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讲话出新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巧妙设置悬念、精心结构等等。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紧扣讲话的主题,分寸得当,恰到好处。当然,归根结底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观念,不断了解群众中流行的新词语,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语言上与时俱进,讲话时才能常讲常新。
□ □ □ □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理念不断地涌现,新词语、新用法也不断地产生。如果我们不关注、不学习、不使用社会生活中正在流行的新词语、新用法,说起话来简直像个抱残守缺的时代落伍者,谁还爱听你的陈词老调呢?那么,如何去更新用语,使你的谈吐新意盎然、与时俱进呢?《演讲与口才》中说首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更新称谓语。
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更新,相当敏感地反映在称谓语上。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相互间通稍;“同志”;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相互通称“师傅”“老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文化上日益与国际接轨,“先生、女土、太太、小姐”的称呼已为公众所接受。如果你如今在火车上与陌生人交谈,还说“同志,您也上北京出差吗”“那位师傅,请您帮帮忙”,别人听了就感到别扭,称“先生、小姐”会更有新意,令对方听着更舒服些。
近年来,举国上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种亲情化的称谓悄然恢复与流行,对老年人称“老大爷、老大妈”,对父母一辈的人称“大叔、大婶、阿姨”,对同辈人称“大哥、大姐、兄弟、小妹”,社会如同一个大家庭,显得十分亲切和谐。
对有职务、职称的人,一般以职务、职称相称,但近年来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
1)简缩成双音节称渭。于总经理——于总,罗局长——罗局,张工程师——张工,陈队长——陈队,冯导演——冯导,高博士——高博,等等。这是符合现代汉语“双音节化”构问规则的,私;说起来更简便上口。但这种简缩称谓同音词甚多,如牛编辑——牛编(牛鞭),龚丁程师——龚工(公公)等,在运用时要注意避免,不要闹笑话。
2)拔高、就高称谓。马副厅长——马厅长,李代市长——李市长,凡是“副”“代”等字眼一概省去。如一人身兼多职,称渭就高不就低。郑林,有“市长、副书记、工程师”三个职务、职称,习惯称他为“郑市长”。已退休、离职的人员,只要不是“撤职查办”的,仍然沿用离退前的称谓,生命不息,官衔永在。外国的情况不同,美国的黑格将军,后来当了国务卿,但他最喜欢别人称他“黑格将军”。外国的市长不当了,叫做“前市长”,教授退休了,叫做“退休教授”,等等。在这点上,我们尚未与国际接轨呢。
在更新称谓语时,还必须注意某些特殊情况。如,职务称谓在解放军里是十分严格的。“梁副教导员、肖代营长”,既不能省略,也不能拔高,必须用全称。我们在同部队打交道时,就要尊重他们的称谓规矩。
二是更新见面语。
长期以来,中国人最通常的见面语就是“你吃了没有?”所谓”民以食为天”,在广大群众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时期,彼此关心“吃了没有”,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家庭生活渐入小康,彼此见面还用这样的见面语,就显得陈旧俗套、不合时宜了。
“你好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这些与国际接轨的见面语已经流行开来。在生活巾,见面语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哟,好久不见,现如今在哪里发财呀?”——做生意的人往往这样问,直奔主题,“发财”“赚钱”已经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如同当年“吃饭”一样。
“哦,两年不见,在哪里高就哇?”——当干部的见面喜欢这样问,他们当然关心彼此的“官运”和“仕途”了。
“Hello,你们又考试了?真烦死我了!”——中学生见面就问“考试”,诉说应试教育带来的苦恼。
现在,不同的人群,有着各具特色的见面语,既反映了“族群”共性,又表现了说话者的综合素质和口才。我们在更新问候语时要做到三点:
1)说吉祥的话。伯;遇到一个遭遇车祸、已经脱险的朋友时,不妨这样说:“老弟呀,苍天有眼。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畦!”吉祥的祝福语,令朋友心里暖洋洋的。
2)说切合对方实际的话。如,你的朋友龚明最近调到市纪委工作,你见到他时不妨这样说:“啊,龚明兄,‘公生明,廉生威’,你去当纪检干部名副其实了厂用衍名之法,把对朋友升迁的祝福和期盼都表达出来了。
3)不要触及对方敏感的话题。你的朋友最近做生意失败,濒临破产,见面时你明知故问:“你最近又发大财啦?”这就有讽刺挖苦之嫌,只会引起朋友的反感了。
三是更新赞美语。
赞美,是我们交谈的永恒话题。任何人都会用这样那样的话语去赞美他人,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时代在前进,我们的赞美用语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使受赞美者心旷神怡,如饮甘露。
赞美男人,用“魁梧、英俊”之类老掉了牙的词语,别人早已不爱听了。你应该说:“你真帅!”“你忒酷,简直酷毙了!”
