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的“人的身价多少亿”,恐怕就是运营经营运营人的身价的产物。这里的身价严格意义上就是指钱。钱啊钱,爱你没商量!
经营之神
记者们说说笑笑走进东京兜町记者俱乐部,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会爆发出令人震惊的新闻。
松下电器公司总经理松下正治讲了公司业绩后,透露了重大消息:“下个月要进行董事改选,本公司董事长高桥荒太郎因年事太高退位,由我接任,山下俊彦董事升任总经理。”
记者席上骚动了,人们互相询问:“山下是谁?”
脑筋快的记者马上翻开人手一册的营业报告书,在26位一长串的董事名单末尾,好不容易才找到山下俊彦的名字。呀,排在倒数第二。名列第25位的普通董事,居然跳过前面的常务董事、专务董事和4位副总经理,一步登天升任总经理?
“请解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记者纷纷问。
松下正治回答:“明年公司就要迎接创业60年,我们要下决心实现组织年轻化,这是人事变动的主要原因。山下俊彦才57岁。”
“这么重大的人事变动,是谁决定的?”记者继续盯着问。
记者想了解的内幕是这样的:9天前,松下电气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召见了山下,他单刀直入地说:“高桥君要退了,松下正治接替他的职务,总经理由你当。”
山下愣了,是听错了还是松下老糊涂了,要知道在他前面,还有那么多“级别”高的人。他连声说:“我敬谢不敏。我担当不了这个职务。”
“我知道我的决定太突然,使你吃惊,”松下微微笑了笑,“你可以明天给我答复。”
第二天,山下来了,松下笑着问:“考虑得怎么样啊?”
山下依旧回答:“我担当不了这个职务。”他的脸上充满感激之情。
“好吧,我不勉强你。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决定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松下认真地说。
山下回去后,又有人受松下的委托来找他,请他接受总经理职务。山下终于为松下的至诚所感动,答应上任。
话说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也就是1977年1月18日,日本各大报纸的经济版,都以大面积篇幅报道松下人事变动的新闻。有的报纸问,82岁的松下是不是疯了?
松下幸之助成为“众‘视’之的”。要求采访的记者很多,很快,松下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采访。
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松下步伐不稳地迎了上去;他从名片盒中拿名片时,双手颤抖。
“你是什么时候考虑提拔山下先生的?”记者问。
“这次人事变动,真是很突然地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啊。”松下说,“高桥君身体越来越不好,碰巧这次公司董事会任期快满了,让他再做两年太长了。他也想退。不赶快决定谁当总经理不行。我选人的标准是,第一要适合当总经理,第二希望他能负上10年责任。这样,就不能在四位副总经理和五位专务董事中挑选了,他们都已60多岁了。”
“您为什么选中山下?”
“我认为他是一个果断的人。”松下回忆道,“有时候召他来汇报工作,他简短地讲完,我对情况就了如指掌了。10多年前,西部(WEST)电器公司陷入困境,赤字,工人罢工,生产停止。我派他去处理,没给他一分钱。可他去了不久,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成绩斐然啊。在这过程中,他来总部时没有发过一句牢骚。山下的工作态度就是这样,默默地解决问题。他是实力人物啊。”
“不可以等两年再让他当总经理吗?”记者又问,“例如让山下先任常务董事,稍后再任专务董事,花一段时间培养他,不是更顺理成章吗?”
“当了常务,上面有专务,上面还要有副社长;一定要让他做的话,还是早一点的好。既然决定了,我一年都不想等。”松下坚决地说,“松下电器现在正面临着可怕的危机,没有重大步骤,就不会有前途。以我为中心已经60年了,接下来的60年,应该由新人来领导松下电器的第二个世纪。不这样的话,松下要垮台!”
