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3704600000030

第30章 辩论之体——逻辑严谨、浑然天成(20)

在结辩中对对方观点进行的反驳,与前面阶段也有所不同,不是就事论事、你来我往地对一些具体环节争执不下,而是要注意归纳性和系统性,言简意赅,直指要害,而且并不用对自己的每一个指责都补充理由,因为这些指责都是基于前边辩论的基础之上的,有其一定的来由与背景,大家一听自然明白。一般说来,只是简单地罗列出对方的弱点就可以了,它们可以包括概念性错误、逻辑错误、技术性错误(口误、失态等)、常识性错误和观点错误等。也许下面的例子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1.……对方多次问我们人性怎么样?人性怎么样?始终没有问我们人性本是怎么样?我想请问对方: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是同样的一个概念吗?你们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根本建立基础的话,那你们的立论又从何而来呢?……(指出对方概念性错误)

2.……如果按照你们的逻辑,保护主义真的不可以抑制的话,贸易保护主义真是愈演愈烈。是不是结果,大家都要关起门来,还要走到那种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中世纪去了,这可能吗?……(指出对方观念性错误)

3.……我方并且指出,利弊多少的衡量,是不能单凭数目决定的,……对方并没有,其实也不能对我方指出的这些论点加以反驳。甚至对方的论点完全漠视了这些准确的和他们不可推翻的原则。……(指出对方观念性错误)

4.……第二大错误,对方辩友犯的是倒果为因的错误。对方辩友借用一种经验事实的法则告诉我们说,我们有恶的果,所以导出来恶就是因,……(指出对方逻辑性错误)

5.……要知道真理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能说因为我们没有反驳你们的观点,你们的观点就可以自己成立了。更何况我方对于这样的观点,已反复作过批驳了呢?……(指出对方技术性错误)

6.……好在更多的人都是乐观向上的,不然听见刚才对方辩友如泣如诉的发言,和那凄婉中满含的绝望,我们还会以为是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了呢。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生活还很美好,我们应该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指出对方技术性错误)

7.……我现在开始理解对方辩友固执地认为民族特征可以消失的原因了,因为你们竟把中华民族看作一个单一的民族。……(指出对方常识性错误)。

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对方的反驳是系统的、根本的,甚至可以说是纲领性的,不必作过细的分析——这一切都建立在前边辩论的背景上。不能想当然地指责对方一通,让场上场下的人尽皆愕然不知所由,然后自己再花上半分钟时间来解释自己的话由何而发。

驳论毕竟只是结辩内容中的一个次要部分,主要的时间应放在总结己方论点上。而阐明已方论点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在为你的驳论提供充足的理由。

对于己方观点的总结,无外乎就是对已方立论阶段论点的翻版和浓缩,关键是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人一听就知道您想说的是什么,知道你方一直坚持的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些简洁明了但面面俱到的补充理由,让人觉得你们所持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是可以接受的,觉得你们对于题目分给你们的角色是把握清楚的,你们在这方面的看法令人信服。

结辩的形式

结辩处于队式辩论的最后阶段,一般安排在定时辩论和自由辩论之后,时间通常是4分钟。从形式上来说,队式辩论的结辩一般包括开场白、驳论、结论和结束语四个部分。有时候驳论可以在结论之后;有时候呢,驳论则又会融入结论之中,从而使辩辞变为三个部分。反正万变不离其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存在什么原则上的差别。

通常开场白有这样几种形式:一种是开门见山型的。例如,“首先我要重申的是,在今天的辩论中,我方所持的观点为……”,又如,“现在由我来对我方观点进行总结陈辞,我方认为:……”,等等;另有一种是曲径通幽型的。例如,“我方一直认为,今天我们聚在一起,是为了探讨一些有益的问题,而非为某些在学术界尚无定论的词条陷入毫无意义的争论,关于高消费的问题,我们有着自己的见解……”,或是“经过刚才的一番唇枪舌剑,我的肚子的确有点饿了,但我仍然要把道德问题谈清楚……”;还有一种是引经据典型的,就好比,“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人类文明史,看看‘我们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了空虚之境,怎样以自己理性的光芒突破了自然蒙蔽着我们的阴霾,又是怎样超越了自身的境界而驰神于诸天的灵境,怎样象太阳一样以巨人的步伐遨游在广阔无垠的宇宙里?——难道仅仅是因为人类有了比动物更加充实的仓廪吗?……”(引用卢梭《科学与艺术》一文中的语句)

不同类型的开场白有不同的特点,它们有各自的用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无论使用何种开场白,都千万别忘了在开始做结辩之前,应该首先向现场的评委、观众,特别是对方辩友致意,利用本队最后的发言机会显示本方的礼节和风度。

