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顶级老板 顶级员工
3698300000016

第16章 顶级老板以领袖的心态经商(14)

1989年,李嘉诚在英国和黄电讯注资84亿港元收购了一家英国电讯服务公司,开始涉足英国的电讯市场。然而此番出师不利,新购公司处于长期亏损状态。

1992年和黄在英国推出的GTZ的流动电话服务,名为RABBIT(兔子)。由于它只能打出却不能打入,跟这一时期的电讯服务技术比起来,要逊色得多,所以它没能引起更多客户的兴趣。一年之后,兔子败下阵来,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留下了巨额负债。

其后,李嘉诚又于1994年将电讯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Orange),推出GSM流动电话服务业务。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惟恐是GTZ的翻版,但后来渐渐被接受。此举不仅使和黄获得1130亿港元的巨额收益,而且成为市值7000亿港元的德国最大流动电话公司曼内斯曼的单一股东,同时还可套现440亿港元现金。和黄拥有的客户由原来的350万增至逾2500万,并可取得德国和意大利的电讯市场。待两公司合并后,和黄更可直接控制市值7000多亿港元的曼内斯曼,而曼内斯曼亦将成为欧洲最大的跨国电讯巨人,远远领先于第二名的意大利电讯。

和黄财务顾问指出,此交易为全球有史以来的第22大合并收购,香港舆论则称其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国际并购交易。

为了完成这桩交易,李嘉诚亲自指挥和黄。与曼内斯曼公司进行了一周时间的紧张谈判。一周时间虽不长,但也令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大大紧张了一番。为了随时获得最新消息,李嘉诚临睡前特意把手提电话铃声调高,把电话放在自己枕边,以免延误战机。

与曼内斯曼的交易成功之后,李嘉诚终于可以吃一块香甜的饼干慰劳自己了。或许,这块饼干和我们每个人所吃的饼干没什么两样,但其价值,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品尝出来的。

远虑近忧

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形势是李嘉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嘉诚的长远目光和正确策略为长和(长实、和黄)指明了航向。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事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它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艰难。

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曾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

但是不管经历多大的困难,李嘉诚都凭着他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绝不轻言放弃。

就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了市场上有关他的一切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和黄在英国的电讯事业。

果然不出李嘉诚所料,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和黄集团便取得了惊人的回报。

在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的过程中,李嘉诚的财富像滚雪球一般急速增长,名望不断上升,如日中天。

李嘉诚能使企业得到如此迅猛地发展,是由于发展机遇及其选择、企业实力的增长、投资策略的制定。

是由于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包容一切的胆识。在同等条件下,是否具备这种精神、这种胆识,是企业规模能否不断扩大的关键所在。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徘徊不前。

是由于紧跟时代的脚步,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当今时代已经不是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才能在企业发展与商业竞争中独领风骚。

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最成功的保险法则。经商需要冒险,但是更需要保险。李嘉诚是一个坚持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明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特别是80年代,国界是一个重要的界限,事业的发展,一般还是以本土较为稳妥,远渡重洋把资金投到国外,尤其是大规模投资,即使不是一件复杂的事,也须一看二慢三通过。况且投资与开拓海外市场不同,前者只是把产品销售到国外罢了,生产乃至整个事业的根基还在国内,还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而后者的风险就大得多了。

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这除了他生活在香港这个全面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外,还由于他充分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他的心目中,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已经越变越小,成了所谓的地球村,一个有志于大事业的投资家,要有包容天地、并吞八荒的气魄,而不应该为国界所限制。

于是,在收购了香港一些企业特别是英资企业之后,李嘉诚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国投资。

1987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写道:

在太平洋上空的一班航机上,坐在阁下旁边那位风尘仆仆的华人绅士可能正赶赴纽约或伦敦收购你的公司。由香港到雅加达,这些精明的华籍老板近年赚得盘满钵满,东南亚已再不能容纳这些并非池中之物了。在有家族联系的中国,他们已成为最大的海外投资者。时至今日,这些名列世界首富榜的亿万富豪为了分散风险而投资在西方国家。

58岁的李嘉诚先生是最具野心的收购者。在50年代初期,他以制造塑胶花开始他的事业。现今,他准备了20亿美元(约折港元120亿)收购他说是超值的西方公司。

李嘉诚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举进军海外的。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年,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顿,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个人或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28幢之多。

