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商战
3707000000018

第18章 商战之术(6)

其实从蒙牛的草创阶段不难看出一个道理,是谁造就的蒙牛?其实不是牛根生造就了蒙牛,是郑俊怀成就的蒙牛,如果没有郑俊怀,牛根生恐怕不会自行创业;如果不是伊利内部派系斗争太过残酷,也不会有那么多员工从伊利纷纷离职,这种人员的大规模离职,一是说明竞争对手在挖墙脚,有吸引力,但是同时也说明自己企业内部出现了问题,对人员失去了吸引力。一场内斗,给蒙牛塑造了一个老总、一批高管,对伊利、对郑俊怀来说,牛根生当时的辞职,到底是得还是失?

这也足以说明对一个企业来说,团结是多么的重要,嫉贤妒能、结帮拉派足以让一个企业瞬间垮掉。伊利虽然在1996年就完成了上市,但其内部治理结构真的达到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团队权力分明的程度了吗?企业不靠制度,只靠一人之力,到底能走多久?能走多少年?

蒙牛速度

相对于伊利的主要竞争对手,蒙牛的增长更是神话,以至于财经业内为其缔造了一个名词——蒙牛速度。

上网检索,关于“蒙牛速度”的条目汗牛充栋,在乳品行业质量系列问题曝光前,这些条目是那样的灿烂夺目,并被看做财经行业内的奇迹,但现在重新翻检当年的那些所谓“蒙牛速度”的新闻,却让人有些莫名感叹,下面是一条描述蒙牛早期发展的新闻片段:

1999年4月1日,一觉醒来,人们突然发现********几乎所有大街都戴上了“红帽子”——道路两旁冒出一溜溜的红色广告灯箱上书:“蒙牛乳业,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蒙牛”是谁的企业,工厂在哪里?声言“创内蒙古第二品牌”,是谦虚谨慎,还是大言不惭?

平静的青城,人们在狐疑、在猜想。

此时此刻,人们不会想到,一个曾经把伊利雪糕做到全国第一的职业经理人——牛根生,团结了一批业界能人,在租来的两室一厅民房里运筹“百年蒙牛”的梦想。

许多人不相信他们。一无工厂,二无市场,三无奶源,四无品牌,仅有一间办公室还是租来的,整个一个“皮包公司”,能创“百年老店”?

许多人相信他们。他们不少人在国内知名乳品企业担任过高层领导,有才干;领军人物牛根生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哲学,在伊利集团任常务副总裁时曾多次把自己的年薪分给部下,有品格、有才德。一个“信”字,引来启动资金1398万元。

没有奶源,没有工厂,但全国不是有那么多的乳品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吗?传统企业,先建工厂,后建市场;蒙牛逆而行之,“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于是,“虚拟联合”诞生了:通过为合作方出标准、出技术、出品牌,蒙牛运作了国内8个乳品企业,盘活了7.8亿元资产,使挂着蒙牛商标的产品迅速辐射全国,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365万元。半年之中,在中国乳制品企业销售收入排行榜中,蒙牛由千名之末蹿升至第119位。

只造概念,不造实物,就把产品卖得遍布天下。

1999年,“蒙牛现象”成为内蒙古经济界备受瞩目的一个亮点。比照“哑铃型企业”的说法,蒙牛把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研发与销售在内,生产加工在外——的企业组织形式,称作“杠铃型”。

一面扩展“虚拟组织”,一面创立自己的“根据地”。2000年,蒙牛建起了亚洲单体跨度最大的冰激凌生产车间和全球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液体奶生产车间。

2000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94亿元,是1999年的6.7倍,销售额居全国同业排名第11位;2002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是2000年的8倍,蒙牛总资产达11亿多元,主厂区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形成年产液体奶、冰激凌各20万吨的生产能力。

我们可以理解牛根生团队当时的困境,除了一批乳业老兵,微薄的启动资本外,他们一无所有,他们要生存、要发展,要为自己在乳业奋斗几十年的结果讨一个说法,要给同城的老大哥伊利一个颜色,那能怎么办?

回到当时的环境,伊利在各个层面都对新生的蒙牛进行围追堵截,1999年4月1日,********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市主要街道旁边的广告牌全是蒙牛广告,广告内容是“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这样的广告语,在蒙牛人嘴中可能代表了对老大哥、老前辈的推崇,只创“第二品牌”嘛,但是不是也蕴涵着一些调谑、不满和情绪?

