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3614700000045

第45章 希特勒匪徒们嫌热了:讽刺·幽默篇(1)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国】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易名译)

短小精炼的篇幅,深刻宏大的主题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赏析

由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殃及全人类的罪恶战争。它不仅毁灭了难以数计的生命和财产,而且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难以疗愈的精神创伤。侵略者在疯狂烧杀掳掠之后逃走了,可他们为那些深受其害的被占领国“剩下来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失业、贫穷、经济萧条,还有就是道德的沦丧与心灵的伤痕。这篇仅一百七十多字的短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罪恶战争的这种破坏性实质。

文中写一对夫妻的遭遇。妻子在战争期间沦为妓女,丈夫解甲归来不是先回家(也许在一片废墟中早已无家可归),而是在街头寻找着他的“情妇”;而这时已沦为妓女的妻子却把丈夫当成了过夜的嫖客。这是何等地触目惊心,又是多么令人难堪使人发悚的一幕悲喜剧啊!尤其体现作者构思精妙的,是夫妻相见不相“识”和灯光下彼此相认的两个“镜头”,前者让两人被扭曲的灵魂分别曝光,后者将人物的复杂心态披露无遗。在这里,作者的高明不仅仅在于对人物关系和特定环境作了独具匠心的戏剧性安排,还在于此处无一句心理描写的话却写“尽”了人物心理,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只“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的细节和一句“吃醉了酒似的”形象描绘,就把沦落风尘的妓女形象活画出来;一个“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的动作性极强的典型细节,和女人的一声“啊!”的惊嚷,以及男人的一声对她名字的呼唤,就把夫妻二人那种惊喜与困惑、感伤与痛苦、酸楚与难堪等等的心态揭示得淋漓尽致。此时,种种复杂的感受纷纷向读者袭来,使人于遍尝“五味”中不能不叹服作者构思的精巧与文笔的洗练。

统观全文,作者从一个小小的侧面,仅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就写尽战争的灾难和人心的创伤,蕴含了痛恨和反对战争罪恶的宏大主题,而且有人物、有细节、有故事,结构完整。这篇文章当之无愧地既是精短小品的佳作,又是微型小说的精品。

希特勒匪徒们嫌热了

【苏联】萨斯拉夫斯基

寓言家克雷洛夫的骗子手对俄国的天气讨厌得厉害。他抱怨说:

“这是个什么鬼地方?不是太冻人,就是热得慌,不是云遮日,太阳就大亮。”我们的天气,希特勒骗子手们也不喜欢。他们一个劲地责骂-冬天太冷,秋天--雨多,夏天--太热。真是个害人的天气啊!

只好盼望俄国的春天了。整整一个冬天,法西斯的报刊和广播电台就用这对春天的希望来安慰着德国人。可是,现在已是五月的末梢了,德国那卖唱的风琴儿又要奏起那早已听厌了的歌,说什么俄国的天气对希特勒有害了。德国在哈里科夫前线失利,德国的电台说由于气温“不正”。它对痴心的德国人报道说:“哈里科夫前线方面气温不正,业已超过三十度。”

攻击俄国的“热”,是要说明统帅希特勒没有什么错儿。但是事实上,德国的电台要使听众接受的,是对“元首”的战略天才的一种极其奇怪的想法:他能顺利地在冬天作战,当冬天像春天的时候;他能在春天打得好,当春天像秋天的时候;在秋天打得好,当秋天像夏天的时候;在夏天--当夏天像冬天的时候。

一句话,希特勒需要的,正是克雷洛夫的骗子手叫嚷得那么迷人的天气呢:

“活上一百年,也不知什么叫黑夜,一年到头,你看见的只是个五月。”

在哈里科夫前线,德国人嫌热了。不需要去看寒暑表,在前线制造天气的,是红军。

巧妙的战术,辛辣的讽刺

--《希特勒匪徒们嫌热了》赏析

四十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决战阶段。铁蹄踏进苏联国土的德国法西斯,遭到了苏联红军的沉重打击。法西斯宣传机器为了掩盖失败的真相,不惜进行欺骗宣传,把战争的失利归咎于苏联“天气恶劣”、“气温不正”。这篇“政论小品”对敌人的欺骗宣传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