驳论部分要简洁,时间大概控制在半分钟左右,选择对方最明显的错误,或是选择自己马上要说的结论所针对的方面,用扼要的语言加以驳斥。驳论部分通常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指出对方的错误,并用排比结构加强语气,显得清楚明了。

比如在1993年底举行的“BTV万家乐杯”首都高校辩论赛中,北京大学队结辩胡景辉同学就曾在对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场比赛中将对方的纰漏归纳为六点,并用了这样的结构:

“(对方认为)……,此一弊也;……,此二弊也;……,此三弊也;……,此四弊也;……,此五弊也;……,此六弊也。”

一通数落,似乎对方的立论遗患无穷,罄竹难书,这个强有力的暗示在心理上取得了听众和评委的认可,收到了较为理想的现场效果。

在结辩过程中,当你指责对方的错误时,你可以给它们分别扣上“帽子”,加上名目,造成印象似乎这不是一般的失误,已冒天下之大不韪。复旦大学的结辩者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专家。在93年大专辩论赛的三场比赛中,有两场他运用了此法,收效颇佳。

在对剑桥大学队时,他把对方的错误用“李代桃僵”、“扬汤止沸”、“避实就虚”、“指鹿为马”四个成语加以概括,给人的感觉是对方在重复着一些“古老的错误”,如他所说的一样,是“云山雾罩,让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在对悉尼大学时,他又指出对方“第一是逻辑问题”、“第二是理论上的问题”、“第三是事实上的问题”、“第四是价值判断的问题”,似乎对方从头到脚,一无是处,然后借机托出己方论点,语势犀利,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驳论的目的并不是要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让对方痛改前非,而是将在前段时间中对手暴露出来的弱点在众人心中强化,作为下面结论的针对目标,也借此反衬出自己的正确,这样有破有立,有的放矢,才能显出己方观点的丰富和鲜明。

作结论时应首先申明自己的观点,在历数了对方“罪状”之后用诸如“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句式自然地将话题转入已方阵地,然后分别说出各方面的理由。结辩的结论部分的思路,多采用发散思辩和归一思辩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己方观点作全面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结辩中应该使用论辩语言,而不是一般的论证语言,即各处都应点到,但只是寥寥数语、泛泛而谈,抓住问题最本质和最核心的方面,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节。结论时要有宏观的全局意识,结论的观点应忠实于立论阶段本方的阐述,不应有所遗漏或有所添加,以免节外生枝。语言上注意要将众多的小点连接得自然要贴,不要露出拼凑的痕迹。用语切忌生硬,比方说要列举几点理由就最好说“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而不要跟做工作报告似的历数“一、……”、“二、……”、“三、……”,驳责对方时更不能大开“帽子工厂”,或只是挥舞大棒,而应注意有理有节。总之,要注意语言的整洁,灵动,不但有理,还要有致,遣词造句应合乎情理,不要夸张;对于己方所持的观点,语言上也不要含糊,一是一,二是二,用语的迟疑会给人一种理亏的感觉。

结辩的结尾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在整场辩论中一方的最后几句话,应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象那种“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是……”的快刀斩乱麻般的结束语就显得略为单薄,应把观点消化在,富于感情和文学色彩的结尾中,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也让大家在语言的美感中受到震憾和陶醉,引起共鸣。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使得一队的辩论声如撞钟,余音绕梁不断,很具有启发性,堪称为点睛之笔。

从风格上来说,结辩要考虑到全队的协调一致,不要让人觉得它游离于第一、二阶段的辩论格调之外。这样的话临场发挥的部分就宜相对多一些,一味照背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容易与现场气氛格格不入,显得滑稽。

辩论的风格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般说来,陈述句显得平实一些,反问句显得犀利一些,排比句显得气势磅礴,感叹句显得情感充沛。各有所长,应当兼顾。当然词语的变化也影响到辩论的风格,但这已超出了我们要讨论的范围,相信读者朋友们在多揣摩一些精彩的辩辞之后,会心有所得的。

说了这么多,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篇结辩辞,以便让问题变得更直观。这篇结辩是作为“重奖奥运冠军是合理的”一题的反方陈辞: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评委与各位观众!谢谢对方辩友!

经过一番争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重奖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正方刚才抢先把这样一些观点灌输给了我们:

他们认为,重奖是对运动员努力奋斗的认可,但我们认为奥运会的金牌便是对他们的最大认可,再用金钱去认可一次,只能是画蛇添足;对方又认为,重奖是对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褒扬,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这在中国民族史上简直是一个里程碑似的结论,中华民族素来高风亮节,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即便是在最苦的岁月里,也是打不垮、围不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争光不计酬劳,我们不是雇佣军,只为钱去拼命,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勿需金钱来激励;对方认为,重奖可以促使更多的冠军出现,这更是无稽之谈,在多次悬赏下的中国足球队又怎么样呢?88年好不容易冲出亚洲的国脚们在汉城又蒙交白卷之耻,当我们的健儿纷纷打破奥运会上零的记录时,他们又创下了新的零的记录——而他们的身后,又何尝设有汽车、别墅和沉甸甸的人民币?