在外人眼里,松下电气公司的业绩不错,营业额还在增长,但松下心里却有一种危机感在不断滋长。危机正在悄悄降临:电器销售不畅;在48个生产部门中,只有生产熨斗和电池的两个部门还保持高额利润,其他部门的利润都在下降;公司机构变得呆滞,运转不灵;更不妙的是,公司上上下下都感觉良好。
“在半年或一年内,如果新总经理山下无法运营业绩,你是否要解聘他?”记者问。
“绝对无此顾虑。我敢断言他将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松下说,“我从此彻底退休,不再过问公司事务。”
山下走马上任了。他就任第一天,就作出了一个出人意外的决定,让公司内外都吃惊不小。
那天,和美国RCA公司谈判。美方正考虑要大量购买索尼公司生产的录像机,但又嫌录像的时间太短,只有两个小时,美方希望有录像时间更长的录像机,所以跑到松下公司来。
“松下可以向你们提供能连续记录4小时的录像机。”山下肯定地说。
听了这承诺,美国公司当然高兴,于是签了购货合同。
山下好大胆!
要知道,松下公司连记录两小时的录像机都不能生产。美国人走后,山下带领生产部门、研究实验部门众兵将日夜奋战,终于在规定时间里,奇迹般地交了货。接着,山下又进行各部门人事调动……发展是硬道理,山下刚上任时,公司营业额是14300亿元,他当了5年总经理,营业额上升到23400亿元。松下电气公司重振雄风,再一次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华人首富
说起中国台湾地区最有实力的企业家,当属大富豪王永庆。
1988年,美国杂志《福布斯》排列全球富豪排行榜,王永庆名列第11位,在全球华人富豪排行榜上,王永庆名列第一。1994年,中国台湾一本颇有影响的杂志《天下》举办活动——“企业家票选企业家”——评选40年来“对台湾经济发展最有贡献的企业家”,评选“最令人佩服的企业家”——选举结果公布,王永庆荣获“双冠军”,并且得票数比亚军高出将近一倍。
说起来,王永庆早年是相当贫穷的,回顾他的发家史,颇有意思。
王永庆从小一贫如洗,7岁时就帮助母亲喂猪种菜、挑水做饭,还出外捡煤块。他小学毕业后,就想离开农村,到“外面”去闯闯。叔叔说,“我认识一个在嘉义开米店的老板,正要招个小工。”
于是,王永庆跟着叔叔来到位于台湾地区中南部的嘉义,当时他仅15岁。王永庆走进米店,看见一包包白花花的大米,他顿时流下了眼泪。在他的记忆中,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点猪肉和白米饭,平时一天三顿都是稀饭。
一年后,王永庆回家探亲,认真地对父亲说:“我想开米店当老板。”
父亲做了一辈子面朝黄土的农民,看到儿子要当老板,自然又惊又喜。他求亲托友,凑到了200元。
于是,王永庆带着这200元回到嘉义,拿着借来的钱当起了老板,时年16岁。
200元,太少了,要付房租,要进货,还要留一些流动资金。王永庆在偏僻的小巷里租了一个小铺面,他的米店正式开张了。店是开出来了,可生意难做。全城粮店有20多家,批发零售生意兼营,都有固定的顾客。王永庆的米店,天天冷冷清清。他出外上门找客人,好不容易才来几个顾客,可又转身冷笑着走了。
“别急,生意会好起来的。”他安慰两个伙计——嫡亲弟弟。
晚上,王永庆辗转难眠。他想,自己的店和别人比,没有一点优势,要吸引顾客来,必须要有别的店没有的特色,顾客才会来。哦,办法有了!
