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3660400000027

第27章 月球,末路上的英雄(1)

在已经说了太多的地球上的事情之后,现在我们应该讲讲月球上的事了。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多公里,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的平均直径为3476公里,比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稍大些;

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百分之一点二。

月球的重力很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这即是说,你在地球上体重若是100公斤,在月球上变得只有十几公斤;你在地球上若可以跳一米高,你在月球上就能跳六米高。所以,人们在月面上行走,会像袋鼠一样蹦跳,而且速度很快。

月亮上的逃逸速度仅为每秒2.38公里,根本无法留住自己的大气。

当受到太阳直射时,月球表面的温度高达127°C,而夜晚则降到零下183°C以下,是名副其实的“广寒宫”。

“阿波罗”宇航员们放在月球上的地震仪记录表明,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有一层外壳,其厚度为40—60公里。月壳下面是月幔。月幔大致又分为三层。上层月幔厚240公里左右,主要由古代“岩浆海”里沉淀下来的较重物质构成。中层月幔达480公里以上,这里大概还保存着混沌时代形成原始月球的“胚胎物质”。上述两层都是固态的,但具有可塑性。内层月幔处于局部熔融状态。月球的中心部分是月核,其温度只有1000°C左右,远远不如地核那样充满了激情,后者的温度为5000°C—6000°C。

月球的表面积非常小,只有3800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四个中国的版图。

月面上主要有两种地形。一种是由凝固的熔岩构成的低洼而开阔的平原,被天文学家称之为月海,月海主要集中在月球的正面,从地球上看颜色偏深暗。

另一种地形,是为数众多的环形山和林立的山峰,称为高地,从地球上看颜色偏亮。月球上的山与地球上的山不同,它们中间凹陷,外侧高,外侧的岩壁高达数千米,也有近万米的。大多数环形山,据说是在三十九亿年以前,即月球形成的早期受小天体的频繁撞击留下的痕迹。较为年轻的环形山,一般都具有辐射纹。

除此之外,月球上还有弯曲的裂缝,宽的叫月谷,窄的叫月溪。

在大部分被月壤和岩屑覆盖的月球表面上,宇航员看到形状、大小不同的岩石,还发现月球表面散布着一些具有光泽的玻璃物质。月壤在各处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几米,厚的地方有10—20米。

月球上的山脉、平原、峭壁、环形山,与地球上相应地形地貌单元的定义相同。但所谓的海、湖、溪、湾等,只是在人造卫星绕月探测、月球车与宇航员登月实地考察前,人类凭肉眼和简单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时所获得的印象,实际上它们都没有一滴水。

对于月球上主要的地形地貌,欧阳自远闭上眼睛就能感觉,恍若这是他一个关于少年时代的梦境,梦里家乡的秋山禾水,还有那黛色的山上红的杜鹃、白的茶花,清凌凌的水边靠着的磨房与扁舟,都一一清晰可见。

他的神思在月海、环形山逡巡时,他的心头也多有刺激,在月球上被命名的近三千个地名上,还没有一处是由中国命名的。中国还没有权利命名,因为迄今未能探月、登月的中国人,对于月球的地形尚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发现。

从伽利略以望远镜观测月球开始,人类陆续对月球上的地形单元进行命名,绝大多数是用地球上的地名和世界各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名字来命名,他们中有哥白尼、哥伦布、麦哲伦、柏拉图、孟德斯鸠、雨果、大仲马等。

从1935年起,国际月面地名命名委员会相继对这些地名进行了整理与确认,得到了最初的月球地名表。当时的地名主要在月球正面,即朝向地球这面的。

随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和前苏联一系列探月、登月计划的实施,两国不但在月球正面发现了不少过去疏漏的地形,并进行了命名,而且,苏联首先获得了月球背面的精细照片,使得地名的命名一下覆盖到整个月球。

可以想见,这些地名中大量是美苏两国的人名、地名,尤其在月球背面上,苏联恨不能一气通吃:门捷列夫山,罗蒙索诺夫山,齐奥尔科夫斯基山,高尔基山,科罗廖夫山,加加林山,高加索山,莫斯科海……月球背面图几乎成了一张前苏联地图的翻版。

在这张月球地名表中,只有11个小型撞击坑的地名“慷慨”地赠予了中国。它们包括祖冲之、张衡、郭守敬、李白等著名人物,也有景德镇这样举世皆知的地方。其中,还有两个不知哪朝哪代、连欧阳自远指导的博士们也无法确认的古代妇女的名字。

可以预料,月球上更多的新的地形单元,包括处于永久阴影区里南北极的有些地形,将会在本世纪新一轮的月球探测高潮中被发现和确认,届时,月球地名表上应该会出现中国命名的地名。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宇航员带回的月岩样品进行了多种项目的研究。经实验室分析得出:月岩中已发现近六十多种矿物质,其中有六种在地面上尚未发现。在月岩和月壤中发现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没有发现可生存的月球有机物,也无古微生物的证据。在某些月岩样品中有微弱的剩余磁性,并存在许多太阳活动事件的踪迹。