“帅”除了漂亮之外,还有潇洒的意思;“酷”,是英语cool的音译词,专门用来形容高仓健式的表情冷峻、性格刚毅的男子汉。这样的赞美语很符合如今年轻人的审美观,对方听了会特别高兴的。
赞美女孩,用“美丽、漂亮”已经土得掉渣,女孩一听就烦。你应该说:“靓妹,你好靓丽呀厂“就凭你这副魔鬼身材,走出去回头率绝对高!”
“靓”本来是粤方言问,现在非常流行,成了赞美女孩的时髦用语了。“魔鬼身材”“回头率”是新新女孩的梦寐以求的目标,是对她们最高的赞美了。
过去,我们常用“吸引力”去赞美某人某事,现在用语变了:“你好有魅力耶。”“你的魔力倾倒了无数观众。”吸引力——魅力——魔力,大致相同的赞美意思,用语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呢。
当然,这些新潮的赞美语,目前还多用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在比较严肃庄重的场合较为少用。
四是更新习惯语。
从广义来说,上述的称渭语、见面语、赞美语也是一种习惯语,我们这里所诽的,是除此之外的其他习惯语。
1)用语的褒贬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词语感情色彩有了新的约定,我们就不能墨守成规。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有一句名言:“我是******的一条看门狗。”本来“狗”在汉语中带有贬义的色彩,近年受着欧美爱狗观念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狗为宠物的人越来越多,”狗”的贬义色彩逐渐消失,李金华坦然自喻为“看门狗”,话语贴切而充满了自豪感。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两年来,这句歌词广为流行,家喻户晓。“老鼠”这个词的传统贬义在这里改变了。
2)在社会生活中新词语不断涌现,有些已进入了共同语范畴,为公众所喜闻乐见,近年十分流行的,如“愿景、(政策)倾斜、(加大)力度、百分点、忽悠、搞定、铁哥们儿、忒牛、泡汤、圆梦、缘分、小样儿”等等,我们要密切关注,积极采用。有的词语,在新的语用环境中意义和用法都有了改变,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如,“幽默”是个音译词,原本是不能分开说的。可现在出现了“幽他一默”的用法,把它用作离合词,表意简洁而风趣。
3)有的新用法,似乎不合传统的语法规则,如:很青春、特中国、不环保、忒小儿科、太维纳斯……有人说:“很、特”是副词,“青春、中国”是名词,用副词去修饰名词,这不合语法。其实,这是语法上的词类活用现象,把“青春、中国”活用作形容词,用副词去修饰形容词,不是很正常的吗?汉语里本来就有这种用法(“他比阿Q更阿Q”),只不过是现在用得更普遍罢了。这种用法表意鲜明、简洁、生动,适当应用,能为我们的谈吐增色添彩。
我们更新用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合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不得在汉语中夹用外文词语,在庄重的场合我们就不应说“NBA决赛,公牛PK热火”之类的话。二是有度。某些网语,如“野猪(业主)、偶(我)、1314(一生一世)”之类,这只是某些网友之间的约定用语,而不是全民的共同语。我们不宜用多数人不懂的“新词语”去说话。
朋友们,如果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在思想理念上与时俱进的同时,十分注意不断更新我们的用语,就能使我们的谈话思想内容新、语言形式新,新意盎然,充满魅力。
18、有毛病的话,请纠正后说
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常会犯些小毛病,有些人认为这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所以不去重视甚至用“君子行大礼而不拘小节”来宽慰自己,而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在时刻影响着自己说话的形象,减低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甚至惹起别人的反感,所以应该小心防范,并设法加以纠正:
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谈话中,常常会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听不清楚或者误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说则已,只要开口,就应该一个字一个字清楚准确地说出来。
话有杂音。
在说话的时候,加上许多没有意义的杂音,这比喜欢用多余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例如一面说着话,鼻子里一面“哼哼”地响着,或是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咙,还有的人一句话里面加上几个“呃”字……这些杂音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快之感,好像给你的精彩语言,蒙上一层灰色的纱。
用字笼统。
有许多人喜欢用一个字去替许多字。譬如,他在所有满意的场合,都用一个“好”字来代替。他说:“这歌唱得真好!”“这是一篇好文章。”“这山好,水也好。”“这房子很好。”“这个人很好。”……其实,别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样好法。是这房子宽敞,还是设计得很别致呢?或是材料很结实?是这人很老实呢,还是很慷慨?单是一个“好”字,就叫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还有这样的人,用“那个”代替几乎所有的形容词,例如:“这部影片的确是很那个的。”“这件事未免太那个了。”“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个的。”……这一类毛病,主要是由于头脑偷懒,不肯多费一点精神去寻找一个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这种习惯,就容易使人听了觉得笼统空洞,没有内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别人适当的重视了。
