法也是经常使用的。十字交叉法是进行二组分混和物平均量与组分量计算的一种简便方法。凡是具有a1X+a2Y=a(X+Y)关系式的习题,均可用十字交叉法。使用的原则:遵循守恒的原则。它常用于求算:

1.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有关平均分子量的计算

4.有关平均原子量的计算

5.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6.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我们举两个例子来看一看:

1.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实验室用密度为1.84克/厘米398%的浓硫酸与密度为1.1克/厘米315%的稀硫酸混和配制密度为1.4克/厘米359%的硫酸溶液,取浓、稀硫酸的体积比最接近的值是

A.1:2B.2:1C.3:2D.2:3

[分析]5998154439其体积比为:44/1.84:39/1.1 ≈2:3

答案为D根据溶质质量守恒,满足此式的是98%X+15%Y=59%(X+Y)

X和Y之比是溶液质量比,故十字交叉得出的是溶液质量比为44:39,再换算成体积比。

2.有关平均分子量的计算

例:实验测得乙烯与氧气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百分比为:

A.25.0%B.27.6%C.72.4%D.75.0

[分析]29283231

根据质量守恒,满足此式的是28X+32Y=29(X+Y)

X和Y之比是物质的量之比,故十字交叉得出的是物质的量比3:1,3×28

乙烯的质量百分含量=——×100%=72.4%答案为C

3×28+1×32

2.结构化的世界——有机化学

学习有机化学要注意以下三点:1.抓住结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是重点。从有机物结构出发,进行结构分析,找出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有机反应的规律性。还要学会从有机物的性质来推断有机物的结构。例如从结构分析性质,只要把官能团的结构分析清楚,就可以从本质上掌握各类有机物的主要化学性质。2、建立网络系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机化学知识点较多,难以掌握和记忆。在复习中通过分析对比,前后知识联系综合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如果具备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成网络的能力,有了网络图和化学方程式的有序储存,在解  推断题和合成题时,才能迅速将网络中的知识调用、迁移,与题给信息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3.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有机信息迁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敏捷地接受新信息,并将新信息与旧知识相结合,由形似模仿变成神似模仿,以及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自学能力。

例:

CH3COOH是一种弱酸,而******ClCH2COOH的酸性强于CH3COOH,这是因为-Cl是一种强吸电子基团,能使-OH上的H原子具有更大的活动性,有的基团具有斥电子基团,能减弱-OH上H原子的活动性,这些作用统称为“诱导效应”,据上规律,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