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小百科
3711300000010

第10章 植物奥秘(4)

无花果

其实,说它无花,完全是误解。世界上很少有无花而结果的植物。无花果同其他植物一样,也是先开花而后结果。所不同的是,无花果的花是腋生的隐头花。因此,在人们还未见它开花时,果子已经悄悄地从叶下钻了出来,所以,叫它“无花果”。

无花果,叶大色墨绿。树姿优美,是美化环境、盆栽观赏的佳品。其果实不仅香甜味美,而且营养丰富,还可入药。

无花果还是防污染的“卫士”,它对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氯化氢、二氧化碳。硝酸雾以及苯等物质,有一定的抵御和吸收能力,在产生大气污染的厂区裁植无花果,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作用。

“花朵”像鸽子的树

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进攻、洗劫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中英、中法以及中俄《北京条约》。历史学家将这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结果是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片领土和许多权益,随之,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和冒险家拥入中国。

1869年春,在中国四川青衣江上游的宝兴地区,一个叫穆坪的地方,来了一个满脸大胡子的高鼻深目的法国传教士。他名叫大卫,这一年41岁,是第二次来到中国。大卫的兴趣十分广泛,其中,尤喜种植花草,采集植物标本。他32岁那年,借传教的机会,到中国的河北地区采集植物标本。三年以后,他带着大量标本返回了法国。

中国的鸽子树

大卫来到穆坪,眼前葱茏一片的植物世界,令他惊叹不已。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间的开阔地,看见了令他终生难忘的情景。事后大卫回忆道:“我来到一处美丽的地方,看到了一棵美丽的大树。那树上长满巨大的美丽的‘花朵’。‘花’是白的,好似一块块白手帕迎风招展。春风吹来,又好像一群群鸽子振翅欲飞。

大卫把这种大树称为“中国的鸽子树”,事后他还发现,鸽子树的白色大“花”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花,而是它的苞片,这种苞片最长可达15厘米,宽3~5厘米。我们所看到的鸽子树“花”既然是苞片,那么真正的花在哪儿呢?

大卫仔细研究了鸽子树的结构,这才知道,鸽子树花的数量很多,但却很小,许许多多的紫红色小花组成了一种叫做头状花序的结构。在头状花序中,雄花数目很多,它们大都长在花序的周围,而中央则是雌花或两性花。鸽子树的花序直径约有2厘米,它们处于白色苞片的包围之中,微风吹来,人们只看到鸽子般展翅的苞片,却忽略了花序的存在。

大卫将鸽子树的标本带回了法国,植物学家们竟将鸽子树命名为“Davidiainvolucrata”。“involucrata”的意思是“有苞片的”。“Davidia”是“大卫发现的”意思。由此可见,大卫发现的鸽子树,在植物学家的心目中分量有多重!

现今我们知道,鸽子树其实就是中国特有的“活化石”——珙桐。珙桐的科学价值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在距今200~300万年以前,珙桐的“足迹”遍布全世界,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影响,珙桐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都绝迹了,而在我国贵州的梵净山、湖北的神农架、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东北部地区,以及湖南的张家界和天平山的海拔1200~2500米的山坡上还留有小片的天然树林。这些远古年代的遗物,就像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一样,能帮助人们了解与地球、地质、地理、生物等有关的许多奥秘,又因为它们是活着的,所以叫它们“活化石”。正因为这个原因,珙桐成为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国家还专门为这些“活化石”划定的保护区。

19世纪末,珙桐被引种到法国,以后又来到英国以及其他国家。如今在瑞士的日内瓦市,人们常在庭园里栽种珙桐,每到花开季节,珙桐花花香袭入,引得不少游人留连忘返。

珙桐的果实成熟时,颇像一个个尚未成熟的野梨,因此,在产珙桐的地方,珙桐又被叫做水梨子或木梨子,虽然此“梨”果肉酸涩难以下咽,但对于渴到极点的赶路人来说,这“梨”倒也能救急。

珙桐的树形优美,是一种很好的绿化树种,它的种子含油量达20%,因此是一种利用价值颇高的珍贵植物。

植物界的熊猫——水杉

水杉是20世纪40年代,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从古代植物保存下来的“活化石”。水杉的发现轰动一时,风靡全世界。它与动物中的大熊猫一样,在植物中,它是只有中国才有生长的古代孑遗植物,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国的国宝”、“植物界的熊猫”。