这是一场攻破谎言的“战争”。为了克敌制胜,高明的作者很讲究战术。

战术之一:迂回包抄,暗伏奇兵。文章的开头似乎很“离题”,不正面进攻敌人,却巧妙地引用了克雷洛夫寓言中的骗子手咒骂俄国天气的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有所指,为文章后面的正面出击埋下铺垫的伏笔。这,可说是“暗伏奇兵”。

战术之二:借题发挥,攻其要害。紧接着,作者借“骗子手咒骂天气”这个“题”,(实际上通篇都在“借”天气问题为“题”),加以引申发挥;笔锋一转,“我们的天气,希特勒骗子手们也不喜欢他们一个劲儿地”咒骂,把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气温“不正”。这就一语破的地攻向了敌人的“要塞”--法西斯宣传机器制造的谎言。

战术之三:冷嘲热讽,直指元凶。“攻击俄国的‘热’,是要说明统帅希特勒没有什么错儿”。作者抨击的矛头直指法西斯元凶。接着,对“元首”的“战略天才”进行极其辛辣的嘲讽他能顺利地在冬天作战,当冬天像春天的时候;……(他能)在夏天(打得好),当夏天像冬天的时候!”这种“元首”幻想中的“四季皆宜”的作战天气,这种根本不可能的、“天方夜谭”式的“极其奇怪的想法”,把帝国“元首”的“战略天才”挖苦得淋漓尽致,也把德国电台的欺骗宣传揭露得体无完肤。

战术之四:语轻笔锐,绵里藏针。作者对敌人的笔伐战斗,并非常常采用“金刚怒目”式,而更多的时候是柔中有刚,谐中带刺。在结尾部分,作者再一次引用克雷洛夫寓言中骗子手所歌咏的“迷人的天气”:“活上一百年/也不知什么叫黑夜/一年到头/你看见的只是个五月。”使读者从骗子手的梦呓自然地联想到希特勒的梦想,影射、双关,锐而不露。

文章似乎通篇都在讲“天气问题”。末尾一句很精彩在前线制造天气的,是红军。”(实则是:在前线掌握战争命运的,是红军。)轻松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严肃重大的主题:红军必胜,德寇必败;决定胜负的,是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人民。

说天气而又不仅仅是为了说天气;

讲寓言而又不仅仅是为了讲寓言。

推出寓言中的骗子手,是为了嘲讽现实中的骗子手;

用笔调的轻松掩护笔锋的尖锐,是为了针针见血,戳破谎言。

这就是技巧,这就是克敌制胜的战术。

学一点技巧和战术吧--使你的笔更锋利,更管用……

一个小偷和失主的通信

【德国】奥托·纳尔毕

第一封信小偷致失主法兰克福,1964年4月3日尊敬的布劳先生:

想必您已获悉,您停在歌德路的汽车已经失窃。我就是小偷。鉴于我这个小偷向来和失主关系良好,谨提出如下友好的建议:您的车子里有一只放信函和文件的皮包,它们对我虽然无用,可我以为对您却尤为重要。现将这些东西放在歌德路四号的房子后面还给您。作为交换,请将有关汽车证件放在同一地方。您给我的信,也放在那里。

顺致

亲切的问候您的汽车小偷

失主的复信

法兰克福,1964年4月5日尊敬的汽车小偷先生:

我不得不同意您的建议,因为我正急需那些文件。我的,亦即您的蓝色四座车证件,请于今天夜里二十四点钟到歌德路四号房子后面去拿。

马克斯·布劳谨上

第二封信小偷致失主

法兰克福,1964年4月7日尊敬的布劳先生:

下一期的汽车税(计2469马克),要在本周内付清,是吗?