王永庆推出三大特色。
他对弟弟说:“从今天起,我们要把米里的杂物全都拣掉。”
原来,当时农村稻谷收割后都放在马路上晒干,这样稻谷碾成米后就有米糠、砂粒甚至小石头。人们在淘米时洗得不干净,吃饭时就容易吃到杂物。王永庆和弟弟一起动手,把夹杂在大米里的砂石、米糠等杂物全部挑拣出来。
卖的米没有杂物,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特色是送货上门。
王永庆改坐商为行商,天天出外上门推销;顾客买了米,不用自己背回家,王永庆会送上门。到了顾客家,如果米缸里还有旧米,王永庆就把旧米掏出来,把新米放在下面,再把旧米放在上面。他还要问顾客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吃多少饭,还要量量米缸的大小,边问边记在小本子上。这样一来,下次顾客什么时候要买米,王永庆就心中有数了。到时候顾客米刚要吃完,王永庆就把米送上门来了。
最后一个特色是可以赊账。
嘉义城里绝大多数家庭都是打工的,顾客要买米,王永庆并不一定要当场付款,可以赊账。顾客感到很方便。他把顾客发薪日都记在小本子上,到时候就上门收款。
有了这三大特色,王永庆米店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从开始时一个星期只能卖12斗的一包米,到后来一天就能卖10多包米。在嘉义,他的米店开得最迟、最小,可生意却是最好。
该轮到王永庆得意了,可他却兴奋不起来:一斗米成本是0.51元,卖价是0.52元,只能赚1分钱,利润太少了。要发财,一定要另外想办法。
“自己已经有了不少固定客户,应该开碾米厂,那样钱可以多挣些。”王永庆想。
他租了一间临街的大房子,外间作铺面,里间作为碾米厂。说来也巧,隔壁就是一个名叫福岛正夫的日本人开的碾米厂,他在嘉义碾米厂中生意是做得最好的。
“别看他是日本人,别看他比我大20多岁,我一定要超过他!”王永庆想。
日本人的厂每天下午6点就停工休息了,王永庆就把自己厂的工作时间延长到10点半,每天多干4小时半。碾米厂尘土飞扬,福岛正夫每天要花3分钱洗个澡,可王永庆每天只在屋外的水龙头上用冷水冲洗,每天省3分钱。一段时间过后,王永庆碾米厂的利润扶摇直上,在嘉义的26家碾米厂中排在第3位,福岛正夫位居第4位。
这时,王永庆在寻找事业的突破。在他看来,台湾地区太小,不会永远大兴土木,应该寻找更具潜力的行业,如此事业才能如水源源不断。经过考虑,他决定把目光投放到工业上。
1953年,他投资颇有前景的塑胶行业。说一说他打造塑胶王国的一段故事。
那次,他为了寻找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和公司大将赵廷箴出外考察。欧美跑了一圈,最后坐飞机从东京取道香港回台湾岛。
飞机快要到香港时,前排一个小女孩突然大哭起来,家长怎么哄也不管用。坐在王永庆旁过的一位美国人放下杂志,从行李架上取下皮包拿出一个可爱的塑胶玩具给那女孩,顿时她不再哭了。
王永庆运营赵廷箴的翻译,知道他名叫卡林,在日本神户开了一家吹气玩具厂。
这时,飞机已降落在启德机场。王永庆盛情邀请卡林共进晚餐。席间,王永庆对他说:“你把日本的厂关掉,到台湾地区来开厂,我保证向你提供原料。”
“日本的厂已开了一段时间,关掉太可惜了。台湾地区的情况我不熟悉,开厂风险较大。”卡林坦率地说。
“如果你来台湾地区开厂,办厂的费用我出,赚的钱归你,如何?”王永庆说。
“啊?”卡林怀疑自己听错了。
“我是生产PVC塑胶粉的,现在正在寻找销路。我决定自己开设加工厂,这样塑胶粉的销路问题就解决了,但我缺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希望和你合作。你赚了钱等于我也赚了钱。”王永庆笑道。
“高明!”卡林佩服地说,“好,我答应你的要求。”
卡林的工厂在台湾地区开业了,主要生产雨衣、浴室帘布、尿裤等塑胶制品,销路很好。卡林每个月要买王永庆好多原料。
王永庆从开米店起步,终于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塑胶企业的超级亿万富豪,人称“世界塑胶大王”。
点石成金
如今,举世公认:主办奥运会,不仅能提高主办城市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提高主办国的地位和声望,而且还是一个难得的商机。然而,翻开奥运会历史,很长一段时期,主办奥运会都是亏本的。奥运会是在谁的手里开始赚钱的?什么时候开始赚钱的?是如何赚钱的?
