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大仙点了点头说:“不错就是他。作为上界天仙时,代名为南极仙翁,作为天上的星宿时,名为‘老人星’,他作为凡夫俗子们心目中的神仙时,又谓之寿星老人。”麻姑而带难色地说:“他老人家那么大年纪,让他亲自来指导我这个小姑娘修习胎息之术,岂不是折我的阳寿么?”
“麻姑快别这样说,你如果坚持这么说,要折阳寿的是南极仙翁而不是你了。”赤脚大仙说:“论年纪,你比他大得多,论资历你比他老得多,论师徒关系,那就更不用说了,你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是南极仙翁的师傅了。”麻姑说:“大仙的话,我怎么越听越胡涂呀?”“麻姑如果听小仙讲一个故事,你就不再胡涂了。
赤脚大仙那种油腔滑调的语气,让麻姑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但掐指一算,才发现果然超了三天。于是话峰一转道:“啊,对了,为什么一定要到罗浮山去,难道那里就一定适合修炼辟谷、食气之法么?”
赤脚大仙说:“小仙之所以选择罗浮山为麻姑的辟谷、食气之地,是因为那里是蓬莱三别岛之一。罗浮山一半靠陆地一半靠海洋,一半漂浮在水面上,一半植根于大地。正如《罗浮山志》所言‘蓬莱有三别岛,浮山其一也。太古时,浮山自东海浮来,与罗山合崖皆为一。然体合而性分,其卉木鸟兽,至今有山海之异,浮山皆海中类也。’”
“山中连树木、花卉,飞禽走兽都能泾渭分明地分出海类与山类的显著差别,那也太神奇了吧?”麻姑像是问赤脚大仙,又像在问他自己。
“《汉志》上说:博罗县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浮来傅之,故名罗浮。傅转为博也。罗山亦蓬莱一股,故浮来依之。罗主而浮客,客蓬莱而依主蓬莱。罗浮山有峰四百三十有二,罗与浮各半,游者自西而入,则罗多而浮少,自东而入,则浮多而罗少。罗与浮二山而合,实有巨灵主之。”赤脚大仙说:“二山下合而上分,其巅有分水凹,是曰泉源。水分于西则为罗,分于东则为浮,浮山之水与罗山之水相吐吞,罗之山与浮之山相补缀。分之者所以通黄河,合之者所以镇南海。水分其上而山合其下,故观其合,而得山之情状焉。观其分,而得水之情状焉。”
麻姑说:“不过,‘分之者所以通黄河’比较好理解,‘合之者所以镇南海’却不太好理解,莫非南海没有那上分下合的罗浮山,就镇不住么?”
“《罗浮山志》上说,‘浮山乃蓬莱一股,此山无根,随风来往,故方士可望不可即。其与罗山合也,浮而遂定,故其东麓、北麓有二小山,皆名浮定,谓昔浮而今定也。’”赤脚大仙说:“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所谓合之者所以镇南海’主要是指浮山与罗山合二为一之后,便定在南海岸边了的意思。在此之前,秦始皇常使人入海求三神山,未能至,以其一峰撕来,傅于罗山,因以博罗名县,也算是诚心之所至啊。”
麻姑说:“听说罗浮山上的瀑布980多处,流为长溪者七十有二,潴为潭者有七,为神湖者一,为渊池者六。如果真是这样,那怕天下名山中也没有一个瀑布多于罗浮山者啊。”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听说水斜则为帘,直则为布。罗浮山因石壁多平,所以瀑布比较多,垂帘者少。罗浮山的水帘洞有大小两个,大水帘洞在罗山,所以蔽二石楼。小水帘洞在浮山,所以蔽蓬莱、夜乐二洞。”赤脚大仙自问自答道:“罗浮山有璇台、瑶室72所,大多隐于瀑布之中,其中又以朱明洞为最。”
“一半沉,一半浮,一半生山珍,一半产海味。上半部分是分,下半部分是合。”麻姑自言自语地说:“为水者分,为山者合……,这不正好与我们道家所提倡的阴阳、上下、消长、吐纳……相吻合么?也许,这也是赤脚大仙帮贫道选择罗浮山为修炼辟谷、食气之所的原因吧?” “其实,最先让我想到应该介绍你到罗浮山去的是享寿三千年的安期生。想当年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游罗浮山,可以说罗浮之有游客,始于安期生也。自从安期生于秦代仙游罗浮山之后,继之者有桂父、朱灵芝等仙客。其中朱灵芝治朱明耀真洞天,华子期治泉源福地,虽为汉代罗浮山之仙宗,却无一不是步安期生之后尘,师乎于安期生。
