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商战
3707000000017

第17章 商战之术(5)

而印尼当局已表示,有兴趣在人口稠密的爪哇岛建设高铁,连接雅加达、万隆以及泗水。而且印尼运输部曾表示,已收到来自中国、法国和德国的参与意向。

按照计划,雅加达和泗水之间的这一683公里的高铁项目将耗资614亿美元,而印尼交通运输部正在寻求投资者。

全球同此凉热。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啊,随便一算就要以万亿为单位!谁的技术领先,谁的成本低,谁的效果好,谁能抢占到市场,未来二十年,将获得巨大利益。

而目前全球高铁市场上最主要的两个实力团体,一为日本,二为德国,而中国凭借近几年的迅速崛起,正成为国际高铁领域中的有力竞争者。

高铁板块股价狂飙

中国的高铁速度近几年获得了爆炸式的增长。

2006年9月28日,时速200公里国产CRH2型“和谐号”动车组在中国南车四方机车车辆公司下线。

2007年4月6日,时速250公里国产CRH5型“和谐号”动车组在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整列编组下线。

2007年11月24日,时速300公里国产CRH2—300型“和谐号”动车组在中国南车四方机车车辆公司下线。

2008年4月11日,时速350公里国产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在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下线。

2008年6月24日,国产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津城际高铁上创造了394.3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最高时速纪录。

2010年9月28日,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沪杭高铁从杭州到上海虹桥试运行途中,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由中国南车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伴随着高铁的大发展,股市上的高铁板块也无比兴旺,2011年年初,整个高铁板块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极大热捧,其中晋亿实业从1月初的13元左右,拉升至2月9日的31.86元,成为年初最牛股票;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也在1月份的行情中演绎了最后的盛宴。每年7000亿元的高铁投资,令高铁股前景一片光明。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相关企业高速成长。从多家高铁相关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上可以窥见端倪,根据证券市场公开数据分析:

机械行业公司鼎汉技术2006—2010年毛利率分别高达48.96%、52.39%、52.16%、47.60%和42.91%。

另一家同业公司特锐德2008年以后毛利率均稳定在35%的水平上。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机械设备行业共有293家上市公司,2006—2010年毛利率均围绕20%波动,最高是2010年,达到21.84%,机械设备行业毛利率最低是2008年,为19.56%。按照2010年的数据,鼎汉技术和特锐德这两个涉足高铁的企业毛利率分别高出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属于信息服务业的辉煌科技、世纪瑞尔以及属于信息设备行业的佳讯飞鸿也出现了毛利率大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现象。2006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毛利率最低为31.35%,出现在2010年;最高为35.45%,出现在2008年。

而辉煌科技毛利率从2006年的46.96%起步,每年稳步增长,至2010年已经高达51.18%,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

世纪瑞尔从2007年起,4年时间毛利率一直稳定在45%左右,也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十多个百分点。

佳讯飞鸿近五年来毛利率在36.74%~42.47%之间波动,而它所在的信息设备行业平均毛利率最高一年也仅有22.03%。

这样的行业厚利,足以让不涉足高铁行业的公司直流口水。

行业的兴衰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

突生波澜

但好日子总会过去,俗语说:台风来了猪都会飞,台风停了呢?

2011年2月,执掌铁道部8年之久的******,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其铁道部党组书记的职务。

******下课的消息发酵后,资本市场随后做出反应。2011年春节后,原本一路凯歌的高铁板块股价纷纷掉头向下,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等资金流出量惊人,每天约有1亿元以上的资金出逃。在几个月断断续续的下跌后,高铁板块又迎来了更为致命的重击。

7月23日,杭深线永嘉至温州南间发生动车追尾事故。7月25日,这一事故的影响也反映到了资本市场。涉及高铁产业链的高铁概念股遭遇重创,领跌两市,其中晋亿实业等多只个股跌停。根据《京华时报》记者统计,高铁概念股仅7月26日一天市值缩水达346.47亿元。

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统计,行业板块中与高铁相关的交运设备及铁路基建板块,均出现大幅下跌。

交运设备领跌各行业板块,整体下挫5.86%,其中,鼎汉技术、南方汇通跌停,中国北车几近跌停,而中国南车跌幅也接近9%。铁路基建板块在概念板块中也一度居于领跌之势,最终跌幅仅次于水利建设板块,其中,天马股份、天业通联、鼎汉技术、晋亿实业、时代新材、南方汇通等多只个股跌停。另外,与高铁建设紧密相关的多只个股如特锐德、太原重工、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跌幅也居前位。

另外,港股的高铁概念股也遭遇重创,中国南车、南车时代等均遭遇大跌,中国南车H股盘中大跌逾15%,股价创下一年来新低。

众多高铁概念公司纷纷停牌、发布公告,称此次事件与其产品无关。但昔日的果实,此时更要加倍去还。

资本市场对高铁板块的澄清不予关注,整个高铁板块在大幅重挫后,有过短暂的盘整,随后陷入新一轮的绵绵跌势之中。

行业发展大受影响

随着动车事故的彻查,全国高铁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检查、降速、安全成为新一阶段的主题。全行业遭受影响。

8月10日,******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将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铁道部负责人表示,铁道部迅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

