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禅宗
3697100000018

第18章 十方皆空(2)

“掩耳盗铃”是说,从前有个村落,出现了一只食人虎,使得村民谈虎色变。当村民开会研讨对策时,一名男子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设法在老虎颈子上绑一个铃,只要它来了,大家就知道”。可是,由谁去绑这个铃呢?谁知,那男子若无其事地说:“只要把老虎的耳朵塞住再绑上铃,就不怕被老虎发现了。”这个故事表示“他的主意不错,但需要更上层楼”。

因此,雪窦批评僧侣缺乏气魄,需要更上层楼。

六、好景不常在

云门和尚向弟子们说:“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什么生是诸人光明?”弟子无人回答,所以他自己回答道:“厨库山门。”又云:“好事不如无。”

“人人尽有的光明”为何是“厨库山门”呢?

一个人的光明,在佛教说来便是佛性,也是“能领悟的素质”,一般是指“潜在力”或“可塑性”。至于“看时不见暗昏昏”,是指尚未发现自己的潜在力及可塑性。

若以禅学来表现这些事,便是厨房与山门。我们一向以为祭祀佛像的三宝殿,才是重要的地方,而天天若无其事地走过的,或常利用的庙里厨房和山门,却往往被我们遗忘,正如同自己的可塑性般,胸怀瑰宝而不自知。而这个重要的东西,却历历出现于眼前。

“好事不如无”的意思是,如果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可塑性便会骄傲自大,自以为“我具有充分的能力”,或“我是非同小可的大人物”。如此一来,一个人的能力再高,多半也无法活用,这便是拣择。所以,我们能发现自己的可塑性最好,但必须不受它束缚,并日日继续钻研才行。

比如,成长中的公司,比一厥为振的公司更容易倒闭。这是因为多数人,不懂得好景难再,偶一露美景便沾沾自喜,得意洋洋。而得意时最容易做错误的决定,因为过分相信自已的力量,就有可能看不清事实。因此,不分古今中外,盛业97是悲剧的开始,而危险的逆境却是机会难再,可谓不朽名言。

为此,我们必须好好分析自身的现况,找出能力的光明面,多多加以发挥才是。

七、十方皆空

云门和尚向弟子们说:“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哪个是自己?”

这个公案想说什么?

“药病相治”是一句禅语,意思是生病时要用药来医病,但是等疾病痊愈以后,便不再需要用药。如此对人而言,药已不再是药,所以药病经常共存与共灭。在禅宗里,疾病指的是迷惘,药便是悟,因为迷惘才能开悟。假如没有迷惘,自然不需要得悟,所以尽十方皆空。

全世界皆药,是指迷惘全失,百分之百得悟的状态。此时的自我,才是尽十方皆空。也即是说,假如迷惘的自己消失了,就等于全世界都是自己。反之,自己则何在呢?可说离得悟之道,必然很远很远了。

吃药可以说是一种风险,因为药含有毒性,有病时这个毒性可以治病,但健康时吃药,药的毒性反而会危害健康,所以,用药时必须冒产生副作用的危险。

现代人在没有病的时候,也吃口服液或保健药,等于是迷惘加上迷惘,离得悟的世界确实太远了。因此,当需要用药时,才用药,才能达到“十方皆空”的境界。

八、接物利生

玄沙和尚(835~908。我国五代禅师)向弟子们说:“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种病人来,作么生接,患盲者拈锤竖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哑者教伊说又说不得。且作么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

后来,有僧侣拿这段话去问云门和尚。云门道:“汝礼拜着。”僧侣立刻站起来礼拜。和尚却以禅杖戳僧侣一下。僧侣吓了一跳连忙跳开。和尚看在眼里说道:“汝不是患盲?”接着又叫僧侣靠近些,等僧侣走近时,和尚却道:“汝不是患聋?”然后和尚又说:“还会么”僧侣回答:“不会。”云门和尚道:“汝不是患哑。”至此,僧侣方有所觉。

这名僧侣到底觉悟出什么了?

