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富孩子
3622600000043

第43章 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2)

充满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往往发生在不相识的对象身上。因此,压抑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认识能力和扩大认识范围。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自然博物馆、水上世界去参观动物,或让孩子饲养小动物,让孩子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对小动物的残忍行为。

父母可以采取各种教育手段,让孩子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心,这是制止孩子欺侮残疾人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家里可以让孩子蒙上眼睛模仿盲人行走,体会盲人的痛苦,这样就可能使孩子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就会让孩子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

孟子说: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克服孩子的残忍行为,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善良情感的起点。

不要剥夺幼儿的交友权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通过许多实例证明,从早到晚与母亲亲密接触,对婴儿是一种良好的刺激,这不仅可以激发婴儿的智慧,而且有利于培养婴儿良好的情绪。

但是,他进一步观察发现,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来讲,不能仅限于这种母子之间的单线接触,还应让他多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婴儿间进行多线交流,而且后一种交流可能更为有效。

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类母亲是,她们习惯于把婴儿整天关在房中,而忽视了应把他们带出去见见世面,从而失去了让自己的婴儿和别的小宝宝接触的机会。事实上,让婴儿多与外界接触,这不但可以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里·哈洛博士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哈里·哈洛博士曾通过实验来提示,将初生的幼猴马上放进隔离室,其结果将对它的未来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他从实验中观察了猴子间的交流与其智能发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关系,从中得到了一些极为有趣的结果。

哈洛博士将隔离室的四周用木板围成栅栏,里面只放入哺乳瓶的奶嘴。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观看在此养了3个月的小猴,当它被放在一群普通小猴子中生活时,会有怎样的情形发生。

从实验中发现,起初,这只幼猴感到彷徨无措。但不到一个星期,它就大胆活泼地与同伴玩了起来。

第二步,就是把一只隔离了6个月的小猴放入一群普通小猴子中。发现这只猴子完全不和其他小猴玩耍,它只是蜷曲着身子,害怕地缩在角落里,试图冲出栅栏。

还有一只在隔离室养了一年的小猴,同样将它与猴群关在一起时,它也无法与它们相处。

第三步,博士又把一般的小猴放入隔离室内的猴子中,结果,这些小猴根本无法忍受与它们相处时的孤独感,甚至显示出神经衰弱的征象。

接下来,博士还测验了它们的智商,他发现,隔离6个月以上的猴子根本不如一般的小猴。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认为,这项实验结果,对我们婴儿的培养也提供了启示。

在缺少人际交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论性格或智能的形成上,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这一点对于城市父母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邻居之间往往彼此不相往来。为此,那些有婴儿的母亲们,应该尽量主动到外面去,让自己的孩子多与其他孩子接触与交流。

懂得合作,才会竞争

合作就是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

诚实可信的人,人们才愿意与他合作。

独生子女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家长以身作则,言而有信,这样才可能让孩子明白重信用该怎么做。父母在生活中的小事上,也可以让孩子明白信用的重要性。

10岁的丽莎对穿衣特别挑剔。一天,大家都穿好了礼服去参加一个宴会。丽莎对妈妈说:“我要再换一条裙子。”爸爸说:“我们没时间了。”妈妈也讲:“这条裙子很好看,不需要再换。”可是丽莎坚持要换,要不然就不去了。妈妈说:“好,丽莎,你可以在家换衣服,但我们要走了。”“你们为什么不能等一等我?”“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说好了八点钟准时参加的。如果我们再等下去,全家会去晚的,我们就失去了信用,对主人也很不礼貌。”妈妈说完就打开车门坐进去,然后开车带着其他人走了,将丽莎留给阿姨。

妈妈并未对丽莎发脾气,也没做生硬的要求,这种坚决的行动本身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有了这次经验后,丽莎就明白了——约好的时间就不应该迟到,说好的事情就不该失信。当她再和全家一起出去时,就会提前决定好要穿什么衣服,而不是挑来挑去让大家等她,她甚至有时候会提醒父母还差多少时间。

家长迁就孩子的任性,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要在社会交往中立足,必须将信用作为为人处世的一条准则和方法。当孩子承诺了一件事以后,就要让他对自己的话负责任。有一个富翁的儿子问富翁:“怎么才能获得财富?”富翁说:“信用。哪怕你的合同使你亏掉100万,你也要履行诺言。”儿子问:“如何能够不亏掉100万?”“别签这份合同。”

父母对孩子及别人都做到守信用了,孩子往往就会仿效。当孩子自我意识太强烈,不去遵守诺言,父母应该让他明白,朋友们上了一次当,就绝不会上第二次当,那么,就没人与他合作了。言而无信的人,父母也难以信任他。

一些父母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一直认为要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

帮助别人并不就意味着自己吃亏。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任何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及帮助别人。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表率,真诚地去对待别人,这样才会使孩子潜移默化到心中。同时,父母要对孩子的人际关系给予正确的引导,以便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张华对妈妈说:“今天上自习的时候,有个同学拿着不会做的题来问我,我给他讲了。可是下课以后我的朋友王力却说我真傻,告诉了他,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不说,还可能下次考试的时候被他超过去了,多亏呀。”妈妈问他:“你认为你傻吗?”张华沉默不语。“如果你问别人问题,你希望别人怎样?”“当然是希望他教我。”“如果你不教别人,别人会教你吗?特别是别人知道你会做的题目没教他,那又会怎样?”“那,我可以问老师。”妈妈说:“是的,你可以问老师,但老师在教室的时间比较少;再则,同学之间可以更轻松地交流。同学之间,在相互的帮助中,你们的能力与成绩都提高了,就如同在体育比赛中,你们整个小组的成绩都提高了一样,你们这个群体在整个人群中的位置就整体向前挪动了,你们就前进了;你付出了,但是你也收获了——善待了他人也强大了自己。”