在伊利人眼中,一个纵横乳业、纵横呼和浩特近二十年的伊利,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公然的叫板。一个新生不过4个月的企业,一个连厂房、奶源都没下家的企业,竟然要做第二品牌?而且这企业中人又跟自己有着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这情何以堪?气如何咽?

5月1日,在广告牌还新鲜亮丽之时,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谁砸的?不知道,您猜吧,到现在都是一个人人皆知,而又没有得到证实的谜。

除了在广告牌上较劲,据信,伊利方面还多次出手,搅黄了蒙牛创业初期的一些合作谈判。

1999年,伊利已经是10亿销售额的巨无霸了,而蒙牛是零。

请注意本节前半部分当时新闻中的这些词句:“一无工厂,二无市场,三无奶源,四无品牌”、“只造概念,不造实物,就把产品卖得遍布天下。”

牛根生真的是乳业不世出的奇才,在零的基础上,他以虚击实,靠概念、靠虚拟,做出了蒙牛的产品。在无工厂、无奶源的基础上,他卖出了牛奶,请注意,这不是魔术,而是资本运作,可以说牛根生开创了世界乳业经营的******。

这也是蒙牛在伊利围追堵截下的无奈选择,但也是必须选择,也是唯一出路。

但成于此,是否也败于此呢?借用盘活的工厂、奶源,做自己的产品,呵呵,这产品质量跟自己实打实的工厂、奶源出品能一样吗?对这种“虚拟”过来的奶源质量,蒙牛团队又能把控到什么地步?在发展和控制之中,你到底选择什么?在成功的因素里,是否就蕴涵了失败的动因呢?

其后几年,蒙牛发展更是迅猛,2011年3月31日,蒙牛乳业(股票代码:HK2319)发布了2010年企业年报。年报显示,蒙牛2010年全年实现主营收入302.65亿元,同比增长17.7%,实现净利润为12.37亿元,同比增长10.9%。

1999年的零起点,到2010年,十多年时间,300亿元的销售额,试问天下几人能够?

两巨头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也就是从1999年蒙牛成立之后,伊利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代,我翻阅了伊利集团上市以来的所有年报,收集了如下数据:

伊利集团成立于1993年,于1996年完成上市。

1997年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5亿元;

1998年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0.2亿元;

1999年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5亿元;

2000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15.9亿元;

2001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27亿元;

2002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40.1亿元;

2003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62.9亿;

2004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87.3亿元;

2005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121.8亿元;

2006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163.4亿元;

2007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193.6亿元;

2008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216.6亿元;

2009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243.2亿元;

2010年伊利的业务收入为296.6亿元。

完成第一个十亿元收入,伊利从1993年奋斗到1998年,用了5年时间(实际所花费的时间应该更长,伊利1993年集团化之前,已经在从事乳业);

可从第一个十亿到第二个十亿,只用了2年多一点,到2001年底时,总收入已经达到27亿元了,此后伊利更是狂飙突进,“十亿”已经不是企业发展的衡量数量级别了,又用了不到5年时间,总收入突破100亿元;之后不过三年时间,再造一个100亿元,2008年底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到2010年底,收入逼近300亿元。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组数据图表化处理,这将是一个收入增长曲线多么陡峭的图形啊!

从1997年到2010年这十四年时间,伊利集团的收入从8.5亿飙升到了296.6亿,翻了三十多倍。同一时期的净利润也自然是大幅提升,1997年该公司当年净利润为6500万元,到2010年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7.8亿元,净利润提升了十几倍。

这在资本利益眼中,是多么美妙的一串数字啊。

在1999年之前,伊利稳定增长,但在蒙牛成立之后,伊利也开始狂飙突进,以往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增速成了被鄙视的数字,50%、60%的年度增速成了寻常事。

牛根生常讲一个“狮子和羚羊”的故事:

清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得最快的狮子,要想活命,就必须在赛跑中获胜。另一方面,狮子思想负担也不轻,假如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只能饿死。羚羊如果跑不过最快的狮子,肯定会成为狮子的美餐,如果狮子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也会被饿死。

伊利在蒙牛出现以后,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这个故事的含义了,而蒙牛从出生伊始,就熟知狮子在背后。

故事看上去皆大欢喜,昔日的对手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企业都蓬勃发展了,但是,乳业毕竟不是草原,企业毕竟不是羚羊、狮子,一味地快跑,真的就没有副作用吗?

