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不形于色:古时认为修养好的人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宠辱不惊于身,处危难之际而仍然能够性情闲适爽朗,听到赞誉或低毁时能够颜色不变,以天下之兴衰治乱为己任,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是高居上位的君子;愤怒而不至于放肆,得意而不至于忘形,从不猜测将来人生、事业的得失取舍,更不因此而忽喜忽怒;不揣度未来己身的荣庞和耻辱,更不因人欣优戚,这样的人是身居下位的君子;喜怒哀乐都由感情,恩人仇人界线分明,喜欢玩弄权术欺上瞒下,固执迂腐,骄傲放纵,喜欢同类,排斥异己,患得患失,色厉而内荏,羞于谈及自己微贱时的小事,害怕别人提及自己未发达时的经历,这样的人是在上位的小人;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遇到事情就慌里慌张、风风火火,喜欢卖弄自己的长处,害怕提及自己的缺点,附合自己就十分欢喜,反对自己就愤怒异常,想到自己可能荣华富贵就神思飞扬,将要升至高位时便颜色大变,这样的人,是身居下位的小人。
古代名臣中能够喜怒不形于色的不计其数,西晋王戎与嵇康相处二十来年,却从未见他有喜悦愤怒的气色;他自认为自己的德行、智力不及中人,因此努力加强自己的修养,不以自己的喜怒来影响工作,所以一辈子喜怒不形于色;北宋时,吕端任宰相,受到皇帝褒扬嘉赏也不喜,遇到坎坷挫折也从不畏惧。上述诸例都是贤德之人道德深厚、器宇轩昂、见真识远的反映。
少言自重:古时认为喜怒不形于色者修养成熟可以担当大任,而少语多思则是判断一个人城府和心机的重要标准。口总是张着的人,他的脑总是空着的;而口闭住的人,他的大脑是充实的。少言而自重不但能够知人,也能够取得别人的尊重。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少言自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由于他个人修养十分深厚,因此员工的将领很难从他的表情中得知他的喜恶。这样的话,那些想要进馅言、溜须拍马的人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尤其他的那双三角眼总是半眯缝着,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所以曾国藩在军中开始训话之前,所有将官都心有畏惧,一旦得到命令,无不战战兢兢地努力完成。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种情况,罗克在一家证券公司当董事长。他自大学毕业后,就在其父亲创办的公司服务,不久公司的一切都由他一个人经营。然而,他父亲是一位相当自信、顽固的人。因此,他为了说服他的父亲,费了相当多的苦心。由于不懂得少言而自重的方法,进入公司五年中,几乎每天都在争吵。最后,在同事的启发下,才逐渐了解到他父亲的伟大。学会了不加以反驳,默默地听讲。等到彼此冷静时,才把自己的主张说出来,如此,父亲较容易接受,这种方式很快使父子和好,而公司很快也发达昌盛起来。
这个例子中,罗克利用自己的沉默,促使顽固的父亲有可能较客观地考虑一下自身的看法,而不至一味感情用事。修养好的人也可以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倾听和思考别人的话,所以很多情况下,修养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成功的方法。
深藏不露真君子
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势,比如兵力还不够多,势力还不够众,威望还不够高,如此等等不及别人的情况下,必须韬光养晦,做到深藏不露,绝不可让人看出你有意和对手分庭抗礼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苗头。否则,你此时羽毛未丰,他若生了杀机,要将你剪除,那实在易若翻掌。
从历史来看,韩信、马谡不可谓不聪明,但锋芒太露,一个无止境地逼着刘邦要给自己封王,一个妄自猜测军中主帅意图并动摇军心,所以都没有好结果。而陈平因为懂得隐藏自己,后来成为汉室复兴忠臣,刘备懂得藏锋不露,后来竟三足鼎立而分天下,可见这深藏不露的学问实在是太高深了。所谓喜怒不形于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都是同样一种生存策略。
其实,深藏不露的根本目的不在藏而在露,你必须看准时机,在该露的时候毫不犹豫,立刻脱颖而出,当然,在藏的时候,并非被动地四处躲藏而是藏中有露,时而藏时而露,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才能保证他日时机一到,你能一出必胜。
同样,武则天初期摄政时,在高宗面前将其目的深藏不露,而在文武大臣那里,已经显示了她的执掌政权的实力,所以日后她能一举成功取高宗而代之。
藏与露的时机实在不易掌握,何时当藏拙,何时当露锋芒,是没有一定之规可循的,只有相机而动,适时而出,而能够掌握这一绝妙时机的,绝不是普通人。
谨防祸从口出
“口者,心之门户也。”这是《鬼谷子·捭阖第一》卷中说的话。意思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灵欲念,总是要通过“口”这个渠道和语言的媒介表达出来。
人说些聪明话并不难,难的是少说一些蠢话。