这确是一段值得回味咀嚼的历史。
1978年,美国洛杉矾市获得了主办奥运会的资格,这大喜事却引来了洛杉矾的市民上街游行——他们不是欢呼而是反对奥运会在洛杉矾举行。他们高呼,不能挪用我们一分一毫的税金。他们的担心是有理由的: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在联邦德国慕尼黑市举行,结果欠下6亿美元的债务;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亏损高达10亿美元……
1979年,尤伯罗斯正式就任美国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他出语惊人,称:奥运会不但不会亏本,还会有可观的利润。
报纸登了他的照片和“施政演说”,不少读者看得忍不住笑出声来,历届奥运会主办者都想赚钱,可结果都是负债累累。这个狂妄的家伙,这回可是自找苦果子吃喽!
尤伯罗斯也不管人们说什么,就去上班了。他钻出汽车,走进办公室,左右环视,发觉空荡荡的没有一个职员,这“空荡荡”还意味着,没有一分钱。
他摇了摇头,从口袋里拿出100美元,跑到银行为奥运会开了一个户头。就这样,100美元拉开了洛杉矾奥运会的帷幕。
“我有什么办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大量地集聚天文数字的一大笔金钱呢?”尤伯罗斯喝着咖啡,低头沉思,“我有什么法宝?晤,只有‘奥运会’这块牌子,一块空的‘举世瞩目’的牌子,还有世界上30亿观众——这是我最大的财产。”
他考虑了几天,充满信心地笑了,笑得还颇有几分得意。
尤伯罗斯抛出的第一个高招是:把奥运会的实况转播权作为专利拍卖,底价为2.35亿美元。这在奥运会上是第一次。
他亲自分别跑到美国最大的两家广播公司游说,历数夺得转播权的种种好处。两家大公司被说得心动了,竞相出价竞争。“美国广播公司”请来几十位高参仔细计算得失,最终发现尤伯罗斯说得有道理,确实有利可图,于是,赶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前买下电视实况转播权。尤伯罗斯高兴得哈哈大笑,又把海外实况转播权卖给外国公司。就这一项,他筹集到2.8亿美元。
报纸头版头条报道,美国轰动了!
尤伯罗斯又推出第二招,他宣布:“本届奥运会正式赞助单位只有30家,每个行业选择一家。赞助者可以得到本届奥运会某项商品独家供应权。条件是,每家至少应赞助400万美元。”
本来不想出钱的企业心动了,赞助奥运会既能扩大企业知名度、领先同行竞争对手,又能运营垄断奥运会商品供应赚钱,退出赞助就是把商机白白送人啊!这个尤伯罗斯好厉害啊!
尤伯罗斯找到美国柯达公司,希望给500万美元以上的赞助,把奥运会同行业唯一的赞助权夺走。不料,柯达自恃是行业老大,只同意赞助100万美元和一大批胶卷,讨价还价。尤伯罗斯耐心地等了半年,最终还是没有达成协议。正在此时,日本富士公司寻上门来,尤伯罗斯巧妙地与其周旋谈判,最后,富士愿意出700万美元的高价。尤伯罗斯当然喜出望外。日本富士就这样获得了第23届奥运会的独家赞助权。奥运会期间,赛场内外都是富士广告,所有记者用的都是富士胶卷。富士公司运营奥运会冲进美国,分掉柯达许多市场,柯达公司总裁盛怒之下撤掉了广告部主任之职。这当然是后话。
各个行业的企业为了争得独家企业赞助权,你争我夺龙虎斗,杀得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就此一项,尤伯罗斯集资到3.8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