8月11日下午,中国北车(601299.SH)有关人士透露,根据10日******有关会议精神,中国北车已主动向铁道部提交召回申请。整改合格后再交回用户使用。公司预计上述召回发生的检测检修费用将对2011年度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当晚,北车公司公告称,已向铁道部呈报《关于召回CRH380BL型动车组的报告》,报请铁道部同意在已暂停长客股份公司生产的CRH380BL型动车组出厂的基础上,召回所属子公司生产且已投入运营的CRH380BL型动车组54大列,以对故障原因系统分析,全面整改,确保源头质量,确保安全运营。

随后有媒体报道称,北车召回54列CRH380BL动车,合同金额逾200亿元,加上此前延迟交货67亿元订单,此次北车约有270亿合同受损。同时,京沪高铁22班次被停运,该线运营效益也再度受到打击。

也是在8月11日,另一家涉足高铁基础建设的大型国企中国中铁(601390.SH)公告,其尚未实施的非公开发行A股方案因股东大会决议失效自动终止。根据中国中铁2010年公布的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计划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约15.4亿股,发行价不低于4.05元/股。因公司增发细节不断调整,其发行方案被拖延。最终,遭遇“7·23”动车事故后,中国中铁股价大跌,已经远远低于预定的增发价格,增发已根本无法推进。

高铁行业资深人士达成普遍共识认为:此次铁道部组织安全大检查,将影响到一批在建项目和已签订的相关合同项目的实施进展,轻则调整工期延缓施工进程,重则取消相关合同实施资质。一段时期内必将影响有关动车的采购进度和长期需求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内,动车车辆大规模招标采购延缓几成定局。

不过半年时间,高铁行业从炙手可热,转为寒风刺骨。

这样的行业逆转,公司如何自处?企业如何发展?这商战怎么打?

外部环境从酷暑直接到寒冬,怎样才能战胜这样的行业巨变?

高铁大转折,才是眼前的事,现在就去谈哪家企业做法得当、哪家企业应对失措,谈谁胜谁负,似乎言之过早,但从商战的角度看,这种行业巨变下的企业存亡境遇,曾在另一个行业完整上演过,那个行业中的一个企业交出过一份几个答卷,备感行业冷暖的朋友们,可以参考下面几个行业的兴衰。

乳业的速度与悲凉

在财经业,蒙牛和伊利这两大乳品巨头的恩怨情仇,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两家企业竞争程度之激烈、竞争手法之匪夷所思、竞争时间之漫长、竞争所带来的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商战历史上都是少见的。这故事得从伊利讲起。

伊利往事

提起伊利,就不能不说到伊利的第一代掌门人——郑俊怀。

1983年,当时33岁的郑俊怀被调到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厂”当厂长,当时这还是个日产量仅10吨的小型乳品企业。郑俊怀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和伊利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养牛工人牛根生也进入了这个食品厂,做基层员工。这一年牛根生只有25岁。

此时的郑、牛两人虽同在一厂,但相距甚远,郑是大学生毕业,一厂之长,牛是工人起步,最基层的员工而已。

现在来看,这故事似乎有点老套,郑俊怀壮怀激烈,努力革新,带领企业蓬勃发展,1993年,伊利集团挂牌,直到1996年,郑俊怀竟然让伊利集团成功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回首郑俊怀的发展路程,确实是为乳品行业开创了一条辉煌的道路。

在伊利大发展期间,敢想敢做、能力超群的牛根生也凸显了出来,在郑俊怀的提携、带领下,牛根生也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伊利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1998年时,牛根生已经是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牛根生在伊利员工中的威信也相当高,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郑俊怀对伊利的控制权也在加强。

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内部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体制、权力分配机制,管理团队之间一旦出现权力范围不清晰的状况,就很容易从正常的企业经营问题,滑向结党营私、钩心斗角的私人利益角逐。

按照众多报道、相关书籍的描述:也就是1998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连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牛根生找到总裁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从老大哥眼神读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识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势岌岌可危。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牛根生收回了辞呈。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

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他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牛根生说了:“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他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却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后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而当事双方对此次人事变动的内情,都没有对外界做过任何表述。

2002年12月19日,内蒙古蒙牛乳业在********与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举行了投资入股签字仪式,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入股26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6亿元),3家投资机构经过此次入股后,共持有蒙牛乳业股份的32%。就在该仪式上,本书作者曾与牛根生对伊利往事进行过交流,牛根生也是咬紧牙关,不做太多评析,只是当在座的众人中有人感叹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时,牛根生才眉头一扬,大声回应:就是这样。

昔日创业兄弟,终于走向陌路。1998年,这一年伊利的年收入为10.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牛根生离职后,其当年带领的团队也大批离职。

有人说:这是这些团队成员自愿追随牛根生之举;也有人说,这是缘于郑俊怀斩草除根,对老牛的派系一杀到底。

蒙牛出世

离开伊利后,牛根生先在北大读了半年书,等牛根生从北大出来,正好自己原来的那帮部下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闯出一条新路。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蒙牛一成立,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共有几百人。笔者在蒙牛乳业的活动上,见过不少蒙牛的中层,但打听一下背景,基本上都是伊利出身,几乎全部是从伊利转战过来的。

在********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所谓的“蒙牛传奇”由此拉开序幕。

此时的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大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等产品的策划营销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

1999年2月,也就是创立品牌一个月之后,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企业。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1999年1月到4月,身处********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和林格尔县较远的地方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