“自负”,大约可以说是“蠢话”连篇的渊薮。自负人之“口”,虽未喝遍五洲之水,却时常夸下“海”口,以致以偏概全、贻笑大方。曾有一自负青年,自己刚刚出版了一本分量并不太重的著作,于是面对一批待业青年摆出了一副导师之貌,岂知有些虽暂时处于待业状态的青年人,早已“业精于勤”,多有学术上的重要突破,犹如待机爆发为“新星”的“暗星座”。之后,等这些青年接连提出一系列颇具独到见解、难以回答的学术难题时,这位以“作家”自诩的青年人,才察觉到自己说的是一通“有眼不识泰山”的蠢话,以致羞愧不已。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道:“据我所知,对付‘自负’这一人类通病的惟一办法,是向我们自己提醒:人类的历史只是宇宙之隅一颗小小星球上生物发展史长河中的一支短暂插曲;况且,如同人类优于海蜇一样,宇宙中别的地方也可能存在着比人更高级的动物,异是我们尚未知晓而已。”有了这般了这般度量,审视自身在宇宙生命世界中的区区位置,足可以把“自负”的“根基”连根儿拔掉,自然由于“自负”而释放滔滔蠢话的悲剧也就不难避免了。
不过,由于“自卑”而导致说蠢话的也不少。自卑是自负的另一个极端,而极端的东西又总是容易与谬误相连。例如,在需要争夺的契机面前,不合时宜地蹦出过多的“谦语”,以致动摇了评选者的信心,导致机会的失落,这样的“谦语”也就转化成为蠢话。
“慎于思考而后言出”,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的效能、分量或者威力,也是少说蠢话的重要方法。慎于思考,是为了使语言的内涵明确、论述准确、表达填密、形式考究、而不是为了达到“见人只说三分话”的圆滑。即使慎之又慎了,也不能说可以避免蠢话的出现,如《抱朴子·重言》所云:“八音九奏,不能无长短之病……玩凭河者,数溺于水。”意思是,说话即使自感考虑得很周全了,有时也难免出些差错;纵有高明水性,也难免溺水之患。自然,不慎于言者说蠢话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了。
然而,慎于言绝非噤于口。虽说古训中不乏“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劝诫;今人也不乏“缄默是异常美丽的花朵”、“说话是银,沉默是金”之类的“善告”。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只是要记着:“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十个圈”(屠格涅夫语)就是了。
想像是“龙”
老子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因为老子很有学问,孔子曾经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讨教有关礼的事情。
老子对礼不感兴趣,对提倡礼的孔子也自然冷淡,有点答非所问。
老子说:“孔先生,你所祟拜的那些古圣贤们都已不在人世,他们的骨头也朽了,只留下他们的言论,那有什么用呢?你若是位君子,就要守道待时,时运来了就驾车出任,时运不济就最好像蓬草一样来回飘动。我听说,有心计的老板常常把自己的奇货隐藏起来,好像他什么也没有;道法十分高尚的君子在外表上并不显露什么迹象,仿佛傻子一般。依我看,你最好打掉自己身上的骄气,去掉一些自己过多的欲望,收敛一下你那些已经外露了的喜怒哀乐,抛弃你那些脱离现实的幻想般的抱负。唉,你所想的和所追求的实在是无益于自己。你不是问礼吗?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么一些。”
老子与孔子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不同,老子不赞成孔子倡导的东西,因而二人话不投机。孔子听了很不对心劲儿,但又没办法反驳老子,因为老子讲的“无为”,也很有一些道理。孔子见了老子后,回去3天不说一句话。他的弟子们问他:“老师,你去见老子,拿什么去教导他呢?”孔子直唉声叹气,对弟子说:“我看见的老子不是凡人,而是一条龙。如果是只鸟,我能知道它能飞;是鱼,我能知道它能游;是兽,我能知道它能跑。可是龙呢,我不能知,龙顺着阴阳变化无穷。走兽可以用网捕捉,鱼可以用饵料钓到手里,飞鸟可以用弓箭射下来,这都是有法子对付的,惟独龙这个神物不好对付。在老子这条龙面前,我张着嘴巴,话都说不出来,哪里还谈得上教导他呢?”孔子认为老子已得自然之道,变化无穷。面对一个得道的人,任何的话都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孔子真是善于思考,想像力也丰富,由老子想到了龙。在孔子的眼里,老子是与众不同的龙,觉得他有些玄,不可捉摸。用龙比喻老子,真太恰如其分了。老子是个凡人,怎么与神龙联系起来呢?全凭借孔老夫子的想像力。
现任密执安大学教授的普拉哈拉德博士,被《商业周刊》称为可能是公司战略方面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普拉哈拉德最先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并对之作了详尽的阐述。他彻底推翻了有关公司战略的许多传统见解。根据这些传统见解,财力是关键的,财力等于规模,而规模等于市场份额。这种传统见解,类似于我国的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量米下锅”,“量入而出”。
普拉哈拉德主张,大多数公司“受想像力的限制”,而不是受财力的限制,而且,财力买不到想像力;更常见的是,财力限制想像力。他说:“富有的公司往往不是最有创造力的公司,因为它们有很多的钱可花在解决问题上。正是穷公司才能提出最具想像力的主意。请看看诸如苹果、微软等公司,它们之中没有一家在创立时拥有巨大财力。它们在创立时拥有的是卓越的主意,是改变世界的抱负。”