“安期生曾经在《报始皇书》中写道:‘后千岁求我于蓬莱山下。’而安期生的好友李少君却说:‘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罗浮者,蓬莱之一股也。菖蒲之涧,九节绿玉、三花紫茸,安期之所服饵而得仙者。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其见始皇也,与之语三日三夜,可谓合矣……”
“大仙该不会是被李少君的一句话给忽悠了吧?”麻姑笑了笑说。
“如若说小仙是被李少君的一句‘三花紫茸,安期之所服饵而得仙者’的话忽悠了,还不如说小仙是因为罗、浮二山象一对夫妻而征服了我。”赤脚大仙说:“罗浮之状,雨则二山相合,晴则二山相离,常有白云如水,汪洋数十百里,诸峰漂散,如有海在山中之感。罗浮乍合乍离,变态不定,于是有《罗浮曲》这样唱道:‘可怜罗浮山,离合亦有时。天雨罗浮合,天晴罗浮离。’又有《铁桥曲》唱道:‘浮山不复浮,与罗合为一。若非一铁桥,安得如胶漆。罗浮若夫妇,一合不复离。只恐铁桥断,大川来间之。飞桥天半接罗浮,铁柱双标在两头。锁住蓬莱东一股,浮山不逐海潮流。’”
“罗浮若夫妇,一合不复离。”这句话在麻姑耳际反复回响,麻姑似乎进入了一种如醉如痴,若梦若幻的的状态。
赤脚大仙知道这是自己刚才于无意中触动了麻姑敏感部位的缘故。于是,有意提高嗓门大声念道:“向称罗浮在海之中,不知海在罗浮之中。自朝至暮,白云如波涛,浩浩无际,致身渺然,乃一叶之舟。常言登罗浮有如浮海也。”
为了吸引麻姑的注意力,赤脚大仙还即兴赋诗一首道:
沉沉太古云,至今未开辟。
山气日汹涌,随风洒****。
触石生洪波,微茫在咫尺。
登山若浮海,舟航即轻策。
浮山复浮云,与罗万里隔。
仅余玉女峰,娟娟在肘腋。
麻姑发现,赤脚大仙的这首诗实在写得太妙了。前两句“沉沉太古云,至今未开辟”写尽了罗浮山的沧桑,又六句“山气日汹涌……登山若浮海,舟航即轻策“更是把罗浮山在海中,海在罗浮山中写得惟妙惟肖。九十两句“浮山复浮云,与罗万里隔”,明里是写山的,暗里却是寓人的。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暗寓她麻姑与梅继文的。尤为精妙的是最后两句“仅余玉女峰,娟娟在肘腋”。是说在茫茫云海中,整个罗浮山像全部被海水淹没了,一般只有 “玉女峰”像唯一幸存者似的,护卫在严父慈母的肘腋下,仍然端庄娟秀楚楚动人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赤脚大仙的这首《海在罗浮山中》另有两大妙处,其妙一是没到过罗浮山的人能读得懂,上过罗浮山的人读起来则倍觉亲切。例如《罗浮山志》上的这段话肯定是对罗浮山了如指掌的人写的:“从黄龙洞后以上,路皆壁向,有一峰绝锐,童石戴之。侧有微磴,陟者顶踵相接,磴尽为玉女峰。玉女在群峰中,秀丽而小,绝与太华玉女峰相似。太华玉女峰在东峰右腑间,婉娈怀抱,状若有情,后人曾有‘东峰襟玉女’之句。”如果将这段文字与赤脚大仙的“仅余玉女峰,娟娟在肘腋”结合起来读,更有倍觉亲切之感。
赤脚大仙之诗的妙处之二是: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千百年后的人;不管是对罗浮山的的神话传说并不了解的人,还是对其神话传说了如指掌的人,都能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味道来。
例如《罗浮山志》上说:“罗浮之洞凡十余,最胜者曰黄龙。
“玉女峰在小石楼旁,小石楼状似老人伛偻,一名老人峰。有诗曰:‘笑他玉女峰娟妙,长伴云边一老人。’杜少陵诗曰:‘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山中有老人峰,一石老人向北箕踞而坐,俯视石楼,相传老人星降精为之,结托老人星者,结托老人之峰也。”
这段文字里的“麻姑、玉女诸峰隐见林际”和“笑他玉女峰娟妙,长伴云边一老人”以及“ 相传老人星降精为之”等句无不与麻姑到达罗浮山之后的相关传说紧密相连。因为玉女峰和麻姑峰都是麻姑的化身,而“老人星”则因为麻姑在罗浮山修行老人星特意从天上下来协助自己当年的师傅。
不过这些后话,当时麻姑并没有认真听,也没有心思去听赤脚大仙的诗,只是听凭“罗浮若夫妇,一合不复离。只恐铁桥断,大川来间之。”这句话在麻姑耳际反复回响多次之后,对赤脚大仙说:“好罢,我听大仙的。三天后起程赴罗浮山!”
