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3660400000021

第21章 陨石,无字的天书(1)

欧阳自远第一次接触到陨石,是在1958年。

1958年大炼钢铁时,在广西南丹的几个山头上发现有很多大铁块,当地人拿去炼铁,怎么烧也烧不化。恰巧有支地质队在那里,地质队员们感觉像是陨石,就弄了几块给欧阳自远。他把它们切开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陨石有非常漂亮的花纹,组成格子状。经过化学分析,格子的中间铁含量很高,格子的边上镍成分很高,他断定这是铁陨石。古代的武侠小说里,有一种特别锋利的剑,叫做玄铁剑,就是用铁陨石做的,传说这种宝剑永远不锈,而且削铁如泥。

后来考证,1516年6月(明正德十一年),广西南丹曾下过铁陨石雨。陨石分布在宽3公里、长10公里的带状区域内,因年代久远,多埋藏于地下。1958年因大炼钢铁而被挖掘出来,政府和科研机构先后回收了其中的9.5吨标本。

1960年,一条耀眼的火龙,伴着恍若雷鸣的隆隆声从天而降,落在了中苏边境内蒙古一侧。当地的边防军发现这像是一块石头,没有爆炸,但外形被烧得黑乎乎的。此时中苏紧张关系已开始表面化,又落在边境地区,当地人意见不一:有以为是苏联发射过来的某种新式武器的弹片,有以为是哪种武器上掉下来的零件,或者还是天外什么神秘的东西?

后来,送到欧阳自远那里,他一看,再摸了摸,便肯定这是块陨石,让当地人脑袋里绷得紧紧的那根弦立马松了下来……

1974年,在河北省藁城县商朝的墓葬中,发现了两件叫钺的古代兵器,钺是用青铜打造的,它的顶端镶有一块生锈的铁片。商朝的时候难道就能够炼铁了吗?如果能证实这块铁是人工冶炼的,那么,中国的冶铁历史将提前一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分期也将重新改写。

惊喜之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先生有点怀疑,他找到地质所的刘东生先生问:这有没有可能是铁陨石?这位对我国黄土演化史研究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黄土之父”的老院士告诉他,目前国内研究陨石的只有欧阳自远,这个结论只能找这个年轻人做。

那年,欧阳自远只有二十九岁,他从钺上切了一点点样品做分析,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铁片是八面体铁陨石经锻打后制成的刀刃。现在这两件钺还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陨石,这些在宇宙中四处游荡的小家伙,因其奇特与神秘,数千年来一直为人类所关注。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流星和陨石的记载,《春秋》记载了公元前645年12月24日在今河南商丘县城北的一次陨石降落: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戌申朔,陨石于宋五”,即落下了五块陨石。《左传》则记录为“十六年春,陨石于宋,陨星也”。

这是被确认的世界上有关陨石的最早记录,比欧洲人认识这一点要早两千多年。

有人统计,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确认的陨石事件有365次。

太阳系原有九大行星,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对于这场天文学界跨越两个世纪的争议,在2006年8月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上画上了句号。

根据这次大会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按照这个定义,太阳系行星只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游走于太阳系边缘的冥王星,就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即通常说的小行星。

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就散落着难以计数的小行星。之所以说难以计数,是科学界认为这个数字很可能不少于十亿颗。从十九世纪的第一天起,一个名叫朱塞比·皮齐亚的意大利人发现了两颗日后被命名为谷神星和智神星的小行星,到二十世纪初,只有约26000颗小行星得到命名与确认——其中半数是在这几年里完成的。这意味着对小行星确认的任务,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此外,地球附近的宇宙空间,也有许多岩质物体,小的桌面般大,大的像座山。这些星际物质都按照一定的速度和轨道运行。当轨道特殊一点的个别小行星或星际物质接近地球,有时会进入大气层,与大气发生剧烈的撞击、摩擦,生热、燃烧、发光,这就是人们看到的流星。

大多数流星在距离地面120公里以下的高空开始燃烧,体积小的在离地面几十公里处已烧成灰烬。少数体积大的,由于受空气阻力的影响,速度越来越慢地陨落,这种落到地面上来的流星的残余部分,就是陨星,或叫陨石。

每年陨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很多,有天文学家估计大约有7万吨,数量有几千块。要是能拢成一堆,绝对是座巍巍大岭,但若是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在整个地球上,看起来便微乎其微。而且,陨石大多数体积很小,又大都降落到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和人迹罕至的丛林、荒漠,实际能够发现的陨石极少。期待目击陨落过程,也如除看电视剧以外,时下企图在日常生活中当场生擒赤裸裸的权钱交易。

陨星的降落有声有色。

陨石通常以每小时7万公里左右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陨星体前方空气被高度压缩,这种打气筒效应对陨星体产生强大阻力,所产生的隆隆作响的冲击波声震,甚至可以为地震仪器所记录;不仅如此,它还导致压缩空气骤然升至万余摄氏度,比太阳表面的6000余摄氏度还要高出许多,陨星体本身也被空气加热到上千摄氏度,表面离子化形成高光度火球,甚至在日光下都可以见到。

