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患者由于微循环障碍,输液部位常出现水肿,加上全身代谢营养及各种生理功能都受到影响,尤其肢端或骨骼突出皮下脂肪少,血流较差的部位,易发生褥疮。为防止发生褥疮,应及早翻身,每2小时翻身1次,并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如已发生褥疮应及早处理,并在骨骼突出处给予软垫以减少局部受压。
(4)预防肺炎
保持病房通风,定时消毒,昏迷时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咳嗽反应迟钝,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口腔喉头分泌物或痰液聚积、呕吐物误吸,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十分必要的。将患者侧卧俯或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利用体位变动促进气管内痰液及口腔分泌物排出,及时吸净口腔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性肺炎,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5)预防泌尿道感染
昏迷的患者多有尿潴留、尿失禁或大便失禁,若尿潴留时间过久,尿失禁、排尿不全,会使膀胱形成一个细菌繁殖场所。大便失禁会增加感染机会;另外经常导尿也可引起感染。为防止尿路感染,对尿潴留患者应先采用热敷、按摩等方法帮助排尿,必要时在严格无菌技术下行导尿术,并留置尿管,定期开放。用1:5000吠喃西林溶液冲洗膀胱,每天2次,每次250毫升,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每日更换尿袋,防止感染。
(6)饮食预防
为防止饮食不当而诱发肝昏迷,应严格控制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糖、高维生素、低蛋白的清淡饮食,减少水、肠道产氨,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腹水患者,为减少钠潴留,给予低盐饮食。出血者禁食,出血停止48~72小时后,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禁食生、冷、硬、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
六、淤胆型肝炎
1.什么是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是以黄疸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肝脏疾病,又称胆小管型肝炎或胆汁淤积型肝炎,是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临床类型。可分为淤胆型肝炎急性型和慢性型,淤胆型肝炎的黄疸是胆汁排泄障碍的结果。
淤胆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个临床类型,它易与肝外梗阻相混淆,甚至误诊,所以要注重早期鉴别诊断,有报道淤胆型肝炎误诊率达38%。
2.怎样预防淤胆型肝炎
(1)积极进行病因治疗
淤胆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个临床类型,所以要注意对其肝炎病毒的治疗。
(2)保持胆汁通畅
淤胆型肝炎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常用的中医利胆退黄药物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消除肝脏炎症
肝内胆汁淤积与肝细胞、毛细胆管及其微绒毛等炎症损害有关,故减轻肝脏的炎症损害,可以减轻本病症状。
七、肝癌
1.什么是肝癌
讲起癌症,最恐惧的恐怕非肝癌莫属。它以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而被称为癌中之王。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和(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癌。而继发性肝癌是指其他组织器官的肿瘤侵袭,转移至肝脏所致,所以又称转移性肝癌,它的防治与原发性肝癌相似。
2.怎样预防肝癌
(1)肝癌的病因学预防
饮食与肝癌的发生有较大关系,目前认为********(霉变的花生、大米、玉米、小麦等食物中含量很高)、亚硝胺(烧焦、碳化、烟熏、盐渍、腌制的食品含量较高)、乙醇(经常饮酒)等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关系密切。美国癌症协会提出的八条防癌饮食指南可供参考。
①正确选择食品,加强身体锻炼,保持适当体重。
②不要吃固定不变的食物。
③每天保持3~5种蔬菜,2~4种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A的绿色、黄色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④吃高纤维素食品如谷物、豆类、水果、蔬菜,达到纤维日摄取量20~30g。
⑤降低总脂肪摄入,脂肪不超过30%卡路里,饱和脂肪酸不超过10%卡路里,胆固醇不超过300毫克。
⑥限制酒精饮料的消耗,如需饮用,女性每天不超过1盎司,男性不超过2盎司。
⑦限制粗制盐、烟熏和含硝酸盐食物的消耗。
⑧慎用食品添加剂、维生素E、腌制品、人工干酪、咖啡、胆同醇和高温烘烤食品。
此外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缺硒可使肝癌发病率上升。在我国肝炎病毒以及肝硬化也是原发性肝癌的罪魁恶手。所以食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避免环境污染,忌酒,接种乙肝疫苗等均是预防的有效措施。
(2)注意对肝癌高危对象的随诊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病关系亦十分密切。由于肝癌好发于中老年,故对40岁以上,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学检查阳性者或有慢性肝病史者可作为肝癌的高危对象。