因为已经答应赤脚大仙三天后起程去罗浮山,所以第二天一大早,麻姑就把丛姑、毕姑找来,首先检讨自己不小心说了去罗浮山修炼辟谷、食气的时间,然后告诉丛姑、毕姑准备明天上午回月形塘村去,并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回月形塘村后应该注意的事情,最后则是三姐妹抱到一起大哭了一场。
第二天上午麻姑送走两位妹妹,第三天,当她从熟睡中醒来时,发现自己竟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山洞内。这山洞比五脑山的麻姑洞大得多,也深得多,洞内石桌、石凳、石床、石臼、石碗等居家过日子的东西应有尽有,其中也包括火钳、菜刀、锅铲、炒锅,还有挖药用的锄头、竹篮等等。只是不知道自己具体到了什么地方。
“我睡觉之前脱下来的衣服在吗?如果没有让我怎么出门呢?”出于少女害羞的本能,麻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衣服,出于对修炼的关注,她第二个想到的是自己昨天下午准备好的包袱。因为那里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她修炼辟谷食气,绝谷休粮用的一切必须品,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子想尔注》和《周易参同契》等指导她如何修炼的书籍。
麻姑往前后左右一望,发现洞内没有其他人后,立即坐起来找衣服和包袱。还好,一切都在,甚至连摆放的位置都与昨天睡觉前完全一致。她一边穿衣服一边想:如果这一切都是赤脚大仙安排的,这里应该是罗浮山中的一个洞吧?麻姑穿戴完毕后,信步来到洞口一看,发现洞口竟被一个巨大的水帘给挡住了。这水帘不仅能够挡风雨,还可以挡大门,给人一种“空门不用关”的浪漫感。
“原来是水帘洞!”麻姑一看眼前的情形,立即想起前天夜晚在梦中赤脚大仙说过的话:“罗浮山因石壁多平,所以瀑布较多,垂帘者少。水帘洞有大小两个,大水帘在罗山,所以蔽二石楼。小水帘在浮山,所以蔽蓬莱、夜乐二洞”。如果是大水帘洞,就说明在罗山,反之则在浮山。
究竟在什么地方还必须到洞外去才能分辨,因为大水帘洞名“双栖双飞”(即后来的蝴蝶洞),洞旁有大小两座石楼,小水帘洞叫“明福观”,洞旁有蓬莱、夜乐二洞。于是,冲出水帘,来到洞外一看,发现水帘洞上方非常醒目地刻着四个大字“双栖双飞”。洞旁果然有小石楼一座,实为三石对峙构成,上下均成方形,看上去峻削崭空,给人一种岌岌欲堕的感觉。
麻姑很有兴致地登攀上去一看,发现小石楼重檐四柱,窗户相通,烟霞开阖。其高度大约只有山顶的十分之四,站在小石楼上俯视山下,又有一种站在飞云之上的感觉。赤脚大仙在《海在罗浮山中》提到的玉女峰就在小石楼旁。麻姑在认真考查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后,认为这里果然是个修炼辟谷食气之法的好地方,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这“双栖双飞”的洞名容易让人想起当初与心上人梅继文在一起时的情形。麻姑有意让自己不去想,却每每身不由己。
为了化解这种干扰,麻姑便亲自动手,在洞内、洞外各画了一对双栖双飞的大蝴蝶,试图用这种办法引导别人,也引导自己将“双栖双飞”往大蝴蝶上想。
一切准备就绪后,麻姑第二天看了一天《老子想尔注》和《周易参同契》,将辟谷食气,绝谷休粮的修炼方法步骤重温了一遍,上山采集了一些草药。从第三天开始正式进入辟谷食气,绝谷休粮的修炼阶段。“鱼是喝水的,人是吃饭的”这辟谷食气岂不是有点要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对着干么?
其实,所谓“辟谷食气”就是在绝谷的同时还要食气。食气又叫代谷,就是采万物精华之气服下,采用胎息之法服气调息,使之生出真气之后,就可治愈附着在自己身上的各种疾病。这些也是修道之人常用的修练方法之一,对修炼者的身体只会有益处,不会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