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禅宗
3697100000012

第12章 不道不道(2)

有一天,他去拜访石霜禅师,求教佛教的生死观与现实之生死的矛盾。但是,禅师也不回答,当他穷追不舍地追问时,禅师重复了和尚的回答“不道不道”。这时渐源才领悟。所谓的“不道不道”,仿佛意味着,说也说不尽,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好说。

渐源这才发现:“我以为现实的人真的存在,其实万般皆空。既然如此,无论是生是死,都只不过是个过程而已。此时,佛法中的生命,始与现实的生命打成一片。”

于是,大彻大悟的渐源,心情开朗地去寻找恩师道吾和尚的遗骨。所谓白浪淘淘的大海,原就是和尚领悟的世界。而渐源终于找到了和尚的遗骨,则意味着他终得继承和尚遗教之谓。六、贵在实践

禅客良问钦山和尚(未详。唐朝末期禅师):“一镞破三关时如何?”和尚回答:“放出关中主看。”良说道:“凭么则知过必改。”和尚云:“更待何时?”良道:“好箭放不着所在。”说罢便要转身退出。和尚阻止道:“且来阁黎。”良回头,和尚抓住机会道:“一镞破三关即且止,试与钦山发箭看。”良一时为之语塞,和尚就用禅杖打他,说道:“且听这汉疑三十年。”

这个公案想说的是什么?

“一镞破三关”的意思是,我有力量同时回答三个问题。“放出关中主看”的意思是,既然你破了关卡,应可得见那里的主人,所以把他放出来看看。这是一语双关,本意是,既然你有所突破,那就现出适应难题的力量来吧!

“凭么则知过必改”的意思是:“你要显示出力量,但万般皆空,这又是从何说起呢?”可是和尚却说:“即使是万般皆空,至少要回答一句。”穷追不舍之下,良只好逃走。

但和尚依然不肯放松:“就算不能一镞破三关,说出得体的话,至少也说一句吧?”良在和尚的暗示下,想说点什么,但就是说不出来,所以和尚才打他:“刚才你说得比唱的好听,怎么这时候却一筹莫展?”

其主要含意是:“你经常把禅当作头脑游戏,根本没有经验依据,所以不论你平时有多了不起的想法,到了紧要关头却不管用。如果你有真正的体验,则不论是何种情形,应该都可以适应自如。”

现代社会,由于高学历及资讯普遍化,人的智能似乎精进不少,不论在社会上各工作岗位上,到处可见如评论家般的人们,无论是举办什么活动,都在嘴边挂着:“这个应该如何如何……”或“那样不对”等,理论胜于一切。

听他这么说,你可能会认为他一定很了不起,但事实却不尽然,这便是动口不动手,光说不练。然而,有时你认为很简单,实际做来却不甚容易,所以,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思考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实践力。

七、无心选择

一名僧侣问赵州和尚:“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和尚回答:“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僧侣道:“此犹是拣择。”赵州云:“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僧侣就此无言以对。

这里的拣择究竟是何意?

禅学上的拣择,也就是选择之意。人生可说是一连串的选择与分辨。譬如考大学分甲、乙、丙、丁组,我们一生的目标,很可能就此订定。再说,我们选择A大学或B大学的水准,也是固定的。又如住宅,受到都市或乡下、方便与否,以及生活环境如何所左右。结婚时也难以决定是选择A或B,犹豫一段时日以后,多数会选择往后会后悔的一方。就业时,也不知该到A公司或B公司去,结果多半会选择正在成长,绩效稳定的一方。如此,不论结果如何,人的一生可说是,一个人经过无数次抉择而得来的结局。

像这样,选择是靠分辨的心态而来的,也是一种束缚。事实上选择的对象根本无好坏之分,我们只是依据眼前的厉害关系来判断,迷迷糊糊地决定的。

另一方面,禅学的无心则是“不拣择”,也就是不选不分的世界。赵州和尚回答不拣择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种说法正如僧侣所言,也是一种分辨作用,等于拣择过了。

可是,赵州和尚的真意更玄奥高妙。他说“真正的不拣择便是在拣择之中”,亦即纵然你选择了,也不受那选择束缚,这才是禅学无心的境地。

判断即是一种分辨,是以推定引出结论的方法。亦即人要依据自己很愚蠢的事实,以及自己是个人这两个前提,引出“自己很愚蠢”的结论,而这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拣择。假如作为基础的事实毫无拣择,则正确的结论也不会束缚我们。

八、置身中心

一名僧侣问赵州和尚:“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是时人窠窟否?”和尚回答:“曾有人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

这个“分疏不下”是何意?