有时,最初以数倍音速下落的陨星体,在热胀冷缩和空气拍击的作用下会发生爆裂,甚至形成蔚为壮观的陨石雨。

有学者认为,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女娲补天神话的精彩描述,当是古人眼里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的全过程——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这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

“火炼炎而不灭”,则是巨大撞击、爆炸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

“水浩洋而不息”,意味着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才会形成大量的地表水。

《淮南子·览冥训》是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西汉年间,此时的河北省一带叫冀州。这几句话所描述的,可能就是一次陨石雨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在河北平原地区中西部,即从任丘、河间向西偏北方向,直到完县、满城,存在大量碟形洼地,这像是遭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并形成了以白洋淀水系为主的小流域区。如果这一撞击事件真实地发生过,那它就是神话“女娲补天”的事实基础。

陨石表面一般都有深褐色的硬壳,这是在高温下熔化以后,又在速度降低时逐渐冷却形成的。陨石表面的另一个特征是,有许多像河蚌壳形状的小坑,这是它与空气摩擦燃烧后的痕迹,科学术语叫做“气印”。人们可以根据凹痕的形状,判断出这颗陨石是朝哪个方向飞行的。

根据陨石所含的成分,可以分为三类,即:铁陨石、石铁陨石和石陨石。这是根据陨石中铁镍含量自低而高界定区分的。而陨石中绝大部分(92%以上)含有球粒,它们的来源最为古老,是从原始太阳星云中直接凝聚出来的产物,现在最古老的样品与地球有同样的年龄。

对陨石的化学分析表明,形成陨石的近百种化学元素同组成太阳、地球、月球等太阳系天体的化学元素是相同的。陨石中已发现几十种非常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像氨基酸、卟啉、烷烃等等。虽然在陨石里它们仅仅是有机化合物,还没有形成具有新陈代谢能力的生命,甚至也没有形成蛋白质。蛋白质若具有生命活动能力,就已经成为最初始的生命了。但值得人们去思索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构成地球生命的演化是不是起过作用呢?

这些有机化合物是组成生命的最基础的链条,假如把这些链条串起来,很可能就有生命的诞生,地球本身也就用不着再从简单的碳、氢、氧那么一个一个原子、分子地搭上去,最后搭成一个无比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犹如一块一块的砖都有了,砌起来就可以造屋,不需要再去取泥土来烧砖了,陨石就是这一块块“砖”。

至今在科学界,关于生命的起源是地球独立担当的,还是陨石做过“摇篮”,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陨石如一部无字的天书,孤独地游荡在外太空,写下了太阳系的演化,记录着原始太阳星云的形成、小行星相互撞击事件以及行星的演化线索,堪称太阳系最古老的标本,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可以举一个例子。倘若说陨石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还仅仅是一个设想,那么,陨石对于探求地球的年龄,则提供了一个确证。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科学家们要测定事物的年龄,最远只能达到埃及的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年左右。此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拉德·利比发明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这种方法,基于以下认识:生物体主要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生物体与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碳进行交换,达到平衡。碳元素则由三种同位素构成,即碳—12,碳—13,碳—14。碳—14是放射性的同位素,生物体一死亡,它与外界环境的碳交换立即停止,其体内固有的碳—14按稳定的速度开始衰变。通过确定某种特定的碳样的衰变程度,就能够有效地锁定一个生物体死亡的年代。因此,威拉德·利比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奖。

但碳—14年代测定法只适用于年代不超过四万年左右的生物体,而且还根本无法测定岩石这样的无机物质的年代。对于测定岩石的年代,犹如期待岩石上开出一片美丽的花朵,世界上的科学家几乎人人不抱希望。

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叫阿瑟·霍姆斯,是英国达勒姆大学地质系的教授。他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前人已经解决了,即有的原子以一种可以预测的比率从一种同位素衰变成另一种同位素,这一过程便像中国古代的沙漏一样,能够用来记录时间。霍姆斯的贡献在于,他以测定铀衰变为铅的比率来测定岩石的年代,从而期待测出地球的年龄。

他使用的设备只是一台校方提供的简易的加法机。通过这台机子的计算,在1946年,他颇为坚决又有些迟疑地宣布,地球至少已经存在30亿年,或许很可能还要长。但同行中,有些人视为天方夜谭,拒不承认这一成果;有些人赞赏他的方法,却以为他得出的不是地球的年龄,而只是组成地球的岩石或矿物的年龄。

1948年起,先是在芝加哥大学,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一个叫彼得森的美国科学家在无菌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七年,继续研究着这一项目。他有了比起霍姆斯更深入的想法——

测定地球年龄的问题在于,你需要有极其古老的岩石,内有含铅和铀的晶体,其古老程度几乎与这颗行星一样——要是岩石年轻得多,测定出来的年龄显然会比较年轻,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真正古老的岩石在地球上是很难找得着的。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实际上,要等到太空时代,才可能有人貌似有理地说明地球上古老岩石的去向,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最后,他突然聪明地想到,他可以利用地球之外的岩石,从而绕开缺少古老岩石的问题。他把注意力转向陨石。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个很有远见的假设,结果证明非常正确,即许多陨石实际上是太阳系早期留下来的建筑材料,因此多少保留着原始的内部化学结构。测定了这些四处游荡的岩石的年代,你也就(接近于)测定了地球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