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富孩子
3622600000031

第31章 性格决定财运(2)

因此,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我们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不会成功,还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有时孩子可能会想出父母想不到的办法,产生出超乎平常的构思。如果事先就肯定会失败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心潜伏着的无限可能性就会因而得不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养成孩子保持缄默的习惯,长久下去很容易陷入消极、被动。

而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的。任何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才由做不好达到做得好。就以洗衣服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一个人初次洗衣服时肯定洗得不干净。因为他没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做饭也是一样,很多人第一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软。这是不足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什么事,做坏了,父母不要过于责备,而应帮助他总结经验,找出没有做好的原因,下次也就可能做好了。所以,正确的态度不是埋怨、责骂,而是热情地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何来的成功?!

不过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发现,一些父母看见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干脆自己做了起来。他们的说法是:“我自己动手省事得多。”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对孩子的教育是大大不利的。

现在,有些孩子在考大学时,由于某些原因临场发挥得不够好,而没有考上。这时父母就焦躁不安,于是埋怨、责骂。这种作法是极端错误的,而且不利于孩子再战。像孩子考大学这种大事,我们当然不希望子女落榜;但同时我们又必须允许和容忍孩子失败。一时失败了,坏事既然已经发生,父母就绝不要再埋怨和叱责。反之,应关心和体贴孩子的痛苦,同他谈心,共同找出考试失败的原因,想出克服的办法,找出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激励孩子再战,争取下次战斗的胜利!

其实,如果孩子已经多少有了些思考能力和独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尽量给予他们自己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应该从什么做起,是马上就做功课呢,还是先玩耍一会儿再做功课。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又能高高兴兴地做功课。当然,这样做绝不是要父母放任孩子不管。

对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父母既应监督,也应检查;必要时,还应给予帮助,帮助和启发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孩子的选择有时不一定完善,可能会有不够妥当和欠缺的地方。只要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父母就应尽量不插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孩子可能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

儿童心理学专家做过一项测试:父母在超市购物的时候,让孩子与父母选购物品,一般来说,孩子都会与父母合作,很少出现不听话或使性子的举动。购物的时候,父母可以诱导孩子,让他作一些小小的选择,比如问孩子:“我们今天买生梨呢还是橘子?”并且要经常鼓励孩子,比如说:“宝宝帮妈妈找到麦片了,真乖。”父母只要这样自始至终地鼓励孩子参与,自然比等孩子捣乱的时候再想法制服他更有效。

父母与孩子相处时,态度要平和,目的要明确。

父母要求孩子参与的时候,态度要很温和,不要使用犹豫、不耐烦及粗暴的口吻说话,要求清楚直接。一句话,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到底要他做什么。比如父母要出门,不能说“快,走了”这样很笼统的话,而应该蹲下去,正眼看着孩子,很和气地说:“把外衣穿好,帽子戴好,我们要出去了。”孩子如果按照要求做了,父母就应该抓住这机会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要让孩子参与,就要给孩子相应的权利。

有的父母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孩子如果有了适当选择的权利,会产生占了上风的感觉,从而使很多本来不能办的事情演变成了能办的事情。因此,常常让孩子在“不”或“是”之间进行选择。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两样东西之间进行选择,不要把选择范围弄得太大了,以防孩子没法进行有效的选择。

如果孩子选择了父母所提供的范围以外的东西,父母可以这样疏导孩子:“这个选择不错,我还没有想到。”如果孩子的选择不适合,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个不算。如果你挑不出来,我帮你作决定吧。”

父母要强调合作的益处。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跟大人合作也是为了他自己好。如果孩子明白了这一点,就会产生很高的积极性。一般的情况是,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好些道理了,父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跟他解释做这件事对于他的益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说:“你和我一起把桌子收拾干净就可以画画了。”“你换好睡衣就可以听妈妈讲故事了。”

让孩子感到同父母一起做事有意思。

孩子之所以愿意与父母一起做事,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没有意思。比如,孩子刷牙的时候,父母给他念一首刷牙的儿歌,让他跟着歌中的步骤刷牙,孩子就会感到很有意思。如果孩子拒绝穿衣服,父母可以对他说:“听,小裙子说话了:我是你的小裙子,快点快点把你的头伸进来。”父母大概会觉得这样做有点可笑,但是孩子对此却是很喜欢的。

只有希望参与,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灰心,要敢于接受再一次的失败,再进行下一次参与。

让孩子实现自我管理

现在的很多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包办代替。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父母应该努力改正。

总有一天,孩子是要成为一个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个体的。

父母如果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够很好地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好处的。

自己穿衣服。

很多观察资料显示,要让孩子在三四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衣服和脱衣服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学会自我管理,这种意识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

研究证明,两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有了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这时虽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也可能穿得不合父母的意,但是,父母还是应该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慢慢地实践。当然,父母不可撒手不管,应该及时教孩子正确的穿衣服和脱衣服方法。

如果父母为了省事,不让孩子动手,孩子一旦形成了依赖的习惯,他就不会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

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脱衣服之外,父母还应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不断地形成冷了会添衣服、热了会脱衣服的习惯。同时,还应该教会孩子自己叠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等。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才是一个好孩子。

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好方法。

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地方,让孩子专门用来放置自己的玩具和物品,让孩子知道这些玩具和物品各有各的“家”,每次用完之后,都应该将这些东西送回它们自己的“家”去。

要让孩子明白,收拾自己的玩具和物品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父母偶尔帮帮忙,只是帮忙,应该获得孩子的感谢。

父母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等方式去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和物品等,并且坚持不懈地不断强化,最后使孩子形成习惯。

让孩子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要负责。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小孩子来说确实勉为其难。但是这种意识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及早萌芽,这样就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例如,父母每次抱孩子出门玩,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东西,通过几次提醒,孩子便会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等。

孩子学会表达和思考以后,可以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一天的日程、准备做些什么等。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可能性等。

如果出去之后,孩子发现自己要带的玩具或物品忘记带了而生气或发脾气,父母不要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养成负责到底的习惯。

父母要经常提醒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负责。时间长了,孩子就会逐渐地形成这种“负责”的习惯了。

孩子虽小意志坚

锲而不舍,水滴石穿,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及成人成才系统标准中,人的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人们目标追求与事业探索能否坚持始终,能否成功。

意志力是为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上自觉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动分不开,人们总是按事先考虑好的目的、计划去行动,努力克服行动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