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3689300000030

第30章 霸形(2)

从此后,宋国攻打杞国,狄国攻打邢国和卫国,桓公都不去救援,而是赤身裸体用布裹胸,声称身已染疾。他召见管仲,说:“我拥有千年的粮食,却没有百岁的寿命,如今身患疾病,姑且自寻欢乐吧!”管子说:“好吧。”于是下令悬挂钟磬,陈列竽瑟等乐器,每天宰几十头牛,一连持续了几十天。群臣纷纷劝谏说:“宋国攻打杞国,狄人攻打邢国和卫国,您不能不搬兵救援啊!”桓公说:“我有千年的粮食,却没有百岁的寿命,如今又患病在身,姑且快乐一下吧!况且他们又不是攻打我们齐国,不过是攻打邻国而已,你们都会平安无事的。”宋国已攻占了杞国,狄人已占领了邢国和卫国,桓公起身,走到悬挂钟磬的木架之间,管子跟在桓公身后,来到大钟的西侧,桓公面朝南站立,管仲面朝北站立。大钟长鸣不已,桓公看着管仲说:“高兴吗,仲父?”管子回答说:“这对我而言是悲哀,而不是高兴。我听说,古人在钟磬之间谈论快乐可不是这样,言从口出,命令就能马上在天下推行,尽情在钟磬之间悠游自乐,而四方没有战争的忧患。可现在您谈论快乐。虽言从口出,政令却不能在天下推行;虽游走在钟磬之间,四方却有战争的忧患。这就是我所说的悲哀,而不是高兴。”桓公说:“说得好!”于是斩断了悬挂的钟磬,撤走了歌舞竽瑟,使宫中空寂无人。桓公说:“我已经斩断了悬挂的钟磬,撤走了歌舞竽瑟,请问治理国政,首先该做什么呢?”管子回答说:“宋国攻打杞国,狄人攻打邢国和卫国,您不去援救,我向您表示庆贺。我听说,诸侯在争强的时候,不要与他们争强。眼下您何不让杞国、邢国和卫国三国的君主居处为安呢?”桓公说:“好。”于是下令将兵车百辆、士卒千人及缘陵之城封赐给杞君,将兵车百辆、士卒千人及夷仪之城封赐给邢君,将兵车五百辆、士卒五千人及楚丘之城封赐给卫君。桓公说:“我已使这三国的君主居处为安了,现在该做什么了?”管子回答说:“我听说,诸侯贪利的时候,不要与他们争利。您何不将虎豹皮和文锦送给诸侯,而让他们以素帛和鹿皮回报呢?”桓公说:“好。”于是下令将虎豹皮和文锦送给诸侯,让他们以素帛和鹿皮回报。于是,桓公的命令由此得以在天下推行。

从此后,楚军攻打宋国、郑国,火烧郑国,使城池完全被损而无法修筑,使房屋完全被毁而无法修缮,使百姓妻离子散,使居室如鸟巢鼠穴;还拦截宋国的田地,阻塞两边的河流,使水无法东流,致使东山以西洪水泛滥,水深淹没了高墙宅院,四百里以外方可耕田。楚国想吞并宋国和郑国,却又畏惧齐国,考虑到人众兵强对自己有所威胁的,必定是齐国。于是,楚王向全国下令说:“我认为,天下最圣明的君主,无人能比齐桓公;天下最贤良的大臣,无人能比管仲。齐国有圣明的君主和贤良的大臣,我愿意事奉它,谁能为我结交齐国,我不会吝啬封侯之赏。”于是乎,楚国的贤士们,都携带贵重的宝物和布帛去结交齐国,桓公的左右随从没有不受礼的。于是,桓公召见管仲,说:“我听说过,善待别人的人,人们也会善待他。现在楚王对我太友善了,我若不对他表示友善,将违背道义情理,你何不去与楚国结为盟好?”管子回答说:“不能这么做。楚国攻打宋国、郑国,火烧郑国之地,使城池损坏而不能修筑,使房屋被毁而不能修缮,使百姓妻离子散,使居室如鸟巢鼠穴:楚国还拦截宋国的田地,阻塞两边的河流,使水不能东流,致使东山以西洪水泛滥,水深淹没了高墙宅院,四百里以外方可耕田。楚国想吞并宋国和郑国,因考虑到人众兵强能威胁自己的,必定是齐国,于是才想要以文治战胜齐国,以武力攻取宋国和郑国。楚国要攻占宋国和郑国,而我们不加以阻止,就等于失去了宋国和郑国;如果加以制止。就无法取信楚国。在国内失去了谋略,而军队又被围困在国外,这可不是上策。”桓公说:“说得好,可是该如何是好呢?”管子回答说:“请求发兵向南援救宋国和郑国,下令说:‘不攻打楚国,我要与楚王见面。’等与楚王见面时,再请求归还郑国城池和宋国的河流,如果楚王同意,我们就以文礼结交;如果楚王不同意,我们就以武力攻打。”桓公说:“说得好。”于是发兵南下救援宋国和郑国,与楚王在召陵会晤,会晤时桓公下令说:“不要囤积粮食,不要遍设堤防,不要擅废嫡子,不要纳妾为妻。”并请楚国归还郑国的城池和宋国的河流,楚王不同意,于是桓公下令退兵七十里驻扎下来,派军队在郑国南面筑城,在城上立下石碑,上面写道:“自此向北直到黄河,郑国自行筑城,楚国不能毁坏;自此向东,宋国自行开发田地,疏通两侧河道,使河水复能东流,楚国不能阻塞。”于是齐国向南讨伐楚国,越过方城,渡过汝水,遥望汶山,召见吴、越的君主;向西征讨秦国,向北攻打狄国,东进至狄国南部援救晋君;向北讨伐孤竹,援救燕国君主。总计进行战事会盟六次,友好会盟三次,九次朝会诸侯,回国时已确立了霸主地位。这时候,修缮钟磬,恢复音乐,管子说:“这才是我所谓的愉快啊!”

