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主张忍辱精进,认为能忍的人不会失败。在佛经故事中讲“忍”的很多,下面再讲两个故事:
一则故事叫做“乌龟的小度”。
很多年前,印度若池的岸边,长着许多茂密的芦苇,里面住着两只雁鸟,它们和池中的乌龟是很好的朋友。
有一年天旱,久未下雨,池水干涸,乌龟非常着急,实在不能再支持下去了。岸上草丛中的雁鸟很同情朋友的遭遇,想帮忙让它迁移到一个有水的地方去。雁鸟想了一个好办法,它们找到一根树枝,让乌龟紧衔在口中,两只雁便各执一端,带着乌龟飞行。雁鸟嘱咐乌龟,在未到达目的地时,千万不可讲话。
它们向高空飞行,正当经过一个村庄上空时,忽然被一群孩子看见了,他们很惊讶地望着高空,大声喊道:
“大家快来看呀,乌龟被雁衔去了,太有意思了!”
乌龟在上空,听到下面孩子们的喊叫,认为是在侮辱它,心中顿起怒火,张口厉声骂道:
“我这样与你们有什么关系?!”
乌龟一张口,突然从高空跌下,摔在坚硬的石头上,粉身碎骨。对别人的议论不能忍耐的乌龟,被狭小的度量毒害,断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所以,佛经教人:为人处世,忍辱第一,能忍的人才会生起智慧,有智慧才不会失败。
第二则故事叫做蛇头和蛇尾。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条丈余长的蛇,每天在森林中,自由自在地到处游玩。可是有一天,蛇头和蛇尾争吵起来,蛇尾说:
“蛇头,你太自大了,每次你都走在我的前面,随你的自由往东往西,我只有跟在你的后面,这太不公平了。”
蛇头不服气,也反驳道:“这可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我有眼睛,有嘴巴,你有吗?我当然要走在前面,没有眼睛怎么走路?”
蛇尾说:“我才不听你的什么道理,如果不是我的尾巴摆动,你怎么可能向前走呢?”
蛇头更加傲慢,说:“你算什么,我要往哪里走,这是我的权力,你奈何不了我!”
蛇头的骄傲自大,使蛇尾非常气愤。蛇尾一气之下,便在旁边的一棵树上绕了三匝,无论蛇头怎样用力,它还是牢牢不放。三天以后,蛇饿得不得了,蛇头无可奈何地说道:
“算了,我不同你争了,你放下来吧,让你先走好了。”
蛇尾这下子满意了,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但是蛇尾上没有眼睛,不知道前面的危险,结果堕入深坑中,在坑中不久就饿死了。
蛇头和蛇尾本来各司其职,互助合作,但是它们不能互相忍耐,才同入灾祸。“恶从心中起,怒向胆边生”,却只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世上很多人生悲剧,都源于对小纠纷、小冲突的不能忍让。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忍且会忍,乃人生的一大本事。
说到忍,我们想起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孔悟空的本事大不假,金箍棒、筋斗云、七十二变,但只靠这些还成不了大业,孙悟空的本事还有其二,那就是当忍则忍。何为应当忍,就是为了大局,宁愿吃亏受辱,此乃忍辱精进,忍中进取。人若无“忍”的本事,“能”的本事常无用武之地。
齐天大圣孙悟空怕谁?孙悟空不怕天,不怕死,不怕官,不怕妖。玉皇大帝官那么大,孙悟空见玉帝拜都不拜,只不过唱个诺。太上老君道那么深,当悟空找他借粒金丹救乌鸡国国王,老君舍不得给,悟空照样嘲笑老君“小家子气”。如来佛祖法大无边,当悟空听说如来与大鹏有亲,悟空照样笑话如来是妖精的外甥。但是,孙悟空也有惧怕的东西,那就是紧箍咒。
为了管束孙悟空,观世音教唐僧诱骗悟空戴上一顶嵌金花帽。这顶帽上有一条金线儿箍,一戴上就紧套在头上,唐僧一念紧箍经,悟空就头痛,痛得面红耳赤,眼涨身麻,在地上打滚。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足足念了三次紧箍咒,每次都念几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有一次,唐僧被一伙强盗用绳捆起高高吊在树上,悟空打死了歹人,唐僧心疼歹人,心中念起紧箍咒,箍儿陷在肉里一寸多深。
唐僧自以得了紧箍经,全不顾师徒情分,不看悟空的功劳,动不动就念经咒悟空,悟空吃够了苦痛之亏,只得改变斗争策略。人在屋檐下,屋檐太矮,为了不撞脑袋,就要低头。唐僧命令悟空救妖怪红孩儿,悟空若不听唐僧的,唐僧要念紧箍咒;孙悟空若一棒打死妖怪红孩儿,唐僧非气得恨不得把悟空咒死。悟空只能服软,恭恭敬敬地听那呆和尚的话,从树上解下红孩儿。唐僧让悟空背着红孩儿,悟空就顺顺当当驮着妖怪走。好汉不吃眼前亏,悟空服软是为了从长计议,想办法除妖灭魔,不服软不行啊。
人在屋檐下,该低头就得低头,但是低头有两种低头法,一种是心态的低头,另一种是策略上的低头。心态上的低头是“低头弯腰”,完全丧失了人格、志气和尊严,沦落为“屋檐”下的一条狗。吴三桂、洪承畴、汪精卫、陈公博、甫志高之类就是这样的一群狗。策略上的低头,头虽然低下,腰还是挺直的,其人格尊严、道德准则并不放弃。
策略上的低头,是为了顾全大局。孙悟空之所以对唐僧低头服软,就是为了顾全大局,降妖除魔,实现西天取经大志。同时,也是为了以事实教育唐僧,告诉唐僧,你的主张不对,还是我的主张对。
策略上的低头,是为了再次昂头。低头是手段,再次昂头才是目的。越王勾践向吴王低头,对吴王无比恭敬,是为了最后兴越灭吴。在吴王夫差的强权、暴力的“屋檐”下,勾践也可以不低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谁去完成复国大业?明明“屋檐”比脑袋硬得多,明明金箍比猴头硬得多,一味梗着脖子去碰,恐怕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来日方长。
