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3704600000031

第31章 辩论之法——“秀外”(1)

还需“慧中”

话语交际的原则和技巧

讲究辩论策略,就是运用话语交际的原则和技巧,在争论交锋的转折点上,把握话语发展的方向,力求主动,力避被动,从而为驾御整个辩论局势铺平道路。

由于阐述的对象有所变动,在这一章中,我们除了使用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和描写手段外,还将针对辩论策略较多地涉及话题内容的特点,适当地运用话语修辞学的分析手段和描述方法。这门学科以话语组合方法、手段、各类话语特征,结构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句群、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话语纵向发展的内部规律。这门学科中有关话语单位的划分方法及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分析辩论策略中的语言技巧提供了一种极为重要的工具,尽管这些分析描写对我们来说还只是一种尝试,但这条路是值得一探的。

话题是决战的战场

1.话题的控制

如果把辩论视做一场战役,那么话题就是决战的战场。在对我有利的战场上,我们即可凭借熟悉的地形、环境,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于股掌之中;反之则易受制于敌方,无法发挥优势,就可能处处掣肘,最终损兵折将,溃不成军。作为一个优秀的辩手,应该把话题选择、向有利话题转渡、保持有利话题、扭转不利话题视做基本策略,在变幻多端的对话展开中,建筑起自己的或以我为主的基本话题链——话语的宏观结构。这样就能进退自如,逢凶化吉,真正掌握辩论的主动权。

应该说明的是,语用学中的话题一般指话语分析的出发点,常和句中主语一致。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话题内涵更加丰富,一般指包括主谓项的判断,从层次划分看,最高的是论战命题,其次是双方主论点,再次是具体回合中的分论点。

言语行为理论倡导者奥斯汀认为,在交际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不是语言单位——句子,而是言语行为本身,如劝说、指示、威胁等。据此他提出言语行为的三个组成部分:(1)话语行为,即按一定规则叙述的音义结合的言语;(2)话外行为,这是话语行为的出发点,它是在特定言语环境中显示的说话人的目的,是话语真实含义而非字、词、句的表面意义;(3)话后行为,是指话语行为所引起的反应和导致的结果。“以退为进,授人以柄”的战术运用,目的在于用话语行为隐匿自己的话外行为,一旦对方的话后行为与自己的话语行为合拍,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战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有一定的迷惑性,常令对方自陷泥潭,进退两难。

我们以墨子和公输般的争论为例。公输般欲为楚王攻宋效力,墨子闻讯,跑去对他说:“现在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事成之后,我送你一千两黄金。”

公输般闻言,断然回绝;“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马上根据对方的仁义标准作为立足点,展开反攻:“我所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何罪呢?……宋无罪,您却要攻打它,不能算仁爱,杀一个人认为不义,却去杀更多的人,不能算会类推事理。”

我们试用话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墨子的第一段话——论述一个“不仁义”的基本话题——只是话语行为本身,它的表面含义似乎是要听者赞同自己这种不义之举。公输般果然中计,一口回绝,非但不愿提供帮助,话中还颇有贬斥之意,这是与墨子话语行为相一致的话后行为。那么墨子话语的真实含义和目的又是什么呢?墨子的真正意图是要诱使对方得出一个可作为自己反攻支点的判断——“不做不仁义的事”。这个话外行为虽不是从口中道出,但仔细分析墨子的第二段话,其用心昭然若揭。这个战术的关键是话语行为的“假仁假义”要明白无误,而话外行为的“真刀真枪”要深藏不露,这样才能授人以柄,对方才会按照意图自陷罗网,最后你就能从容反击,用对方提供的炮弹置敌于死地。

刘向著的《说苑》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齐宣王到社山去狩猎,为社山父老十三人免租免徭,众人都磕头致谢,只有闾邱先生不拜。齐宣王问他有何要求,闾邱答:“我希望从大王那里得到长寿,得到大富大贵。”宣王觉得奇怪:“人的生与死都是听命于天的,我怎么能使你长寿呢?我的国库虽然充实,但这是为天灾人祸作准备的,也不能随便给你钱财,让你一人当富翁,现在显要的官位没有空缺,芝麻官又卑贱得很,所以你想成为显贵之人也不可能。”闾邱听后对宣王说:“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我并不想得到这样的寿、富、贵。我希望大王能挑选有修行的人掌权,奉公守法,这样我可以活得长久一些,春夏秋冬根据农时需要服徭役,不要烦扰百姓,这样我可以增加一些收入,请大王下令敬长敬老,我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你今天如果免我租徭,就会使国库减少收入,官府无人服役,这不是我所希望的。”齐王听了大声称“善”。

