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邂逅大师
3657400000023

第23章 哈罗,富兰克林

费城人引以为自豪的,不仅是因为这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还因为这里产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就是美国18世纪与华盛顿齐名的富兰克林。费城人敬重富兰克林,不仅是因为他以无穷的精力与对进步的信念,将费城从一个小市镇改变为美国社会最进步的城市。各种各类的社区计划,由铺设街道,修理街灯到费城的第一所医院,都可以追溯到他的贡献,还因为他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人类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富兰克林一样无愧自己名字上的头衔: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哲学家、作家、外交家。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赞扬富兰克林的话,最生动地概括了他的贡献:“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

参观完国家独立历史公园,汤姆逊领着我们来到富兰克林的故居。说来令我汗颜,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只知道这位富老先生是一位关于电的发明家,他那高领卷发、宽大额头的形象,我只是在中学的物理课本上看到,淘气的我,还为老先生加了两撇胡子。被称为“富兰克林阁”的故居并不显赫,一栋三层的砖制坡顶的小楼,楼面保持砖的红色,窗框都刷成白色,看上去很雅致。二楼的窗下有带栏杆的凉台,一楼有一个不宽的门洞,门口的路灯很古老,古老得使我们想起,昏黄的灯光下,跑着带铃响的马车。这楼房的上面二层是富兰克林一家的寓所,一楼是一个小印刷厂,院子里有一个地下博物馆,一个古老的邮局,还有一个建筑展览馆。

热情的汤姆逊,通过翻译吴小姐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富兰克林的故事。1706年1月17日,波斯顿的一个贫寒人家,诞生了第8个孩子,他的第一声啼哭并不动人。家境不佳,使这个孩子只上了两年学。为了生计,他10岁开始学制蜡,后来又学印刷。1723年因为难以忍受哥哥对他的蛮横,而跑到费城,在一家小印刷厂当工人。第二年,他又飘洋过海,跑到英国伦敦,在一家印刷厂当师傅。两年之后,他又回到费城,自己办了一家印刷厂。这便是富兰克林早年的经历,他不甘忍受贫穷的命运,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创造新的生活。

汤姆逊领着我们走进富兰克林创办的印刷厂,这实际是个小作坊。汤姆逊戴上围裙,当场给我们表演富兰克林的印刷术。其工艺和中国的活版印刷大体相同。差异很大的东西方文化,其表现形式却是十分相近的。就印刷术而言,中国要比西方早许多年。汤姆逊拿起两个像拳击手套样的皮袋,在上面粘了油墨,然后把油墨拍匀,再在已排好的活版上按了按,上面铺上一张纸,用胶轮一滚,把纸揭下来,便是一张印刷品了。

汤姆逊说,富兰克林1730年开始担任宾夕法尼亚报的发行人,后来又以“拙笔理查德”的笔名,出版了一套年鉴,每期一万册,里面还印了许多格言,在整个殖民地乃至欧洲广为流传。这大概就是富兰克林早期的文学活动。这许多格言多是鼓吹自由和民主的。科学和民主是一对孪生姐妹,做为科学家的富兰克林,更知道民主的重要。文化和知识才是改变人命运的最大有效的力量。这是富兰克林从自身经历获得的体验,他要改变的决不仅是自己一下人的命运。

在创办印刷出版行业有些收益之后,他积极倡导和资助文化教育事业。1741年他创办了费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接着又创办了费城的第一个学术组织“北美哲学学会”、费城的第一所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期间他还兴办了费城的第一家医院,第一家保险公司。广泛的社会活动并没有影响富兰克林潜心于科学的研究和发明。这得益于他勤奋,更得益于他的天才。1740年他发明了热效益很高的富兰克林炉,可使燃烧的木材节省四分之三,而热量却增加了一倍,这相当于一次能源革命,保护了那一片片的大森林。他又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静电荷存在于绝缘体上,提出正负电荷、导体、电池、电容、电击等电子学的基本概念。1751年他发表的《电学实验与观察》的论文,引起世界科学界的轰动,因此奠定了富兰克林做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地位。