忍的策略与原则
要出忍的本事,重要的在于两点:一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必须忍,二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必须不忍。“忍”字的本意就是向你提问:当刀刃对准了心口,应该怎么办?其实,我们心口对着的很少情况才是刀刃,绝大部分情况心口对着的是歧视、侮辱和无理取闹。
什么时候该忍:老板在做一件事,尤其是比较重大的事情时,来自老板方面的并不都是赞同之声,有时是嫉妒、无理指责、没事找事地从鸡蛋里面挑骨头,让你在大庭广众面前丢尽面子。你可以不忍,愤而反击,甚至辞职不干,别人不会把你怎么样。但是,你却可能失去一个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的岗位,也可能使你精心搞起来的项目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你除了争得一口不值什么的“气”,失去的却太多太多。这种情况下还是应当忍。
赫蒙是美国一位著名的矿冶工程师。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又在德国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他带齐所有文凭去一家矿业公司应聘,却遇到了老板的歧视。那位老板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文质彬彬又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递上文凭时,老板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不用你,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赫蒙听后,既没有反驳,又没有拂袖而去,相反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老板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小声说道:“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老板听了后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不妨忍让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忍让其实只是暂时的虚拟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
人在受到批评时最易失去冷静。对待批评,对待言语过激,甚至纯属误会的子虚乌有之类的指责,有的员工能够做到当面不顶不撞不争不辩,有什么情绪和想法等事后再去找老板说明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是一种最明智的选择。这样做,虽然自己受了点委屈,但是却不会形成公关危机。
在生意场上,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合作者、同事和顾客。有的随和,通情达理,买卖不在仁义在;有的不然,挑剔、抱怨、刁难,甚至胡搅蛮缠,无理赖三分。对待后者,最容易上火,特别是自己一忍再忍,对方仍盛气凌人之时,容易做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举动。例如,有的顾客死板得很,对你的困难一点也不肯通融:“说好今天下午三点送货,就必须在那个时候送来!”“明天一早可以吗?”“不行,非得今天!”“那么,我们加个晚班,五点半送到,行吗?”“不行,必须在三点以前送到,晚一会儿也不行!”顾客这么不通融,你或许会很恼火,但还是得送去,因为“顾客是上帝”。
顾客与企业并非没有矛盾。当顾客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即使顾客采取了一些过头的态度,或者向上申诉,都是无可非议的,应当采取忍让、谅解的态度。但是有时候,顾客的利益并未受到损害,但顾客自己情绪欠佳,工作或生活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有可能迁怒于销售人员或企业其他人员。一个销售人员最忌与顾客争吵,无论是为了什么,无论是谁对谁错,争吵不但伤和气,影响工作,而且会招来旁观者围观,对企业不会有好的影响。忍让一下,让人体面地下台,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事端。服务人员从不和顾客争吵,绝不是他没有碰到过不文明、不讲理的顾客,而是他懂得忍让,这样才可能用各种技巧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评说“当忍”的典范,应当首推韩信的“胯下受辱”。肉铺的屠夫当众侮辱韩信说:“别看你长的个子大,还佩着长剑,也不过是个胆小鬼。你若不怕死,敢用剑杀我吗?若怕死,就从我的裤档下爬过去。”围观的人,都等着看这场好戏如何收场。韩信迎着一阵讥笑,忍受奇耻大辱,硬是从胯下钻了过去。韩信应当忍吗?应当。韩信并不胆小,也不是拼杀不过屠夫,他心里明白,拔剑杀了这个粗野汉子挺容易,也会落得一时痛快。但后果呢?要么被官府抓去抵命,要么亡命外逃,太不值了。长谋远虑,这毕竟属于小事,当忍。韩信的忍,恰恰显示了大丈夫的英雄本色,否则,哪里还有后来的拜将封侯之事?
