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禅宗
3697100000013

第13章 见鞭影而行(1)

一、以无心对应

一日风穴和尚向修行僧们说:“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老安怡。”

风穴和尚所言为何?

在禅世界里一切虽是空的,但只要兴起一念,即有执着,因而丛生烦恼与迷惘。这就如同国家的兴隆,一般说来,国家兴隆是件好事,可是在禅的世界里,它却变成了迷惘与执着的代称。

只要心生一念,便会产生迷惘的现实世界,因而才说一念起而国家兴。

反之,一念不起国家则亡,亦即不起迷惘就没有烦恼,一切皆空,现实世界当然也空了。

放眼看现实世界,无论你从事的是政治、经济或教育,你不能说何者是最重要的,即使当时被视为当备之急,只要时间一过,自然就会被其他事项取而代之。

倘若惟一最高的世界不变,这个世界即将步入毁灭、衰亡。譬如运动竞赛,必须每年有人刷新记录才是进步,也才能够鼓励与赛者。相对的,如果每年记录相同,甚至还达不到往年的水准,不但观众便会对该运动项目失去兴趣,选手也会提不起劲来。

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如此,只要你认为某人或某事是最好的,心中有了此种限定,其人或其事本身的基盘,便开始动摇,这便是自限地盘。

植物也一样。据说,只要为某植物集团建立最高的生活环境,这个植物集团便会灭种。换言之,为了使植物集团得以继续生存,就要经常阻碍其生存环境,达于最高状态,使它在环境将达于巅峰之前原地踏步。

人类也一样。倘若置身于最高生活环境中,便会渐次失去干劲,整个人变得脆弱不堪,甚至不久即自灭。相反的,只要经常处于不断向最佳状态努力中,便会朝气蓬勃,愈来愈魁梧。

在禅世界或现实世界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被杂念所束缚,而以无以对应。又如禅的公案,倘若你过拘泥于文义,它就会显得更难懂,惟有无心地对应。自然会有灵机来临。

二、智慧即宝

一日云门禅师对众弟子们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山门来灯笼上。”

云门和尚所言,乾坤之内有一宝,到底是指什么?

天地是培育一切之母,宇宙意味着,包含这一切的时间与空间,而成为中心的惟一至宝,如果是在人体内,它究竟是什么呢?那便是佛性。

这佛性只要提着灯笼,去佛殿即可看见。在这儿,灯笼意味着智慧之光,暗暗的佛殿表示迷妄的世界,也就是要以智慧之光,照亮迷妄之黑暗。

其次,在“将山门来灯笼上”中,所谓的灯笼,即指以白纸覆盖着蜡烛的旧式灯笼,如同今日的手电筒。山门是寺庙门口最大的门,要把那么大的山门,端在小小的灯笼上,本是不可思议的,必须逆向思考,才能了解它的可能。

如地球上的人口不断增加,到了公元2020年时,将达到60亿人,若以现有的耕地面积来看,粮食生产根本不足供应人类的需要,但是,我们也不可因而破坏绿地改作耕地,此时人们所想出来的,便是生存遗传科技。

在地球上,有一部分广阔的土地,既非耕地也不是绿地,那便是沙漠。人类有一共识是,沙漠不宜从事生产。然而,这可能正是一种思考的盲点,我们必须抛弃沙漠无法耕作的想法,才能提出新构想。

在生物遗传科学的分野上,据说已开发出上面是黄豆,下面是仙人掌的最新耕种方式。因为,仙人掌可以在沙漠中生存,因此只要利用其根,即使是在浩瀚的沙漠中,也可种植大豆等农作物。

另外,还可以在水中栽培蕃茄。如此,说不定我们还能使汪洋大海变成蕃茄田呢。也有人考虑在工厂里生产蔬果。只要我们多方面运用人类的智慧,自然能做到无中生有,由小变大。

因此,将大山门端在小灯笼上,也可说是一种思考与智慧的作用。当我们打破原本认为不可能的固定观念时,才能有从小积大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别忘了惟有努力,方能做到这一切。三、量力而行

有一天,在南泉和尚寺中,东堂僧侣与西堂僧侣为了一只猫的事争吵不休。南泉和尚见了,便提起那只猫,向僧侣们说:“道得即不斩。”众僧侣都无言以对,和尚便一刀把猫儿斩成两半。

南泉和尚斩猫究竟想说些什么?

