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愿得一心人:绝色红颜的诗情与哀愁
3699400000001

第1章 多情自古空余恨(1)

有人说,女人若爱得太深,最后的结果,不是寂寞,便是怨恨。然而爱,又何时由得女人做主。当爱散了,梦醒了,才发现掌心空空如也。

匆匆光阴如流水,带走了所有的怅惘与悔恨,唯有杜鹃声声,依然在林间轻啼着:她们的爱,她们的怨,她们内心充盈的才情,以及灵魂深处的幽暗与清醒。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在历朝历代以才留名的女诗人中,鱼玄机这个名字,素来充满了争议。

她是一个天才诗人,五岁便能诵诗数百篇,七岁即出口成章,十一二岁的年纪便已诗名盛播、才倾长安城。《唐才子传》记曰:“……观其志意激切,使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作者颇赏怜之……”《全唐诗》中录其诗作近五十首。她的才华为世人公认。至今,她的诗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仍广为流传。

她的风流浪荡也几乎家喻户晓。她是一个美女,姿色倾国,天生丽质难自弃。虽身在道观,也惹来无数才子官人拜倒于石榴裙下。莫说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即使今时今日看来,她也可称得上是一名豪放女。

然而,她短暂的一生又实在有些悲苦。她的境遇一半是由她的性情决定,另一半则是为情所害。如果她不曾遇见那两个影响她一生的男人,她的生活许是另一番模样吧。

当然,这些也许都不值一道,万丈红尘间,美女、才女或二者兼备者多如繁星,薄命红颜亦不可胜数。所以,她最叫人难以想象、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最后的结局-二十六岁的她因杀人埋尸而被处死。

云峰满月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公元858年的一天,长安城南的崇真观里,一群新科进士正争相在观壁上题诗留名。而在这群意气风发的须眉男子身后,是十四岁的她,如空谷幽兰般孑然独立。

自幼聪明伶俐、才思敏慧的鱼幼薇,看着观壁上那些诗句,听着那些男人的相互吹捧,一时间感慨万分,继而写下了这首七绝以抒心志。

是啊,这世界是男人的世界,一切最好的都由他们掌控,而她身为女子,纵有满腹才情,又有何用?世人赞叹着她的才貌双全,可又有谁知道她亦如榜上那些男子一般,有着满怀的雄才大志。

无奈一袭罗裳包裹着她曼妙的身姿,同时,也紧紧包裹住了她的兰心蕙质-蕙兰,是她的字,和她名字里的“幼薇”二字一样,清新淡雅,叫人闻之则怜爱难舍。

区区一首诗实现不了鱼幼薇心底的鸿鹄之志,却确实改变了她的生活。这一年来长安任职的江陵才子、新科状元李亿无意中看到了这首诗,并对这位传说中美貌与才情并重的女子产生了倾慕之情。

倾慕归倾慕,此时的李亿忙于拜访亲友,尚无暇去拜会鱼幼薇。真正让李亿走进她的生命,成为她心头那粒朱砂痣、胸口那抹蚊子血的是另一个男人——温庭筠。

早在854年,温庭筠就成了鱼幼薇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人。尽管那时的她只是个十岁的小女孩,而相貌丑陋的他已四十开外,可他的出现却如一缕耀眼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

他是她的老师,是她的父兄,还是她的朋友。他的存在让自幼丧父的她找到了心灵的寄托。那么些年,他和她诗文唱和,他陪伴着她一起成长,一日一日,他的身影在她的心里扎根,无可替代。

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露清。月中邻乐响,楼上远山明。

珍簟凉风着,瑶琴寄恨生。嵇君懒书札,底物慰秋情。

-唐·鱼玄机《遥寄飞卿》

秋凉叶落时节,有什么能抚慰此时心情呢?分别这么久了,你却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来,难道在你心中,我没有一点地位吗?