话语修辞学认为,话题中的语义显示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却是隐性的。闾邱先生提的“寿”、“富”“贵”三问题,宣王觉得很奇怪,因为从表面语义看,要长命百岁非人力而能为,求富且贵也必然要损害国家利益。但闾邱先生要实现“寿”、“富”、“贵”却别有途径,他是从统治者施仁政,体恤百姓,倡导道德规范这三点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寿、富、贵”没有和“贪婪、贪生”构成语义联系,却和“施仁政,体恤百姓,倡导道德规范”构成隐形句际链,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法终于使宣王心悦诚服。

2.话题的反控制

蓄意营造陷井,诱敌上钩是控制主动权的战术,但作为对手来说,就必须识破诡计,运用反控制方法摆脱被动局面,争取主动。这里介绍二种反控制的战术机谋。

(1)跳出疑阵不入巢穴

作为州共和党的候选人,美国前总统林肯曾与该州民主党主席卡特赖特有过一次交锋。这位民主党主席是一位著名的牧师,常利用布道机会攻击林肯。这天林肯得知卡特赖特先生又要布道,就走进教堂,坐在显眼的位置。这位牧师为使林肯出丑,即兴导演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布道进入最精彩的时候,卡氏突然叫道;“愿意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天堂的人站起来!”众信徒应声而起,待大家坐定,牧师作一通祈祷之后又大喊:“所有不愿下地狱的人站起来吧!”听众再次起立,唯恐落后。这时牧师开始发难:“二次表心愿时我高兴看到大家都愿进入天堂侍奉上帝,但只有一人例外,这就是在座大名鼎鼎的林肯先生,他两次都没作反应,林肯先生,你要到哪里去?”

林肯从容不迫地起身,朝大家说:“我是以一个恭敬听众的身份来此地的,没想到卡特赖特教友单独点了我的名,不胜荣幸。我认为他的问题很重要,但我可以不象其他人一样答问。他直截了当地问我到何处去,我同样坦率地回答:我要到国会去。”教堂内顿时爆发如雷的掌声,使卡氏狼狈不堪。

卡氏把听众归为两种人;或是到天堂去侍奉上帝,或是下地狱与魔鬼为伍。林肯两次不起立,对上天堂既无兴趣,对入地狱又不持否定态度,卡氏的话语中已经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于是按照牧师“二者必居其一”的逻辑,他的提问“林肯先生,你要到哪里去?”选择性提问已经不容选择了。你林肯不想进天堂,只有进地狱了。因为提问者已限制了答案的其他可能性,一般人很难挣脱其藩篱。但是林肯摆脱卡氏的控制权,“不象其他人一样回答”,跳出“二极选择”的巢穴,不进天堂也不入地狱,我要到国会去,这种坦诚相见的回答显示了林肯的机敏的口才和开阔的思路,从而一举扭转劣势,赢来满场掌声。

(2)曲折迂回殊途同归

控制和反控制话题的过程,反映了双方辩论主题的不断交锋。辩论话语的演进,就是在这种或此或彼的对立主题不断碰撞中延续。从整体看,双方必然会有明确的基本话题,而在具体的对话回合中,基本主话题衍化为若干具体的分话题,这样主话题的控制和反控制过程也就延伸到分话题中去了。从下面这个实例看,分话题的反控制战术成功与否,与把握主话题的控制权有密切关系。

1957年莫斯科会议期间,苏共领导人企图建立自己在国际共运中的支配地位,要求各国共产党按他们的意志去思考问题和统一行动。但一些兄弟党则认为各国都应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行事,对国际共运也可保留自己的发言权,持这种观点的以****及******同志为代表。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与******曾有几次共进午餐的机会,在餐桌旁中苏领导人有过唇枪舌剑的交锋。自然,,赫鲁晓夫的中心话题是“同一”,******的话题是“独立自主”。

在中苏最高领导人第二次共同进餐时,赫氏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同志,兄弟党的同志都很关心文件的起草情况呢。”那时正在酝酿莫斯科会议宣言,赫竭力要把他们二十大的精神塞入宣言。以苏共二十大精神作为宣言宗旨,是他对同一主题的贯彻。

而******却指着桌子上的煮饺子说:“今天吃饺子,苏联吃饺子,中国也吃饺子,这是我们的共同点”。这也许是在提醒赫鲁晓夫,不要总以为你们是老大哥,什么都要以你为中心,今天你们的桌上不也摆着中国的传统食品?要知道,******是很以中国食品为自豪的,故以饺子为从属话题,旁敲侧击。

赫氏坚持自己话题,不失时机地接话:“我们的共同点很多,在一个社会主义阵营里,我们目标一致,利益一致,面对的敌人也是共同的。”显然又在传播“一个中心”的思想。

顺着赫的话题,******以“加强联系”为话头,谈到中苏之间的铁路建设,然后突然引出一个新话题。

“赫鲁晓夫同志,你对我们提出的‘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怎么看?”

