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幻情麻姑
3694900000036

第36章 罗浮修仙(2)

拿定主意后,麻姑以为自己面临的最大难题,将是如何做到修仙与研究养生之道两不误,没想到她遇到的第一难题居然是如何劝说丛姑、毕姑离开五脑山回月形塘村去。原来,两个多月的共同生活一方面与丛姑、毕姑与麻姑之间已经建立了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麻姑通过这两个半月的观察发现,在丛姑、毕姑的心里还有个隐藏得很深的既想当神仙,又不愿抛家弃亲断绝尘缘的秘密。

所谓“隐藏很深”,是指这一秘密连丛姑和毕姑自己也不一定能觉察得到。麻姑的最大的难处就是,如果动员她们出家修仙,就算她们口头上同意了,从本质上说,却是违背好朋友、好姐妹的本意的,如果动员丛姑、毕姑回去却又不能说破这一秘密,因为说破了便伤害了好朋友、好姐妹的自尊。怎么办呢?麻姑因找不到现成的办法,只好先实话实说,然后再见机行事。

麻姑刚把自己决定出家修行,劝丛姑和毕姑择日返回月形塘村时,果然不出所料,丛姑、毕姑一听说要她们回去便眼泪汪汪地不愿意。丛姑一边摸着眼泪一边说:“我才不回月形塘呢,我出门时就跟爹妈说好了,最少要陪姐姐在五脑山住三年!”

“此一时,彼一时也。先前姐姐是准备在这里避难,妹妹住在这里既能帮姐姐做伴,又替姐姐做事,当然是住的时间越长越好了。”麻姑有些为难地说:“从现在开始,姐姐就要闭关修炼了,妹妹就没法再陪了啊!”

“怎么不能陪呢?”丛姑反问道:“姐姐闭关,妹妹为你烧水煮饭还不行么?”

“因为姐姐是要按照道家修仙的办法去修炼。凡是修仙的人首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离开闹市,住进山林,这也是为什么仙人的仙字由‘山人’二字组成的原因;二是必须由少食人间烟火到不食人间烟火……”

“‘不食人间烟火’哪可是是要饿死人的啊!”丛姑打断麻姑的话问:“如果姐姐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怎么向麻大人和麻伯母交待,怎么向月形塘村的父老乡亲们交待呀?!”

“我的好妹妹,请不要大惊小怪好不好,我说的‘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不吃用烟火烧过、熏过的东西,也就是尽可能吃那些未经加工的天然食物。并不是什么东西都不吃的意思。”麻姑耐心地解释道:“简单地说,就是从少吃饭到不吃饭,最后达到辟谷、食气,绝谷休粮,仅仅以山间野果充饥,山泉解渴的高尚境界。这就是《道德经》上所说的‘道法自然’的一部分。”

“达到了辟谷、食气,绝谷休粮的程度,才仅仅是‘道法自然’的一部分?”毕姑听到这里,也忍不住插话道:“听听姐姐这话的意思,后面还会有更更艰苦的修炼过程是么?”

“不仅后面有,在‘辟谷、食气,绝谷休粮’之前也有。不过,在此之前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修习的养生之道。”麻姑说:“略有区别的是,我们现在是儒家、佛家的都修都学,从今往后姐姐便只修道家的养生之道了。待姐姐把身体调养得棒棒的,才能开始辟谷、食气……。”

“那我们就先在这里陪姐姐把身体调养好了再回去总可以吧?”丛姑、毕姑不约而同地问。

麻姑觉得与其强行地劝她们回去,不如先答应她们留下来,再在调养自己的身体的同时,也帮助丛姑和毕姑调养好身体,并在这个过程中,见机行事地慢慢劝她们。便说:“难得你们的一片好心,那你们就先留下来住一段时间再说吧。”

麻姑、丛姑、毕姑三姐妹在五脑山正式住下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并不是修炼,而是种树,她们松树、柏树、李树、梅花树等等几乎什么树都种,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油茶和桃树。原来,这两种树都有很强的实用性,油茶结的果子可以打茶油,茶油既是具有保健功能的食用油,也是旧时女人梳头时必不可少的,有保健作用的化妆用品。所谓“擦油洒粉”里的“油”或“涂脂抹粉”里的“脂”即是指的茶油。