根据样品的同位素分析,得出月球年龄约四十六亿年。

月球以每秒1.02公里的速度,在稍扁的轨道上绕地球公转。月球总是用同一面朝向地球,科学家的解释是因为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一圈的同时,也自转一圈,周期都是27.3日。因此,如果生活在月球上,一个月里只会遇到一次白天和一次黑夜,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半个月。

到达月球的宇航员,在黑黝黝的月空中能看到大而发光的地球,虽同是反射太阳光,地球的面积却比月球大上十四倍,月球上的地球光也要比地球上的月光明亮八倍多,估计在这一轮“大月亮”下,读书不会有困难。在月球上看,无论地球升起,还是落下,都极为缓慢,肯定会折磨你的耐心。

当一轮巨大的地球从月平线上升起时,你也肯定会为眼前的景象怦然心动,地球被一圈茫茫海洋似的大气所包裹,从月球上看过去,人类的家园如梦如诗,静静地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

月球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而成为地球的卫星,地球也受月球引力的作用,潮汐便是月球引力最直观而生动的演示。

在海洋里向着月球的一面和背着月球的一面,同时鼓起两座水丘。由于地球的自转,这两座隔球相对的水丘,追着地一月间的连线不断移动,潮汐便产生了。

人们在为无数白毛狮子般喧腾而来的潮汐的壮观之美而倾倒时,往往忽略了潮汐对地球最深刻的影响,它起着一对“刹车片”的作用:

海水流动的巨大摩擦,对海岸线的强力冲击,以及沿海岩石圈的形变,都在阻碍着地球的自转。这一力量看起来可以忽略不计,只会使地球的自转在十万年内减慢两秒,但倘若我们有一双化石学家的慧眼,能从海底珊瑚虫的化石生长线上看出古代的时间刻度——

十六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九小时,一年有八百多天;

六亿年前,每昼夜是二十小时,一年四百四十天;

到现在的每昼夜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我们就必然惊讶于这无穷无尽的两秒钟所连接成的一根“时间杠杆”,终如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但毕竟撬动了宇宙中的一个庞然大球!

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风,没有空气震动,月球上是一个无声的世界。

几乎自“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起,就不断有“阴谋论”传出,美国国内外都有人质疑那个月球是假的,这不过是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沙漠或迪斯尼的电影厂景而已,月球表面的光影也是用电影射灯打出来的。进而,怀疑一切有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登陆月球的场面,都是美国航天局炮制的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局,用于掩饰在与前苏联的太空竞赛中自己已显得力不从心。

二十多年过去,直至1999年,著名的盖洛普公司对此进行民意调查,仍有6%的美国人怀疑“阿波罗登月”是否真正发生过。作为美国四大商业电视台中的老小——福克斯电视台(Fox Network)则声称,这个数目达到了20%。福克斯一向以宣扬怪力乱神招徕观众,其招牌节目是《X档案》,以揭露美国政府如何隐瞒对神秘现象的调查为主题。2001年2月15日,福克斯电视台播放了一个一小时的节目《阴谋论:我们登上月球了吗?》,通过采访一些“专家”,出示种种“证据”,仍坚称“阿波罗登月”是美国航天局在内华达州的沙漠里自编自演的一出闹剧。

倘若这事发生在中国,绝用不着官方制裁。作为二十世纪人类最为重大的科技成果之一,如此大扬国威,大长志气,竟被说成是狗皮倒灶,揣歪捏怪,老百姓也会群起而攻之,至少砸了这家电视台。美国航天局却迟迟不予理睬,于是“阴谋论”更振振有词了——

其“证据”之一,“阿波罗”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拍的照片,背景上都不见星星。月球没有大气遮掩,天空又是乌黑的,星星跑哪儿去了呢?

正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阳光不能散射,即使在白天,除了太阳周围,天空也是黑黝黝的,星星应该能被看见。但是登月时间都是在早晨,地平线被太阳照得很是明亮,银白色的宇航服反光也相当强烈。在对着宇航员拍照时,是对着白色的目标在白色背景下拍照,而且曝光时间很短,因此,天空中的星星不可能在照片上显影。

“证据”之二是,照片上物体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且长短不一,而太阳光照射物体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阴谋论”者想以此证明,由于月球表面只有太阳一个光源,而且不是近距离照射,所以另外一个光源必定来自布景用的射灯。

实际上,我们将三维物体照到二维平面上,从侧面看都会有所变形。再有,月球表面并不平坦,自然就形成不同长短的影子,这在地球上也是如此。

“阴谋论者”提出最著名的一个“证据”,就是航天员在月球插下的美国国旗,放手后星条旗仍摆动多时,这意味现场有风,也即是有空气,显示航天员身处在地球。

反驳者却以为,仔细看电视画面就能发现,那根旗杆是崩铝材制成的,呈L形。当阿姆斯特朗插旗时,扭动再加上旗杆本身弹性引起的震动,便造成了国旗的摆动。根据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在真空的环境中,因为没有空气的阻尼作用,旗子反而可以摆动多时而不停。

此外的“证据”,还可罗列种种。

但我们真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驳斥这“阴谋论”吗?其实,依一般的常识、简单的逻辑,即可反诘“阴谋论”者:

如果登月是个骗局,美国航天局何不见好就收,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着登月六次,就不怕走多了夜路总要撞上鬼?

