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3674100000007

第7章 思考的平衡术(1)

1、学与思的平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历史的车轮已把人类带入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21世纪。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学习将是一个人生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信息快速流动、更新的数字时代,学校正规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我们要保持竞争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将学习当做是终生的挑战。不学习便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没有立足之地。

掌握知识的人,画一个粉笔道儿便可净赚10000美元——这似乎是耸人听闻抑或是天方夜谭。然而,下面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出现异常杂音,专家会诊3个月却毫无结果。没有办法,只好请来了法国电机专家斯坦因门茨。斯坦因门茨经过研究计算之后,用粉笔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画线处的线圈减去16圈。”结果这台电机立即恢复了正常运行。福特公司询问要付多少酬劳,斯坦因门茨要10000美元,有人说他勒索,斯坦因门茨笑了笑,提笔在付款单上作了说明:“画一条线是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是9999美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拥有知识将是何等的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早已成于人们的共识。然而,“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而学习又有一个是照单全收、不加思考,还是边学习、边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学习的问题。

人类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劳动。学而不思,死啃书本,其结果只能是学一是一,学一知一,而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最后不是固步自封,掉进迂夫子教条主义的泥坑,就是变成死于句下、思想迷惘的书呆子。

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勤奋的学生却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是在传授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忙碌碌的“苦劳”之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事情总不能矫枉过正。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思考不学习,只能脱离轨道,漫无归宿,乃至陷入空想主义的另一个泥坑。有一个最经典的事例是:

大约三千年前,在今天的河南杞县,有个小国,叫杞国。

这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有朝一日会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容身。他愁得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开导他:“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忧虑天会塌下来呢?”

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又说:“即使天不会塌下来,难道太阳、月亮、星星也不会掉下来吗?”好心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是永远不变地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也不可能掉下来。”这人还是不放心,又说:“如果地陷了又怎么办呢?”好心人说:“地无非是积聚的泥土和石块,泥土和石块到处都是,结结实实。:你平常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不是安然无恙么?怎么还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人听了这番话,如释重负,终于安下心来,不再忧愁了。

“杞人忧天”,就是只思不学的可怕结果。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应该说,孔子已把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论述得十分清楚了。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也主张学思兼用。

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那么,学习中该思考些什么?怎样思考呢?

明朝儒哲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学问的关键,是必须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认识透彻,再以自己心中独到的见解来分析。其中“天道”、“人情”、“物理”、“世故”,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内容,“以自己心中独到的见解来分析”,就是我的思考的方法。

何谓“天道”?“天道”就是世间的法则、规律。

《淮南子》中有一段论天道的文字,译过来是这样的:

不去受祸、福的迷惑,行为举止就能遵循着世间的道理;不胡乱地产生喜怒之情,才会赏罚分明,不偏袒、不徇私;不贪求没有实在功用的东西,欲望才不会妨害天性;欲望有节制,才能使人知足常乐。这四点,不必苦心向外界寻找,也不用跟他人求借,其实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悉心自求,就一定会找到。

治理天下光用智是不够的,单凭聪明来认识是不行的,仅靠事业来治理是不足的,只凭仁术来使人归附是不成的,依靠强权是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的。这五点,展现出入的才能。如果人的德、行不够,是不能使其中一件成功,德行树立,这五个方面是不会出现任何危险的。假使这五件事都能出现,那么德行也就无所立位了。所以,得道的人,即使是愚笨的人也是有余力的;失道的人,即使再聪明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一个人很强壮,但他如果没有高超的游泳技术,那么在他泅水渡河时也会被淹死;反之,如果这个人有着高超的游泳技术,即使他很瘦弱,他也会安全地游过河去。更何况他是乘船过河呢?

