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一句话:你受到了周围环境的暗示,不知不觉也会产生了与之相应的行为与心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接受着外界的暗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广告的影像、声音都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人们看电视时,都是东看看西看看,是一种无意的行为。在无意中,人们缺乏警觉性,这些广告信息会悄悄地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
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你的购买倾向。比如,当你对两个品牌的东西拿不定主意时,多半会选择那已经进入潜意识中的品牌。而当我们回到家,再注意到当初的选择时,就会感到莫名其妙。这就是很多人经常会乱买东西的一个原因。
利用人们这种普遍的受暗示的心理特性,许多广告商都会提前为即将上市的商品做广告。因为他们知道,即使目前人们不会马上用到他的商品,但有一天用到的时候,这种暗示就会影响人的购买倾向。
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能够如果利用暗示的这种积极的特性,不仅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美好,而且还能解决很情绪及生活方面的难题。
1.解决拖延行为
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一项必须完成的活动时,不能立刻、持久投入,而是从事与之无关活动的一种行为现象。它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对拖延现象稍加深究,我们能够发现大多拖延行为都出于拖延者不着边际的幻想,由于对活动有过高的焦虑水平,产生消极情绪将外部困难夸大,而意志力又相对薄弱,不足以克服困难所以产生拖延行为。它是人们逃避现实的心理工具。从本质上来说是自己骗自己的把戏,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消极暗示。
如果巧用心理暗示来解决这一问题?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位家长,这时你要先让你的孩子了解拖延行为的本质是自欺欺人,而且有时候这种行为非常的隐蔽,几乎没有人怀疑自己在欺骗自己。让你的孩子意识到自身拖延行为的存在极其危害,知道要成功就要当机立断行动。指导孩子进行心理暗示,纵有千万条理由叫你,心中也要默念“且慢,还要首先做……”
除此之外,你还要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向他介绍理智、转移、幽默、宣泄、升华、自控等调控情绪的方法,使他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逐渐地减少拖延行为。
2.解决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自卑也是一种消极的暗示。自卑行为常见能力自卑和相貌自卑。
能力自卑的人否定自己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技不如别人,遇到事情唯唯诺诺,怕作不好,没有十足把握就不做。相貌自卑的人总认为自己某个地方长得不好看,有的人对自己的相貌“横挑鼻子竖挑眼”,为某个部位不好看而觉得无“脸”见人,为此,心中总升起一阵阵的惆怅……
一个人若被自卑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积极的暗示让自己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
如果是因为相貌自卑,我们可以先确立良好的“自我意向”,对自己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悦纳,即以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并设法消除各种附加于上的“不良信息”,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只有在心理上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欢自己,让自己透出生机勃勃的青春美来。
3.解决肥胖问题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最后放弃了自己减肥计划的女性说:“我太懒了,不愿锻炼”或者“我缺乏自制力,没法执行饮食控制计划”。这些消极的自我暗示给她们一种负面的心理影响。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是很有作用的,尤其对于那些由于肥胖而自卑、不太合群的人。比如说,你是一个肥胖者,已在实施减肥,你不妨以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是一个苗条、健康、强壮、精力充沛的女人。”我们不说希望我变成这样的人,而是用肯定的话说,好像梦想已经实现。这样的积极心理暗示会极大地促进我们有兴趣地每天进行单调的练习或忍受一些痛苦。
4.解决考生情绪问题
在高考时,减少失误,没有失误,甚至是超常发挥,是每个考生及家长都希望的事。高考,不仅是智力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考试需要有心理暗示,那什么样的心理暗示可以让我们达到心理流畅的状态呢?
一般来说,语言暗示是最常用的心理暗示方法。考前,自己可以给自己打气:“我能行,我一定能考上”,“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一种“我能行”的强烈暗示,一种激励。
我们还可以进行动作暗示,比如说,在做题做不下去的时候,为了使自己能够定下心来,可以做个动作,比如说祈祷或别的动作,给自己一套暗示的动作,使自己达到一种特别的心理流畅状态。
为了保持心情平静,你还可以使用情景暗示,如你想像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或最向往的情形同,这样心情可以马上平静下来。
5.解决儿童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心理暗示法在人们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解决儿童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一般来说,3~12岁的孩子最适合用心理暗示技术来治疗心理问题。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天生好奇,想像力丰富,有能力接受多元价值观念,改变固有观念,不像成人那么有偏见。此时使用心理暗示技术,可以很好地治疗孩子的学习障碍、自卑问题。
此外,心理暗示法对治疗像吸手指、咬指甲、尿床、口吃等问题以及手术前的焦虑、牙痛、慢性病、皮肤病、癌症等问题都有一定的疗效。
当然,暗示功能的潜力不可估量,但具体效能要和个人特点相结合,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