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样说话走遍天下
3621100000014

第14章 这样的话,请谨慎地说(1)

1、八字没一撇的话,等等再说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好做梦,好幻想,好构思未来,这是生命发展有本能,也是好事。想,你可以胡思乱想、狂想,但说却不能胡说、狂说,尤其是与人相处的做事,更是应谨慎一点。说话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事不成熟,就对外说;一种是八字没一撇就对外说;一种是事成以后,才对外说。这三种风格,也反映了三种人往往是爱吹牛,爱自吹自擂之人,他为了一时之快,为了显示自我,为了尽快显示自我,为了尽快博取自信,就口没遮挡地将话说出来了。

当然,许多骗子公司、骗子个体户也是走的这条路线。

这种八字还没一撇的事,对外提前公布大都是属于前面二种人,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在探求改革没有把握时先放出风声来听听群众的意见,这是特例。

至于等事情已完成后再说的人,则是十分稳重的人,这种人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一般是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决不玩虚的。

还有一种是事情有把握地发展,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此时说的人,也是尊重客观的人。

总之,生活的教训告诉我们:八字没一撇的事最好压在心时,等等再说。

你自己对那事还没有主见,还只是一个构想,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此时说出去,别人一深究时你又拿不出系统有据的方案,则反而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我记得在我读高中时,看到一则报到,说是一东北人发明了一种将变成油的技术,而且许多报纸还转载了这篇文章。那个发明人到处作报告,到处找投资开发者,到处引进资金。

几年后,我又看到关于此人此事的报到,纯粹是一个骗子。

我认为,就算他不是骗子,也不应该在八字还没一撇时,还在试验阶段的东西向外大力渲染,那样到最后多半会收不得场。

另一个“伟大的骗子”——牟其中,最善于玩的就是这种把戏——无论是投资还是捐款,都是在八字没一撇时,对外胡吹海吹。他本人的理论是:玩实的不如玩虚的。这种人,最后必将危机四伏,一遇顶真的人就会露陷。

□ □ □ □

还有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一个写书的人,一日与一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闲聊。写书的人,说他正在写一部叫《大汉帝梦》的书,他还把构想跟那编辑说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三天后,编辑部主任打电话给那写书的人,说那部《大汉帝国梦》他要了,请将稿件目录样章发给他。

这下那个吹牛的写书人就慌了手脚,不答应,则会损坏自己形象,失了信以后也不可能再在他那里出书了;若答应,但实事是还没开始呀!结果是他说他在外地,过两天再将目录样章发过去。

两天,他只好埋头在家中做目录,写样章。两天后发了过去,那编辑部主任收到了。又二天后,写书的又收到电话,请将全稿发过来,我们决定出了,而且还作为本年度的重点书推上市。

露陷了,他无论怎么赶夜班也是赶不出来的了。他只好说了实话。最后被那编辑部主任责怪了一番,从此便再没有跟这个写书人联系了。

由此可见,八字没一撇的事,是万万不能乱说的,就算要说,也要讲清楚,不让人产生误会,否则,到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因此,你以后若有这种事,一定要等等再说,等成熟了再说出来,岂不更令人可信?!

2、不明朗的话,请含糊其词说

人的情绪是很难量化的,而职场上对很多难以定性的事情也是很难做出准确答复的。所以,在职场管理中,遇有情绪失控或很难答复的事情时,恰当地说些模棱两可的话,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遇事说话用“模糊术”,在无形无影中就可以有效地缓解矛盾,化解难堪。

“模糊术”可以避免陷入矛盾境地。

上司在与下属谈话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不好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一旦失言,就会把问题弄得糟糕而不可收场,但只要在冷静中巧妙周旋,一定会摆脱困境。运用打哈哈的语言就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一种使用含义不确定的模糊语言,不让对方精确地把握答语的含义,增强了语言在谈话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生动性。

有一艘豪华客轮满载游客,即将到达旅游胜地的时候,客轮突然慢慢地停了下来。原来好事多磨,谁也没有料到,客轮出了问题。团队成员见客轮迟迟不能启航,急于想到达旅游区的游客心情开始浮躁起来,围着他们的领队,追问客轮何时能够启航,何时能够顺利地到达,有的则进行责问,更有甚者开始破口大骂,情绪激动可见一斑。这时候,他们的领队则镇定自若,面带微笑,不停地向大家打招呼:“请大家别急。客轮只是出了点小问题,不费事的,技术员们正在做检查,一会儿就好,客轮马上就可以启航,马上就可以启航!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请大家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她不断地进行重复,游客们的情绪终于慢慢平静下来。

