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老板怎样成功?请用质量赌明天!有品德才有品牌;只有让产品自己说话,质量才是品牌的基础。质量是怎样炼成的?靠分享诚信、优胜劣汰、加强规格管理!名誉比赚钱更重要。要珍惜声誉,必须让产品活起来。
品德与品牌
李嘉诚一生慷慨捐献无数,这些善行义举无疑体现了李嘉诚的人格和品德,同时也为他和他的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和企业品牌效应,为他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更昂贵更具价值,因为,谁不想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结成商业伙伴,谁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做生意呢?
当然,如果有人以为李嘉诚的善行义举仅仅是为了商业目的,谁就未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公正地说,在这方面,李嘉诚既非毫无商业目的的捐献者,也不是那种一切从商业目的出发的“投资家”,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O年的家乡。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
“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经有整整4O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楼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诚说到此时,已泪水潸然。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道:
“乡中或有任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我甚愿尽其绵薄。原则上以老板同志意见为依归。倘有此需要,敬希详列计划示告”。
“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
“本人捐赠绝不涉及名利,纯为稍尽个人绵力”。……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
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O万港元,名列榜首,庄静庵(其舅父岳父)居其二,陈伟南(香港屏山集团主席,饲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万人民币。大桥于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桥东倒笔架山,有一座韩江大桥纪念馆,在捐资芳名榜中,李嘉诚彩色大照位于正中。
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150万港元不等。
李嘉诚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安、潮州两医院命名。1983年元宵节,家乡政府有多项包括潮安、潮州医院在内的工程落成与开幕剪彩仪式,李嘉诚不愿参加剪彩活动。最后,在有关老板的多次劝说下,才在开幕前的一分钟赶到医院剪彩。
李嘉诚的善行远远超出了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出1992年至1996年间,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
1988年,他给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同年,捐200万港元资助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热潮。
数日后,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李嘉诚又以个人名义捐500万港元予汕头市政府。
从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额逾12亿港元。
在香港,李嘉诚也堪称一个大慈善家。
从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万港元,在威尔斯亲王医院兴建一座李嘉诚专科诊疗所。
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了3间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华东三院捐资共1亿港元。
80年代至今,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逾l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业上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之举,为他赢得无数的荣誉与巨大的商誉。
让产品自己说话
经商者都知道品牌的力量,有品牌,你的生意就会有潜在的利润资源。但怎样打出自己的品牌呢?让产品自己说话。
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名牌产品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衣食住行人人都在追求名牌,这些名牌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心理与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让商家赢取了巨额的利润。