您忠实的汽车小偷

失主的复信

法兰克福,1964年4月9日尊敬的汽车小偷先生:

我谨遗憾地通知您,下一期的汽车税,您须在本周内付给财政局。拖延付款是要课以高额罚金的。

顺致敬意

您的马克斯·布劳

请不要忘记把汽车保险费付给色柯里塔保险公司。又及。

第三封信小偷致失主

尊敬的布劳先生:

请原谅我又写信给您。请问,车子耗油量是否需12-14公升?再则,左后轮漏气。

您的汽车小偷谨上

失主的复信

法兰克福,1964年4月12日尊敬的汽车小偷先生:

我忘掉告诉您。我的,或者说您的车子急待换只新胎。同您说的一样,汽油消耗的确很大。不说您也明白,车子已经很旧了。干您这一行的老是要在路上奔波,为您着想,我劝您把阀门换掉。

您的马克斯·布劳

第四封信小偷致失主

法兰克福,1964年4月18日尊敬的布劳先生:

财政局要求我补交款69857马克,十日内付清。此外,坐垫已坏,右方向指示灯不亮。您能否给我介绍个便宜的车房,当然要有暖气的,因为汽车很难发动。现在我为车房要付50马克。

顺致崇高的敬意

您的汽车小偷

失主的复信

法兰克福,1964年4月23日

亲爱的小偷:

对您说来,除了付清车税以外,别无办法。随便提一句,昨天夜里我突然想起,刹车已经不灵,请立即检査一下。此外,天气不好的时候,--近来天公老是不作美--得修理车篷。

至于车房,我爱莫能助。过去,我的车子也经常露天停放。

您忠实的马克斯·布劳

第五封信小偷致失主

法兰克福,1964年4月25日

尊敬的布劳先生:

我从您那里偷来的汽车,使我大伤脑筋。在一连串的故障中,昨天差点传动装置又坏了。如此之高的费用,我这个诚实的小偷实在承担不起。我想贴一笔小额的赔偿费,把车子还给您,望能同意为盼。

顺致崇高的敬意

您的汽车小偷

失主的复信

法兰克福,1964年4月28日

最要好的朋友:

十分遗憾,由于您的严酷决定,我不得不结束我们之间美妙的通讯联系。您偷走了我的汽车,而我懂得了上帝为什么给我两只脚。我重新开始步行。过多的脂肪已经掉了好几镑,心脏跳动恢复正常,我完全忘记了心血管病是怎么回事。我不再看病,经济状况也大有好转。我还得取回我的车子吗?想都没想过!故此,我决定拒绝您的建议,即使您上法院控告我,我决不接受被偷走的东西。

顺致

敬意

您的马克斯·布劳

(李长龙译)

奇特的书信,典雅的幽默

--《一个小偷和失主的通信》赏析

这是一组奇特的通信,字面意义上充满了礼貌与亲切,犹如一对老朋友般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然而,通信的双方却一边是偷汽车的小偷,另一边是掉汽车的失主。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幽默与讽刺的色彩。

首先,写信的称呼就“亲切”得近乎滑稽,小偷居然称失主为“尊敬的布劳先生”,失主也称小偷为“尊敬的汽车小偷先生”、“亲爱的小偷”、“最要好的朋友”;信末的落款则分别为“您忠实的汽车小偷”和“您忠实的马克斯·布劳”,俨然亲昵如老朋友般。在信中,小偷公而然之地一次又一次向失主询问有关汽车税、耗油量以及车况等方面的问题,而失主则不厌其烦地一一加以解答,并且友善而热情地提醒小偷不要拖延交付税款以防挨罚,要及时更换车胎,要检查失灵的刹车以免出事,等等。世界上有这样泰然自若的小偷和这样周到仁慈的失主么?有这样“亲密无间”的失主和小偷的关系么?明明是偷与被偷的矛盾冲突,却“变”成了相互关照体谅、处处为对方着想的亲善友好关系;明明是对立紧张、水火不兼容,却“变”成了亲近和谐、“水乳交融”。作者为着讽刺某种事物而有意识地反其意而“变”之,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此谓之“讽刺”……种带有极大的夸张成分的反讽。在这里,作者通过精心的构思,在妙趣横生的语意双关与荒诞不经的滑稽对答中,巧妙地揭露了“西方文明”的痼疾--社会治安的失控,人际关系的虚伪,以及各种税收的沉重,等。最末的两封信更是妙不可言:小偷因不堪承受各种费用的重负而要求将汽车退还失主,失主则认为这是“严酷的决定”而坚决拒绝收回汽车,这就更带有悖于常理的荒诞成分,使人于忍俊不禁中,产生一种相当满足而又难以言传的审美快感。