“道得即不斩”意味只要能说出一句得悟的话,我就让猫活下去。这真是以真刀实枪一决胜负。和尚是以猫为主题,希望大家能有一点像样的禅学表现。

南泉和尚的慈悲心真是不同凡响,他一有机会就想教化弟子们,可惜弟子们都是些昏昧之人,甚至还为了猫儿的事争吵不休,所以,和尚一下子就把猫斩死了。

看到这儿,读者们可能会想,这个南泉和尚未免太过分了,和尚有杀生戒,怎么可以这么随意杀害动物?如此一来,读者势必无法解开此一公案,因为你不懂和尚这么做的禅机。

在任何世界中,人们都会为了一些愚不可及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到了紧要关头,却往往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就好像有些人,在朋友问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可是一到开会或演讲时,却结结巴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和尚的弟子们为了一些芝麻小事,竟分党结派大肆吵闹,互争你非我是,但是一被问及些像样的禅语时,却反而噤若寒蝉。为告诫弟子们这种愚昧无知,猫儿才被砍死。

在该说时不说即是束缚,很像一个人平时拼命吃好的,以养精蓄锐,可是在面临重要关键时却不管用,岂不是窝囊废一个?其实,这完全是心中有芥蒂,认为自己必须振作,或说些有份量的话,所以才会产生这种尴尬的现象。

这种妄想即如同肩膀用力又惦起脚尖,想要使自己显得好看些一样。其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他人所动,而只是依自己的步骤,轻松地为所欲为者,才可达到什么也不怕,诸事皆可做且何话皆得说的境地,从而发现了不起的自己。换言之,和尚只是为了清除众弟子们的妄想,所以才砍死一只猫。

四、不要自我设限

当南泉和尚斩猫时,他的高徒赵州从谂和尚正巧不在。黄昏时刻,赵州和尚回来了,南泉和尚便将斩猫的经过告诉他,等待赵州和尚反应。结果,赵州和尚只是把自己的便鞋脱下来,放在头顶上走出去。南泉见了叹口气道:“子若在,恰救得猫儿。”

在这儿,赵州和尚的行止有何意义?

这个公案是前一则的续篇。草鞋上头顶代表“倒一说”,意味“我实在听不下这种傻里傻气的话”,故当场便走了出去,表示“假如没有回答,说不定当时连我也杀了,好可怕”,这真是漂亮的禅机。

和尚见赵州所为不由得慨叹道:“假如当时你在场,猫儿必可活命。”可谓师徒已打成一片,真是妙极。

如果赵州和尚未把草鞋放在头上,而是倒立着走出去,或者卷起衣角走出去,都是一样的,重点即在于,他当时机警的表现。充分显示出其不受束缚的自得心态。

要临机应变,首要排除自我设定的高墙,人们常在无意识中,为自己设立这种墙,而这种墙正是人心盲点。

这种墙可分为六种:第一是知识之墙。以黄蜂为例,拿其体积大小比较。它的翅膀那么小,以航空力学的理论来看,根本不能飞,但是黄蜂却照飞不误。

第二是认识之墙。即认为种豆就该长豆,种瓜即该有瓜。

第三是习惯之墙。一般人都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而把自己的业种视如生命。

第四是文化之墙。即拘泥于自己的语言,不愿使用外国语。

第五种是感情之墙。如心中十分介意说了某种话,会遭他人嘲笑等情形。

第六个是个性之墙。如猜疑心重,好胜心强等。只要去除这些墙壁,一定会豁然发现地。

五、见鞭影而行

一个婆罗门僧问释迦:“不问有言,不问无言。”释尊亲自以坐禅代表回答。婆罗门僧赞叹道:“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津,令我得入。”婆罗门僧离去后,阿难问世尊:“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释尊答道:“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这个婆罗门僧究竟悟出了什么?

“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即是说,在禅学上必须开悟而活在空空中,假如要以语言说明开悟是什么,空空又是什么,则无法言明整体。再说,说明者难免渗入自己主观的想法及经验,因而会被束缚,亦即拣择。

话虽如此,倘若完全不说明,却又无法广传佛法,所以婆罗门僧感到疑惑,遂向释尊请教:佛教里究竟如何显示真理?

对于这位外道的问题,释尊只是默然坐禅以为答复。意味禅即是佛法的真理与关键,一个人只要禅定,即可脱离烦恼,获得心中平静,或得悟而在真理中醒觉,因为,禅正是表现空我最适当的姿态。

婆罗门僧也有深入的修行,所以才能窥见释尊空如之心。

释尊回答阿难“如良马见鞭影而行”,表示这个婆罗门僧相当出色,而也正因对方水准高,所以才能了解释尊高超的精神境界。

在杂阿含经中记载着马有四种,第一种是见鞭影即起步,第二种是马鞭触及皮毛即起步,第三种是马鞭击中马身才起步,第四种是驮马,必须打到它骨裂血流才肯起步。

试问自己是属于那一种马?该不会是既殴又打,否则毫无自觉的驮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