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决定孩子一生的三大商数
3622700000019

第19章 动力决定命运(1)

高智商,表现在爱读书、爱思考;高情商,表现在爱人类;高财商,表现在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因而精神财富也高于物质财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于个人和团体的经济效益,智商、情商、财商会逐步融为一体,而融为一体得基础是情商。情商决定命运就是动力决定命运。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一个学生常常为自己犯过的错误自怨自艾,老是后悔当初做过的事情。

有一天早上,全班同学都到了科学实验室。老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边上。大家都望着那瓶牛奶,不知道它与这节课有什么关系。然后,老师突然站了起来,一掌把那瓶牛奶打碎在水槽里,在同学们惊讶的叹息声中,老师大声说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他说:“你们这一辈子都要记住这一课,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无论你怎么着急,都没有办法再救回一滴。只要先加以预防,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掉,丢开这件事情,只注意下一件事。”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这句话很普通,也可以算是最简单的道理了。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是一位父亲总结出来的教育心得。

这位父亲名叫周弘,他的女儿周婷婷幼时又聋又哑。但是,在周弘的“赏识——成功”教育下,加上老师和众多热心人的帮助,周婷婷不仅能听会说,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各种潜能,享受了更多的人生幸福和成就感。1993年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后来又成为一名残疾少年大学生。据悉,在周弘的“赏识——成功”教育下,上百名被认为是“差生”的孩子转变为好学生。

小孩子学说话,随便说得多含糊,父母都报以热烈的赞扬,结果呢,绝大多数孩子都学会了世界上最难的口语。而现在,我们为什么不用赏识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却要抱怨呢?

抱怨教育不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允许失败,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使差异扩大;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消失。

你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燎原之势;你嫌孩子写字慢吗?那么他哪天有进步,你就小题大作,无限夸大地表扬他。一定会有惊人的结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抱怨多于赏识的事实比比皆是,这正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从某种角度说,中国现行的教育具有淘汰性的特点。这样淘汰性的教育必然是一种导致儿童失败的教育,而期望过高的父母们面对孩子不可避免的失败难免抱怨四起,从而导致大面积的悲剧现象。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变革,赏识成功教育就是基本内容。

作为父母,去赏识一下自己的孩子,这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当我们换了一种心态,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孩子们的变化就会令人惊喜。

发言的时候给孩子发言的机会非常重要。当然,他们的思考过程难免会有错误的时候,“怎么啦,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这类的话,父母不应该随口而出,否则只会使孩子更加别扭和执拗。

父母若是一口就否决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

所以,碰到这种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较婉转的方法,像说:“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引导孩子从别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

只要看到一线希望

美丽的“万木庄园”被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给烧毁了,这座庄园的主人迈克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面对如此大的打击,他痛苦万分,闭门不出,茶饭不思,夜不能寝。

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见他还陷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就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孩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呢?”

迈克在外祖母的劝说下,决定出去转转。他一个人走出庄园,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一条街道的拐弯处,他看到~家店铺门前人头攒动。原来是一些家庭主妇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让迈克的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急忙兴冲冲地向家中走去。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迈克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的木炭,然后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里。

很快,木炭就被抢购一宅,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初具规模了。

几年以后,“万木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间没有死胡同,就看你如何去寻找出路。不让心智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才不会无路可走。

情感氛围激活聪明才智

孩子为什么都喜欢童话故事,就是因为孩子都是性情中人,他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充满了情绪,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带有感情色彩。

只有让孩子接触感情性的东西,他们才能更深切地感觉它、记忆它、理解它,也才会产生兴趣。在孩子的心目中,雪花是朋友,是玩伴。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这个特点,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状态,把学习变成生动活泼东西。

有一个优秀教师给学前班孩子上课,很受欢迎。例如,叫学生发言,他不是靠学生举手他再点名,而是准备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上把“发言球”扔出去,嘴里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有的听课的老师不理解,这不是多费一道手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却没有了强烈的发言兴趣。

这种回答是很有道理的。

孩子都是情绪化的学习者。

教育者不为他们制造一定的情感氛围,就无法激活他们的聪明才智。有些孩子在某个教师的班里很聪明,而到了另一位老师的班里就变“傻”了,可能奥妙就在这里。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常常使用成人化的方法,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一点,弄得孩子学习缺乏积极性,反过来父母却又埋怨孩子又懒又笨……其实,有很多时候,又懒又笨的恰恰是父母自己。他们对孩子的心理一窍不通,又懒得去研究去学习,而自以为是地把成人学习的模式强加给孩子,孩子不愿学习,又去责怪孩子。不客气地说,应该责怪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更好,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更多的能力,开发出更多的潜能,就应该制造很好的氛围,让孩子在情绪化中学得更好,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只会敲进军鼓

在马林果战役的前夕,拿破仑坐在营帐里,凝视着面前摊开的一张意大利地图。他把四枚钉子按在地图上,一边挪动钉子,一边思考着。

过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地说:“现在一切都好了,我要在这里抓住他!”

“抓住谁?”身旁的一个军官问道。

“墨拉期,奥地利的老狐狸,他要从******回来,路过都灵,回攻亚历山大里亚。我要过河,在塞尔维亚平原迎着他,就在这儿打败他。”拿破仑的手指向马林果。

但是,马林果战役打响后,法军受到敌军强有力的抵抗,只剩招架之功,拿破仑精心筹措的胜利眼看就要成为泡影。

正在法军败退之际,拿破仑手下的将领德撒带着大队骑兵驰过田野,停在拿破仑站着的山坡附近。队伍中有一个小鼓手,他是德撒在巴黎街头收留的流浪儿,在埃及和奥国战役中一直在法军中作战。

当军队站住时,拿破仑朝小鼓手喊道:“击退兵鼓。”

这个孩子却没有动。

“小流浪汉,击退兵鼓!”

孩子拿着鼓枪向前走了几步,朗声说道:“啊,大人,我不知道怎么击退兵鼓,德撒从来没有教过我。但是我会敲进军鼓,是的,我可以敲进军鼓,敲得让死人都排起队来。我在金字塔敲过它,在泰泊河敲过它,在罗地桥又敲过它。啊,大人,在这里我可以也敲进军鼓么?”

拿破仑无可奈何地转向德撤:“我们吃败仗了,现在可怎么办呢?”

“怎么办?打败他们!要赢得胜利还来得及。来,小鼓手,敲进军鼓,像在泰泊和罗地桥一样的敲吧!”

不一会儿,队伍跟着德撒的剑光,随着小鼓手猛烈的鼓声,向奥地利军队横扫而去,他们不惜流血牺牲,敌人被打得节节败退。德撒在敌人的第一排子弹中就倒下了,但是队伍并没有动摇。当炮火消散时,人们看到那个小流浪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笔直地前进,仍旧敲着激昂的进军鼓。他越过死人和伤员,越过营垒和战壕。他的脚步从容不迫,鼓声激昂有力,他以自己勇敢无畏的精神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去考证这个小流浪儿是谁,但他面对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却能够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虽然他的地位是如此的卑微,但人们在他身上,看不到丝毫的胆怯和懦弱。永远前进,绝不退缩,直至获得人生最终的胜利,这是他的勇气最大的演绎和回报。

有参与意识

孩子有参与意识是好事而绝对不是坏事。很多孩子,特别是小孩子,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的参与意识的表现,也是孩子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表现,他们希望像大人一样有事情做。

孩子有了参与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父母就应该尽力从旁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如果成功了,父母要加以鼓励,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做好,不应责备,更不应该从此以后不让孩子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

因此,对孩子给予协助和适当的鼓励是最可取的方法,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才能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