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第一》讲信用要符合于义,恭敬要符合于礼,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
促使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礼仪”。它代表着交往双方的尊重、亲切、体谅等等,同时也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社交礼仪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是密切相关的,谦而有礼的人生是成功的;彬彬有礼的生活是幸福的;合乎礼仪的交际是和谐的。中国是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在这文化积淀中,“礼仪”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庸》说: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所以中国人较西方人含蓄,也更加讲究礼节。
给老板的启示:只有适当的、正确的运用社交礼仪,才符合现代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才能给自己的人生提供宝贵的发展机遇。
通常来说,礼仪就是人们常说的礼貌。孟子说: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如果当你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气恼,你也不会尊重他;相反,当别人尊重你,你会感到快乐,也就会尊重他。现代心理学认为:“自尊是维持心理平衡的要素”,可见,每个人都有维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的要求,只有得到了别人的尊重,才能进一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尊重、体谅等“礼节”,不是什么明文规定,也决不是虚假的表象,而是发自人内心最基本也最真诚的言行举止。
俗话说:
“先学礼而后问世。”
没有人生下来就懂礼的,总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培养成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人们学礼的环境,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能逐渐让我们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礼节虽说不是件难事,但一个人要能时时刻刻保持彬彬有礼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伦理、学识等素养,如果其他方面跟不上,“礼”也不可能得到很好表达和应用。
讲究“礼节”,不能也不是只讲究形式,要保持或让人感受到你彬彬有礼的态度,一定要从对别人的关心、尊重开始。在生活中,要有随时随地关心对方、尊重对方的精神,那么,在一些特定的社交环境中,就会自然而然的以平实有礼的态度与人交往。所以有人说:“要学习礼节,最好是从公众场合中待人接物做起。”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只要我们平常多留心人们交往的各种行为,就不难学到许多有“礼节”的待人接物的方法。
有许多的礼仪,事实上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潜移默化的,也是习惯成自然的,我们并不感觉到它的约束。另外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中的礼节,只要我们基于尊重、体谅别人的心情,也都是不难做到的。
虽然说现代人对有些礼节并不太重视,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能忽视礼节的。只要以礼仪为先,恰到好处的运用礼仪,就会给你带来良好的人缘。交际关系也就随之变得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