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高明叫无为
3671300000020

第20章 为人处世戒律(5)

公元860年,唐将郑祗德带领大队人马向裘甫起义军进攻。在剡地接战中,裘甫依据敌众我寡的情况,认为不能与唐军死拼硬打,必须以智取胜。便决定利用有利地形仿效韩信破齐时水淹龙且的古法对付唐军。裘甫让部队埋伏在三溪以南,派人于上游截断三溪的流水,又令少数部队在三溪以北布好阵势,迎击唐军。唐军倚仗人多势众,一见敌军列阵以待,就气势汹汹地猛冲过去。起义军放一阵箭,即向南退去。唐军以为起义军人少怯战,便在后边紧紧追赶。当前军进入起义军的埋伏圈,后军大队人马正在涉水之际,起义军在上游扒开了积水堰,霎时滚滚洪流冲将下来,唐军顿时乱作一团。起义军伏兵四起,撤退的队伍也立即回军掩杀。唐军走投无路,被起义军全部歼灭。

房珀、裘甫同是效法古人,但由于应用前人经验的方式方法不同,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因此,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同时,要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

四十四戒:得罪上司

一个聪明的领导不会去违背上司的意志,得罪上司。得罪了上司,一旦你有了把柄落在了他手中,他就会加害于你。

权力常使人变得狂妄,一朝掌握了点权柄,有的人立刻便会自视甚高,仿佛那顶冕旒、那顶乌纱马上就会赋予他知识、才华、能力,他便有了治国安民之策,经天纬地之才,他治下的臣属便都是群盲、群愚了。权力也使人变得暴虐,一旦你拂逆了他,即使他明知道真理在你手中,他也要加害于你。

韩非子有一段者名的论断,说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的时候可以骑着玩,但它喉下有一片一改多长的逆鳞,如果触动了它,必然会受到伤害。每一个掌权者都有逆鳞,如果触犯了他,就会大吃苦头。

这里所说的逆鳞就是大大小的掌权者的意志。至于这个意志所涉及到的事物,则各有不同,大则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施政方针,小则可以掌权者的喜怒好恶。

“予无乐乎为群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孔夫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掌权者的心态,作为一个掌权者的最大快乐,不就在于一呼百诺、言出令行吗?如果你剥夺了他的这个快乐,同他争辩,甚至违背他,抗拒他,他能够轻饶你吗?

在****制度之下,一个臣下的升沉荣辱、吉凶祸福,完全取决于君上,因此没有一个臣下愿意去触动那片逆鳞,自蹈不测之祸。纵然有句犯颜直谏,那也是出自一片忠君之心,拾遗补缺,可是君心难测,天威难犯,任何违背当权者意志的言行,他们都是难以忍受的,于是的官场上便不断地显露出龙颜发怒的狰狞。

白起是战国末年秦国的将领,他一生征战近四十年,南挫强楚,一战而胜楚的百万之师,直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王弃国出逃;东胜韩赵,长平一役,射杀赵国大将赵括,俘虏赵兵四十余万,并残忍地将其全部活埋。他先后共为秦国取七十余城,在秦王朝的统一大业中,他是立有第一大功的人物,他自己也从一名下属军官升为秦军统帅,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66年,秦国又一次发大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起初,白起有病,不能出征,由另一位大将王陵任统帅,连战连败;当白起病势稍有好转,国君秦昭王便指令他去取代王陵。白起向秦昭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邯郸的确是不大容易攻破。各国的救赵的大军正朝邯郸集中,他们对秦国早已怀有深深的敌意。秦军虽然在长平一役大破赵军,自己的士卒也死亡过半,国内空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而去攻取赵国的首都,如果赵国从里面出击,其他各国从外面围攻,秦军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这一仗不能打。”

可是,秦昭王固执己见,亲自出面请白起出征,白起以有病为由,就是不答应。秦昭王无奈,只好改派别人。结果真的不出白起之所料,在各国援军的夹击下,秦军遭到了惨败。白起说:“国君不肯听我的,如今怎么样啦!”

这句话极大地触怒了秦昭王,他将白起一下子从统帅降为一名士兵,并将他赶出国都咸阳,就这样他还不肯善罢甘休,当白起离开咸阳后,他又对大臣们说:“白起被贬,心怀不满,口吐怨言,不能放过他!”

当白起行至咸阳西十里的杜邮时,秦昭王的使臣追了上来,赐了他一把剑,命令他自杀。白起引剑向颈时,悲愤地说:“我犯了什么罪而得到这样的下场?”深思良久又接着长叹:“我的确是该死!长平一仗,赵军投降数十万人,我全部坑埋了,只此一件,我死也是罪有应得了!”