当温庭筠远离长安至湖北襄阳任刺史徐简的幕僚后,鱼玄机写下这首五言律诗给他表明思念之情。也许,她对他的那份感情说不上是男女之爱,而是一份依赖,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那一点点难言的悸动。

但思念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随风舞动,随琴声飘远,飘到天涯海角他的身边。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鱼幼薇的那点少女心思,温庭筠真的不知道吗?当然不可能。常流连于酒肆妓院等处,与无数红粉佳人打过交道的他,又怎么会看不透这个女孩溢于眉梢眼角、字里行间的那抹暧昧情愫。

只是,他着实不忍也不愿轻待了她。她的青春光华让垂垂老矣的他自惭形秽,她的容颜俏丽愈发衬托了他的相貌丑陋。她虽是贫家浣女出身,从小居住在娼妓云集的平康里,但她心志高洁,一如湖中白莲,不可轻视亵渎。他知道她值得更好。他希望她找到更好。

所以,他克制着自己的情欲,自始至终恪守着与她亦师亦友的关系,有时还刻意冷落疏远,以免一时情难自禁过了界限,会带给她伤害。

在温庭筠的心里,鱼幼薇这三个字的分量究竟有多重,由此可见一斑。

可惜,世事难料,他千算万算,却算不到她的命,更算不到那最后的结局。

因着温庭筠的撮合,正自遗憾罗衣掩诗句,望着榜上名,无奈空羡的及笄少女鱼幼薇,与端正健壮、性情温和的少年李亿相识,并双双坠入爱河。不久,一乘花轿将盛装艳饰的她迎进了长安城西林亭的一幢别墅中。鱼幼薇正式成为李亿的妾室。

子安。子安。洞房花烛,流光飞舞,她一声声低唤着他,眼波流转,神情如醉。她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如花般怒放,而她的心因他的爱而充盈。

她忘了另一个女人的存在,忘了自己只是个妾,而他在千里之外还有一个正妻。她全身心地投入,沉醉于那一段两情相悦你侬我侬的美好时光。即使是李亿终于动身去接裴氏时,她仍然毫无危机感,单纯地想着一切都会顺遂,只要她温良恭俭让,必能和那个女人一起侍奉夫君,犹如娥皇女英和睦相处。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

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

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

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

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唐·鱼玄机《春情寄子安》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子安,此次别离,我没有别的相赠,仅以这首沾满相思之泪的诗歌聊表寸心。子安,为了我,你要多多珍重,莫要醉酒贪棋,熬夜伤身,须知我会为你担忧挂怀。

可怜的鱼幼薇,可怜的深陷爱情中盲目的女人。此时的她,并不知这份爱将毁她一生,不知这个男人日后会像毒鸩般折磨着她的心。她和他的这段情,不过四字形容:男欢女爱。是的,她在爱,而他,仅仅是一晌贪欢而已。

鱼幼薇的如梦佳期只维持了三个月,之后便是近半年的相思等待。可三个月的缱绻,五个月的思念,都不足以阻止他东行接眷,不足以令他的妻接受她这个小妾,更不足以改变他的选择,他的安排:他以一纸休书与她断绝关系以平正妻之怒,暗地里却告诉她,要将她安排在咸宜观,以便日后幽会偷欢。

子安,你好——她说不下去了,千言万语梗在喉间。为了他,她放下身段做他卑微的小妾。为了他,她忍受裴氏的藤条毒打。而他,竟窝囊至此。

曾经,鱼幼薇以为女子求功名是镜花水月,如今,她知道了,爱情到头来也只是镜花水月。

可她不甘心,不甘心就此绝望,不甘心。

是的,此时的鱼幼薇,与其说她还在爱着李亿,毋宁说她不肯向男女间赤裸现实的关系妥协。她望着面前虚伪的男人,听着他哄骗自己的甜言蜜语,一丝轻蔑浮上唇角,使她的笑也变得诡异。

