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第一》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这里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释义,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给老板的启示:老板要学会温良恭俭让。
老板的温良恭俭让首先是要注意商务社交中的言行举止。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第三》子夏曾经和孔子谈《诗》,子夏提到一节形容女子相貌美丽时,引申出仪态要以礼为身的道理,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你领悟到我的用意了,可以和你谈《诗》了。 对企业老板来说,必须明确:老板的举手投足是很重要的,客户和员工往往通过这些细节来评价自己,进而影响决策执行。所以,老板举止稳重,就容易赢得客户的信任与合作机会;反之就会丧失商机。而在组织内部,老板建立充分的个人魅力,可以凝聚人心、聚合团队力量,提升组织发展。中国自古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至之,天下顺之”的说法,那么如何“得道”呢?很显然,这取决于老板日常的言行,如果你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就不能获得众人的拥戴.从而失道寡助。“将予取之,必先予之”,商务社交中,只有先让别人得到好处,也才有可能从对方那得到实惠,如果做大生意的人都像小商小贩那样斤斤计较,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商务社交要正确对待“利益”,不能为了得到一时的好处,就不择手段、使奸使诈,那样的利益是不会长久的。老板的温良恭俭让还表现在保持适中的人生态度。子日:“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为人处世的态度就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本着不走极端的方式,适可而止。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就需要个人保持适中的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坏就坏在人们不能把握其中的分寸,坏就坏在过于偏激。人,尽管是有理性的,也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分辨是非好歹,可一旦遇到自己不可接受的事情时,往往就容易一叶障目,往牛角尖里拼命的钻,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这个时候,个人的理性已经丧失了作用,从而做出令人不可理喻的行为。而温良恭俭让便是在于克服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每个老板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或走上难以回头的极端。古人都说:“水满则盈”“过犹不及”,这是在告诫老板们,哪怕是那些自己完全有能力争取到的东西,最好也是要留点分寸、留点回旋的余地,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客观必要性。因为就个人而言,一旦处在非常极端的地步或状态,往往就是自己感到最被动的时候。
老板的温良恭俭让还表现在众人面前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仪表也就是指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由容貌、服饰、发型等组成。人的仪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精神和素养。老板要想很好的融人社交关系中,就得先从自己的仪表开始。如果不重视的话,即使是“天生丽质”也不一定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反过来说,如果刻意修饰自己,或打扮的奇装异服、妖里妖气的话,那也同样不会给人留下好的感觉。所以,只要适合自己的装扮就可以了。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佛靠金装,人靠衣装”,都充分说明了穿着的重要性,美的服饰可以在社交中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那什么样的着装最能展现个人魅力,服饰怎样才能算美呢?首先,无论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我们都应该保证衣服的整洁,若不然就会给人以不好的印象。其次要注意服装的搭配的协调,一个人着什么装,怎样打扮都必须与个人的性格、气质、职业、年龄以及穿戴的环境、季节相协调。对于这一点,孔子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注意了,他说:君子的衣裳不用天青色和铁灰色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做家居的便服。接着孔子又具体介绍了夏天和冬天的穿着,以及参加祭祀和丧礼时的着装。可见,维护礼仪就得从着装开始。 因为社交场合的不同,所以,人们的着装也应该随之变化。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人际交往中的举止投足也十分重要。
很多的社交场合中,无声胜有声,举手投足间展现个人魅力常常超过夸夸其谈、高谈阔论,它不仅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还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切忌不修边幅,邋遢不堪。
老板的温良恭俭让还表现在心存公正,为人正直。孔子说:
“假如端正自己了,对于从政来说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够端正自身,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论语》
其实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板,如果一个人自己不端正,办事不公正,别人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那么在以后的交往中,谁还会理你那一套呢?
老板的温良恭俭让还表现在为人处世不宜过于精明。其实,在为人处世这方面,精明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的,但也要掌握好火候,没有分寸的精明那就成了“奸诈”了。过头的精明,就变成了小聪明,这种人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说不定哪天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上了。
老板的温良恭俭让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人留台阶。在实际与人交往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尴尬。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你没给对方留余地,或对方没给你留台阶。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个器量小的人,一定会反脸不认人了,最后连朋友没得做。人总是爱面子的,当双方在一起说话办事的时候,都要经常考虑一下,这句话说出去,会不会让对方难堪,或做这件会不会替他招惹什么麻烦,如果都能这样想的话,那说话办事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磕磕绊绊了。即便是最寻常的事,也要注意给别人留台阶下,如果不分场合,故意刁难或嘲弄别人的话,那你也绝对不可能讨到任何的好处,甚至会让你颜面扫地。
老板的温良恭俭让还表现在行动要有章法可循。这里所说的章法可以把它理解成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等等,毋庸置疑,为人处世当中的言行举止当然不能超越于它;还可以把它理解成说话做事的“度”,也就是要“适度”“适中”,不可有过也不可不及,要能顺应“中庸之道”,那么说话办事也就不会失去章法、法度。饮食无“度”,便会伤身;荒淫无“度”,便会误国;贪婪无“度”,便令招致灾祸。同样,为人处世,行动取舍无“度”,无度便会乱套,便会办坏事,理所当然的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孔子及其弟子们推行的“中庸儒学”,目的就是要求通过人们的努力,使社会达到和谐。“中”“和”,即是个人行为的章法。“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如果每个人都不遵从这个“规矩”,那整个社会、整个人际关系也势必会乱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