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幻情麻姑
3694900000021

第21章 半夜鸡叫(1)

官兵们一直是表面装做监督民工,暗里却在寻找学公鸡打鸣的人。第三天半夜,官兵们突然发现一间民房后面有鸡叫的声音,立即疯狂地围了过去。眼看就即将得手时,突然一阵狂风刮来——飞沙迷眼……隐约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一晃就不见了。

你们完全可以分成两个人或一人一组在县城内外多处布控,一旦发现了学鸡叫的女子,便跟踪看看她到底是谁的女儿或媳妇,只要把底细摸清楚了,就等于是已经抓住了。

第一次听到女儿说这话时,麻秋仅仅回答了一句:“我知道了。”便没有了下文。第二天当麻姑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麻秋便似懂非懂地问道:“你老是说累过了卯,这‘累过了卯’是什么意思呀?”

“累过了卯的关键是那个‘卯’字,当兵的每天寅时下四刻就要起床,到军营去参加‘点卯’对吧?”麻姑说:“这里的卯是天刚朦朦亮的意思,俗语中的累过了卯之‘卯’是第二天早晨的意思,一个人如果从头天早晨一直干到第二天早晨,就叫做‘累过了卯’。在时间上的意思是超出了当天的范围,在体力上的意思是累过了头,超出了一个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因此,民间又叫‘累过了母’,累得伤了元气——人的元气来自母亲,伤了元气,又谓之“累过了母。”

“原来是这样,我们好象没有从头一天的早晨干到第二天早晨啊。”麻秋解释说:“石将军不是仅仅让民工们干到鸡叫头遍就收工么?”

“俗话说‘鸡叫子时’,子时是新的一天开始的第一个时辰,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还不能算是第二天么?”麻姑说:“父亲大人,石将军这样作好比是寅食卯粮、卯收辰稞、无异于杀鸡取卵啊!”

这一次,麻秋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指责,而是很不高兴地说了一句:“琼儿为父给你说过多次,让你不要干涉父亲与石将军的政务,你怎么就老是做不到呢?!”

“父亲大人,你知道为什么一个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要比一般人长,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或者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得多么?”麻姑见麻秋又生气了,便换一种方式劝解道:“那是因为做事无愧于人,就心安理得,就可以活得更长。我劝父亲大人千万不要搞得民不聊生,官不安位啊。”

“什么乐于助人者寿命比一般人长呀?如果为父为了帮助别人却被皇上一刀斩了呢?”本来就有苦无处说的麻秋,见女儿用这种口气与自己讲话,立即提高调门道:“你懂什么?为父再次警告你,以后关于筑城的事你给我少多嘴!”

麻姑见父亲对自己这么凶,便没有再说别的。不过,回到自己的闺房后,仍然一直在思考如何减轻民工的痛苦。她想着想着,耳边再次响起了一种声音,这一次不是民谣,而是告诉麻姑:“麻琼姑娘,为了成全你的一片好心,王母娘娘让小仙送来一包丝线放在你的枕头下面,你可以在那些体质较差的民工扁担头上各缠一根……。

麻姑伸手往枕头下面一摸果然有一包丝线。“真是太奇怪,王母娘娘怎么会派人送丝线给我呢?难道王母娘娘与我有什么关系不成?”麻姑把自己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事情仔细回想一遍后,自言自语道:“没关系,王母娘娘与我肯定没关系!如果一定要扯上什么关系的话,那也只能是她和我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麻姑决定暂时不去想那种根本想不清楚的问题。眼下要想的是这包丝线明天是不是能够派上用场。事情巧就巧在第三天又是一个晴天,石传力执行的仍然是“从卯时起床,干到鸡叫头遍收工”的约法三章,没曾想到了卯时,足有七八百民工起不了床,麻姑以最快的速度在他们的扁担头上各缠了一根丝线。该缠的全部缠好了,那包丝线也刚好用完了。

同昨天一样,那些起不了床的民工们最后仍然在“监工”和官兵们的强迫命令之下,全部起来了。由于他们的扁担头上缠了丝线,挑起担子来轻飘飘的,总算坚持下来了,但由于睡眠不足等原因,仍然有一批民工累垮了。

为了解除民工们的痛苦,第三天晚上麻姑质问麻秋:“父亲大人,你知道什么是幸福么?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啊!”