边学习边思考,首先要思考的是“天道”,是“游泳技术”。

其次,在学习中要思考的是人情、世故。“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活世间,不懂人情世故,则寸步难行;中国的历史传统造就了讲人情、重关系的习性。学会讲人情,讲世故,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人情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人的心理很难用法则来规范,但人心是有些共通点的。因此,人情、世故也都有大致的规律可遵循,只有在学习中思考它,进而才能掌握它、运用它。

宋朝有个宰相叫张咏,对人情世故很是练达。在李顺起义时,至蜀中做官的人,多不带家眷同行。张咏到益州任知府时,也是单骑匹马赴任。他的僚属害怕他的严峻,都不敢蓄养侍婢。张咏不想做得太不近人情,就先买了一个婢女,服侍自己的生活起居。自此,他的僚属才敢添置侍婢。张咏还京时,叫来婢女的父母,并出钱让该女嫁人,原来此女仍是个处女。此事传出,他的僚属对他更是钦佩加感激。

钦佩的是张咏的人品,感激的是张咏的通情达理。

再次,学习中要思考“物理”。

“物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天道”、“人情”、“世故”,均属社会科学范畴,而“物理”属自然科学范畴。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都有着内在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探求。

学会思考吧!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思考,使您解晓天道;思考,使您练达人情;

思考,使您深谙世故;思考,使您熟稔物理。……

一句话,思考,使您走向成熟与成功!

2、问与辩的平衡

问可解疑,辩可明理。

“学”、“问”联在一起是学问。

不知故问。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即问题即“不知”,任何人都有“不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是聪明人。所以聪明人“不知故问”。孔子身体力行,向苌弘问音乐,向老聃问礼,“入太庙,每事问”……因其好问成为世人历代景仰的大学问家。学了问了,“无知”变“有知”,这就是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一些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而自己长大成人,不知不懂却耻于师耻于问,“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所不问。人们用博大精深形容学问,是因为没有广博的知识,只精通一门知识成为学问家是不可能的。有个比喻说得好,学问如旧时掘井,井要掘得深,坑要开得大。王安石“诸子之书”“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成为“中国13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所以做学问,专业之内的知识不懂就问,专业以外的知识也要“无所不问”。“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以能为师,是愿意成才的人的基本功,正如蜜蜂采集百花,方能酿出香甜的蜂蜜。

不耻下问。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死后谥“文”,所以世人也称之为孔文子。子贡曾经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他凭什么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聪明而又好学,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就谥他为“文”。

遗传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天资有好坏高低之分,但这并不是决定因素。一个人聪明,那是天赋。但现实生活中,聪明的人,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往往不愿学习。聪明的人认为自己一学就会,学啥会啥,已学得差不多了。有一定地位的人,往往认为地位高了,学问也随之提高了。所以,“敏而好学”难能可贵。但更难的是“不耻下问。”什么叫“下问”?就是学识地位不如你的,还要虚心地向他请教求证。所以,这一点很难。在我们的官场上,讲话、作报告、传达文件,读错字的现象是极普遍的。叫不准的字音,不去认真地查查字典,也不去请教身边的人,而是采取“蒙”的办法,糊弄一下就过去了。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自己是“领导”,领导读错个字不影响自己的政绩,也不影响他提拔。这种不“学”不“问”的态度,是很难使人进步的。

有些人自以为是内行、是上级,一问他人就掉价、失面子。结果那学问上的缺陷补不了,“价”掉得更厉害。为什么一些学者、官员作文讲演,错字不断呢?其实“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才可致,全才没有;人各有长,亦各有短。问人即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谦虚之誉,何有“失面子”、“掉价”之说。大凡有作为的学者都明白这个道理,这才有了“一字师”的故事,才有“不耻下问”的成语。

解放前的某一天,梅兰芳在某大戏院唱《杀惜》。台下“好啊,好啊!”的喝彩声不绝于耳。有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却摇头晃脑地喊了一声:“不好,不好!”戏完之后,梅兰芳不待卸装,就到台下找着这位老人,并用包车把他请到家中,视为上宾,并恭恭敬敬地向他讨教说:“说吾孬者,必吾师也。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见,请不吝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当这位老先生不客气地指出“惜妓”上楼下楼的台步不对时,梅兰芳面带喜色,连声称谢不止。自那以后,梅兰芳凡在当地演出,都必请老人到场指教。

伟人、圣人、名人都能不耻下问,我们凡人又有何顾忌而不去虚心地“问”呢?