普拉哈拉德的主张,用通俗一点的话讲,有钱但缺乏想像力的企业,只能用这些钱去量米入锅,煮些老式饭菜。总有一天,顾客不愿意天天吃老式饭菜,企业也就关门了。没有钱但有很高想像力的企业,能创意出新的菜谱,没钱可以借钱,迎来天下客,赚了钱可以还钱。
和“象”联系的名词很多,例如形象——有形的东西,抽象——去粗存真的东西,具象——有具体内容的东西,意象——寻象以观意,想像(同想象)——形象的思维。形象、抽象、具象、意象,均在“有象”上做文章;而想像则是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象”,是形象思维的扩展发散。
人们对自己感知过的对象在头脑中进行改造加工,从而创造新的形象,这种方法称为想像方法。想像,不是指原有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新形象的创造。想像通过回忆以往的经验和信息,进行广泛的联想、比较、选择、筛选,帮助我们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设计。
高尔基说:“想像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可以说,想像——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高尔基的话并不难懂,说想像是“艺术的”,并不指只有艺术才有想像,而是说想像的形式是艺术的,即非逻辑的,没有统一而固定的模式;说想像是自发现象,指它由人自动完成;说想像是有意图的,指想像的目的性。
想像的最重要的特征即思维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怎么想都行,怎么联都行,没有规定的限制。
例如,一块石头,以它为题可以有千百种想像的思路。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开始就以石头写起: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3.6万多块,只剩下一块未用,丢弃在青埂峰下。此后,这块石头便自怨自叹,日夜悲号。一天,这块石头被一僧一道发现,带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投胎,这就是贾宝玉。他头颈上戴的通灵宝玉,就是这块石头变来的,所以,玉石成了他的命根子。这是曹雪芹从石头引发出的想像。
吴承恩有另一种想像,在《西游记》开篇中说:传说盘古开天地,世界分为4大洲,其中有一名叫东胜神洲,它的海外有一个国家,面临大海。海之中有座大山名叫花果山,上面有一块仙石,高10米多。在仙石里,孕育着一个仙胞,被风一次,变成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就是后来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古代还有一个和氏壁的故事,也说的是石头。卞和得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不认识,请玉匠鉴定。玉匠说这不是玉石,而是普通石头。楚厉王大怒,就把卞和的左腿砍掉了。楚厉王死后,武王登位,卞和又把玉石献给他,结果,又被加以同样的罪名,砍了右腿。文王继位后,卞和捧着玉石在山下哭了3天3夜,眼泪流光,血都哭出来了。文王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上山询问:“天下被砍去双腿的人很多,为何惟独你这样伤心?”卞和说:“我痛心的并不是砍去了双腿,而是把宝玉叫做石头,把正直的人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痛的原因。”文王令人剖开石头,果然里面有一块晶亮的宝玉,这块美玉便被命名为“和氏壁”,价值连城。
这3个虚构的故事,都是对石头进行艺术想像的加工创造,可见想像无模式。
文学艺术需要想像,科学技术、劳动生产实践、广告创意、新产品发明也都需要想像。设计过程一开始就已经在劳动者的头脑中构成了一个未来产品的表象。从简单的手工劳动,制造石器、编织竹篮、建筑房屋,到设计汽车、飞机、轮船,设计者都是先按照一定的形象来创造的。所以,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像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想像虽然是无拘无束的,但是为了更广泛且有意图地想像,老板还是应当掌握一些想的方法。
奥斯本设问法是一种启发想像的方法,它对某件产品或某一事物,从多个方面加以提间,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得到一系列新设想。
能否用其他材料原有的产品或发明,以解决有些传统材料面临资源枯竭的间题;
能否将现有的发明更换一下型号或更换一下顺序,以便摆脱原来固有的旧程序,开辟新途径,发展新的工艺;
能否将现有的产品、发明或工艺颠倒过去,以逆向思维产生奇特构思。
奥斯本设间法提出的,其意义不仅在于设问问题本身,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想像的思路。老板常常说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怎么样才能想出顾客之所想?只有设想自己处于顾客的位置上或某件事的环境中,通过揣摩顾客、员工、员工、谈判对手、竞争者、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做事的具体情景,以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位置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