她说,好的,我等你。子安,我在道观里等你,鱼幼薇等你,鱼玄机也等你,只等你。请你,千万千万,别让我最后一丁点希望幻灭。

从朝阳初升到斜阳西下,她枯守着清寂的道观,清冷的长夜,等待。结果,她等来了李亿早已携妻前往扬州赴任的消息。

三年的等待,终成空。

空空如也,徒留笑柄。

饮冰食檗志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

秦镜欲分愁堕鹊,舜琴将弄怨飞鸿。

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

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

这首《书情寄李子安》用了饮冰、食檗两个典故,以形容自己的心有多苦,从中可以看出李亿的离开带给鱼玄机的痛苦是多么铭心刻骨。

一夜之间,爱情湮灭,幻想破碎,她的心,痛到无法呼吸。

但她不怒反笑。她笑了,笑自己的痴傻愚顽。而这一笑,也彻底颠覆了她的世界。从此,鱼玄机的心里有了一个缺口,日日夜夜啼血。她的灵魂也有了一个缺口,怎么也填不满。

十七岁的她在道观门前贴上了诗文候教的广告,本是期待着能得遇知音,以诗文排遣岁月的寂寥,谁知在那些男人们看来,这张以文会友的请柬只是一个才色双绝的寂寞女子在暗示,小姑居处本无郎。

于是,狂蜂浪蝶、无行文人们纷至沓来,几乎挤破咸宜观的大门。他们来的目的,不是为她的才,而是为她的色。这丑陋的现实,让曾经写下“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的鱼玄机绝望透顶。

原来如此,男人女人不过各取所需,她心目中的爱情,从来没有存在过。纵然有,她鱼玄机也没那福分。也许吧,她的生命里出现过一个好男人,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她唯一信任的那个男人,温庭筠。可是,他不要她。

他不要她,他,也不要她。没关系,还有别人要她。哪怕只是要她的身体。

鱼玄机决定向以往的自己诀别,那天真到目盲的自己。她决定丢掉那所谓的高尚,所谓的冰清玉洁,尽情放纵。破罐子破摔的她要报复那个辜负自己的懦弱男子李亿,她要玩弄这些不知情只知欲的男人。既然男女关系就是如此,仅仅是如此,那么你们玩得起,我,也玩得起。

从此,鱼幼薇彻底变成鱼玄机。高张艳帜的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唐·鱼玄机《赠邻女》

这首诗是鱼玄机的代表作,其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二句更是千古传诵。只因这不仅仅是鱼玄机痛苦绝望的心声,更是许多女子无望的哀叹。

那些及时行乐、迎来送往的日子,对鱼玄机来说,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荼毒。她的痛苦之情日益减轻,可她那曾经高洁的灵魂也在日益委顿。

诗酒酬唱、夜饮达旦之后,她感到无比疲倦,即使醒来,也不愿起床,只是躺在那胡思乱想。说是愁春,其实她究竟在愁什么想什么,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她知道在那些女弟子眼里、在那些男人心中,她是个十足的荡妇。她欺骗自己说不在乎,可惜这个谎言她自己都不相信。

她是在乎的,不在乎别人的目光,而在乎内心的那个声音。她叹息着珍宝易得有情郎难寻。她恨这个世界恨男人们的薄情寡义。她的泪滴湿了枕头,只希望有人能看透她内心的愁肠百结。但想来想去又有什么用呢,能改变什么呢?只能用“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来宽慰自己,来自欺欺人。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某些辗转难眠的长夜,鱼玄机也写了许多怀念李亿的诗,但这些诗句也许并非是要表达她的一往情深,而是她想提醒自己,曾经在心底某个角落有一份纯真存在,一份期冀存在。只有抓住这抹纯真,她才能保留内心的纯洁、灵魂的干净。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以诗文拯救灵魂的努力是徒劳的,并不足以抵消她心中的焦虑不安,拦阻她脾气的日益暴躁。