疑思则问。“无所不问”、“每事问”并不是说什么问题都问。如果一点脑子不动,有问题就问,也成不了学问家,是思想懒虫、学问懒虫。“心之官则思”,人长个脑袋就是要思考,学问从思考中来。“善思则疑”,要善于动脑,不要囫囵吞枣;认真思考,不要走马观花;在思考中才会有心得、有疑问、有资格提出问题。有了疑问,确实在自己知识范围内不能解决,这才老老实实地问,此称得上有的放矢,上上之策。这是善于问。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问就是学会问。

当然,学习仅仅善于“问”还不够,还应该善于“辩”。

“留心处处皆学问”。增长学问,不一定非得捧着书本。通过现实生活当中的“辩”,我们同样可以增长才干。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节目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自由辩论。话题是“妇女到底该不该回家”。一阵唇枪舌剑之后,胜者会知道自己为什么胜,败者会知道自己为什么败。不仅展示了才华,也增长了知识。

在辩中可以明晰事理。

沈季长元丰年间担任崇政殿说书,主持开封府科举考试,考试结束,入宫见皇帝。

宋神宗说:“《论不以智治国》谁写的?”

沈回答:“李定写的。”

宋神宗说:“听说李定的用意是讥讽我。”

沈季长说:“李定侍奉陛下不少年了,不久前御史批评李定道德败坏不齿于人,陛下力排众议,而李定才能像以前那样没被人们遗弃,随后又被破格提拔,李定虽然心怀私利,毕竟会知道您的大恩大德,我因此敢说他没有讥讽陛下的用意。《诗序》说:‘讲这话的人没有罪,听到这话的人足应该引以为戒。’《尚书》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赶忙自己认真检查自己的品行。’陛下自己看自己难道是专靠心智治理国事的吗,不知为什么自己怀疑自己,便相信这篇文章是讥讽自己?”

宋神宗说:“你讲得很好,我现在已经不生气了,你是位忠厚长者,喜欢替别人辩解诽谤。”

沈回答说:“我不是替别人辩解诽谤,乃是为陛下辩解中伤别人的话罢了。”

又一天,宋神宗说到前代君臣关系,说:“汉武帝学习变成神仙长生不死的道术,你知道他的用意吗?这样做乃是贪生怕死舍不得丢弃皇位罢了,所以他的晚年举措荒谬错误,连亲骨肉都蒙受灾祸,几乎使国家灭亡。而且君主舍不得丢弃皇位,造成的祸害尚且这样,则作臣下的要舍不得丢弃官位,造成的危害也会无所不至的,所以我常常担心天下的士人能看轻爵禄的太少。”

沈季长说:“士人看轻爵禄,从士人的角度讲,是可以的;从国家的角度讲,却不是好事。君主有尊敬高尚品德、乐于遵循正道的志愿,士人都会以得不到爵禄为耻辱。怎么能有看轻爵禄的呢?至于君主听不进臣下劝谏,士人都有想离去的想法,所以才会看轻爵禄。”

宋神宗说:“确实如爱卿讲的。”

沈季长虽然做官曾做到修起居注,此后却始终做普通官员,国史没有给他立传。王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为他写墓志铭,记载了他的这两则议论。沈季长的一番辩论,使宋神宗明白了许多道理,最后不得不承认说:“确实如爱卿讲的。”

中国有句俗语叫“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无论是在知识分子中间还是在大老粗中间,其知名度都相当高。由这句话我想起这样一件事:

欧洲中古时期,教会里有一种特殊职业的人,叫“魔鬼的辩护士”,那时候的神学者,凡提出了一种新理论,必须请另外一个人,站在敌对的立场、提出反驳。建立新理论的人,要通过与“对手”的反复辩驳、较量,回答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挑剔,直到再无懈可击,其理论才告最终完成。这种有意的魔高一尺的做法,目的并不在消除新理论, 而在于使新理论一开始就能避免一些潜在的错谬和不足,具有接受各种挑战和驳诘的力量,最终达到道高一丈、甚至道高十丈的境地。这些提出反驳的人,形式上是站在神的对立面、站在魔鬼的立场上讲话,所以被称作“魔鬼的辩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