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十大恶人之首
3631900000004

第4章 太医院

“吃!皇后,这个,这个。”崇祯一连夹住俩块鸡肉和一分猪肉到周皇后碗中。

“谢皇上,够了,皇上你自个儿也多吃点!”

“来、来俩位爱妃你们也多吃点!”崇祯看到田贵妃嘟起嘴在那像是生闷气的样子,不由的也给俩位妃子夹上几块肉。

“家和万事兴,你们放心朕绝对会一碗水端平!”崇祯再次提点到。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就在此中,也是如今的御药房所在。太医院,古代医疗机构名称,是专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医政及医疗保健组织。太医院的最高长官是太医院提点(正五品),下设使,副使,判官等,“掌诸医药,总判院事。”此外,太医院中还设管勾主管医学教育,另还设有各种名称的太医和医官。而在这之前崇祯早已经传话让这些人把相关负责人叫来这圣济殿之中,等待他。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崇祯步入圣济殿之中,坐在上首。看着下边的这些皇帝御用太医,要提高医疗水平,他还真是个门外汉,还真不知道从何下手。不过他却是听说过一句话,古代医学就是试出来的,现代医学呢?有客观的,是以医学基础精密仪器进行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西医的长处在于高尖的精密仪器为诊断,绝妙的手术技艺能换心换脑,具有毁灭性的化学药物能较易地杀死真菌。中医的智慧是巧妙的跟着机体的感觉走,当身体不舒服时,就知道是机体的察觉功能和愈病功能都在起作用,医者再通过一定的辨证论治,就可知道病属何属性,选择机体所需的何种能量给予何种适当的药物。

想要发展西医,崇祯自信自己没有那个能力,也无从教导,只能以后慢慢引导了,像细菌、细胞、病毒、分子、器官、组织、蛋白质、脂肪、肌肉、胆固朜这些个现代医学基本概念,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何况这些人。这完全是时局所限,那么就只有做大,做规范,多找些人试试了。然而以现在宫中的情况,顶了天,一天也没有10个病人。等于这些人光在这里整天做理论,却是缺少实践。

“微臣院使龚居中参见万岁爷,不知万岁来圣济殿有何事?”

崇祯看着眼前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头,姓龚的御医,崇祯不由想到一个人问道。

“你与龚廷贤是何关系?”龚廷贤,万历二十一年(1593),被誉为“回天国手”。

“正是家父!”

龚廷贤(1522~1619)江西金溪霞澌龚家(今合市乡龚家)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善于总结继承家传诊疗实践经验,并虚心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贯通医理。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及临床实践,至成年后,无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都已精熟,尤擅长于儿科。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李梴、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

“朕思前想后,人有祸福旦夕,人有生老病死,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上体天心,为医者自然得救死扶伤。”

“然而,把你们全部都留在这里,却是有些浪费了,所以朕决定从明日起,除了必要的留守、著书、经研、值班之外。”崇祯看了下下边众人,接着说道∶“所有人必须得出去为百姓就诊,当然朕会给于你们一定的奖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而且实践是检验的唯一真理嘛。”

“做得好的,百姓称赞的,朕会奖励每月5俩银子至100俩银子。”

“甚至,比如说只要你们做得像李老(李时珍1518-1593)一样,不止名传千里,并且还著有《本草纲目》这样的名著,对国家,对人民,对整个医学有重大贡献的,朕将追授予一品御医官从一品,文渊阁大学士。”

“微臣代师傅谢过万岁爷,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忽然站出来,对着自己“砰!砰!砰!”的磕头,那地上都隐隐都有着血迹来的,那个激动啊!。

正疑惑之间,王承恩走过来在崇祯耳边低语,这回崇祯终于明白了,此人名为庞宪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锦衣卫副都统。他自幼聪颖过人,是文武双全,曾经参军,后来进入太医院修读“医官”(相等于现代的研究生),是太医院的高材生,主修外伤骨科,因为做过军医,认为医病如打仗,喜欢把三十六计融汇医理当中。

在李时珍晚年之时,机缘巧合,拜师李时珍,成为其弟子,如今任职太医院正六品院判。

“爱卿,请起来说话!”崇祯想到这家伙曾经做过军医,而且还做过李时珍的弟子,不由得心动,人才啊。

“朕以后将打算明年建立医学院,形同翰林院,所以尔等若是发现有杰出的医者或者可造之材,都可以介绍进入太医院和收为学徒,一经诸位考核通过都可授予相应的官职或者俸录。”

“好了,朕就不打搅你们了,你们也好好想想如何才能建好医学院,整理医书,用什么来教学生!”说完话,崇祯转身,叫太监摆架兵仗局。

“恭送万岁爷!”

坐在轿子之中,崇祯想着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思绪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度过,工欲善必先利其器。想到这,崇祯对着外边的王承恩说道︰“通知相关人等,叫人去把现在马上去兵仗局,去把现在所有的型号、各种火枪都要准备好,包括各种火药,朕要亲眼看看这些火器的威力。”

“对了,再叫上后部尚书王洽,朕有事要问。”崇祯想了下,补充道。

兵仗局掌制造军器,明八局之一,有掌印太监及提督军库太监,下设管理、佥书、堂司、写字、监工等员。坐落于外城,右安门周围,等崇祯被人抬着轿子赶到的时候,已经过去的差不多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钟。)。

“皇上驾到!”