就算NASN能把美国国内这三十万名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嘴巴给封住,又让大量新闻媒体、海军舰船吞下迷幻药,它还能买通国外的科学家一起来圆这个弥天大谎?

“阿波罗”六次登月在月球上安放了各种仪器。此后,这些仪器不仅为美国科学家所用,也为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服务。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科学家就曾合作,利用其中的激光反射镜,将地、月距离的测量精确到了英寸。再有,从月球上带回来的三百多公斤月球岩石,经过世界几十个国家数干个实验室的鉴定,其中也有欧阳自远的鉴定,其成分非常独特,在许多方面和地球岩石不同,只能来自月球。

还有一个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里,美苏两国冷战甚烈,苏联也有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探月。如果美国造假,苏联一定会发现,而且一定会借此大肆羞辱,但不管是前苏联,还是今天的俄罗斯,对这场“阴谋论”的争议一直保持着沉默。

月球上还没有液态水。最初几次的“阿波罗”登月,都未在月球表面发现任何水的踪迹。一位科学家曾断言,月球要比中国戈壁大沙漠干燥百万倍。据说,1994年美国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克莱门汀号”发现月球上有水冰。1998年,美国又发射了“月球勘探者号”,它以自己的躯体撞击月球,企图从月壤里溅出一些水分子或是水蒸气来,用以探测是不是有水,但遗憾的是这次撞击没有试验成功。

欧阳自远相信,如果月球上有水,肯定是分布在一些陨石坑里,它们处于永远照不着太阳的永久阴影区中。

月球表面能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有一百多度,若有水存在,一下就蒸发掉了。只有在一种环境下可以保存,即从来照不到太阳的永久阴影区,这些地方应是一些冰块和土搅合在一起。其来源是彗星,作为冰块和灰尘的结合体的彗星,一砸到月球表面,便砸得粉身碎骨,四处溅射,有些溅射到永久阴影区里,便永远保存了下来。在温度负一百五十度以下,甚至可以保存几十亿年。

欧阳自远以为,在这样的低温条件下,要把冰变成水,先得把土层刮起来,再加热、蒸馏、冷却,最后化成水蒸气使用,这不仅在技术上非常困难,经济上也肯定得不偿失。

因为没有天气变化,月球的面貌总是保持不变。亿万年间,长驱直入的太阳系小天体轰击着毫不设防的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和水的活动去风化和抚平,那些疮痍满目的陨石坑一直保持着碰撞时的模样。

有关月球的起源,是个十分古老的话题,至今天文学家们仍众说纷纭。但自十八世纪以来,可归纳为三种假说:

第一种是“同源说”,即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太阳星云凝聚形成太阳系时的“副产品”。

大约46亿年之前,太阳星云是一股直径约为240亿公里、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涡流,积蓄在我们现在所在的空间,并开始聚集。实际上,太阳星云的全部物质——99.9%的物质——都被用来形成了太阳。在剩下的飘浮物质当中,两颗微粒飘到很近的地方,被静电吸到一起,这是我们行星孕育的时刻。在整个初生的太阳系里,同样的情况正在发生。尘粒互相碰撞,构成越来越大的团块。最后,这些团块大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被称做微行星。随着这些微行星无休止地碰撞,它们或破裂,或分解,或在无休止而又随意的置换中重新合并,但每次碰撞都有一个赢家,有的赢家越来越大,最后主宰了它们运行的轨道。(《万物简史》)

据认为,与宇宙的演进速度比起来,这一切发生得相当快。从微粒簇拥一起,经过无休止的碰撞,呈现出一些零碎的、嶙峋的块体,到以那块“赢家”为中心渐渐地沾在一起,这犹如少女经过初潮的那一刻,光洁的胴体丰隆了,圆实了,最后变成一颗直径为几百公里的幼星,只需几万年的光阴。而分别形成地球、月球,也不会超过两亿年的时间。

如是说的话,地球与月球是“孪生兄弟”。

第二种是“分裂说”,即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仍处于熔融状态时,由于初始的地球快速自转,无数熔融状的物质被地球抛离出去,它们在碰撞、旋转中聚合、冷却,渐渐形成了一个绕地球转、也自转的球体——月球。

如是说的话,月球便是地球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