在这里,他们的领队,针对游客的既急于到达旅游区又要一路平安的心理,面对游客的盘问与责备,没有急躁,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却用一连串的“一会儿”、“马上”等并没有确指的词语给予承诺,然而正是这一模糊语言的运用,使游客们中途平静地滞留了近一个小时,巧用模糊语言抚慰了游客们不平静的心。试想,如果他们的领队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给出明确的时间答复,或者把时间说得短了一些,如“10分钟之后,就可以启航”。但是,如果10分钟之后,客轮仍然不能启航,就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的境地,到时再作解释,游客们也不会相信,到那时,怨声再起,更难平复。或者说时间还要更长一些,也只会增加游客们的怨气,于事无补。当然,也不能面对游客的盘问,不给任何的解释。

用模糊语言应付论人是非者。

有些下属总喜欢说三道四,甚至于散布流言飞语。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种人的心理,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嫉妒心很旺盛,他们甚至倾向于将自己的快感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心里往往巴不得他人越来越倒霉,越来越困窘。作为上司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在自己面前讲他人是非的人,就是上司的亲信。其实,在领导面前道他人是非的人,在其他人面前自然也会讲领导的是非。

跟这样的下属交谈,不宜过于坦诚,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告诉他,对他所道的别人是非,也不要轻易赞同。当然,也不要得罪他,不能立即下逐客令,要求对方住口。在说他人是非者的心目中,上司至少还是他可以交流的对象。对于这样的人,可以采用模糊语言的表达特效,给予回复。在那种既不好说真话又不愿意说假话的情况下,只好说些“啊唷,哈哈”之类不着边际的“太极”话,敷衍搪塞。

这种冷淡地反应,让这一类下属觉得话题无法再交流下去,知难而退,从而中止谈话。先用哼哈之类的模糊语言敷衍一下,然后,主动把话题引向健康的方向。实在摆脱不了,还可以选择巧妙的借口,走为上策。

用模糊的语言应付谈人隐私者。

在与下属谈话的时候,上司尽量不要触及他人的隐私,那是在人的内心深处一块不希望被人侵犯的领地,尊重他人隐私的神圣性,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但上司却有被下属问及自己隐私的危险,比如,“你的收入多少?”“夫妻感情如何?”再如,面对女性直接问对方的年龄,刺探他人社会背景,等等。一旦被这些好事者探得一点蛛丝马迹,可能会面临着传播开去、流言四起的局面。因此,遇到这样的人,不能有啥说啥,可以采用模棱两可的回答方法,既不冷落对方,又不使自己为难。

如果下属问我们“你的收入是多少?”我们可以回答“不比你多多少”;如果下属打听你的出身和来历,有意问“你是怎么到这个单位的?”你可以说“如果你感兴趣,待以后我慢慢地告诉你”;如果下属打听到你父辈是某一级领导或在本单位当上司,而故意问你“你在这个单位不错吧?”你可以说“全托你的福”。

用模糊语言把对方问的问题抛给对方。

当下属有意当众刁难上司时,上司可以来个模糊回答法,把对方问的问题再抛给对方。

汪某是个乐于看他人笑话的人,别人高兴,他就觉得难受,别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他就格外高兴。有一天,他的主管郭某因为失误让上司批评了一通儿。汪某得知后,就问郭某:“听说你最近有些不顺利的事,怎么啦?”郭某一见他那样子,就没好气,但他平静地说: “既然已经知道,还说什么呢?”

郭某的回答,把汪某的问题顺势又抛给了汪某,既然他已经知道了,那就让他回答好了。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经济社会中,尤其是职场中,为了特殊需要,上下级之间越来越注重交际艺术,尤其是把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对谈话的技巧,也越来越讲究模糊化的口才艺术。日常工作中就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这件事,我们需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之后,才能给您答复,希望您能理解!”