“金利来”的创立和发展就离不开曾宪梓的品牌营销谋略。
1968年,34岁的曾宪梓带着母亲和妻儿,再次来到香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香港,受世界服装潮流的影响,西服盛行于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以西装为正式场合的着装。穿西装必须戴领带,因而领带也就成了抢手货。香港人不仅自己戴领带,借以表现自己的性格、气质、风度,还常把领带当做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曾宪梓最终决定以生产、销售领带作为自己的突破口。
曾宪梓通过调查发现,当时香港的领带大多从外国进口,本地的领带业还很薄弱。而在香港,领带的销售市场却颇为可观,曾宪梓下定了要为香港人生产领带的决心。
曾宪梓争取到了母亲和妻子的支持,以手中仅有的6000港元为本钱,开始了他的领带生涯。曾宪梓的“一人工厂”诞生了。他为自己定下每天生产、销售5打(每打12条)领带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他得到的利润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曾宪梓日夜操劳,自己购材料,自己设计,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自己熨烫和包装,几乎投人了自己仅有的6000港元,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领带。当他抱着领带到各家商店去推销,没想到人们像约好了似的,对曾宪梓生产的领带,不要说买,甚至看都不愿看一眼。
好不容易有一家商店的经理同意看一看他的领带,可是他报出的价钱,却让曾宪梓无利可图,曾宪梓当然不愿意卖。那位经理便把自己店里经营的进口名牌领带指给曾宪梓看,这一比较,曾宪梓才知道自己所做的领带用料低廉、款式单一、色彩灰暗,确实摆不上柜台。
曾宪梓大受启发。他这才感到自己是从主观想像出发,认为生产档次较低的廉价领带,会更容易销售,事实证明他想错了——廉价产品所换来的不是利润,而是别人的歧视与羞辱。6000港元本钱打了水漂,曾宪梓得到了一条教训:要想打人市场,就得生产高档名牌产品。他没有气馁,而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耗费大量心力的产品批给了街头的地摊,然后买下了几条国外生产的高级名牌领带,苦心研究外国名牌领带的奥秘,从中寻找自己的名牌之路。
终于,一批精致高档的领带在他手上诞生了,他四处推销,认为这次肯定能打入市场,可是最终还是没有结果。最后,他来到地处旺角的瑞兴百货公司,公司经理看过他重新设计、制作的领带后,虽然对质量赞不绝口,但是担心在顾客心目中没有影响,难以卖出。
曾宪梓灵机一动,决心以退为进,他对经理说:只要经理能把他做的领带与进口领带陈列在一起,价格上他能收回成本就行。
经理勉强点头同意了。曾宪梓做的领带终于在大商店中挂了出来,而且是与外国名牌挂在一起。果然,不出曾宪梓所料,购买者被那新颖的款式、独特的花纹、地道的进口面料和精湛的工艺所吸引,再看价格大大低于同等质量的进口领带,自然纷纷掏钱购买。
终于,尝到甜头的商店经理像欢迎贵宾一样热情迎接曾宪梓。
初获成功,曾宪梓加快了制作的速度,很快生产出大批领带。香港的商业信息是最灵通的,从瑞兴公司传出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许多大商店、大公司的注意,一时间,竟形成一股抢购曾宪梓领带的风潮。当时一般的香港产领带只卖6港元一条,曾宪梓卖到9.9港元,仍然不能满足需求。
曾宪梓的“一人工厂”再也无法应付如此之多的订货。他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招募了一批工人,并且以“金狮”为商标,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名牌地位。不久,曾宪梓将“金狮”改为“金利来”。
“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从此成为香港无人不知、无人不说的一句流行语。广告宣传的成功,使金利来领带的销售也产生了一种轰动效应。每条的价格由过去的9.9港元猛涨到100港元,直逼外国同类产品的价格,但仍然是供不应求。一个品牌最终造就了曾氏的辉煌。
许多推销员在进行推销的时候,总是喋喋不休地介绍他的产品,并且采取各种方法自卖自夸。李嘉诚的推销术与此有着天壤之别,因为他主要是靠产品本身说话。
单靠口头宣传,即使说得再动听,也只是一次性买卖,何况还有“会说不如会听”的问题?靠产品本身说话,即使笨嘴拙舌,也会赢得客户的信赖,何况推销员总是有一定口才的?
在塑胶厂当推销员的时候,李嘉诚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走了几家都无人问津。这一天上班前,李嘉诚来到一家批发行,等职员上班联系洽谈。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自告奋勇拿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李嘉诚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眼见为实,这样洽谈起来更有说服力。果真就有职员早到,还是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李嘉诚很顺利地达到目的,该经理很爽快地答应经销塑胶洒水器。
李嘉诚的机灵,可见一斑。同时又透露出李嘉诚的诚实。他让产品自己说话,这比一个推销员夸夸其谈产品的用途优点,要可信得多。
有趣的是,李嘉诚这一招,是从一个哑巴身上受到的启发。
有一天,李嘉诚正在街上推销,忽然看见街边上许多人在围观着什么。他凑过去一看,原来人群当中坐着一个哑巴,手中拿着一把菜刀,向一堆铜钱劈去。他手起刀落,铜钱被劈成两半。
“好快的刀啊!