一位给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名将,就这样自杀身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曾一再出现,但白起却不属于此例,他是在敌国未破、激战正酣,泰国正需用人之际被杀害的。他被害的惟一原因,是他对战局提出了不同于国君的意见。

历代最高掌权者固然无原则要能臣子为他们效劳,尤其当他还在创业阶段的时候,但他更无原则要的是驯服之臣,没有能力但很驯服,掌权者可以接受,甚至视为亲信;有能力而不驯服,掌权者绝对不能容忍,必欲除之而后安,哪怕你的不驯服完全是出于维护他的目的,而且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掌权者把自己的面子、威信看得比国家利益还要重要,他是决不会承认自己错误的。

刘邦当了皇帝,要论功行赏时,大臣们一个个争功劳、比贡献,谁也不服谁,争执了一年多也未能定下来,最后刘邦力排众议,亲自提名萧何为第一功臣。

就是这样一位最为刘邦所亲信的大臣,最后却被他送进了牢狱,差点丢掉了性命,而起因却是一件不相干的小事。

一次,萧何提出了一项建议:“长安城面积狭小,而上林苑(皇家花园)中有大片空地,已经废弃多少年了,希望能允许老百姓耕种,这也比乱草丛生、野兽出没要好。”

当时皇家宫苑的面积占去长安城的三分之二,自楚汉相争以来,已是一片荒芜,萧何作为丞相,出于安定国计民生的考虑,提出这项建议,本来是十分自然之事,无可指责。不料刘邦却勃然大怒,无中生有地斥责道:“萧何接受了商人们的钱财贿赂,倒拿我的林苑做好人!”就这么无缘无故地将萧何送进了牢狱,脚镣手铐地关了起来。

几天以后,一名侍卫问刘邦:“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将他如此重刑关押?”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给秦始皇当丞相时,有了好事归功于主上,有了过错自己承担起来。现在萧何接受了商人的贿赂,要我交出上林苑,让他拿去讨好老百姓,因此我才将他关押起来。”

侍卫说:“凡是方便百姓之事请而行之,这是相国职责之所在。陛下为什么要怀疑他是受了商人的贿赂呢?当年与项羽相争,陛下多年来转战各地,后来讨伐叛将陈稀、英布,陛下也都是亲自率兵出征,在这种时候,萧相国坐镇关中,他跺一跺脚,关中之地便非陛下所有,萧相国不贪图这种大利,现在还会希罕商人那几个小钱吗?秦朝是由于皇帝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才那么快地灭亡,像李斯那样分担皇帝的过失,又怎么值得效法呢?陛下居然将萧相国看得那么浅薄,真是太不了解他的为人了。”

刘邦无可反驳,虽然心里很不痛快,也只好将萧何放出。这个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刘邦的老相国还得赤着双足,一芜湖罪臣的打扮,上朝致谢。刘邦酸溜溜地说:“相国回家休息去吧!你为老百姓请求苑中之地,我不答应,表明了我是桀纣一样的暴君,而你萧相国却留下了贤名。我将你关进牢狱,只不过是故意想让老百姓知道我的过失罢了。”

刘邦的三大开国元勋,是一个搭配最为合理的杰出的领导班子:韩信是总司令,张良是总参谋长,萧何是总后勤部长。然而三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总司令是典型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总参谋长走了典型的韬晦道路,只有总后勤部长还留在刘邦身边,当上了丞相,做了一个典型的帝王之佐。

然而,出身于刀笔吏的萧何,对刘邦这个人的性格是有着深切了解的:信任中含有猜疑,豁达之下掩藏着狭隘。他不得不处处提防,不得不做出各种举动来化释刘邦的疑惑;或者是将自己的亲兄弟送上前线作为人质,或者是让出封地以示谦卑,或者是故意买田放债以自毁名声。

然而,刘邦终于还是没有放过他,他的名声太好了,威望太高。狭隘的刘邦既容忍不了军事才能超过自己的韩信,智慧谋略超过自已的张良,又怎么能够容忍让萧何的名声威望来反衬出自己的薄德寡恩。

功高遭忌,才高遭忌,名高遭忌,西汉三杰的命运典型地反映出****制度之下大臣招祸致败的主要原因。

现代社会中的领导者,也应该记住古人的教训,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一般不要去得罪上司。得罪了你的上司,一是会使你的工作陷入被动;二是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三是会造成自己情绪的不稳定。这些于工作,于自己的身心都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是阻碍你成功的绊脚石。

四十五戒:以强硬手段行事

哪里的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个领导如果长期实行高压手段来对待部属,部属们的心理一定为有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范围,他们没有爆发,当这种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会以对抗的心理来对付你。所以一个英明的领导,他懂得软硬兼施。该软的时候,决不会硬着来。

从本质上说,管人主要源于被作用对象的畏惧心理。但是,人的心理都有一个承受能力,如果用权过猛,超过了管理对象的承受能力,权力的作用反而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限度的,领导者对下属的压力过度,很容易使下属产生恐惧、愤怒、焦虑情绪和攻击、反抗行为。