所谓接物利生,便是引导他人,救济他人。这名僧侣在和尚举出三种病人时,心里想到如果当真面对这三种人时,究竟该如何引导呢?因为老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他感到十分迷惑,于是就把这些例子,判断为与自己无关之事,自以为我是站在教导的一方,认识到自己现在是眼睛可见、耳朵可听、有口可说,故无法了解此一公案。

这个公案实乃听者个人的问题。有些人自以为在看,实际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可能什么也没看见。被和尚逼问而看不出光明点时,僧侣才发现,那三种病人正是自己。云门和尚以身示法,逐一予以解释。

“汝不是患盲”这句话,是说“原来你是眼睛看不见”。心里有所迷惘,正想着如何引导三种病人,便是认定开悟需要引导,也就是在等待自己看得见、听得见及讲得出来。而和尚以为,这根本是矫揉造作。

因而僧侣悟出自己正是那三种病人,也悟出必须靠自己领会,始得大彻大悟。

九、本无基准

云岩问师兄道吾禅师:“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什么?”道吾回答:“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云岩道:“我会也。”道吾却问:“汝作么生会?”云岩回答:“偏身是手眼。”道吾谓:“道即太煞道,只道得八成。”云岩于是反问:“师兄作么生?”道吾回答:“通身是手眼。”

云岩与道吾的回答差异何在?

千手观世音菩萨有很多手,而且,每只手的手掌上又有限睛,表示他引渡人的法力无边。

这个公案的重点,在于道吾只给云岩的回答八十分而已,但是当自己被反问相同的问题时,却以相同的答案回答。云岩是说,观音以很多只手及很多眼睛,当作全身功能,所以,观音在普渡众人时,会以全身全灵普渡,并不是以这只手或那只眼睛。相对的,道吾是把观晋的能力当作全宇宙,包含了天地自然一切的力量。

而云岩始终以观音本身的能力加以掌握时,这个束缚便出现了二十分的差异。道吾是以全宇宙的能力,也即是万般皆空来表现,所以高云岩一等。

或谓人的认识乃是一种对象的反应,由此作为起点来思考,难免会以自我为中心,而出现思路窄化的现象。

但是,当我们戴起有色的眼镜来看对方时,就会明白有色彩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的眼睛。可见,自我认识乃是头脑的作用。如此,我们的思想应可改观,认定从前的认识,都是自己设定的,与真实的对象有所不同,进而产生宇宙为何,对象又是什么的新观念。

前太空人罗斯·史怀特说过:“在太空中没有上下左右,也没有任何基准。”亦即只要不受过去的想法与观念拘束,而以全宇宙远大的眼光,来看一切事物,而与对象合为一体时,就能看到一个广阔的新世界。

当挣脱对象、思虑与认识而获得自由时,我们才能像千手千眼观音般,自由自在地操纵自如。

十、万物平等

一名僧侣问智门和尚:“如何是般若体?”和尚回答:“蚌含明月。”僧侣又问:“如何是般若用?”智门回答:“兔子怀胎。”

这个公案到底在说些什么?

般若即是可以得悟的智慧,和一般知识得来的智慧不同。这名僧侣是将般若的智慧分为体与用,以“本质和作用”来质问。

但和尚的回答却都一样,只不过以蚌换成兔子而已。这表示异而同,同而异,原本是无从分辨的得悟世界。蚌口中所含的珍珠,会在明月下,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还有兔子怀孕的情景,是多么富含着美丽的诗情,而这个境界,也正是智门和尚悟境的表现。

他的意思是说:“开悟的智慧,即如明月普照万象。”

人拥有无数烦恼,而烦恼也就是无明和渴爱。无明就是愚蠢,渴爱便是欲望,意味着人都是贪得无厌的,而且活得愚蠢。至于这种人要如何成佛呢?首先必须坐禅以看清活在欲望与愚蠢中的自己,然后挣脱出执迷不悟的自我,才能与欲望和迷惑分手。

产生于无自我的,正是智慧与慈悲。智慧用来对应无明。慈悲则用来对应渴爱。所以,我佛可谓兼备了智慧与慈悲。

这智慧与慈悲的作用,很像智门和尚所说的月光。月亮不分贵贱、美丑、大小、山川、工厂或住家,始终投以最温柔的眼光,于是,大地便展开了豁然而毫无差别的平等世界。

此即佛的世界,也是佛平等透视万物的智慧,以及引渡众生的慈悲心。换言之,便是要挣脱私心,以公正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和接触对方。如此,自然会出现一个无穷限的世界。

今后,无论是在经营、人际关系、科学、宗教上,我们都必须舍弃私心,站在全人类,全生物、全宇宙的立场去思考,以期转变思想而获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