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在四川西部,据《简阳县志》、《南川县志》、《资中县志》、和《李氏族谱》、《王氏族谱》、《徐氏族谱》等古籍记载:“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 “吾徐氏,麻城县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寿辉乱迁蜀……。”
“四川仓山最出名的帝主庙不是庙,是麻城移民为笼络族人、祭祀祖先,遂集资修了一个会馆,与四川境内的多数会馆一样,会馆也以‘庙’名”、“当年,麻城人感到乡情的重要,便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四川诸州县修建了众多会馆,因供奉帝主菩萨,会馆也称为帝主庙”。
除了四川,湖北的孝感、应城、云梦、广水等地也流传一个名为《麻城过籍》的故事说:孝感、应城、云梦、广水等地的人,大都是麻城过籍的。据传,元朝末年,朱洪武和陈友谅争天下,直杀得湖广遍无人烟。百姓无处逃生,哭声连天。这事感动了南海观音,赐给每人一根柳条护身,指引他们逃到麻城避难。
四方逃难的人聚集麻城,被朱洪武的大军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候,玉皇大帝派了张七相公去搭救麻城一城人的性命。张七相公来到麻城,坐在城墙上身子足有八丈高,脚穿两丈五的大草鞋,伸到护城河里戽水玩,手里还端着一根三丈长的旱烟袋,点火吹烟哩。兵士看了不敢进城,忙去禀报朱洪武。朱洪武见张七相公两个巴掌象簸箕,两只脚象门扇,连说:“好大的人、好大的人!”
张七相公一笑道:“我是小伢,我家大人还在家里睡瞌睡哩。”朱洪武一听,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急忙撤兵走了,这才保住了一城人的性命。
至今孝感县还流传一种儿童戏,名叫《闯麻城》:
天上雾沉沉,
地上打麻城,
麻城闯不开,
河那边的哪个敢过来?
天上雾沉沉,
地上打麻城,
麻城闯不开,
小伢八丈八,
围城的兵将赶紧撤!
麻城解围后,百姓就迁往人烟稀少的孝感各地。第一批到孝感的人是年前去的,到的时候正逢下雨,一直下到年三十,所以有很多人家没来得及盖房子,只好戴着斗笠吃年饭,有的地方这种戴着斗笠吃饭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有的人家迁来时已经过了年,所以云梦胡金店一带就有初一吃年饭的习俗;还有的人家来后没有房子住,就挤在一堆堆的刺树林子里。孝感一带现在还有许多村名叫张家刺林、李家刺林……
不管是年前来的还是年后来的,因为麻城是老家,所以有些人家过年时总忘不了在神龛前供两个神位:一块是救了他们的“张七相公”牌位,一块是“麻城土主。”而这两样都是麻城人对帝主菩萨的别称。有趣的是,至今孝感等地还把睡觉睡着了说成是“到麻城去了”,可见他们对麻城老家的念念不忘。
由于有帝主菩萨“张七相公”保佑麻城百姓,麻姑便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到神州各地去帮助更多的人。干更重要的事。
麻姑修成正果那年,正好是是王母娘娘五千九百九十九岁生日,麻姑决定郑重其事地为王母娘娘大庆一番。闻讯赶来恭贺麻姑修成正果的丛姑、毕姑一听这话,都表示很不理解,因为自从麻姑来麻城后,在她的倡导下,麻城很快就形成了晚辈为长辈做寿的习俗。所谓“做寿”是指祝福老人长寿的礼仪。无论男女,通常从六十岁做起。这一风俗不仅对男子,女子也同样如此,在这方面没有男尊女卑的区别。区别仅在于男女寿诞有不同称呼,民间把男寿称“椿寿”,女寿称“萱寿”。因为古人以“椿萱”代称父母,古书中“椿萱并寿,兰桂(指子孙)齐芳”里的“椿萱”二字指的就是父母。
丛姑对毕姑说,我记得非常清楚,麻姑姐姐曾经告诉过我们,是因为《庄子.盗跖》上有:“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之说,所以,人到了六十岁方能称“寿”。 每适一个特定的年龄便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六十岁称“花甲”或“周甲”。七十岁称“不逾矩之年”又称“古稀之年”。八十岁称“耋”(die音碟)’,九十岁称“耄”(mao音茂),百岁称“期颐”。
从六十岁以后,年龄每增加一个整十数,称为“上十”,每届“上十”之年,都要做一次大寿。子孙要提前筹备筵席,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除了逢十的整寿要大庆,逢五之数也要小庆一番。民间称“十年一大庆,五年一小庆”。其他年岁之寿一般不大办,要办也只举行家宴,规模很小,不发柬请客。
毕姑点了点头说,麻姑姐姐还说过,有的儒雅之家办生日,讲究男子做“九”不做“十”,因“十”为满数,《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故宁亏毋满,在六十九岁时就要预做七十大寿,以取长寿吉利之意。而妇女则是做“十”不做“九”,因“九”谐“绺”音,而民间又将衣服因下垂而起直皱叫“打绺儿”,而女人最忌讳“打绺儿”。
因此,丛姑和毕姑不解地问:“麻姑姐姐,今年王母娘娘的这个生日,既不‘上十’又不‘逢五’,为什么要大庆呢?”
