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遇事善于思考,这正是我们许多人所欠缺的。遇事不善于思考,往往容易被事情表面的,伪装所欺骗,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将事情搞砸。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做右军将军时,琅琊郡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忍饥挨饿,贪官豪绅仍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
王羲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先是散尽了自家积蓄的粮食,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他又催琅琊郡的大小衙门去奏请朝廷放粮救灾。可那些贪官污吏只是装聋作哑,甚至闭门不见他。王羲之情急之下,想出了个好主意,于是提笔写了一道奏章,骑上一匹快马,不分昼夜地向京城奔去。
这天,京城里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皇帝与大臣们正在宫里饮酒作乐,听说王羲之来了,以为他是来进献书法作品的,便传他进宫。一会儿,王羲之进到宫里,皇帝见到王羲之手中果然拿着一卷东西,连忙叫人递上来。
皇帝见是奏章,可没有放在心上,只顾欣赏起王羲之的书法来。当他看到奏章中“放粮”二字时,彻底被王羲之矫若游龙、起落有致的笔势迷住了,忍不住说道:“放粮,好!好!”
“谢主隆恩!臣今日就去琅琊放粮。”王羲之等皇帝话音刚落,就跪在地上高声说。
等皇帝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已经晚了,于是只好将错就错,任命王羲之为钦差大臣,去琅琊放粮。
王羲之奉旨放粮,可把这些贪官污吏、财主豪绅吓慌了,他们纷纷涌进琅琊王府,求王爷为他们作主。
琅琊王眼珠子一转,说道:“不必惊慌,你们可以凑些人扮成饥民模样,去领王羲之发放的粮食嘛!”
这些家伙听了,连声称“妙”,一个个跪地叩头谢恩后,急不可待地去搜罗他们需要的“饥民”去了。
到了放粮这天,天未亮琅琊城就挤满了人,喧闹声一浪高过一浪,王羲之放粮的衙门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放粮时辰到了,王羲之出衙门一看,见挤到面前的那些饥民一个个细皮嫩肉、肥头大耳的,不由得有点怀疑,便吩咐手下人去查一查。果然,那些挤在前面的人并不是饥民,而是琅琊王府的虞侯、郡州县衙里的听差和那些地主富豪的狗腿子。
王羲之知道后,非常气愤,正要发作,忽然又转念一想,对付这些人还是智取为好。于是登高对人群朗声说道:“本官原定今日在琅琊放粮,但是,据报告说,南边东海郡比琅琊郡的灾情更为严重,所以本郡暂不放粮了。请各位父老乡亲帮本官把这些粮食全部运到沂河边,以待装船南运。”
王羲之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即出现了一阵骚乱,前面那些冒充饥民的家伙很快钻出了人群,垂头丧气地回去了。真正的饥民总是抱着一线希望,他们没有马上离开,他们也同情比琅琊郡灾情更为严重的穷人,听王羲之一说,便自觉组织起来抬的抬、扛的扛,没多长时间就把粮仓里的粮食全部运到沂河边。
这时,留在沂河边的人群中,肥头大耳、细皮嫩肉的假冒饥民的人几乎没有了。王羲之面对人群,朗声说道:“父老乡亲们,今儿本官就在此放粮,谁运来的粮食就归谁了,快拿回家过日子吧!”
王羲之随机应变地改变了策略,击败了虞侯、郡州县衙及地主老财们的诡计,顺利地将粮食发放到灾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