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的故事
3652100000029

第29章 青春永恒

五十年代有部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曾风靡中国,许多激情燃烧的青年女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到偏远的山村当一名受孩子们欢迎的教师。所以当年百万知青下乡北大荒,当老师是女知青们最胜任愉快的职业了。她们用自己的青春支撑起那严寒的季节里就要荒芜的教育事业。我一时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女知青当过老师,但可以肯定那时每个农村和农场生产队的学校里都有她们美丽的身影。现在她们培养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可她们却在这片土地上人迹罕见了。难道她们和自己的青春年华一起消逝了吗?

最近,我来到地处黑龙江畔的逊克县,也就是当年金训华下乡的地方,寻找当过“乡村女教师”的知青。县里说,当年大概的上百知青当老师,现在只有一人还留在逊克了,她叫陈家敏。有人说她还在西地营子当小学老师,有人说已调到干岔子中心校了。正好从黑河到逊克路过西地营子,我们打听路边的老乡。

“知道,陈家敏,模范教师,早就调到干岔子中心校了!”

他热情地为我们指路,我们乘车一路向十几里路外的干岔子乡奔去。中心校大院很宽阔,教室是一栋栋的红砖房,值班的老师说,学校放假了,陈老师回西地营子了。她帮我们打通了家里的电话,证实她确实在家。我们怕她已回了上海。我们的车掉头又向西地营子返。这是一个不大的村落,红砖房和茅草房混杂,房前屋后都是浓郁的菜园。有一人家正在盖房,砖墙已砌起,院里忙着许多帮工。一位妇女迎着我们走过来,她正在给帮自家盖房子的乡亲们做饭,刚擦过的手上还有水渍。

“我就是陈家敏,欢迎了,欢迎了!”她乐合合地招呼着我们,领我们进了她家的里屋,坐在了坑上。屋里比一般农家干净许多。家敏的穿着和村里的妇女没什么两样,只是背有些驼,眼睛还是很有神彩。抬头看到她和丈夫三十多年前结婚的照片,不仅感叹岁月的无情!当时他们都是那样的年轻!

“你家的邱石良比你漂亮!”我和家敏开着玩笑。

她说:“你看现在是个小老头了,没别的优点,就是人老实!”

我问起她一个上海泸湾区中学生怎么爱上了一个本地户。她说,当时我选对象的原则是不仅对我好还要对别人好。我们一起在队里干活,我看他很耿直,有正义感,干什么活也不打怵,对乡亲都挺好,就喜欢上他了。结果我妈坚决反对,又派在尾山农场下乡的哥哥来我们村对他进行“考察”,给做了一个好“鉴定”,我们才处对象的。后来全村的人推荐我去上黑河师范读书,他怕我飞了,不想让我去,想和我早点结婚,在家当贤妻良母孝敬公婆。我说,当好媳妇是我的义务,当一个好老师是我的使命!毕业后,我就回到村里当了老师。逊克有15个知青去黑河学习,只有我一个人回来了。

当时西地营小学只有两个老师,连个固定的校舍都没有,有时在破茅草房,有时在仓库,可一点也没有耽误她们给孩子们上课。陈家敏进行的是三组复式的教学,人少年级多,她把每个孩子都放在心上,自己设计教程,积极探索适合山村孩子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当老师的第一年期期未,她教的三个班级,教学成绩在全乡获得两个第一,一个第三。陈家敏在西地营子小学执教的12年中,教学成绩从没下过全乡前三名。

提起陈家敏,逊克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不仅因为她创造了许多适合乡村教育的方法和突出的教学成绩,更让人感动的是她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心,是她做为人民教师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村里有一个叫张玉荣的女孩儿,家里很穷,因为营养不良从小大骨节,6岁的时候又被马爬犁压过,从此走路只靠拄着小棍一步步地挪。为了让小玉荣不失学,家敏每天到家来背她,风雨无阻。有一次下了大雨,木桥上的水没过了脚面,家敏不小心一脚踩空,她们两一起跌到了水里。那孩子大哭,不是自己痛而是心疼老师。后来天不好,要下雨下雪,陈老师就让玉荣住在自己家里,趁机为这个孩子做点好吃的,还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她穿。玉荣也不清楚陈老师为她交过多少学费和书本费,反正没有陈老师的帮助,她的书一天也读不了。在陈老师的感动下,同学们成立了一个“接送小组”,天天帮助玉荣和他们一起到学校学习,她在老师和同学的背上度过了五年难忘的岁月!

说到陈老师对张玉荣的关爱,她说,其实玉荣也是我的老师,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人生的坚强!这孩子克服那么多的困难在我们学校读完了小学,后来又到逊克读了几年初中,最后嫁给一个修鞋的残疾人。我每次到逊克开会或办事,都到她家看一看,每次都看到她在读书学习,她说有了文化,我活得也有意义了。后来因为生小孩儿她身体垮了,再也起不来了。她还是每天都躺在床上看书。为了不拖累丈夫,她离婚又回到了西地营子。陈老师经常去看她,她还是手不释卷。临终前,玉荣让妈妈给她穿上了一身红衣服,她对守在自己身旁的陈老师说:“老师,你看我漂亮吗?”陈老师说:“你真的很漂亮!”她说:“陈老师,因为你给了我文化知识,我这辈子没白活!老师呀!让我谢谢你吧!”说着她向陈老师伸过手来,那手渐渐地凉了,陈老师泪流满面……

1988年,教学业绩突出的陈家敏被调到干岔子乡中心校当教导主任,主管全乡9所小学的业务工作。从此人们看到陈家敏骑着那辆破“永久”自行车奔跑在横贯全乡100余里的山路上,在全乡每一所小学的课堂上、教研室里你都看到她淡淡的身影,听到她朗朗笑声。这期间在上海退休的父亲召唤她回家接班;在上海大学毕业,已在上海当上珠宝设计师的女儿国英召唤母亲和父亲回上海全家团聚。可是她还是舍不得那些孩子,舍不得她热爱了一生的事业,当然更舍不得西地营子这个惨淡经营了三十多年的家,她说:“这是咱们的大本营,我给你们守着!”

已经在吉林大学成教学院学了两年汽车检测专业的儿子国江的毅然归来,让陈家敏更坚定了“扎根边疆”的决心!儿子说:“在城里干啥都没意思,我要回来和我爸一起种地!”我们见到了这位英俊健壮的小伙子,他对黑土地如此眷恋,让我们很吃惊!

“这新盖的房子,是准备给儿子娶媳妇吧?”我问。陈老师两口子都乐了。

我说:“等着抱孙子吧!那可能是你们的最幸福的时刻!”

陈家敏说:“每年过年,我的学生来看我,那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她说,这些年她的学生有十几个考上了大学,在县里在乡里当干部的更多,有的就是当农民,也是好样的,日子也过得不错。

说起这些,陈家敏满面春风,显得很年轻!看来,献身伟大事业的人,他们的青春和事业一样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