麻姑三姐妹种的桃树也与众不同,她们种的桃树每年农历二月开花,三月就结出又大又红的桃子。阴历三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麻姑就用这些桃子接济那些贫困饥饿的老年人。更奇怪的是老年人吃了麻姑送的桃子和茶油后,不仅能几天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而且原来身上的小毛小病也治好了。麻城县里的老年人私下里都说麻姑是天仙下凡,把麻姑给他们的东西主动说成是“麻姑献寿”。

麻姑和丛姑、毕姑首先研究道家的养生之道。他们发现,道家是乐生、重生、求生、欲得长生的宗教,因此,养生是道家的根本目的。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是人类面向自然挑战的一个永恒的追求。而土生土长的道教,养生摄生更是历代崇奉的典范。道家把长生不老乃至不死,称为“成仙”。早期道教所信仰的成仙,主要指肉体长生自我变革的特殊人物。如传说彭祖寿达八百岁,安期享寿三千年等,被称作上古成仙的范例。

《抱朴子·论仙》中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后来虽说仙有飞升天界的天仙,游于名山蓬岛的地仙,以及死后蜕变的尸解仙之分,或者分为天仙、神仙、地仙、鬼仙、人仙五种,但为世所重者,在早期仍然是“旧身不改”而仍旧生活于人间的人仙和地仙。

麻姑发现这种旧身不改而长久生活于人间的憧憬,对于规劝丛姑和毕姑忙尽快回到月形塘村非常有利,便告诉她们,这种理论在《抱朴子·对俗》中说得非常明白。抱朴子说:“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俗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这种旧身不改而长久生活于人间的憧憬,完全是物质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与佛家的精神解脱及“诸法无我”说颇为不同。

“肉体长生的成仙信仰,出于对人生、世间的热爱和依恋。希求长期地、无限地活于人间,饱享人世间的各种幸福,当然是出于对长生、人间的肯定和眷恋。”麻姑说,“人生太值得珍惜眷恋了,只是过于短暂,‘百岁石火烁,一生水泡浮’,还来不及嚼透人间生活的甘甜,衰老、死亡便接踵而至,这种无情的现实激发起道教中人战胜死亡威胁的强韧意志。丛姑、毕姑你们一定要珍惜人生啊!”

丛姑和毕姑也发现,道家养生的内容很广泛,有养内,即调养内脏;有养外,即保护肌肤;有养心,即颐养心神;有养气,即保存元气。养生术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世界最宝贵的,“天地之性,惟人最贵,人之可贵,莫贵于生。”养生术既遵循自然法则,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了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等多项内容。

“丛姑、毕姑,不知你们发现没有,道家认为勤而不息地修炼自己的精气神,便可夺天地之造化,达到个体生命的永存。并以生为天地之大德,以人之长生为大乐。却又强调,首先要敬重父母君师,其次要舍弃名位财货,再其次,要善自保养,顺应自然,所谓‘自然’不是与人相对的自然界,它只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目的和意志的意思。”麻姑说:“如果你们有孝敬父母的机会而不珍惜,同样是不符合养生之道的。”

“姐姐不是说道家的养生之道与儒家、佛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道家注重物质的东西,儒家和佛家却注重精神方面的东西么?”毕姑不解地问:“这‘敬重父母君师’和‘舍弃名位财货’,不也是精神方面的东西么?”

“道家养生之道注重物质方面的东西不假,却并不意味完全不要精神方面的东西。”麻姑说:“你们不是听姐姐读过《太平经》么,还记得那上面的内容么?”

“记得,但不一定记得全。”毕姑说:“《太平经》主张守一以养身。并认为‘一者,数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一’在这里指的是根本,是事物之本,生命之根。‘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天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其他的就不记得了。”

“我记得。《太平经》上说,人体各部位皆有为主者即是‘一’, 《太平经》上说:‘头之一者,顶也;七窍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也;骨之一者,脊也。’”丛姑接过毕姑的话头道:“这里所说的‘一’也都是物质方面的东西呀。”

“但是,《太平经》还有把‘一’视为精神性的内容啊。”麻姑说着,随手拿起《太平经》读道:“‘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一之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存也’。”

毕姑听后恍然大悟道:“这句话说得真好啊!”