“时人”大致上是指目前最受众望的人,即指赵州和尚。窠窟即是住家,在这儿意味着理论根据。僧侣问:“你经常向我们说教,谓不拣择就是你的理论根据,这不也就是选择了吗?”以此攻击赵州矛盾之处。

和尚回答:“其实,我正在为此事难以回答,而耿耿于怀。”如是不分辩而坦率回答,实正表示他处于不拣择的心境中。

和尚轻轻地闪躲僧侣的质问,并反过来问僧侣一句,结果僧侣虽然提出了不拣择,后来却发现自己仍立于拣择的立场,这就像僧侣将一把火种抛过去,却又被和尚丢回,烫不可耐的火种正在手上,当然会使僧侣狼狈不堪。

任何问题如果一直停留在“是你的错”、“是他的错”阶段,必然解决不了问题。但如果把自己搁在问题的中心和拣择的中心,问题就会顺利解决,这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了。

九、凡事自然

有一僧侣问赵州禅师:“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和尚如何为人?”和尚回答:“何不引尽这话?”僧侣答道:“某甲只念到这里。”赵州和尚云:“只这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何不引尽这话”是何意?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是三则公案共同的主题。由于一再重复,笔者不再详细诠释。大致上,赵州和尚想说的话与前一则相同。

如果以语言道出,可说是拣择,显示人的观念是立于相对的立场。如果以语言表现,也是使双方相对,故等于是拣择。

“引尽这话”的意思是说,假如将一部分的语言视为谈话的全部,或靠自己的认识去判断,而自我认定“如此这般”,这便成了拣择。但是,如果掌握整体的话题,而更广更深地体会其含意,便不是拣择。

“某甲只念到这里”即佩服和尚,而表示“我果然是针对语言的部分而自我认定”,所以,和尚又慎重地说了一句“只这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在这儿,和尚亲切的心态昭然可见。意思是,任何事都不要受其束缚,才能显得自然。

这个社会上,多的是听了他人几句话,便指责其话中有错,或借以扯人后腿的人。这种人往往只见冰山的一角,即以为是整座冰山,非常肤浅。须知,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只占全体的8%,其余的92%是沉在水面下的。

我们若要以他人的话,来判断其人,绝不可单凭几句话,而应多听沉在水面下的话中话,并分析其人话中的看法与想法,即可了解其人的话中意。此即赵州和尚“何不引尽这话”之意。十、登龙得悟

云门和尚向修行僧们出示手杖,说道:“柱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山河大地,甚处得来?”

这个公案应如何解释?

一般中国人都认为,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所以禅学即以此为比喻,将登龙当作得悟,故拐杖化为龙即意味着开悟。

龙吞天地表示开悟的心境,象征天地自然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在这全体中,要取出的山河大地,即意味着要脱离自我的存在,以无心的眼光看山河大地。

也许读者会想:何不以毫无拘泥的心,看眼前的山河大地呢?然而,云门和尚云:“要先登龙一次,然后再看山河大地。”意味着在未领梧以前,无论你如何以无拘无束的心看大自然,很快地就会兴起种种的妄想和情感,所以,也许你能看到大自然,但这只是瞬间而已。然而,在这种瞬间的生活方式中,绝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此公案要你在悟后,再看山河大地,如此,就会出现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山河大地。而这个迥然不同的山河大地,才是真正无拣择的心境。

倘若以自我为中心去看自然,便会产生以人为主,以自然为从的错觉。于是,人类在开发的美名下,不断改造、破坏,侵蚀自然,结果产业迅速发展,生活越来越丰裕,人人都能享受到方便的生活。

可是,曾几何时大自然已从人类的生活领域中消失了,而且即将威胁到人类的的生存。仔细想来,空气、水与食物等人类生活必需的一切,乃是大自然供应的。

所以说,整个地球的主角是大自然,人类只不过是寄生其中而已。因此要以自我为中心,来看整个世界,当我们改看全宇宙中的自我时,即可一探真正的自我是如何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