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3660400000028

第28章 月球,末路上的英雄(2)

第三种是“俘获说”——月球是太阳系中个别已经形成的星体,它行经地球附近时,如屡屡顺风却偏偏一次失手的窃贼,被地球重力场当场拿获,从此洗心革面,成了环绕地球的卫星。

如是说,月球则是地球的“养子”。

原来多数科学家认同第一种说法,也有少数人相信第二种说法。

可是自从太空人登上月球,陆续取回不少月球岩石,经化验分析后知道,地球和月球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其主要元素组成的比例:地球是铁多硅少,月球则是铁少硅多。于是,第一个、第二个假说动摇了——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太阳星云中经过同一过程形成的,或者月球是被地球甩出去的,两者的成分何以差异会如此大呢?

应该只剩下第三种说法了。可是如果月球是由同一个太阳星云形成的天体,后来被地球捕获,按理说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了很多,月球为什么不因太阳的引力飞向太阳,而受到地球的引力留在地球的周围了呢?

这三种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至今没有一项能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和严格的质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位美国天文学家——哈佛大学的雷金纳·德·戴利教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摆脱了上述三种假说框框的月球起源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大约在相当子目前地一月系统存在的空间范围内,除了原始地球,还形成了一个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它们在各自的演化中均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以硅酸盐组成的幔及壳。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两个天体撞在了一起,它们各自幔和壳的一部分碎裂了。大部分碎块回到了各自的母体,一部分碎块受火星大小的天体的裹胁,不辞而别,远走他方,而另外一部分碎块,还有飞离的气体和尘埃,则受地球的引力作用,“落”在地球的周围,通过吸积,先形成几个小天体,以后像滚雪球似的形成了月球。

这种假说在某种程度上兼容了三种经典假说的优点,并得到了一些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实验的支持,但也没有最终获得确认。

值得指出的是,对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欧阳自远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月球的演化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过漫长、复杂的过程。

受宇宙间各种小天体的轰击,月球表面有着无数多的陨石坑,坑大坑小差别甚远,而且,常常是坑中有坑。“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可以说,坑砸得越多的地方,这一块地方越是古老;坑砸得越少的地方,这块地方越是相对年轻。

科学家根据坑的密度,能够计算出月球表面每一个地方久远的程度,或是四十四亿年前生成的,或是四十亿年前生成的,一直到N亿年前生成的,由此,区分出月球表面不同的演化阶段,如同在中国历史的高原上可以划分出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峰峦。

不仅仅是月球的起源需要科学家更多的确证,关于月球,还有众多的奥妙有待人类去破解——

月球为何永远以同一面向着地球?已有的说法是说它以每小时16.56公里的速度自转,另一方面也在绕地球公转,它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与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所以月球永远以一面向着地球。可在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卫星都没有这种情形,唯有月球“恰好”如此:

月球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三十八万公里;太阳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一亿五千万公里。两者相除,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太阳直径约为一百三十八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三千四百多公里,又两者相除,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395倍。两个395倍,哪来如此的巧合?

由于距离抵消了大小,使得在地球上看过去太阳与月亮的圆面变得一样大。而且,两颗似乎同样大的天体,一颗管了地球白天的勃勃生机,一颗守着地球夜晚的万籁俱静,可谓珠联璧合,曲尽其妙,这又是巧合中的巧合,在太阳系中,还找不到第二个例子。

在太阳系中,月球鹤立鸡群的还有——

太阳系若干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月球却有一个“不自然”的大小,作为一个卫星,它的体积和主行星相比实在是太大了:

地球直径12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3467公里,约是地球的270—/0;

火星直径6787公里,有两个卫星。大的一个直径23公里,是火星的0.34%:

木星直径142800公里,有三十多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里,是木星的3.5%;

土星直径120000公里,有二十多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土星的3.75%……

找遍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主行星的百分之五。

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与其说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倒不如说它是一颗地球的伴星。

月球不但在太阳系中剑走偏锋,独树一帜,而且,它的地貌、地质结构上也有一些诡异之处。

在清辉万顷的夜空,地球上的人们有时可以看到一道光带箭镞般划过,惊艳而又急速,这就是流星。地球有大气层呵护,一般的不速之客都会在大气层里烧毁,落在地面上的陨石并不多。但在失去大气层保护的月球上,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就会成倍地提高,小些的陨石会砸出麻麻点点的坑来,大一些的,就可能砸出一个个巨型撞击坑,还有在其周边围绕着的一座座环形山。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一座挨着一座,如簇如拥,远看像一个蜂窝,近瞧似一片剑麻。月球向着地球的这一面,环形山却比较少,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

这便意味着来自太阳系内的小天体,都比较集中地撞击在了月球的背面,而较少光临月球的正面。照理论言,月球是太空中的自然星体,不管哪一面受到太空中陨石撞击的机率应该相同,怎么会有内外之分呢?

有科学家计算,一个能形成直径80—160公里环形山的小天体撞击月面,其能量相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大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小天体,也会造成一个比它直径大4—5倍的深坑。

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符合科学家的计算的。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深度却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在20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放眼皆是,其深度大约都在3一4公里。

让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的还有,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仅加加林环形山就达到了月球直径的十三分之一,而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只是地球直径的六十分之一,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

以月球如此小的个头,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力,冲击之下非但没有破碎,而且从来坚守着原有的轨道,让人们手心里总捏了一把汗之余,不由得感叹:什么叫“泰山压顶不动摇”,什么叫“海枯石烂不变心”,原来就写在天上……

关于月球奥妙的种种猜想、玄想,乃至狂想,在科学界,也在社会上,从来就没有断过。

俄裔美籍犹太作家,并有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的艾西莫夫,是二十世纪世界科幻文坛的超级大师,他曾说过:“从各种资料和法则来衡量,月球不应该出现在那里。”

他又说:“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蚀,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学上找不出理由解释此种现象。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美国科学家威尼安·谢顿,在《赢得月亮》一书中说:“要使太空船在轨道上运行,必须以每小时一万八千英里的速度在一百英里高的太空中飞行才行。同理,月球要留在现有的轨道上,与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确的速度、重量和高度才行。”

他也以为,这样的条件不是自然天体所能做到的。

1970年,前苏联科学家柴巴可夫等人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太空船月球”理论。他们认为:月球事实上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加以挖掘改造成太空船。其内部载有许多该文明的资料,月球是被有意地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发现,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内部的高等生物的杰作。

历史上一起著名的“月球骗局”,发生在1835年。

这一年的8月25日,新开张不久的纽约《太阳报》,以大字标题刊出了记者理查德·亚当斯·洛克捏造的消息《约翰·赫歇尔爵士最近在好望角取得重大天文发现》,声称爵士利用一架新型望远镜惊人的细节分辨能力,首次异常清楚地看见了月球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