公元869年,二十六岁的鱼玄机因猜疑妒杀婢女绿翘,并埋尸于道观后院,事发后被执刑严酷的京兆尹温璋判以死刑。

惊世才女鱼玄机就此葬身黄土。

从天才女诗童到清纯可人的少女,从委曲求全的小妾到求助无门的弃妇,从痛苦绝望的怨妇到自暴自弃的放荡女子,最终成为心灵扭曲的杀人凶手,鱼玄机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一步一步,迈入堕落的深渊。

她的结局确实咎由自取,可这并不能让世人忘却,她曾经的清丽单纯,她曾经的风华绝代。

谁家更有黄金屋,深锁东风贮阿娇

她,是帝王之家的一朵薄命花。

她的生命里,曾伫立着三位帝王的身影——她的外公是汉文帝,她的舅舅兼公公是汉景帝,她的表弟及丈夫则是功业辉煌的汉武帝。

千百年来,帝王身后的女人们总是备受世人瞩目。可是,与这样三位杰出帝王有着密切关系的她,留给后人的竟只有一个姓氏,连生卒年月都难以确定。她轰轰烈烈的一生,也只凝结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两个典故:金屋藏娇和千金买赋。

她姓陈,正史未留其名,志怪小说《汉武故事》里称之为陈阿娇,是汉武帝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女儿。她出生时便是金枝玉叶,成亲后即为太子妃,之后更贵为一国之母。

然而,如此显赫的身世在带给她荣耀与富贵的同时,也成为桎梏她幸福的枷锁,使她犹如一只金丝雀,住在黄金打造的鸟笼里,欢歌一曲后便孤独抑郁至死。

想来在她香魂缥缈的那一刻,她的耳畔回响着的,仍是孩提时他的那一句许诺: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唐·李白《妾薄命》

那时,她和他还只是御花园里游玩嬉戏的两个孩子,纯真无邪,不谙世事。她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原是想将她许给当时的太子刘荣的,只因刘荣之母栗姬不识抬举拒了婚,而刘彻的生母王娡则聪敏世故,百般迎合讨好馆陶长公主,为刘彻争来了这难能可贵的好机会。

于是,便有了被世世代代传为佳话的一幕:馆陶长公主将外甥刘彻抱在膝上,问他:“你长大了要娶媳妇吗?”刘彻童音朗朗道:“要啊!”长公主便指着左右宫女侍女一百多人问他想要哪个,他说都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这才笑而答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做金屋贮之也。”

这样一句感天动地、如珠玉般华美的浪漫爱情誓言,究竟是小人精刘彻为讨好姨母脱口而出的,还是其母王娡暗中授意,想必只有这母子二人心里才清楚吧。但无论如何,这句话说得馆陶长公主笑逐颜开,同时更坚定了她和王娡联姻、废太子、立刘彻的决心。

是的,仅是如此,因着波谲云诡的皇宫斗争,陈阿娇和刘彻的命运才被父母们安排在了一起,她和他的夫妻缘分由此奠定。但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他们的关系一开始便笼罩着浓浓的政治阴影,失了爱情应有的简单与纯净,也就注定了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一切,在一开始便已昭然若揭,陈阿娇本应看得清晰通透。她有一个极善钻营的母亲,那是连中国“立嫡立长”的继承传统都能打破,能将十皇子刘彻捧上皇位的女人。按说陈阿娇应该心中了然,七岁便被立为太子的刘彻,将来是要做皇帝,要“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绝难钟情于她一人。

然而,因为当时的她年纪尚小,更因为馆陶长公主自己虽精明,却未将这份精明成功运用在对她的教导上,她的心终被他那句“金屋藏娇”的盟誓深深打动了,一寸一寸沦陷下去。她的爱,也在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青葱岁月里渐渐萌生,一日一日情浓如荫。

而刘彻待她,也一直殷勤周到。打小起,他便对这个疼爱他的表姐心存好感,何况母亲一再教他要听从于她、呵护着她,即使她有些刁蛮任性让他不悦,他也在感性和理性上皆迁就她、宠爱她。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驾崩,十六岁的刘彻即位,太子妃陈阿娇顺利地成为身份显贵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