“问得好!”麻姑笑了笑说,姐姐告诉你们,我这样做首先是因为明年天庭要为王母娘娘做六千岁大寿,我们想请她老人家也请不来。当然,今年她老人家也不一定会到这里来,但至少是有可能来,或者说是有来的可能。
我今年代表凡夫俗子们于王母娘娘五千九百九十九岁寿诞之际,在凡间为她老人家做六千岁大庆,明年再上天去为她老人家做六千岁大庆,岂不是两全齐美么?
“这个主意太好了!王母娘娘既是女仙宗祖,又是代表正义的阳神首领。如果,能将她老人家请到麻城来,那可真是太好了!”丛姑和毕姑不仅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而且身体力行地参与筹备。
丛姑、毕姑知道,麻城民间给老人做寿有许多讲究,老人做第一个大寿时,大孙媳妇或大外孙媳妇,要用布给老人做一只雄鸡,周围绣上花卉,作为送给老人的寿礼。“鸡”与“吉”、“积”谐音,象征着吉利和积福。孙媳送“鸡”祝寿,说明老人已经长寿了,被人们看作是一件大事。在祝寿这天,要把这只“寿鸡”陈列在寿堂里,让宾客们观赏品评,共同享受这良好的祝愿。
在麻城山区,过寿时老人的女儿和媳妇,每人要送一双自己做的寿鞋,鞋头用蓝线绣成“寿”字图案。穿这种鞋标志着已进入高龄,是福寿双全之人了。老人收到绣有“寿”字的鞋越多,就越感到儿女们孝顺,认为自己辛劳一生,没有白养儿女,心里格外高兴。
嫁出去的女儿给娘家父母做寿,除送寿衣、寿鞋、寿帽外,还必须送一方肉,因民间常说“女儿是爹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因此必须以“肉”回报。
送寿礼也很有讲究,诸如所送的寿面、寿酒、寿烛、寿屏等,都必为双数,取吉祥之意。凡是是礼物都要尽可能地缀饰、点画图案罩以红绿镂纸拉花。祝寿时置于寿案之上,以祝愿寿星福寿绵长。
寿酒以当地名酒为上品。“酒”与“久”谐音,以酒祝寿,含有祝人长寿之意。寿烛为深红色,长一尺左右,重约一斤,烛面上有金色“寿”字,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语。祝寿时插于香案烛台之上,寿礼开始时点燃,以增添欢庆气氛。
送书画条幅祝寿,称为“寿屏”。有四条幅、六条幅、八条幅不等,联列成组,挂于墙壁之上。条幅上均为象征长寿意义的图画和吉祥的祝辞,如“蟠桃献寿”、“童子捧桃千寿图”、“松鹤延年图”、“梅鹿福寿图”等。还有的在图中画一大海,海中有岩石和飞来的蝙蝠。岩石代表“山”,“蝠”谐“福”音,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故而民间称它为“寿山福海图”。
贺寿的客人其他寿礼可以随意送,但寿桃则必不可少。晚辈在尊长寿诞时送桃祝寿,一般为九颗桃相叠为一盘,三盘并列,“九”与“久”同音,以兆福寿长久。
一些诗书人家,还有送寿联祝寿的习俗,最常见的寿联是: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一般寿联因男女性别、年龄等不同,措词、用典也有所区别,例如:
男老人八十寿联可以写:渭水一竿闲试钓,武陵千树笑行舟。
女老人七十寿联可以写: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 男女双寿联则可以写:花放水仙,夫妻偕老;图呈王母,庚婺双辉。 也有赠送金字寿匾的。送寿匾必须有鼓乐吹打,以显示热闹红火,主人家也备有鼓乐在大门口吹打欢迎。匾额上的题辞,贺男寿多写“德寿齐高”、“南极星辉”、“瑞衍恒升”等;贺女寿多写“锦悦增辉”、“慈竹长寿”、“瑶池春永”等;庆男女双寿多写“极婺齐辉”、“椿萱并茂”、“日月齐辉”、“双星朗照”等。匾额上用红绸子挽花装饰,以显壮观。
有些官绅、富商之家,提前五六天就要派人向亲友下请帖。请帖不能由过寿者自己具名请客,一般是由晚辈集资设宴,由长子或子孙中声望高的人具名发柬邀客。