过于夸张。
有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去强调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例如:“这个意见非常重要?”“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戏剧。”“这种做法是极端危险的。”“这个女人简直是无法形容的美丽。”……如此这般,讲得多了,别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夸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这就使你语言的威信大为降低了。
逻辑零乱。
在叙说事理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所以,在交谈以前,必先在脑子里将所要讲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几个清楚明确的段落,摒除许多不重要的细节。不然的话,说起话来就会拖拖拉拉,繁杂不清了。特别是当一个人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巴不得一吃就能把所见所闻全盘托出,结果却叫人听起来非常吃力。
矫揉造作。
矫揉造作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有的人喜欢在交谈中加进几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欢在谈话中加进几个学术性的名词;有的人喜欢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挂在口头;有的人又喜欢引用几句名言,放在并不适当的地方。这会让人觉得你在卖弄学识,故作高深,还不如自然、平实的言语更容易让人接受。
□ □ □ □
必须克服的语病。
有的人在说话过程中相同的词会反复地使用,时间久了,不知不觉就成为语病。某大学的讲师,在讲话中老带“嗯——”这一口头语,有人用心数了一下,30分钟内共用了60多个“嗯——”。连传道授业的人都如此,何况是一般的人了。
口头语最多的恐怕是连接词“嗯” “这个”等,虽然听者对带口头语的人不一定会起反感,有时甚至会觉得怪好玩的,但是一般人都会觉得酰唆、幼稚。
除此之外,还有“所以”“总而言之”“尤其是”“可是”“也是”“绝对”“必须”“不”“岂有此理”等口头语,上述口头语中不管哪一种均很强硬、刺耳,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一位销售业绩很好的经理对他的员工就这个问题专门强调过:
“我就曾经有过,‘追根究底地说一基本上来说’‘我还是想冒昧问您一下行不行’等口头语。比如有一次,我与某客户商谈得很愉快,快结束前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忍不住说:“追根究底地说您买还是不买呢?”那位客户原本笑着的脸一下变了,绷着个脸冷笑着说:“对不起,尽管我们谈得很好,但我的结论是NO。”这一些口头语一是显得目的性太强,二是含有责备对方或大吹大擂的口气,因此很容易得罪对方,一旦得罪了对方,要消除对方的反感就需要很长的时间了。
像“是啊”“的确是那么回事”这种肯定对方意见的口头语是容易被对方所接受的,一般来说也不会引起麻烦,但像“可是”、“不”、“岂有此理”等否定性的口头语或像“总而言之”、“无论如何”之类吹毛求疵的口头语就很容易被对方误解。
有的人喜欢把同一件事唠叨地说个没完,本人虽想把意思表达清楚,但听的一方则早已厌烦了。好话说三遍也会令人生厌的。
作为一名推销人员,说话哕唆是不够格的,应该彻底地纠正过来。治疗这种毛病,开始的时候需小心,哪怕讲话生硬了点也没有关系,要抓住要点反复练习。
□ □ □ □
必须优雅地用词。
在沟通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嗓音和语气,说话时的用词造句同样也会影响你的语言表达。说话时若能运用恰当的词汇,并将声音的魅力显现出来,自然会让人忽略嗓音不太好的缺陷,而想继续聆听。
优雅用词造句的要点包括:第一,说完整的词句,不要吞吞吐吐或欲言又止,否则会让人觉得不爽快,严重些还会让你沟通的对象对你的人格产生怀疑。第二,不说粗话。说粗话的情况并非仅存于中低劳动阶层,有许多学识深、地位高的“高级人士”也认为,当自己遇到稍微不顺心的事时,说一句“他×的”、“****”并无伤大雅。其实不然,在公众场合说粗话是对个人的形象的很大伤害,更是一种听觉上的污染,给听者带来不快。第三,避免冗长无味或意思重复的言语,如:“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你说好不好?” “你知道吗?”也不要采用流行语、口头禅作为开场白,如:“哇噻”有些父母从孩子身上学到青少年所惯用的流行语,以为说了这些话就代表跟得上潮流,实则不然,毕竟年长者说着一口年轻人的流行语,既幼稚又有失身份。第四,不要用“嗯”、“喔”等鼻子发出的声音来表达个人意见的同意与否(别忘了鼻子是用来呼吸的,不是用来答话的)。这些音调虽非粗话,却是懒惰的表现,会令谈话者有不受重视的感觉。
但是使用优雅的词汇进行交流并不是鼓励使用那些极为拗口的书面语,甚或文言文,这样容易给人卖弄的感觉,也会给沟通造成障碍。还要注意不要在谈话中夹杂半生不熟的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