家长总是为孩子操碎了心,却未必收获很大。在这个需要合作的时代,父母应该让孩子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去得到更多的合作和成功。与人为善是我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父母要让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懂得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一些家长适应了这个竞争的社会,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要竞争,要获胜,要比同龄人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精诚团结,在共同的大目标下努力把事情做好。虽然生活在一个竞争取胜的社会,但社会需要的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相互残杀,而是共同发展。

父母都希望孩子像中关村的知识英雄那样有出息,然而他们的成功就得益于团结协作,围绕一个目标去做事。

在家庭里,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父母要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相互帮助,才能生活圆满。

到郊外野餐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假日活动之一。劳动节的周末,威尔逊和埃迪的父母要带他们去州里的国家公园爬山然后野餐。临行的前一天,一家四口人商量了该如何进行准备:妈妈负责去超市买食品,爸爸准备烤肉的炉子,9岁的威尔逊负责所有餐具,11岁的埃迪负责准备调料。妈妈提醒他们是否列出一个单子,一则防止遗漏,再则若有家里不够的物品,可及时去买。威尔逊很快就列出单子,请妈妈过目,随后便开始准备;而埃迪却跑到外面找邻居的孩子玩,妈妈警告他带齐调料,否则野餐不会好吃。埃迪一边往外跑一边说:“放心吧,我会带好的,别担心。”妈妈不大相信他会准备齐全,想自己来做,爸爸却提醒她应当给埃迪一个锻炼机会,不要越俎代庖。妈妈想了想便没有再督促埃迪,而埃迪也很开心地玩到很晚才回来。他到厨房里忙了一会儿,提出来一袋子瓶瓶罐罐,然后上楼回房去睡了。

第二天一早出发,妈妈并没有再检查埃迪的准备工作,一家人高高兴兴上路了。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选好了野餐的地点,大家开始准备午餐。等肉烤熟后,每人倒了一杯饮料,整理好盘子,围着自带的木制桌椅坐下,开始往烤肉上倒调料。“埃迪,烤肉汁在哪里?”埃迪伸手到袋里去找,怎么也找不到。“我记得从冰箱内拿出来的,怎么会没有?”“你有没有列在单子上?”“我没有列单子,我记得我把所有的调料都拿出来了。”埃迪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里等着,埃迪最终没有找到,不觉惭愧地低下了头。

埃迪父母选择不参与的方式来让他懂得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利益,使得整体活动得以进行。

家长训练孩子的合作思维法,就是让他与团体或家庭围绕一个目标去做事。

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而在长大后带入社会。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

少年渴望获得友谊,渴望与他人交往,却又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朋友之间的交往一定要相互信任,如果缺乏信任,双方互相猜疑,友谊便不复存在了,当然,也会失去与他人合作的基础。

父母要教会孩子信任他人。

信任,会使人赢得更多的朋友、合作伙伴。

在这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经济、科学、文化和政治等诸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正在日益加深,全世界就像一个大舞台,不论你是否愿意,每个人的命运都必须在这个舞台上上演。因此,要做主角,就要先学会与他人合作,红花还需要绿叶配,最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

宽容不仅是成功者身上具有的一种美德,而且,宽容也能获得信任和支持,是合作的基础。

家长的为人处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与处世方法。

有一位初三的女生,把最秘密的心事告诉了唯一的同性好友,过了一个星期,“心事”成了“丑事“,不仅全班都知道,女生的妈妈还被找去谈话。当妈妈回来之后,女儿等着挨训。妈妈并没有责备她,而是在厨房里忙碌饭菜。女孩儿终于忍不住问妈妈:“老师因为我而找你谈话,你为什么不找我谈话?”“妈妈相信你,妈妈等着你向我倾诉。孩子,你是不是有些委屈,有些难受?”女儿点点头,用迷惑的眼神问妈妈:“我错了吗?”“你没错。”“那,是不是她的错?她是不是不该随便说?”“孩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事,你的朋友也没错,可能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可是,事情为什么变成这么糟糕?”“孩子,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同学们可能已忘了这件事了,而你的朋友可能正想向你道歉或已经在心里请你原谅了。”第二天,女儿告诉妈妈,她的朋友向她道歉了,她已原谅了朋友。妈妈说:“你做得很对,每个人都会有失误或差错,我们要宽容待人,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朋友和快乐。”

父母要善于解开孩子的心灵疙瘩,化解矛盾、冲突,让孩子与同学更好地和平共处。

父母应诱导孩子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要试着去了解别人,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这样更容易获得友谊,而且会减少摩擦与困难。

要让孩子学会倾听,当别人要对某事进行解释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懂得如何倾听的人最有可能做好事情,赢得信任与友谊,并且最善于把握别人错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