麻城的大户人家,祝寿的仪礼很繁缛,寿辰之日,家道殷富、几世同堂的大户人家,一般要设寿堂,寿堂的布置是用红纸金粉书写一个磨盘大的“寿”字,挂在如中堂大小的整幅布帛上,再将它高悬在正厅墙壁的中间,称为“寿幛”。
为了感谢身为三界正神首领,贵为女仙之宗的王母娘娘,对于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于麻姑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麻姑决定在自己修成正果的地方——湖北麻城五脑山,代表凡间五十几个民族黎民百姓为王母娘娘祝寿。
麻姑先将三块长达一丈的整幅大红绸布缝合到一起做成寿幛。然后亲笔在寿幛中间写了一个古体的“寿”字。民间对寿字的写法有三百多种图形,字形长的叫长寿,字形圆的叫圆寿。麻姑在寿幛上写的那个大“寿”字的点画皆由小寿字组成,数百个小寿字的字形无一相同。从远处看,是一个很大的寿字,从近处看,则是一幅千姿百态的“千寿图”。
“如果能为‘千寿图’配一幅祝寿的对联就更好了。”丛姑情不自禁地说。
“这个主意不错,请二位妹妹各作一幅如何?”麻姑接过话头道。
毕姑说:“为了公平起见,不如我们三人各写一幅,明天拿来比较比较,谁写得最好就用谁的如何?”
丛姑说:“那还用比么,肯定是麻姑姐姐的写得最好呗!”
“哪也不一定。”麻姑说:“我们不说是谁写的,只将三幅对联拿到村子里念给乡亲们听。哪一幅叫好的人多,我们就用哪一幅怎么样?”
“这个办法好!”丛姑说:“我同意。”
“我也赞成,不过我有一个想法。”毕姑说:“如果其中有比较生僻的字句,最好能够加上注释,一并念给大家听。”
第二天一早,三幅祝寿联都写好了,且各自加了必要的注释。
丛姑写的是:
“数百岁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毕姑写的是:
“沧海月莹寿母相;瑶台仙近女人星。”
麻姑写的是:
“瑶池果熟三千岁 ;海屋筹添九万春。”
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当地百姓对三幅对联的反映出人意料地好。
事实求是地说,丛姑的对联写得虽然不错,却不太好懂。但是念完如下注释后,大家却认为并不难懂。注释说:古代男子出生后,便请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远大志向。《礼记·内则》上有:“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等语。“海屋”即传说中存放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屋。
由于对联里的“数”与“问”都是动词,而“数百岁”之后的“过去五十再来五十”和“问大年”之后的“春华八千秋实八千”也不是实数,而是多与满的意思。因此,这幅对联给人们的印象是:斗志昂扬,大气磅礴。美中不足的是,可以用于为女人过生日,也适合或者说更适合用于为男人祝寿辰。
毕姑的对联虽然比丛姑的对联少了一些昂扬斗志,或磅礴之气,但无论是“沧海月”还是“瑶台仙”。都比丛姑多了几份神仙气派。更胜一筹的是上联的“寿母相”和下联的“女人星”都非常适合用于为女人祝寿。
评价最高的则是麻姑的那幅寿联,尽管,除了她们三姐妹外,谁也不知道这幅对联是麻姑写的,然而,由于人们早就听说过,群神众仙在“瑶池”为王母娘娘祝寿时吃的水果——蟠桃是三千年才成熟一次,也知道“海屋”内,那些记录沧桑变化的筹码,是专门用于祝人长寿的,而“九万春”之说,既与寿比南山同义,又有万寿无疆的寓意,因此,人们都能看得懂。
在反复征求了当地百姓的意见之后,麻姑不得不同意在“千寿图”左右写上了自己编撰的那幅祝寿对联:“瑶池果熟三千岁 ;海屋筹添九万春”,而且加了一个“灵芝浥露”的横批。写好后,立即和丛姑、毕姑一起,不分昼夜地用黄色丝线刺绣。
十天后,一幅前所未有的,名为《千寿图》的大型寿幛便制成了,王母娘娘的寿诞之日也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