在故居的地下博物馆里,我们看到墙上一幅油画,富兰克林正用风筝接收雷电的试验,峡谷中电闪雷鸣,富兰克林银发飘拂,空中有带翅膀的小天使和风筝一起飞翔,整个画面充满魔幻神秘的气氛。在科学刚刚起动的美国18世纪,富兰克林在美国人心里还像一位神。富兰克林不是神,他是以生命为赌注来做雷电试验的,他因此获英国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章。并不是所有的发明都有危险。汤姆逊给我们表演了富兰克林发明的一种乐器,一个圆轴上串接了许多大小厚薄不同的玻璃盘子,用脚踏动圆轴,用蘸了水的手指抚摸旋转的盘子,便发出优美的音响,手指在不同的盘子上变换,便奏出一首乐曲。我们不禁拍手叫绝。汤姆逊笑着说,这是富兰克林为他的女儿制造的玩具。他的许多重大发明的最初动因,就是为孩子制造玩具。浪漫的童心,对奇异古怪的兴趣,不着边际的幻想,这大概是伟大发明家、科学家的基本性格。

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很投入地参与了政治,他从政的原因是想争取政府对他从事的科学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支持。从1737年担任费城的邮政局长开始,他担任公职40年,基本是宾夕法尼亚的民间领袖,因为他的无所不知和举世无双的国际声望及对公共事业的赤诚之心,不想成为政治家却成了大政治家。他是美国争取独立和自由的勇士。从1775年开始,他一次又一次地跨过大西洋,出使伦敦,游说英国政府解除对殖民地的控制。1775年4月,他出席了第二次大陆会议,作为五人小组成员之一,和杰斐逊一起起草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立宣言”。在美英交战的关键时刻,他又出使巴黎,说服法国国王支持美国革命,结果争得大量的贷款和兵援。英国战败后,八十高龄的富兰克林又作为全权代表去伦敦和英国签订合约。富兰克林荣归费城后,又参与了美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并积极支持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在富兰克林故居的后院有一个不大的花园,树木葱茏,花草如锦似绣。当年富兰克林经常挽着妻子在园中的小径上散步。可惜,作为外交家,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伦敦和巴黎度过的。在落叶纷飞的季节,他的妻子孤独地走在小径上,时常坐在长椅上,一遍遍地翻看富兰克林的海外飞鸿,不禁黯然神伤,热泪长流。

如今人去园在,树木还是那么葱茏,花草还是那么绚丽,在富兰克林和妻子走过的小径上铺着一块块石板,那石板上刻着一行行的字。吴小姐说,那是富兰克林当年写给妻子信的节选。她翻译了几句,都是主人对妻子的赞美和怀恋之情的表达,竟像年轻人一样的情意绵绵。吴小姐翻译的话,用一句中国宋词便全概括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们在这充满温馨的人情味的小园徜徉许久。

美国人很会制造人情味,这也许是许多人愿意往美国跑的原因之一吧。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途,那一天下着绵绵的春雨。费城人倾城而出,为他们最尊敬的人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然后让他长眠在费城的一片宁静的墓地里。这之后,他们完好在保存了他的故居,并且逐步把它建立成一个现代化的伟人博物馆。在这里你看到了富兰克林生活和工作遗迹,还可以看到他最初开创的事业,也可以看到他的感情世界,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音容笑貌。每一个参观者,都可以和富兰克林对话,请他为你解释人生的困惑。在博物馆的一个大厅里,摆着许多电视机,你坐在电视机旁,按动面前的各种电纽,电视机上就出现富兰克林的语录--对你询问问题的回答。你耳边同时听起富兰克林苍老而亲切的话语。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富兰克林,你便到另一个大厅,那里摆着许多电话,每一部电话旁都有电话号码薄,安着其中的号码,你就可以一个名人通话,他会告诉你,他对富兰克林的评价。汤姆逊帮助我们打通了法国人杜尔哥的电话,“他”便说出了:“他从空中抓住了雷电,从****手里夺回了权利。”

富兰克林和费城人同在,和美国人同在,因为他们需要他,他是他们的“上帝”。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不乏富兰克林这样的伟人,中国人崇敬他们,需要他们,却没有为他们建设一个和“富兰克林阁”一样好的博物馆。带着自己的遗憾,我们告别了富兰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