人们不禁啧啧称赞,又纷纷掏出钱来向哑巴买刀。
由此,李嘉诚联想到,要证明一件产品的好坏,最有力的推销办法是让产品自己说话。
商场如战场,你一帆风顺,别人自然眼红,会想方设法压制你、打击你,有时候还可能出现一些非正当竞争。
在李嘉诚的塑胶厂刚刚摆脱危机,元气尚未完全恢复之时,一些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企图趁机再度搞垮长江塑胶厂。
他们雇用了一些人到长江塑胶厂拍照,企图用揭短的方式使长江厂信誉扫地。
果然,没过多久,他们拍摄到的照片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了,画面上是长江厂破旧不堪的厂房。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以此彻底打消顾客对长江厂产品的信心。
李嘉诚自然再明白不过,对方是想用这种反面宣传的方式整垮长江厂。
刚刚经历了一番阵痛的李嘉诚,逐渐变得稳健起来。他的头脑很冷静,积极筹思对策。
最后,他决定再次利用自己的坦诚做一次反宣传,以争取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于是,李嘉诚拿着这份报纸,背上自己的产品,走访了香港上百家代销商。
李嘉诚很坦率地对他们说:“不错,我们尚在创业阶段,厂房比较破旧。但请看看我们的产品,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我欢迎青年创业者到我们厂实地考察,满意了,再向我们订购。”
代销商们被李嘉诚这些诚恳的话语所感动,更被他的优质产品所折服,他们也十分敬重李嘉诚有如此敏锐的商业头脑,并且有如此魄力敢于将自己的弱点示人,于是纷纷到长江厂参观订货。长江厂的生意反而空前红火。那些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精明的李嘉诚适时借助了这场恶意宣传带来的反作用力,为长江厂做了一次相当实惠的广告宣传,这一招颇似太极推手中的借力打力,费力少而收效大,堪称高明。
这件事同时告诉我们,在碰到不利情况时,千万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我们认真面对困境,研究困境,只要斗志不灭,雄心犹在,就一定能找到破解困境之法,变被动为主动,甚至还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
更重要的是,李嘉诚两次让产品自己说话的推销策略,已经使他悟到了品牌的魔力,掌握了品牌致胜这一法宝。在以后的商业生涯中,他把这一法宝的魔力发挥到极致,使企业和个人的品牌震撼了整个大地,为自己创造了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
老板必须明白,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绝不能做不重产品质量的生意,否则就是砸自己的牌子。
广东强力牌啤酒由于口感好、品质优秀,曾在全国啤酒市场上颇有名气,一时风行全国,不但跨入了名牌啤酒的行列,而且成了宾馆、酒楼的抢手货,还昂首挺胸地跨出了国门。
啤酒作为人们日常饮用的饮料,对其产品的卫生要求十分严格,更何况在这个人人崇尚健康、注重洁净的大趋势下,一旦出现问题,将引起消费者的公愤,形成难以收拾的局面。而广东强力牌啤酒厂却明知故犯,采用回收酒瓶的生产方式,却没有建立严格的洗瓶。验瓶制度,再加上质量检验系统不严格,致使酒液内多次出现有害杂质,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反响。
1989年,当地商检部门强令强力啤酒停产整顿,但当该厂再次开工后,仍不思悔改,质量问题仍时常发生,仅过了一个月,产品中便出现了恶性杂质。1990年11月,一位缅甸老板因质量问题退回一批强力啤酒,其中一瓶酒中竟有24枚田螺。这一事件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一连串的事故和质量问题竟发生在这样一个曾颇有名气的企业身上,令人百思不解。而近年来,强力啤酒这一品牌已鲜见报端,难觅其踪。
或许是受传统文化中“无商不奸”的影响,一批中国的“企业家”到了市场经济中,好像解脱了一切束缚,大奸大商起来。更有甚者,用工业酒精制成瓶装白酒,弄出多条人命来。其实,回顾中国的经济史,每一家盯年老店都是童叟无欺,竭诚为顾客服务的。“无商不奸”只是对商业行为的一种排斥表现而已。
企业经营的成功不在于能从消费者那里获取多少利益,而是要有多大可能地吸引回头客,这就要求企业尽最大的努力为顾客带来利益。这种利益的转化是通过产品实现的,高质量的产品会带来顾客的满意,吸引他们下次再来购买。
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欺骗了一个消费者之后,这位消费者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其可能接触到的人传达该产品如何不好的消息,这种产品就不会生存下去,而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也就不会长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