马世民充当了李嘉诚的西域大使。他是力主海外扩张调门唱得最高者。李嘉诚早就萌生缔造跨国大集团的宏志,现在和黄、港灯相继到手,现金储备充裕,自然想大显身手。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拿大的港资,不但轰动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

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加入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于1987年应邀加入香港加拿大会所,成为会员。每每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会所,驻港的加拿大官员及老板,便把他众星捧月般地围住。一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把李嘉诚称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香港舆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本埠华商最大的走资派;有人说他大肆收购欧美企业,是隐形迁册;还有人说他食言,准备大淡出。李嘉诚说,因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1988年,兼任加拿大赫斯基公司主席的马世民,会见美国《财富》杂志记者时说:

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妄。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马世民还谈到收购赫斯基公司的波折。按照加拿大商务法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赫斯基在加拿大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一间大型炼油厂及343间加油站。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并无出现债务危机。幸得李嘉诚已经安排两个儿子加人加拿大籍,收购计划才得以顺利通过。

李嘉诚向英国的投资,几乎与投资加拿大同步进行。

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该公司拥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并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该公司股东们对李嘉诚大举收购英资的行动早有耳闻,因此他们对李嘉诚怀有戒心,担心他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于是便组织反收购。李嘉诚见势不妙,便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

尽管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在于该公司掌握大权的管理层,同样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于是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O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继而,李嘉诚又出击美国。1990年,他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这次行动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

然而,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诉讼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诚解危机

李嘉诚在美国最划算的一笔交易,应该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了友谊。

当时,李察明陷入了财务危机,急需一位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大亨为他解除危机,并愿与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

于是,李察明找到了李嘉诚,他说,我相信李嘉诚的为人。

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这是李嘉诚诚实经商的良好形象及信誉带来生意及利润的一个有力例证。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牵线搭桥,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不小震动。

李嘉诚曾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

正像日本老板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老板也有这种感觉。说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确是一条重要的投资法则,其作用主要是防止不利的情况。再用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世界经济史证明,一家公司发展到相当规模,就会突破原有的日益显得狭小的区域,向外界寻求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自然会为剩余资本寻找出路。

二战以后,最具扩张性的资本是美国本土美元,其后是欧洲共同体美元、中东石油美元、日本美元。它们各领风骚,相继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大出风头。从80年代中期起,世界华人资本崛起,日益引起世界经济的瞩目,且大有压倒日本资本的势头。据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1994年报道:

国际基金会、世界银行、《美国学人》杂志、《日本经济新闻》、《纽约时报》等权威机构和学者评论,当前全球华人是世界经济最大活力之一。迄今,海外华人约5500万,每年总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拥有总资产2万亿美元,接近日本(人口1.23亿)总资产的2/3,是世界最富的群体。华人中富豪的人数,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和加拿大(三国总人口1.41亿)富豪的总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葛得坚说:

华人现时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投资集团,已取代日本成为主要投资者。

可见,作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以及他所控的全球最大华资财团,走跨国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且名正言顺。如果固守弹丸之地香港,不进行境外投资,反而令人奇怪。

不过,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与其说是李嘉诚跨国投资这件事本身,不如说是他向国外投资的宏大气魄,而这一点,正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法则的具体体现,是一切商家所应该着重学习的。

多元化经营不是盲目扩展业务。餐厅管理是最好的例子,餐厅要像重视烹调一样重视与客人的交流。他熟悉主顾,将他们引到他们喜欢的位置就坐,详细地介绍特色菜。在餐厅就餐,其服务艺术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段时间后,这家餐厅似乎厌倦了成功,于是,决定扩大经营范围。他想,开1个餐厅,每周赚1000元人民币,如果开10个餐厅就能赚10000元人民币。但这个方法失效了。因为他不可能有分身之术,同时在10个餐厅出现,而他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他的工作。

顶级老板善于在关键时刻爆发出赶超对手的雄心。当然,这些雄心不是想到哪就到哪,而是要靠资本运营来完成的。资本运营的核心是事业发展。当事业开创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之后,资本运营是使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辉煌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