3、露骨的话,可旁敲侧击说

露骨,比喻做事、讲话不加伪装或掩饰,用意十分显露,毫不含蓄,直奔主题。与赤裸裸相近,很夸张的意思。一般为贬意,如行为露骨、话语露骨等。

对有些锋芒太露人或者年长的的人,我们说话不能太露骨,要给对方留点余地,否则就会闹成僵局,无法收场。

在社交中,有时遇到一些竞争性的文体活动,比如下棋、乒乓球赛等。尽管只是一些娱乐性活动,但人的竞争心理总是希望成为胜利者。一些“棋迷”、“球迷”就更是如此。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取胜把握比较大的情况下,往往并不把对方搞得太惨,而是适当地给对方留点面子,让他也胜一两局。

尤其在对方是老人、长辈的情况下,你若穷追不舍,让他狼狈不堪,有时还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让你无法收拾。其实,只要不是正式比赛,作为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文体活动,又何必酿成不愉快的局面呢?在其他的事情上也一样,集体活动中,你固然多才多艺,但也要给别人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即使你足智多谋,也不妨再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一言堂”、“独风流”是不利于社交的。

对于谈话中对方不妥当的部分,固然需要加以指正,但妥当的部分也须加以显著的赞扬,对方因你的公平而易于心悦诚服。改变对方的主张时,最好能设法把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给对方,使他觉得是他自己修正,而不是由于你的批评。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过失,站在朋友的立场,你应当给予恳切的指正,而不是严厉的责问,使他知过而改。纠正对方时,最好用请教式的语气,用命令的口吻则效果不好。要注意尊重或激励对方的自尊心。有文章是这样写的:

央视一套热播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反映青年时代的******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活的电视剧。第七集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国文课上,国文教师袁仲谦把******(字润之)的作文批驳为梁启超式的新闻体,只给了40分。这是******第一次在作文上得低分,他很不服气,便与袁仲谦老先生争·辩了起来。两个犟脾气互不相让,盛怒之下的袁仲谦老先生把******赶出了课堂。

方维夏、黎锦熙等老师为此事严厉地批评了******,但是******一时还转不过弯来。无奈之下,校长孔昭绶请来了******最佩服的杨昌济老师。

杨昌济一见******就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润之啊,你读过这篇文章吗?”

******回答:“读过,是韩愈的《马说》”

杨昌济:“对,《马说》。在这个世上人才易得,识才者难求,为什么?因为人都有一个毛病,自以为是,凡事总以为自己是对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你比方说,袁仲谦老先生,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少。”

******不解:“老师怎么突然批评起袁先生来了?”

杨昌济:‘他做得不对,我当然要批评他。你看,像你这样的学生,作文写得这么好,他居然看不上眼,这像话吗?不就是文章锋芒过甚,不太注重含蓄吗?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值得这么抓住不放?就算是有毛病吧!你******改不改,关他什么事?他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你过不去,这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吗?你说对不对?”

******若有所思:“老师,我……我……”

场昌济:……韩柳欧苏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有个上千年,人人都以为他们写得好吗?难道你******非得跟上千年来的读书人看法一样,说不定你比这上千年所有的读书人都要高明得多呢?他袁仲谦怎么就没看到这一层呢?你说,他这不是自以为是是什么?最可气的是,他居然看不上梁启超的文章,那梁启超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就算比不上韩柳欧苏这么有名气,就算许多人都认为他的文章过于直白,只适合打笔仗,上不得大台面,那又怎么样?你******偏偏要喜欢,偏偏认为他十全十美,他这个老师管得着吗?他还因此在课堂上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教训你,跟你争个面红耳赤,哪有一点虚心的样子?哪有一点客人的气度嘛!”

******口服心服:“老师,你别说了。”

杨昌济见目的基本达到,离开时又转过身来,说:‘搁之啊,道理我就不跟你多说了,你自己慢慢去体会。

人无论处在何种社会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

会为人处世的人,此时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别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撞,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的人,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妒忌,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会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

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会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说因此就不分是非曲直,什么事都一味地说好。如果我们在对别人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目的,为什么非要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犹如仇人一般呢?

婉转地批评别人,不逞一时的刚勇,同样能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西汉时期,汉武帝身边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头脑聪明,言语流利,又爱说笑话,当时人称他为滑稽派。

汉武帝刚即位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各郡县推举品行端正、有学问才能的人,当时有上千人应征。这些人上书给皇帝,多半是议论国家大事,卖弄自己的才能,其中不少建议皇帝看不上,提建议的人也就没被录用。东方朔的上书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自己怎么博学多才,聪明过人,怎么身材高大,五官端正,怎么勇敢灵活,正派守信,最后说:“像我这样的人,真该当皇上的大臣了。”汉武帝看这份上书与众不同,有些意思,就让他当了待诏公车。东方朔虽然被留在了长安,但薪水很少,也见不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