活学活用

“善人者,人亦善之。”这句话意思是:对他人友善的人,别人也会对他友善。这就是说,在生活中要与人为善,尽可能地帮助别人,这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但要注意的是,这句话在《霸形》篇中是从反面来讲的。该篇中记载:楚国想要攻打郑国和宋国,但又害怕齐国从中阻挠,就交好齐国,给齐国君臣很多礼物。看到楚国对自己这么好,齐桓公觉得“善人者,人亦善之”,自己也应该对楚国表示友好。管仲识破了楚国的阴谋,及时提醒齐桓公不要被楚国一时的好处蒙骗。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兵救郑国和宋国,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

在尔虞我诈的诸侯斗争中,管仲否定“善人者,人亦善之”是有道理的。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提倡与人为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风气才会和谐美好。

赵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他很有才能,为人正直,关心百姓,乐于助人。有一次,他到首山去打猎,住在翳桑这个地方。一天,他出门的时候,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他赶紧将这个人扶了起来,问怎么回事。那个人说,他叫灵辄,已经三天没有吃过东西了。赵盾急忙叫让人给他饭菜。可是灵辄只吃了一半,而把另外一半留了起来。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灵辄说:“我出来给人家干活已经快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在,现在快到家了,请让我把这些留给她。”赵盾听了,很受感动,对灵辄说:“你把这些都吃完,我再给你准备一份就是了。”就又让人准备了一筐饭和肉,让他带回家去。灵辄千恩万谢,临走时对赵盾说:“以后我一定会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当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他向人民征收很重的赋税,以满足自己奢侈生活,晋国百姓负担沉重。他还非常残暴,整天胡作非为。有一次,他酒足饭饱之后,就坐在路边的一座高台上,用弹弓打下面的行人。台下的行人害怕弹丸打中自己,急忙奔跑躲闪。晋灵公看了,更加来劲,直到打中了很多人,他才满意地回去。还有一次,晋灵公想吃熊掌,厨师做好后,晋灵公尝了一口,觉得不太熟,大为气愤,就命令人把这个厨师杀掉。更令人发指一是,又让人把这个厨师的手砍下来,盛在盘子里,让宫女端着,给大夫们看。

赵盾忍无可忍,就对晋灵公说:“大王这样做不符合为君之道。这样滥杀无辜,百姓都在诅咒你,大夫们也在怨恨你,这是很危险的。您应该悬崖勒马,及时改正,那样晋国才有希望。”晋灵公根本不听,就敷衍说:“我知道自己做的有点过分,你先回去吧!”就把赵盾打发了出来。

后来赵盾又多次加以规劝,这引起了晋灵公的不满,他觉得赵盾老是来挑毛病,总是干涉自己,就决定除掉赵盾。他找来武士钮麂,命令道:“你去把赵盾给我杀掉!事成之后,重重有赏。若办不成,就别回来见我!”

有一天夜里,钮麂怀揣一把锋利的匕首,偷偷来到赵盾家里。这个时候,人们都还在熟睡,但钮麂发现赵盾已经穿好朝服准备上朝了。钮麂看到赵盾为国家竭尽忠诚,不忍心下手杀害他,心想:“赵盾一心为公,又关心百姓,是百姓的恩人,这样的人不能杀害;但是如果不杀他,国君那边又无法交代。怎么办,还不如我自己死掉算了!”于是钮麂跑出赵盾的家,一头撞死在一棵大槐树上。

晋灵公暗杀赵盾未能得逞,就又心生一计。有一天,晋灵公邀请赵盾到宫中赴宴。赵盾到了后,晋灵公假装对赵盾很热情,其实早已经埋伏好了武士,准备在赵盾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将他杀死。赵盾的侍从提弥明察觉到情况不妙,就对赵盾说:“臣下侍奉国君饮酒,不能多喝,喝多了不合礼节,请您赶快回府!”说着,扶着赵盾就往外走。晋灵公放出猎狗猛扑赵盾,提弥明赶快拔剑杀死猎犬。这个时候,埋伏在旁边的武士们也围了上来,他们刺死提弥明,又来追赶赵盾。赵盾眼看就要被人追上,情况极其危急。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忽然冲出来一个武士,奋力厮杀,挡住了追赶的武士,赵盾得以逃脱。

这个救出赵盾的人是谁呢?原来他就是在翳桑被赵盾救过的灵辄。他被赵盾救了后,做了晋灵公的卫士。现在看到赵盾有危难,就帮助赵盾逃脱,来报答赵盾当初对他的恩情。

晋灵公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晋国上下的反对,不久以后,他就在桃园被人杀死。赵盾还没有逃出晋国边境,听到这个消息,又返了回来,重新做了上卿。

智慧金言

赵盾关心百姓、乐于助人,因此钮麂不忍心杀他,灵辄冒险救他。晋灵公压迫百姓,残暴无情,身为一国之君,最后居然死于非命。“善人者,人亦善之”,赵盾和晋灵公的不同遭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