离着大老远的,司礼监小太监就已经高声传喊,而兵仗局一众官员和太监也早已经站在门口排列整齐的恭候皇帝大驾。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皇上!”

“王洽,所有试练的枪支是否已经准备好!”崇祯边走边对着边上的兵部尚书王洽问道。

“一切已经准备完好,只要皇上到试验场即可演练。”

所谓的试练场,崇祯来到之后,看到的是一个大大的广场,一眼望去至少有二里长宽,地上长满了野草,坑坑洼洼的一地,甚至还能看到一些积水形成的小水塘。

因为之前崇祯说过,要看所有现在的型号的各种枪支,所以此时兵仗局一下子来了二百多人,人人手上一把枪。崇祯甚至看到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头手上拿着一个三眼统,估计是被这里的上官拉来充当壮丁的。

一眼望去,乱七八糟的,崇祯默数了一下,估计能有火器四十多种,最后命令到,只留下比较正规的单一的火绳枪。之后又是一阵走形换位,七七八八的去掉之后,留下了六十多人。这些演示者身上的装备,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铁边的小壶,是装引药用的;身子右边还挂着一个皮盒,是装弹丸的;白色小瓶是装发射药用的,每瓶装一发的药量,这样可以避免士兵在战场上因紧张,而装多或装少发射药。看到这,崇祯想看来明朝之人也是很聪明的嘛,他们只是差了个没有进行包装而已,要不就成定装弹了。

看到前方没有靶子,于是又下令众人去找一些木板摆放在一百米外,并叫他们分三段式射击,才开始下令开始射击。随着崇祯的命令,六十多人就开始有步骤的忙碌起来,清理引火孔和引药锅,火药残渣阻塞引火孔,这是火枪常出现的毛病将引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引药锅盖。

随后拧开装发射药的小瓶,将发射药从枪口倒入;将预先含在嘴中的弹丸(当时火枪兵普遍习惯)从枪口装入;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弹丸和发射药;到这一步,就看出差别了,这时候有的人已经全部就位,有的人却是刚刚开始抽出通条。

“第一排,开始放!”

随着命令下达,第一排的人,点燃火绳,火绳燃烧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扣动扳机,火绳落下的同时,引药锅盖打开,引药点燃发射药。

“砰!砰!砰!……”

弹丸发射出去,冒起一阵阵白烟,崇祯注意到这些枪手,在射击最后关头,枪手都是闭眼的。

“第二排!”

“砰砰砰……”

“第三排!”

“砰砰砰……”

随着三排人全部射击完毕,一阵风吹来,崇祯还到闻到刺鼻的烟味。

“为什么这些人射击之时,都闭上眼睛,这样还怎么瞄准!敌人在哪都看不到了,还打什么?”崇祯斥问道,刚才他可是年到好些个人,开枪之时,抬枪打到天上去了的。

“皇上,这火绳枪射击之时会有火光,这是为了避免火药灼伤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击最后关头,枪手都是闭眼的。”王洽小心的解释道,他可是听说这位主可是不怎么靠谱的。

这种事一点就通,崇祯为了避免尴尬假装咳嗽道“咳!咳!……”

“这烟味还真难闻啊!”

“来人啊!去把那些靶子拿过来看!”

等到众人把那十几个靶子抬到崇祯面前,崇祯亲自走近前去,看到那威力,俩指厚的木板,上边布满了弹痕。看到有大部分铁弹甚至击穿透了木板,余下的也能击透木板一指多深,这要是打在人身上不死也得残吧。

随后,崇祯又命令将靶子移动到150米,200米做试验,结果却是150米弹丸击穿木板半指左右,200米之后打在木板之上基本只能看到一个印痕。崇祯不得不感慨,明朝一百多万军队就算全部使用这些火器,只要胆子够大,一百米的有效射程,有哪个敌人耗得过啊!看来真是人不成啊!

“像这种火器,目前军器局有多少?”

听到崇祯问话,王洽回话道∶“回禀皇上,这些火绳枪都是精挑细选的,目前仓库之中存有二万多只,像这样的火绳枪军器局之中仓库里边只有百分之二十合格。”

“若是将里边全部整理,重新挑选合格的,大概能得到多少支火绳枪?”

“除去一部份有可能炸膛的枪支,大约能得到三千,运气好的话可以得到四千只!”

“运气!”

“呵呵!朕来挑选枪支还要看运气来的,真是可笑啊!”

崇祯接着大声说道∶“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啊!”

现场安静得可怕,谁都知道,崇祯现在火头之上,一触即发,龙不逆麟,触之必死。

“你身为兵部尚书,你告诉朕为什么会这样!”

崇祯看到王洽在那一幅欲言又止的样子,火气又一下子窜升。

“啪!”的一声崇祯将手中的一把火绳枪直接摔到王洽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