赫答道:“……花是有各种各样的,有美丽的花,丑恶的花,甚至有毒的花,对于有毒的花就不能让它开,要掐死!”

“我们不掐死,留在那里做对比,做反面教员。”******始终微笑地说。

赫鲁晓夫沉默了。

******仍然微笑着说。“苏联报刊不发表这个口号,我们是理解、赞同的。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口号对于苏联也许是不适合的,情况不同么,都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赫鲁晓夫不知不觉同******一道论证了“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强加于人的观点。

******在阐述“独立自主”观点时,不是采用赫鲁晓夫那种直奔主题的方法,而是用各个分话题如“吃饺子”、“对百花齐放口号的看法”等,间接论证了主话题,并且从对方的陈述中找到论据,赫鲁晓夫的沉默正是******旁敲侧击反控制战术成功运用的结果。

曲折也表示判断

辩论中不可避免要对论点和论据作出判断,除了直截了当和正面的抉择外,辩手常常根据彼时彼情,运用各种肯定和否定的策略,曲折地表示自己的判断。这种微妙的表态,是高度精巧的语言技巧适应错综复杂的题旨情境的又一明证。

这种“肯否策略”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不利于自己的问题面前或处于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用迂回曲折,转弯抹角的方法表态,目的是扭转不利局面和暗伏的危机。

1.对比肯定

在竞选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刚才发言的那位竞选者获得满场掌声,他的许诺和见解使选民们如痴如醉,五体投地。当他踌躇满志地走下台后,你能马上拿过语筒对他的发言进行攻击和指责吗?不行。下面的听众热情尚未降下来,一味指责,横加干涉不但不会降温,反而会激起众怒。这时如采用对比肯定法就能扭转颓势:

“刚才各位都已听到了×××的竞选演说,我也仔细听了,并作了笔记。和大家一样,我对他的雄才大略和改革勇气极为佩服和赞赏,在此让我们再次击掌为×××的成功演说表示祝贺。我想,对他计划中某些地方作一些改动,进一步予以改善,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我竞选获得成功,我将采纳他计划中的精华部分,并且我还要提出:……”

这番话的第一部分是充分肯定前发言人的演说,显示自己的胸襟和气度,同时与听众的情绪表示一致。在第二部分(从“我想”开始),用“我想”,“进一步”,“可能”,“采纳他计划中的精华部分,”,等语词,委婉地表示“不能完全苟同”的意思,然后在前发言人计划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显示棋高一着的独到之处。这个方法中“肯定”是前提,“对比”是关键,“肯定”是求同,“对比”则要显示过人之处,从“肯定”“不能完全苟同”对比显示是一个完整的树立自己形象的过程,所以这三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即如“肯定”而言,也只是赞赏他的勇气、才略和祝贺他的成功演说,对他计划的肯定评价须十分谨慎。在“对比”中,除了他的精华,更主要的是突出我的设想的不同凡响,真正显示棋胜一筹的高明,只有掌握了这些诀窍,才能扭转劣势,树立自己的形象。

2.虚拟性肯定

这种肯定是附加条件的,而且这类附加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当然从另一角度讲,附加条件不成立,肯定也就落空了。对某些明显不合理的要求和提法,给予这种虚拟性肯定,比直接否定说服力更强。

有人在厂长竞选答辩中问侯选人:“你准备对上次房子没分到,就把80岁老母搬进厂办搭铺的楞头青怎么处置?”答辩者回答很巧妙:“如果我执行政策,制度不公,损公肥私,在座的任何一位都可进驻我的办公室。”

占据厂长办公室是不讲理的做法,但答辩者不在分析这种做法的危害性上做文章,却用了一个虚拟性假设“如果我……”,暗示了自己一旦成为厂长决不做违纪枉法事的决心。这样,“进驻办公室”合法性的前提就不存在了,当然,“都可进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3.变相否定

美国电视剧《鹰冠庄园》中,权欲狂安琪·钱宁为了达到吞并相邻的葡萄园的目的,胁迫外孙兰斯和阿格莱蒂的女儿梅丽莎结为夫妇,无奈兰斯对女大学生洛莉一见钟情,安琪极力阻止,兰斯不肯屈从,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安琪·钱宁把洛莉叫进了书房,说可以出钱让她到东方去学习珠宝鉴定技巧,进行深造。洛莉对珠宝鉴定十分感兴趣,但她知道安琪一直在努力促成兰斯和梅丽莎的婚事。她敏感地提出:“钱宁夫人,你是在提条件吗?”

安琪答:“可以这样认为。”

洛莉忙申述:“可是我非常爱他(指兰斯)。”

安琪不屑一顾:“这个词现在已经用得很滥了。”

洛莉不甘心:“他也非常爱我。”

钱宁一针见血。“可是他会更加珍惜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