金钱不是万灵良药,重奖奥运冠军并不合理!

我方认为,首先,这不符合我国国情。居于我们社会发展战略基础的教育事业,和扼守国门的边防将士却没有得到重奖者的亲睐,真是“羌笛还须怨杨柳,奖金不度玉门关”!是否在现代社会中的落后使我们的神经变得脆弱,使我们成了一个输不起的民族,以致于将赌注都押在了体育比赛上,以此来证明我们的强大?大家请看看给冠军们的奖励中有多少至今尚未兑现的空头支票——国家实在无力承担这些重奖,这些不富而豪的做法只是和******、人民公社一样,流于了一种一哄而上的时尚。

其次,重奖有悖于奥运精神,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体育体现了社会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而作为最大体育盛会的奥林匹克运动更是业余运动员的比赛,其“团结、和平、友谊”的宗旨,其“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都是无法用金钱估算的。奥林匹克重在参与,重奖冠军的行为是在给体育界带来成则为王败则寇的价值观,蒙上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主义。布勃卡、熊倪、谭良德,这些曾与金牌匆匆错过的明星们,在人们心中并不亚于任何冠军,但他们却在奖金的等级上被分出了尊卑!从冷战到商战,从商战到奖金大战,战火始终未能让奥运赛场真正地平静,难道奥运圣火不是燃烧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公正和平之光,而是烽火台上的滚滚狼烟吗?——奥林匹克与功利主义永远无缘!

第三,重奖不能奖出冠军。也许有人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那只是匹夫之勇。一块金牌的获得往往是数代人前赴后继的结果,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苦功,“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金牌的背后是刻苦、科学的训练,是集体努力,金牌的前方是世代昭示人们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金钱不是目的,也不是动力!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功夫不够,悬赏再高也毫无补益。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男爵去世后,他的心脏葬在巴黎的一座大理石碑之下,这颗心跳动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在关注着五环旗的兴衰荣辱,它会永远跳动下去,时时提醒我们:奥林匹克的金牌无价!体育精神的魅力无价!

此篇结辩辞以问题的形式开头,便于抓住听众的心,而这问题并不是个摆设,它直接攻击到了对方立论的核心——对于重奖目的的解释。而在紧接下来的驳论部分,反方主要对正方进行攻诘的,也正是重奖的目的,大约30多秒的语言、集中火力轰击正方最脆弱的地方,否定、嘲笑、不屑一顾,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目的都是为了给听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引起大家的共鸣,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下面的结论设下伏笔。

这一段也采用了排比句式:“他们认为,……”、“对方又认为,……”、“对方认为,……”,给前边的贬义词“灌输”以强有力的响应。并将对方的三条“罪状”中的前后两条分别扣上“画蛇添足”和“无稽之谈”的帽子,至于中间一条,虽无明示,但也夸大其辞,把对方观点“上纲上线”到用钱衡量民族精神的程度,显然让人觉得是不可接受的。

结论部分,此篇又从国情、奥运精神和冠军的产生三个方面痛阵利害,在指出重奖的种种不合理之后,提出要提高体育水平,还得从“练”字上做文章,这属于反方破立的新观点,带有建设性的色彩。

这篇结辩的突出特点便是感情色彩浓重,富于感染力,易于打动人心。这个特点在结尾处上升到高潮,以理动人,更以情动人。百计之中,攻心为上,凭借华丽的词藻和动人的事例,避开正方的观点而直接抢占听众的心理,利用奥运精神的崇高来唤起大家心底的理性,高举起道德的大旗,为本方的立意赢得一个较高的位置。就风格而言,此处是具有煽动性的,具有不错的现场效果。

当然,尽管我们可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以列举一大堆的理论和技巧,但作为象队式辩论这样实战性、操作性很强的事情,一切要领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许多东西都需要体会和实践,不是说得出来的。另外,在赛场上对于自己的语调、情感和时间的控制也相当重要。辩论具有表演的性质,辩论的台风要讲究相声艺术里所说的“帅”、“卖”、“怪”、“坏”,即台上要风度翩翩、落落大方,有自己的风格并且反映机敏、声情并茂,能牢牢控制场上的气氛,能一针见血击中对手要害。时间的控制也能显示出辩论员的水平,语焉未尽就被铃声打断或是提前一分钟便草草收场都会让人尴尬,并使您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成功的结辩就要注意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结辩就是整场辩论的缩微,虽只四分钟,却倒也五脏俱全,疏忽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