远在1亿年以前,地球就已存在水杉这种树木。它广泛分布在欧、亚、北美各地。200多万年前;在第四纪冰川的浩劫下,世界各地的水杉经不住恶劣环境的打击,纷纷退出历史舞台而相继毁灭,在人们的心目中,早以为水杉在地球上已经绝迹了。

1941年,我国植物学者第一次在四川万县发现了水杉。只是当时学者只知这是一株很奇特的大树。这是一株什么树,当时无人知晓。

1943年,另一位植物学者从这株奇特的树上采到了完整的植物标本,后经植物学家们反复研究,终于确认这株奇特的大树就是水杉,是几千万年前古代水杉的后代。

以前只能在化石中才能看到的水杉“死而复生”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科学界的震动,并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的新发现。

水杉为什么在我国能保存下来呢?

水杉

我国地质学家们研究发现,在第四纪冰川来临时,我国的冰川与欧美的不同,欧美冰川是冰雪大片大片地覆没大地,惟独我国是间断性的高山冰川。冰川奔来时,在没有冰块的地方,植物就保存了下来,这也可能是我国保存古代植物较多的一个原因。

水杉是裸子植物,杉科,是一种落叶的乔木,高大挺拔,茎干通直,树高可达40~50米。水杉的适应性很广,在国内,北起辽宁、北京、延安,南至两广和云贵高原,东至东海、黄海之滨和台湾,西到四川盆地,均已栽培成功。国外也已有70余国相继引种,水杉的足迹已遍及亚、非、欧美各洲。

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仍在对水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见血封喉的树木——箭毒木

箭毒木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岛、云南和广西等地,也叫“见血封喉”,是一种落叶乔木,一般高25~30?米。树干通直,树冠庞大,枝叶有粗毛。

箭毒木性喜湿热,多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它的树皮和叶子中有一种白色的乳汁,毒性非常厉害。这种毒汁如果进入眼中,会使眼睛即刻失明。它的树枝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熏入眼中,也会造成失明。

箭毒木树

“箭毒木”,顾名思义,即是指这种树的树汁可作箭毒,涂在箭头上可射死野兽。为什么又叫它“见血封喉”呢?因为用这种树汁制成的毒箭,射中野兽之后,3?秒钟之内能使血液迅速凝固、心脏停止跳动而造成死亡。这种有毒的树汁碰到人皮肤伤口上,也会造成死亡。因此,人们给了它这个可怕的名字。

古人打猎都喜欢使用毒箭,即使再凶猛的野兽,中了毒箭也会应声倒地。世界各地都制造毒箭。毒箭的杀伤力很强,野兽一旦中毒,不出三步,即可倒毙。如果你在傣家人中间生活一段时间,就能听到关于箭毒木能毒杀野兽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勇敢的猎人率众人外出时,正遇一只猛虎。猎人先向老虎射了一箭。老虎未被射死,它疯狂地向猎人扑去。猎人机警地爬上大树,折断一根树枝使劲朝猛虎的嘴扎去,老虎立刻倒地而死。猎人见虎已死,心中暗暗思量:莫非此树有毒?他对众人说,我想亲口尝尝树枝,看它是否有毒。说完之后,他咬了一口树枝,顷刻身亡。众人见后,方知这种树木有剧毒。傣族人称这种树木为“戈贡”。

箭毒木的毒性如此厉害,可算是自然界中剧毒的树木了。只是形成这种剧毒的原因,迄今仍无科学解释。

会流血的树——龙血树

名贵的云南红药——血竭,又名麒麟竭,与云南白药齐名,又是著名药品“七厘散”的主要成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誉之为“活血圣药”,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良好功效,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是治疗跌打损伤、活血、止血的特效药。血竭是以龙舌兰科常绿乔木,龙血树为原材料提炼出来的。

作为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血竭在我国传统医学上沿用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在1972年以前未发现国产龙血树时,所用血竭一直靠从东南亚和非洲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每年要耗去国家大量外汇。在国外,血竭多称为龙血(DRAGON,SBLOOD),非洲用龙舌兰科龙血树属的植物树干割取血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用棕榈科植物黄藤果实提取血竭仅是近代的事,但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对血竭植物有过记载,苏颂《唐本草》中写道:“血竭原植物,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采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