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邂逅大师
3657400000046

第46章 将军作曲家的乡情

--记傅庚辰

提起傅庚辰将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熟悉,但要说到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和《红星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并且张口即唱,一唱就情不自禁。“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那优美激越的曲调,明快清新的节奏,不知打动和感动了多少个听众和观众。记得《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放映时还是中国政治乍暖还寒的季节,经过10年百花凋零的严冬,中国人的听觉几乎麻木了,一曲“小小的竹排”好像是来自天堂的“春之声”,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精神一振,侧耳倾听,激动不已。接着“小小竹排”和那首“红星闪闪放光彩”成了最普及的群众歌曲,大人唱、小孩儿唱;台上唱,台下也唱,令现在的所有通俗歌曲都望尘莫及。这是中国音乐史上值得记忆的一段佳话。

其实,《闪闪的红星》中的这几首插曲只是傅庚辰同志创作的37部电影音乐、22部电视音乐、十几部歌舞剧和700多首歌曲中很普通的片断。他创作的歌曲精品不胜枚举,电影《地道战》的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其普及率并不低于“小小竹排”。还有《雷锋,我们的战友》、《歌唱大别山》,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长征》,纪念周总理的《请允许》,为叶剑英诗词谱曲的《八十抒怀》等,也为许多人熟知。

也许傅庚辰的贡献不仅因为他是一位部队作曲家,还因为他是部队文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者。他1948年参军,先后在东北文工团、志愿军歌舞团、八一电影制片厂、总政歌舞团从事过音乐创作,还担任过总政歌舞团团长和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他是中国仅有的几位从事文艺工作的解放军少将之一。作为国际上有声望的作曲家,他还担任过著名的索波特世界歌曲节评委。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整整50年后,傅将军回到了梦牵魂绕的这片养育他的黑土地。8月,是黑龙江最美好的季节,作为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的傅庚辰,陪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一行来黑龙江考察农村文化工作。我有幸与他们同行,从哈尔滨出发,经佳木斯,进入三江平原腹地,领略了北大荒的壮美;然后又逆江而上,由同江到富锦,又穿过小兴安岭,到达红松之乡。一路上,张副主席及傅庚辰、于洋、王世光、王铁成、毕克官、李羚、李文珊、程道喜委员无不对北疆山河的壮美富饶,黑土文化的神奇丰厚,黑龙江人的质朴热情而感慨万端。而对这片土地最动心动情的是傅将军。他说哈尔滨这座充满艺术的城市是他的发祥地。小小少年,他告别家乡双城,来到这里学习艺术。13岁,他在这里参加了解放军的文工团,当时住在南岗河沟街的一座旧房子里,在铺满稻草的大通铺上和共和国未来的艺术家们做着金色的梦。今天他站在松花江畔,凝视着静静流淌的江水,久久不肯离去。他说,松花江是我的生命之河。汽车在城市通往乡村的大道上奔驰,他望着窗外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玉米,想起了那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和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他心中永远永远不变的主旋律,而后他写出那么多音乐作品,都是这个旋律的变奏和副歌。

进入北大荒的路十分颠簸。大家说,我们一路经过了三个城市--“纽约”、“伦敦”和“札幌”。可一看到北大荒人在沉睡万年的荒原上开出的那一眼望不到边际丰收在望的田野,所有人把一路的辛劳都忘却了。在兴奋地观看了飞机在万亩豆田上喷洒农药后,我们来到勤得利农场的小学校参观。这是位于祖国东北角,紧靠黑龙江畔,人迹罕见的边塞小学,它第一次迎来了这么尊贵的客人,已经放假的学生从十里或几十里的家里,赶回学校,穿上节日的盛装,打起队鼓,列队欢迎我们。当穿过山花和真诚的笑脸编织成的队伍时,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流下了热泪。他们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他们的爷爷--十万转业官兵在这片荒原上建起了一个个农场;他们的父辈--转业官兵的后代和百万知青又使这里成了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人“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精神,让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心潮难平。特别让大家欣慰的是北大荒的孩子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设备齐全的电脑教室,让许多大城市的学校相形见绌。更让大家惊叹的是孩子们当场创作的美术作品和演出的文艺节目水准之高。

“北大荒不仅是国家的粮食基地,也会成为文艺人才的基地。”

“第三代北大荒人会给北大荒装上现代化的翅膀。”

这是远方客人由衷的祝愿。张思卿副主席当即挥笔为这所小学题词:“建设北大荒,希望在教育。”其他委员也纷纷留下墨宝。

当小学校的刘桂云校长和几位青年教师知道衣着朴素的仁厚长者就是他们敬重的作曲家傅庚辰将军时,马上热情地把他围住,试探着请求傅将军为他们谱一首校歌。刘校长说:傅将军为扬州中学写了一首校歌,是胡乔木同志作词的,我们都会唱,非常喜欢。无论多大的作曲家,要完成一篇“命题作文”,都是很不容易的,可傅将军还是爽快地答应为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写校歌。因为他太爱北大荒,太爱北大荒的孩子了。急不可待的刘校长连夜把她写好的歌词送到了招待所。傅庚辰不顾一天的奔波劳累,逐词逐句帮助她推敲歌词,认真提出修改意见。他说,你把歌词修改好,快寄到北京,我以最快的速度写完,马上给你们寄回去。

送走刘校长,又研究完明天的行程,已是深夜时分。北大荒之夜静谧而温馨。而傅庚辰辗转反侧,难已成眠。他的眼前一会儿浮现北大荒那广阔的原野,一会儿浮现那座美丽的学校,一会儿浮现孩子们真诚的笑脸和老师们期待的目光。朦胧中他觉得窗外射进一缕霞光,这里的太阳出得这么早啊!大概因为这里是祖国的最东方!他的脑中突然涌现出两句词:“在祖国的最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学堂。”然后一股动听的旋律从他的心底升起。他马上披衣下床,草草地写下歌词和曲谱。当他推开窗子时,仿佛看见绿茵茵的草地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迎着朝霞,北大荒的孩子在唱着自己的新校歌:

“在祖国最东方,

有一所美丽的学堂,

我们从这里开始,

去实现美好的理想……”

那歌声在天间久久回荡。

在和勤得利农场的同志们告别时,傅庚辰把这首新校歌交给了刘桂云校长。他为这首很简单的校歌写出了很复杂的曲谱。对哪句领唱、哪句合唱和如何配器都作了交待。大喜过望的刘桂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她看到重写的歌词上署着自己的名字,坚决要求换上傅将军的名字。在争执中,她流下了眼泪。傅庚辰终于作出一点让步,在刘桂云的名后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字写得不大,但很耀眼。

在和黑龙江的朋友告别的联欢会上,考察团的艺术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于洋以他浑厚深沉的声音朗诵一首长诗;王铁成模仿周总理朗读了《政府工作报告》;李羚惟妙惟肖地讲了一个故事;王世光演唱了他自己创作的《长江之歌》;而傅庚辰则唱了他刚刚完成的《勤得利第一小学校歌》。他唱得很动情,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分手时分,傅庚辰赠送我一本他最近出版的歌曲集《啊,红星》。他在书的前言中写到:

“一个著作人要想掩饰他对生活、时代、信仰的情感是不可能的。他的作品是好是坏是真是假,对人民有益还是有损都将受到人民和生活的检验。诚挚于人生,执著于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献出忠诚,这是我在歌集出版时的心里话。”

这是一位人民艺术家的人生自白,对于同是文化人的我们,教益是深刻的。

(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