张飞作战勇猛,武艺高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可他并不是战死在沙场上,而却死在自己部将的手上。

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便是对待部下过于严厉,小有过失,便重加鞭挞,因此,将士人人都怀恐惧之心,他也终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关于他的死,史书记载十分简略,《三国演义》却有详细的描述,虽然是小说家言,却也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据说关羽死后,张飞痛不欲生,终日醉酒度日,他喝醉了之后,心情更加恶劣了,对身边的人动辄加以鞭挞,有的被鞭打致死。他主动请兵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出师之日,刘备警告他说:“我知道你的老毛病,一喝了酒便要发脾气,随便打人,打了后又将他们依旧留在身边,这可是取祸之道呀!从今以后,你一定要以宽容为怀,改一改你的毛病!”

张飞将刘备的话当耳边风,回到军中之后,命令部将三天之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帐下两位未将范疆、张达说:“三天时间太少,请宽限几日!”这本是实情,张飞却勃然大怒说:“你们竟敢违反我的将令!”将两人绑在树上,各鞭打五十,并严令道:“明天一定要备齐,若超过时限,就将你二人斩首示众!”

两人被打得鲜血淋漓,满肚怨气,连夜回营商量对策。范疆说:“此人性如烈火,明天要是备不齐,咱俩的命是保不住了!”张达说:“与其他杀了咱们,倒不如咱们杀了他!”

当晚张飞在帐中又同校尉们饮酒,喝的酩酊大醉,卧于帐中。范疆、张达二人半夜里各怀短刀,潜入帐中,闻得张飞鼾声如雷,便以短刀刺入腹中,杀死张飞,夜投东吴去了。

有些领导者在给下属下达任务时,经常不考虑实际情况,任务指标和时间要求往往搞得很高很紧,有的甚至还明确规定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就要如何如何。他们满以为这样一来下属就会努力奋战,按时完成任务,殊不知,他们这样做恰恰让下属看到了自己的昏庸专断,还会对上级产生轻蔑乃至憎恨的情绪。

张飞被杀的深刻教训告诫人们:作为领导者千万不要过分迷恋和依赖强权。在领导工作中,一要尊重下属。要学会理解人,以宽容为怀。要努力与下属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这样,行使权力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充分考虑下属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对下属的要求不要太高,给下属的压力也不要过大。三要慎重采用强制手段。采用强制手段是在实在不得已时才用,在采用此法时,要尽可能争取多数人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还要对某些下属给予个别关怀。四要慎重惩罚下属。惩罚下属时,要特别注意弄清事实真相,把握惩处的时机和力度。千万不要因一时发怒而惩罚下属,更不要“法外加刑”。像张飞那样仅凭个人的喜怒好恶来惩罚人是万万不可取的。

有些领导喜欢仰仗权力,采取强硬手段来压制下属,口口声声说:“我说这么做就这么做”,不厌其烦地一再向人们显示自己的权力,不但不能使下属信服,而且蛮横的利用权力,还会引起下属的反对,虽然有时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在前苏联一次政府会议上,赫鲁晓夫声色俱厉地指责斯大林的错误:突然听众席上有人打断了他的讲话:“你当时也是斯大林的同事,为什么你当时不阻止他,而现在才大侃特侃呢?”

“谁在这样问?”赫鲁晓夫怒吼道。

会议厅里立刻安静下来,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最后,赫鲁晓夫轻声地说:“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了吧?”

一些领导者比较迷信权力的力量,往往喜欢用强制命令的手段,而且动辄就对下属进行指责、训斥。表面看来,经他这么一调教,下属们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听从他的号令了,但实际上却早已埋下了不满的种子。如果这种强权发展到了极端,就会遭到下属们团结一致的反抗,到那时,这些做领导的就会成为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权力并非********,如果经常把权力放在手上,当作一个鞭子,一把尚方宝剑使用,就会像古代不可一世的统治者一样,不会收到什么好结果,最终可能会反受其累,使自己丧失威信。而学会放下手中的权力,则有助于建立自己的威信。

威信比权力更重要。聪明的领导人很少会像中国古代的****皇帝一样,随心所欲,信奉权力至上,而是在自己务实的日常工作中,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自己能力的发挥,以成绩说理,通过自己良好的品德风范,逐步在下属中建立自己的威信。不讲方式地随意使用领导权力,只会使领导者失去威信。自然,而巧妙地使用权力,建立自己的领导威信,则会使自己获得下属的信任支持,也是作为一个领导开展工作的强大后盾。

四十六戒:权力欲望过大

权势同功名、利禄一样,本身并不多坏,如果用得好,可以为人民和社会造福,而用得不好呢,就会害人又害己,林语堂在总结人生的经验时说名、利和权是人生的三大骗子,大概悟出的也是这个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