但我国城乡居民在一般体查时只习惯做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查,而大多未做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因此对乙型肝炎病毒学检查阴性,但却有慢性肝炎情况者应进行丙型肝炎病毒学检查。
检查时最好采用B超与肝癌血清标志物AFP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因为在我国的肝癌病例中,约30%的病例AFP是阴性,单纯的AFP检测将使这些病例被漏检。AFP与B超联合检测可使95%以上的早期肝癌被检出。
对肝癌高危对象的检测一般主张每6个月一次。据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的研究,肝癌的自然病程约两年,其中从普查能检出肝癌到出现肝癌的临床症状时间约为8个月,故每年检测一次难以保证每个被检出的病例皆尚在亚临床期。而如果对高危对象人群中每6个月检测一次,则可使肝癌基本上都在亚临床期被检出。
(3)早发现、早治疗
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早期肝癌经过手术治疗,疗效确切,治愈率高,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治肝癌的重要措施。患者到临床症状明显,出现上腹部肿块、疼痛、消瘦或黄疸、腹水,此时多属于中、后期,肝脏损害明显,肿瘤已经在肝内传播或扩散到其他器官,大多已经失去治疗机会。
早期诊断常用B超和AFP进行初筛,一旦可疑病例,进一步做CT、磁共振或肝脏活体组织学检查。
(4)肝癌并发症的预防
由于肝癌多死亡于并发症如:全身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和肝癌自发性破裂等,所以加强对肝癌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肝癌生存期有较大意义。加强营养,控制感染,防止腹水及肝癌自发性破裂。
(5)手术后预防复发
手术后有部分肝癌容易复发,据资料分析,肝癌的高危复发因素有:大肝癌、CT显示或手术中见到肿瘤无明显的边界,切开门静脉或胆管有癌栓,肿瘤有卫星结节,肿瘤标本病理切片检查可见癌旁及远肝部位的脉管内有癌栓或子灶;癌细胞分化差,p53基因突变,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指数、肿瘤微血管密度高等。对出现这些情况的复发高危病例,应采取相应的介入疗法、化疗等以降低肝内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八、脂肪肝
1.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肝脏本身原因或肝脏以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代谢异常,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脏内持久沉积所致的疾病。在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多见,在我国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等更为常见,据欧洲和国内学者统计,目前脂肪肝发病率约占平均人口的10%。
2.哪些因素引起脂肪肝
引起脂肪肝的病因较多,有时可有2种以上的病因同时出现,主要病因有以下方面:
(1)饮食:高脂高糖饮食或长期营养不良,均可以导致脂肪肝。前者容易理解,高脂高糖饮食容易使体内脂肪过多,导致存肝脏内的沉积;而对后者有人很不理解,说“我不喜欢高脂高糖饮食,怎么可能得脂肪肝?”其实饥饿或消化吸收障碍、低蛋白饮食、食物中缺乏去脂物质、缺乏维生素均可以导致肝脏内脂肪代谢障碍而产生脂肪肝。此外,酒精中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研究,饮酒量每天30克,持续10天者就可以发生脂肪肝。超过180克持续10天者全部由酒精性脂肪肝发展成为酒精性肝硬化。健康人每天摄入乙醇100~200克,连续10~20天,不论其饮食是否有足量的蛋白质,均可发生脂肪肝。
(2)化学药品:某些激素、某些镇静剂以及某些肝毒类物质如********、****、苯、铅、砷等均可破坏肝细胞的脂肪代谢。
(3)感染:病毒性肝炎、结核、肺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等,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者中,由于营养调节不当,摄入脂肪过多,活动过少或炎症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均可诱发肝炎后脂肪肝。
(4)内分泌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其中高脂血症是最重要的诱因。
(5)其他:如严重贫血、严重缺氧、肝豆状核变性、某些医源性疾病等。
3.怎样预防脂肪肝
(1)控制饮食、减少肥胖
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饮食习惯的改变,脂肪肝已经成为一种日渐增多的常见病。据王吉耀等进行的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脂肪肝的患病率在成人中6.8%~11.2%不等,其中以45~59岁年龄组最高;在我国单纯性肥胖儿童中,B超诊断脂肪肝发生率为38%。一般认为肥胖度超过30%的肥胖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就显著上升,肥胖度超过50%的肥胖者肝内脂肪浸润增多。所以控制饮食,减少肥胖是预防脂肪肝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脂肪肝的饮食预防,关键是要控制热量。进食要富于营养,但脂肪含量要控制,糖的摄入量也要控制,宜高蛋白饮食。肥胖病人要控制热量,逐步使体重达到标准体重。对中度肥胖者,总热量的摄入控制在正常热量的70%以下,一般男性应低于8368千焦耳(2000千卡/日),女性应低于6276千焦耳(1500千卡/日)。饮食中减少单糖和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但要有适量必需脂肪酸,脂肪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5%~20%为宜。忌食肥肉、猪油、糖等高脂、高糖食物,多吃蔬菜,使体重每周减轻0.5~1.0千克。