什么时候不该忍:有一种情况,是万万不可低头的,那就是危及个人、党和国家的尊严时。“站着的农夫要比跪着的绅士高得多”,决定人的尊卑贵贱,不是他的钱财地位,而在于他有无经商的尊严。不跪的人孙天帅誓死不向韩国刁妇下跪的壮举,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尊严重于生命。对于歧视,特别是民族歧视,决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反击,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忍”是有原则的,它不是软弱可欺的同义词。
不放弃原则和内心的尊严,其低头似“外圆内方”。方,乃处世的原则性;圆,乃处世的灵活性。但是,讲究灵活性决不能违背原则性,不丧失经商的原则。
《水浒传》中的林冲用银子贿赂管营、差拨,免了一百杀威棒,这不能说林冲没有英雄的骨气,因为这一百杀威棒受之不值,这不是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杀,而是无谓的牺牲,没有人为此笑话林冲。林冲初上梁山,受了王伦那么多窝囊气,林冲低头了,坐了第四把交椅,排在没什么本事的王伦、杜迁、宋万之后,一个武艺绝伦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林冲忍了。林冲的低头是“权且低头”,一旦有了原则问题,林冲便不再低头了,在梁山泊上火并了王伦,怒斥他的关门主义:“这梁山泊便是你的!”这时,好汉林冲的人格、尊严则完全显现出来。
林肯曾为“忍”字作过幽默的注脚:
“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它争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它杀掉,也无济于事。
嚼的菜根做的大事
天不私覆,地不私载。岁月的痕迹让我们明了:几十亿人口,无论是豪富还是乞丐、农夫还是诗人、男性还是女性,当面对伤痛、失落、艰辛的时候,每个人所承受的折磨是一样的,不必唉声叹气,不必怨天尤人,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都是人生的一必经阶段。
原清则流清
勤俭业安邦兴家,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素为历代学者所颂扬。《尚书·大浩》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表明勤俭是治国安家的根本大计。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位以养德”,将节约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李商隐通过对前朝历史的研究,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读史》)。朱伯庐在他的《治家格言》中叮嘱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拘力维艰”。《新增广》中也有:“兴业犹似针挑土,败家好比水冲沙”的警句,无不说明败家容易兴业难,惟有勤奋而又“节用”才能使事业兴隆。
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已成为绝大多数老板成功的重要前提。有这么个故事,某老板的儿子风流成性,挥金如土,而这位老板却粗茶淡饭,清心寡欲,从不乱花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儿子用钱那么大方,而你却如此节约?”他回答说:“他和我情况不一样。他有个亿万富翁的父亲,而我却没有。”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好笑。或许这个老板在教育孩子上并不成功,但他自己的勤俭却是值得称道的,而事实上,像他这种保持勤俭作风的老板是很多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可以说是富甲天下了,可他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心劲儿却让许多小康之家都自叹弗如。他经常亲自审查成本开支,要求成本计算到小数点后3位数字,就连对油桶盖子这种小事,他也不会放过。1897年,他写信给员工一家西部大炼油厂经理,质问他“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油,要花一分八厘二毫,而东部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却只花了九厘一毫”。
船王包玉刚非常重视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他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花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说:“不要和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在一起休息”。他同样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复费用,因为他们没有“钱银意识”。于是包玉刚获得了“讨厌浪费的人”的称号。他的这种勤俭作风几乎没有改变过。他对身边的高级职员有什么指示时,总是用手写的条子传达,这些指示写在一张纸质粗劣的薄纸上,而且写一张一行的窄条子,然后撕下一条送出。这样,一张信纸大小的白纸就可以写三四张“最高指示”。这就是包玉刚“能省则省”的原则!
他们如此节约勤俭,不是没有钱,而是他们深知挣钱的艰难,他们是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需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当经济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一筹莫展了。同时这种勤俭节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精神状态和一个企业老板的品格气质。如果一个老板不能克制自己的物质消费欲望,挥金如土,必然会形成一种欲壑难境恶性循环的结果,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往往就是为攫取金钱不择手段。“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讲过这样一然话:“成功的老板和失败的老板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究竟能做到几分大公无私,以无私之心观察事物。以私心,也就是以私人的欲望经营的人,必定失败。”美国硅谷旭电公司董事长陈文雄说:“一个人没有必要用物质来肯定本身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做一份工作,做足够的奉献。假使你一年赚30万美元,但却值300万美元,那么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