“坚守了物质的‘一’,只可养生健身,却不能使人长生;而守住了精神的‘一’,才可长存。”麻姑说:“因此《太平经》上又说:‘形体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去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

“好一个‘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啊!”丛姑大发感慨道:“原来,道家的养生之道,强调的是身心双修哇!”

“明白了就好。你们看这样子好不好。从现在开始,我们再在五脑山呆三个月。姐姐利用这三个月的时间将道家养生之道和药物保养方法全部教给你们。”麻姑见时机已经成熟,便趁热打铁地动员丛姑和毕姑道。

丛姑反问道:“我们走了真的让姐姐一个人呆在这里呀?”

“实话告诉你们吧。因为炼辟谷、食气之法必须择居善地,借天地之生气,才能培补人体之元气。必须重新选择一处洞天福地,纳洞天之紫气霞光,才能获得真气。姐姐思来想去,觉得罗浮山比较合适。”麻姑十分认真地说:“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县东江之滨,又称东樵山,与南海西樵山齐名,享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盛誉。道教称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是修炼辟谷食气之法的好地方。”

“姐姐去罗浮山还回来么?”毕姑问。

“当然回来,麻城有我的家,怎么能不回来呢?家是母亲的象征,母亲也是家的象征。一个连母亲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家的,一个连家都不爱的人,也不会真正爱母亲。两位妹妹,你们觉得姐姐象那样的人么?”麻姑态度严肃地说。

毕姑最关心的是麻姑和她与丛姑能不能成仙的事儿。因此,她打断麻姑的话说:“姐姐你从罗浮山回来后,是不是就成了神仙呢?”

“没有那么快,因为我去罗浮山仅仅是为了炼辟谷食气之法,时间并不长,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载就回来了。”麻姑说:“回到五脑山之后还得继续修炼呢。”

“无论多长时间,反正姐姐都是要成仙的对不对?我听说人在未成仙之前,有生有死是必然法则。只有变成了神仙就可不死对吧?”毕姑说:“那么,怎样才能变成神仙,我和丛姑回月形塘村之后,有没有变成神仙的可能呢?”

“当然有可能。修炼成仙的办法有许多种,其中做八百件建功立业的大事,或者是做三千件有益于百姓的好事,都是‘修炼’的途径之一。麻姑十分肯定地说:“这就是《太平经》上说的,坚守了物质的‘一’,只可养生健身,却不能使人长生;而守住了精神的‘一’,才可长存。只要你们永远保持一种行善积德的精神,我们三姐妹就有在仙界见面的可能啊。”

丛姑、毕姑高兴地说:“有姐姐这番话,三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回月形塘村去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心钻研养生之道的三姐妹似乎没过几天,就是一个月过去了,没过几天又是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夜里麻姑做了个梦,赤脚大仙油腔滑调地对她说:“麻姑,赤脚大仙这厢有礼了!”

“责煞贫道,责煞贫道了。”麻姑满脸严肃地说:“赤脚大仙本是上界天仙,贫道出家修仙还不到三个月呢,难道大仙不知道么?”

“麻姑。啊不,暂且就称麻姑好了——其实,要不多长时间整个神州大地人人都要尊你为麻姑了。”赤脚大仙分明是有意用这种方式向麻姑透露某种信息。他说:“麻城百姓说你才也好,貌也好,意也善,心也好。依小仙看来,你最少有一点不好。”

麻姑态度虔诚地说:“若有哪点不好,但说无妨!”

“你的记性不好。”赤脚大仙说:“三个月前约得好好,一满三个月就把丛姑、毕姑送回月形塘村,你自己独自去了罗浮山。一转眼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麻姑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不是还不到三个月么?”

赤脚大仙回答道:“三天前就到了。否则小仙怎么敢到仙子,啊不!应该是怎么敢到麻姑的梦中来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