三聚氰胺风暴

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宗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

8月2日,据******调查组事后调查,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此时曾接到三鹿集团有关“问题奶粉”的报告,但未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8月29日,湖北省同济医院小儿科接收了三名“肾结石”婴儿。这三名患儿分别来自河南、江西和湖北。据其家长反映,其孩子食用的是“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

截至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共接收了14名肾结石婴儿。这14个患儿都来自甘肃农村,均不满周岁,有长期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9月9日,甘肃《兰州晨报》首次报道“14名婴儿同患肾结石”,“肾结石”奶粉事件逐渐为全国关注。

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发表《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第一次点出三鹿奶粉的名字,引发巨大舆论跟进和问责风暴。

当日,******决定成立“肾结石奶粉事件”联合调查组,调查组由卫生部牵头,由农业、公安、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及相关专家组成。调查组当日赶赴奶粉生产企业所在地。

截至9月12日,全国各地向中国卫生部上报泌尿系统结石病患儿432例。卫生部确认“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能够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中国卫生部称,三鹿集团2008年8月在对其产品自检时发现,在婴幼儿配方奶粉样品中检出了三聚氰胺成分,表明该产品已受到污染。

同日,时任三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华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们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前,已在内部检测出了相关的问题,我们也就检测结果跟有关部门进行过汇报。”

******联合调查组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听取了工作汇报,并在石家庄三鹿集团和检验机构等收集资料、采集样本,并到医院查看患儿病情,指导医疗救治。同时,中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开展“婴幼儿奶粉安全专项检查”。

9月13日,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人为加入的。

9月16日晚,质检总局通报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检结果,除三鹿外,雅士利、伊利、蒙牛、圣元、熊猫、古城、光明等著名品牌也检出三聚氰胺,整个行业面临危机。

据河北省政府通报,截至当日上午10时,河北警方已对26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其中逮捕4人,刑事拘留22人。与此同时,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检出“伊利牧场大果粒酸奶味雪糕”含有微量三聚氰胺,香港各大超市随即将该产品下架。

9月17日,当日上午10时,******新闻办就婴幼儿奶粉抽检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卫生部部长、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组长陈竺表示,已有三例肾结石患儿死亡病例,其中甘肃省两名,浙江一名。截至9月17日8时,中国各地共报告临床诊断患儿6244例。其中4917例患儿症状轻微,生命体征稳定,正在进行院外随访治疗或已治愈。现仍留院观察治疗患儿有1327人。

同日,三鹿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被刑事拘留。同时,河北省委决定免去石家庄市长冀纯堂所任的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并由石家庄市委提请市人大按照法定程序免去其市长职务。

同日,国家质检总局称,已初步完成对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4个样品的乳及乳制品检测,尚未检出三聚氰胺。国内知名奶粉生产企业——伊利、蒙牛和光明等乳业巨头相继道歉,承诺召回其“问题奶粉”并赔偿损失。

该三聚氰胺分子式为C3H6N6,又名氰尿酰胺,俗称蜜胺,是一种有机化工中间体,日常主要用途是与醛缩合,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于涂料、层压板、模塑料、黏合剂、纺织和造纸等,此外还可用于皮革鞣制、阻燃化学品以及脱漆剂等。

据业内专业人员介绍,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多的蛋白质含量检测办法为“凯氏定氮法”,即测定受检饲料中氮所占的比例,再乘以一定系数得到蛋白质含量。而三聚氰胺含氮量高,三聚氰胺的分子式显示,其含氮量为66%左右。由于“凯氏定氮法”只能测出含氮量,并不能区别饲料中有无合规添加剂或违规化学物质,所以,加了三聚氰胺,理论上可以测出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但是,三聚氢胺本身无法替代蛋白质,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加了这种物质,造成的只是蛋白质含量提高的假象。

中国乳业终于要为其爆炸式的成长付出代价了。

乳业遭遇惨重打击

根据财经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看到的一份文件,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在问题奶事件后,受到了重大影响。仅至2008年9月19日,在全国26个省市中,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下架产品,价值就达64亿元人民币。

这份文件还称,预计事件影响还会持续4—5个月,区内两大乳品企业蒙牛、伊利未来还将损失36亿元人民币。

而另一方面,伊利、蒙牛两大企业收购、加工、销售陷入困境,截到9月22日,订单减少80%以上。两家企业的每日收奶量,总共只有3672吨,占正常收奶量的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