“为父只知道 石虎生性残忍。在战斗中,他对俘虏,不分好坏,不分男女一律坑杀。称帝后,百姓的劳役负担超过任何一代。石虎令已免除徭役的家庭五丁取三、四丁取二;为了征讨战争,石虎又命黄河以南四州之内的人民准备南下进攻的装备,要求并、朔、秦、雍各州,准备向西攻讨的物资。”麻秋将声音压得很低,很低,却又如数家珍地说:“各州为石虎征战造兵器的就有50万人,近100万人口脱离农业在外为石虎服劳役、军役,剩下只有十分之三的人口在从事农桑生产。征发来的百姓,动辄遭到杀身之祸。仅仅在征调做船夫的17万人中,就有三分之一遭其杀害……”

奇怪的是,麻秋话音刚落,麻姑的耳边却突然响起了一首民谣: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

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

……

这首民谣让麻姑意识到,父亲可能是担心不能按时完成筑城计划,在后赵皇帝面前不好交差,才这样着急的,于是她说:“父亲大人别生气,也别着急,请听女儿为你讲一个《忠国与忠君》的故事好么?”

麻姑说,做皇帝的总是说家、国一体,君、国一体。家、国是否一体我们暂且不论,起码君、国并非一体。否则,那么多的爱国志士惨遭帝王杀害又作何解释呢?其实,在传统社会里,君、国一体只是个理想状态,实际情况往往是国为公而君为私,国是天下人之国,而君是一人的权、利之私之君。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忠君”未必是“爱国”,而“爱国”也不一定是“忠君”。

或者这里有一个“大忠”和“小忠”的问题。所谓“大忠”就是忠国不忠君,所谓“小忠”就是忠君不忠国,忠人不忠事。要想二“忠”兼得,谈何容易!?

对于麻姑苦口婆心的劝告,麻秋不仅听不进去,反而不问清红皂白地打了麻姑一耳光,紧接着大声命令道:“来人呐!给我将麻琼关进绣楼,没有本郡守的命令,谁也不准放她出来!”

熊碧霞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没有开口劝阻丈夫,因为她发现丈夫这次在对待老百姓的态度上的“倒退”行为太反常了,如果没有什么情况丈夫不会这样做的。再说尽管麻姑从小到大麻秋都没有真正喜欢过这个女儿,却从来没有用手指头弹过她一下,更不要说打了。

那是什么原因促使麻秋动手打麻姑呢?当天晚上睡觉之前,熊碧霞心平气和地与麻秋交谈道:“老爷,琼儿也是一片好心才苦苦相劝的。你为什么不仅一句也听不进去,反而还要打女儿、关女儿呢?”

“夫人有所不知,并非琼儿的话说得没道理,也不是我这个做父亲的不听女儿的,而是不这样做就会延误工期,一旦误了工期,我们就全家性命难保啊。”麻秋同样心平气和地说:“我麻秋是为了保全一家人的性命才打女儿、关女儿的啊!”

熊碧霞摇了摇头说:“老爷没有讲心里话,或者说仅仅讲出了一半心里话,还有一半没有讲,也不想讲!”

“夫人的眼睛真厉害,什么事都瞒不过你。”麻秋说:“夫人说的还有一半,是不是说我麻秋害怕当今皇上石虎?”

“石虎并不是当今皇上,而是后赵皇帝。能够称当今皇上的只有晋穆帝司马聃。”熊碧霞说:“为妻真不明白,老爷什么那么怕石虎,难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话在后赵也不起作用?!”

“夫人说这话麻秋完全理解,因为你根本不了解我们的这位后赵皇帝石虎啊!”麻秋说着便从头至尾地给妻子熊碧霞讲起了石虎的故事:

石虎一旦想处罚谁,是不分皇亲国戚的。例如他自己的儿子——燕公石斌整日沉溺在狂饮田猎中,对边疆防卫置之不理,石虎得知后大怒,下令杖打石斌,并派主书礼仪监管此事。石斌不满礼仪的监管,竟杀死了礼仪,石虎立即派尚书张离追拿石斌,鞭笞300下,免官归第,同时诛杀石斌亲信十多人。