夸张、反讽、荒诞手法,构成了文章的幽默风格。之所以把这一类的幽默称为“典雅的幽默”,是因为做出恶行的小偷那种“彬彬有礼”的态度,财物被窃的失主那种“雍容大度”的姿态,以及二者之间“协调友好”的关系,构成一种带有反讽意味的、“绅士风度”式的典雅;而愈是如此,它所带给人们的幽默与讽刺的感受就愈加强烈。这种“典雅”的幽默,较之唇枪舌剑、金刚怒目式的谩骂挖苦,所留给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更加丰富更加隽永更加浓郁。

我想当一匹马

【波兰】斯·姆罗热克

天啊,我多么渴望当一匹马……

倘若有那么一天我往穿衣镜前面一站,看到我的手和脚都变成了马蹄,身后长出了长长的马尾巴,脑袋变成了真正的马头,配一副货真价实的马脸,我准会立即跑到房管局去。

“请给我一套现代化的住宅。”我就会这样昂然地说,而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

“写个申请报告吧,排队等候。”

“哈,哈!”我会纵声大笑’“先生们,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不是个一般人物,不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是这样与众不同,一个不同凡响的人!”

我立刻就会得到一所现代化的大住宅,而且设备齐全。

我去参加文艺晚会,准能获得满堂喝彩,即使我的作品再拙劣,朗诵得再蹩脚,也不会有人指责我无能。情况会截然相反。

“一匹马竟有这样的水平,太棒了!”会有人赞不绝口。

“这马真聪明。”另一些人会如此奉承。

且不说我会从谚语、俗话中得到多少溢美之词’捞到多少好处:健壮如马,老马识途,笑得跟马一样庄重,马有四条腿偶尔也会失蹄……

诚然,当马也有消极的方面。我会给我的敌人提供新的弹药。他们给我写匿名信的时候,就会这样开头:“您是骏马?不,您是驽马!”妇女们会对我感兴趣,“您是这样超凡脱俗……”她们会这样说。上天堂的时候我就会长出翅膀。我会成为一匹飞马。天马行空!对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比这更美的事呢?

(韩逸译)

“与众不同”的遐想

--《我想当一匹马》赏析

有位哲人说过:“我们没有成为别的什么,而选择了从属于人类,这本身便是一种伟大奇迹。”

然而,本文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以“人”为荣,却幻想变成一匹马。

也许是厌倦了“凡人”的生活,突发奇想;

也许是经历了人世的不公,愤而思“变”;

也许是不满于自身的“无能”,想“不同凡响”而一鸣惊人;

也许是不甘于生活的平庸,欲“出人头地”而与众不同。

或许,仅仅是一种调侃,一种玩世不恭的自嘲;

或许,仅仅是一个玩笑,一个并不认真的戏谑……

总之,他幻想着“当一匹马”。

变马之后做什么呢?原来,幻想离不开现实--

首先,是房子问题。既然在“人世间”得不到一套好房子,那就靠变“马”而改变“普普通通小人物”的命运,以“与众不同”的“新貌”而谋取一套“现代化的大住宅”。

其次,是“面子”问题。既然平日里缺乏文艺才能,那就靠变“马”而“一鸣惊人”吧;去参加文艺晚会,哪怕“作品再拙劣,朗诵再蹩脚”,都会获得满堂喝彩;因为人们会赞曰:“一匹马竟有这样的水平,太棒了!”--靠“降低标准”而获得奉承,不知是“自鸣得意”还是“自我贬低”?