肥胖患者的饮食中常有高糖、高脂肪、低蛋白的习惯,容易引起胆碱及维生素复合体相对的缺乏,其结果有脂肪蓄积的倾向,所以对肥胖者,一定要注意饮食偏嗜的习惯。
(2)忌酒
饮酒是造成脂肪肝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国有长期饮酒者约3亿人口,每年因饮酒而造成中毒人数超过千万人之多。饮酒过量,时间稍长,往往可以发生脂肪肝,并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国内外的研究均已提示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的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是一个渐进的病理过程,将三者的发展称之为酒精性肝病发展的“三步曲”,对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治疗原发病症
①病毒性肝炎:我国最常见脂肪肝的病因除了肥胖、高脂,另一主要原因是肝炎后脂肪肝,多发生于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者,主要是由于营养调节不当。摄入脂肪过多,活动过少所致,也与炎症肝细胞的变性有关。由于我国是肝炎高发区,这一情况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提示,对肝炎后脂肪肝的治疗要注意对原发病症的防治。
②糖尿病: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疾病,糖尿病时,糖的代谢紊乱,多余的糖在肝脏内合成脂肪,逐渐会演变为脂肪肝。对该病的治疗,严格地控制饮食(限制糖的摄入),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都很重要,还应根据需要选用胰岛素或磺脲类(如甲苯磺丁脲,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等)和双胍类(苯乙双胍、二甲双胍)降糖药物治疗。胰岛素对糖尿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也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口服用药无效者,其使用必须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先用普通胰岛素,病情及剂量稳定后再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或混合胰岛素以减少注射次数。磺脲类和双胍类均为口服降糖药物,磺脲类降糖药物可促使胰岛素释放,对胰岛尚有功能的Ⅱ型糖尿病有效。双胍类降糖药物无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但可以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适用于症状轻、体型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九、药物性肝损伤
1.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又称为药物性肝病或药物性肝炎。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经过生物转化而被机体清除。一方面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作用,造成肝脏的损害和病变;另一方面,肝脏在病理状态下又可以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并可以影响到疗效以及出现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新品种的广泛使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有所增高。
2.怎样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炎重在预防,以下是预防重点:
(1)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抗肿瘤药物,往往具有肝脏毒性作用,使用时应尽量避免2种以上同时使用。
(2)年老体弱、经常饮酒或有肝炎病史、慢性疾病的患者,慎用对肝脏有损伤作用的药物。
(3)对以往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时要特别注意。
(4)一旦在用药过程中发现肝功能异常或出现黄疸,应立即停用该药物。
(5)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尤其是可能会损害肝功能的药物的病人,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并可以同时服用护肝药物以减轻损害。
(6)对容易引起肝脏损肝的药物应谨慎使用或最好不用,尤其是肝脏功能不好者。据统计,能引起不同程度肝脏损害的药物至少有200种以上,常见的有:
①解热镇痛药及抗风湿药:如对****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水杨酸、别嘌呤醇等。
②麻醉药:如氟烷、****、甲氧氟烷、三氟乙基乙烯醚等。
③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等。
④内分泌激素药:如口服避孕药、甲睾酮和蛋白同化激素、抗甲状腺药物等。
⑤抗肿瘤药物:如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甲氨蝶呤、5-氟脲嘧啶等。
⑥神经安定药:如氯丙嗪、三氟拉嗪、******(安定)等。
⑦某些中草药:近年发现某些中草药本身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
根据较近的文献报道,常见的对肝脏损伤的中草药有:黄药子、苦楝(川楝)、苍耳子、菊三七、鱼胆、艾叶、五倍子、石榴皮、望江南子、蜈蚣粉等;某些复方制剂及某些中草药提取物如青黛丸、雷公藤多甙片等也有肝功能损害的报道。
肝病保养宜忌
一、肝炎病人多听音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