此外,石虎的刑罚也严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先后两次杀死自己的儿子:第一次是石虎即帝位后,先以太子石邃处理尚书房上奏的公文之类的一般事务,他自己负责选派牧守、祀郊庙、决定征战、刑断等。石邃掌管政务后,整日沉溺于酒色。石邃还有一个喜好,就是好尼姑。他将尼姑长得美貌的召入宫中,寻欢作乐。然后,他从容不迫地将尼姑杀死,将尸体肢解后,和牛羊肉一锅煮食,还赐赏大臣让他们尝尝尼姑肉是什么滋味。石邃不仅好色,还爱好游荡田猎,因此,在处理政务上非常马虎。太子石邃负责处理的尚书奏事因不合石虎心愿而受到石虎的责骂、杖捶,一月之内就有三次。石邃由此非常愤恨,秘谋杀石虎。

石虎听到种种传闻后,心里甚为不安,但不大相信儿子会杀自己的父亲。因此,当他听说石邃染病,不上朝理政,便派亲信女尚书到太子府探视,看看虚实。石邃知道石虎的用意,很客气地召尚书上前说话,微笑着将女尚书一刀杀死。事情败露后不仅石邃遭到杀身之祸,全家26人,宫臣200余人同时被杀。

此后,石虎将石宣立为太子。建武十三年(公元348年)石虎因故再次杀了他自己第二次御封的太子石宣,并将无辜的东宫卫士十余万人谪戍凉州,其中万余人于次年到达雍城(今陕西凤翔南) 时,在高力督(石宣挑选身强力壮者守卫东宫,号‘高力’,设置督将率领,称高力督)梁犊领导下发动起义,各族人民纷纷参加。

麻秋在讲完关于石虎的故事后问熊碧霞:“夫人想想看,后赵皇帝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时,都不心慈手软,何况我们这些心腹干将呢?!”

“老爷,为妻也给你讲了一个故事。”熊碧霞说,在一个原始森林里,一条巨蟒和一头豹子同时盯上了一只羚羊。豹子看着巨蟒,巨蟒看着豹子,各自打着“算盘”。

豹子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首先消灭巨蟒。巨蟒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首先消灭豹子。于是几乎在同一时刻,豹子扑向了巨蟒,巨蟒也扑向了豹子。豹子咬着巨蟒的脖颈想:如果不下力气咬,我就会被巨蟒缠死。

巨蟒缠着豹子的身子想:如果不下力气缠,我就会被豹子咬死。于是双方都死命地用着力气。最后,羚羊安详地踱着步子走了,而豹子与巨蟒却双双倒地而亡。

“如果豹子与巨蟒同时扑向猎物,而不是彼此扑向对方,然后平分食物,豹子与巨蟒都不会死;如果豹子与巨蟒同时走开,一起放弃那个猎物,豹子与巨蟒也都不会死。”一位猎人远远旁观了这场争斗后,很有感慨地说:“如果豹子与巨蟒有一个走开,另一个扑向猎物,它们同样都不会死;如果豹子与巨蟒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互相松开,它们也都不会死。”

豹子与巨蟒的悲哀,就在于它们把本该具备的谦让精神,转化成了你死我活的争斗。生活中的悲哀也常常由此而起。我真不希望老爷与民工之间重蹈豹子与巨蟒的覆辙,弄得两败具伤,或者是一死一伤。

“无论夫人讲的这个故事是自己编撰的,还是从什么地方听来的,夫人想到要给麻秋讲这么一个故事,已经足见夫人用心之良苦了。。”麻秋听完《豹子与巨蟒》的故事后,深有感触地说:“麻秋与夫人在一起生活二十五六年,还真没想到夫人对人生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老爷你到底想说什么呀,为妻怎么越听越胡涂呢?”熊碧霞反问道。

“麻秋想说的是,这个《豹子与巨蟒》的故事真的让麻秋明白了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道理——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啊。可惜,我明白得晚了点,我早在三天前已经将筑城任务交由石传力将军全权负责了……。”麻秋说:“你听,你听,老天爷又开始下雨了,这一下又不知要几天呢,时间已经不允许秋再变了啊!”

“作为妻子,我谢谢了老爷的一片苦心,但身为母亲我又不得不劝老爷放了我们的女儿,因为,我们的女儿并没有错。如果一定要说我们的女儿有错,也仅仅是不应该在公开场合讲那个《忠国与忠君》的故事。”熊碧霞说:“不过,那个所谓公开场合,不也就你、我、她三个人么,就连房儿都因为有事而没回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